03.18 馬陵之戰後,新的霸主不是齊國,也不是秦國,而是楚國的五點理由

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魏國被齊國打敗,之後魏國被各國進攻。前341年五月,齊將田朌率領齊、宋聯軍攻入魏國東部地區,包圍平陽(今河南滑縣南)。九月,商鞅率秦軍攻入魏國西部地區。十月,趙國大軍攻入魏國北部地區。魏國就此失去近百年的霸主地位。那麼魏國衰落後,新的霸主是哪一國呢?有說秦國者,有說齊國者。筆者認為是楚國。理由如下:

第一、公元前333年,徐州之戰,楚國打敗了齊國。當時的楚王是楚威王熊商(前340年―前329年在位),前333年,楚國與齊國進行了徐州之戰。起因是齊、魏徐州相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到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會見齊君,尊齊君為王,是為齊威王。齊君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魏惠王改此年為後元元年。兩大國互尊為王本也沒什麼錯,但錯在選錯了地點,徐州是楚齊爭奪的戰爭前沿,這是向楚國表明魏齊要結盟對付楚國。楚威王並不示弱,於是,楚國大軍伐齊,與齊將申縛戰於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楚國的勢力至此直推泗水之上。徐州之戰,是楚威王在位期間取得的最大勝利。楚國在魏、齊結盟的情況下,向齊國開戰,並取得勝利,表明了楚國的強大。更要注意,齊國在前幾年剛打敗霸主魏國,而現在楚國打敗了齊國,此為楚國為新的霸主之一證。

馬陵之戰後,新的霸主不是齊國,也不是秦國,而是楚國的五點理由

影視劇中的楚威王

第二、公元前323年,襄陵之戰,楚國大敗魏國和齊國。當時的楚王為楚懷王熊槐(前328年―前299年在位)。楚國以送逃亡於楚的魏公子高返回魏國為藉口,派大司馬昭陽帶兵攻入魏國,在襄陵打敗魏國軍隊,奪取了魏國的八座城池。之後,掉轉兵鋒,攻打齊國。齊國打不楚國,於是派陳軫說服楚將昭陽退兵。《戰國策·齊策二》記載:

昭陽為楚伐魏,覆軍殺將得八城移兵而攻齊。陳軫為齊王使,見昭陽,再拜賀戰勝,起而問:"楚之法,覆軍殺將,其官爵何也?"昭陽曰:"官為上柱國,爵為上執珪。"陳軫曰:"異貴於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陳軫曰:"令尹貴矣!王非置兩令尹也,臣竊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齊,齊畏公甚,公以是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後歸,猶為蛇足也。"

昭陽以為然,解軍而去

這一次戰爭,各國震動,是楚國為霸主的又一證。

馬陵之戰後,新的霸主不是齊國,也不是秦國,而是楚國的五點理由

影視劇中的楚懷王

第三、公元前318年,東方六國合縱伐秦,以楚懷王為縱長。這次合縱伐秦起因於魏國。魏國自馬陵戰敗,西方遭到秦國的不斷進攻:公元前340年,魏國被秦奪去商(今陝西商洛)地,商鞅受封於此;公元前328年,又被秦國佔去河西(陝西渭南市)和上郡(陝西延安),黃河以西之地盡失;之後秦國繼續攻魏,前320年,秦取魏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北)、平周(今山西介休市西),秦國已經奪取魏河東之地。面對這樣的形勢,魏國不能以自己的力量對抗秦國,於是發起了合縱外交。公元前319年,魏惠王罷免魏相張儀,任命公孫衍為新的魏相,並驅逐張儀回秦。在公孫衍的活動下,楚、齊、趙、魏、韓、燕形成六國合縱攻伐秦國的局面。而這次合縱以楚懷王為縱長,表明楚國是當時東方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楚國不只在東方六國中最強,秦國也是怕楚國的,這從下一點能看出來。

第四、公元前312年,張儀詐楚,也能看出楚國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秦國在連續打敗韓、魏之後,繼續東擴,下一個敵人必然是楚國。但秦國不敢直接向楚開戰,秦國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國,國力大增之後,秦國具備了與楚開戰的國力基礎。但秦此時還是不敢直接和楚國開戰,秦還必須破壞掉齊、楚聯盟,使楚國處於秦、齊共同打擊的局面,這才能確保打敗楚。楚國不想讓秦國繼續東擴,公元前313年,齊楚聯軍攻取秦的曲沃,斬斷了秦東出之勢。於是有了張儀詐楚的事。下邊是公元前312年張儀詐楚時的一段話:

張儀南見楚王,謂楚王曰:‘敝邑之王所甚說者無先大王,雖儀之所甚願為門闌之廝者亦無先大王。敝邑之王所甚憎者無先齊王,雖儀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而大王和之,是以敝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儀亦不得為門闌之廝也。”

張儀遊說(拍馬屁)的功夫實在是高,把秦王對楚國的仰慕之情說的很形象,意思是秦國最想和楚國交好了,但楚國不同意,你們楚國太強了。而張儀本人表示:想當楚王一個看門的小廝都當不上,我張儀太想當楚國看門的小廝了。張儀這一頓吹捧,把楚王高興的失去了理智。楚懷王認為秦國這是用六百里商於之地低三下四的來討好楚國來了,於是答應楚與齊斷交。楚王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張儀順勢而為之。楚國當時確實強,齊楚聯盟之下,秦國定然不敢對楚開戰。

楚懷王上了張儀的當,與齊國斷交,之後,楚國被秦、齊、韓、魏合起來進攻,楚國戰敗。那麼如何評判秦楚的這場戰爭呢?我們其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楚國其實並不弱於秦。楚的第一次戰敗,是因為楚將不團結。楚的第二次戰敗,楚並沒有完敗,仍有再戰之力,楚撤軍是由於韓魏操了楚國的後路,進攻楚國,楚國不得不撤兵。並且後來,秦國害怕楚國與齊聯盟打擊秦國,於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11年,派使者到楚,表示願意歸還楚國漢中之一半與楚國和好。再後來,羋月當政秦國之時,再次歸還楚地。我們從上邊能看出來,楚國在當時是很強的,秦國還不敢完全與楚對抗,仍需要外交手段。

馬陵之戰後,新的霸主不是齊國,也不是秦國,而是楚國的五點理由

影視劇中的張儀

第五、楚國霸主地位的喪失是在公元前301年的垂沙之戰。這是一場秦、齊、韓、魏合力攻楚的戰爭,也是四國第二次合力攻楚。楚懷王也不是怕事的人,面對四國進攻積極應戰,顯示出楚國當時實力之強。他派昭睢抵抗秦國,派唐蔑率軍抗擊齊、韓、魏三國軍隊。西路昭睢擺出與秦決戰的態勢,秦軍以逸待勞,等楚與另三國激戰,故此路雙方長期對峙,並未發生激戰。東方,齊、韓、魏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河南省南陽市下轄縣),雙方隔沘水(在今河南唐河境)列陣,相持達六個月之久。聯軍在齊將匡章的領導下,經過精心準備,派精兵夜襲楚軍,在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敗楚軍,楚將唐蔑被殺。聯軍乘勝攻佔重丘(今河南沁陽北)、宛(今河南南陽)、葉(今河南葉縣),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為韓、魏兩國奪取,楚懷王派太子橫為質子於齊求和。我們從上邊這場戰爭可以看出來,楚國之敗是由於各國聯合的打擊,可以說沒有哪一國可以單獨打敗楚國。

總之,馬陵之戰後,魏國霸業喪失,但新的霸主產生還需要各國爭奪一段時間,而這個新產生的霸主應該是楚國。秦國雖在東擴,但不足以與齊、楚對抗。公元前323年秦軍被齊將匡章大敗於桑丘(今山東兗州市附近),史稱桑丘之戰,秦惠文王自稱西藩之臣,派使向齊國謝罪請和,表明秦國不是霸主。公元前313年,齊楚聯軍攻取秦的曲沃(今河南陝縣西南曲沃),斬斷了秦東出之路,表明秦國仍不是霸主。反觀楚國,公元前333年,徐州之戰,大敗齊于徐州;公元前323年,襄陵之戰,大敗魏、齊,齊國求和;公元前318年,為六國縱長伐秦;公元前312年,秦、齊、韓、魏四國合力才打敗楚國;公元前306年,楚國滅越國,成為超級巨無霸,號稱世界第一大國;公元前301年,四國再次合力才打敗楚國,楚國霸業衰落。這些都表明,馬陵之戰後,楚國曾稱霸諸侯三十多年,是名符其實的霸主。

馬陵之戰後,新的霸主不是齊國,也不是秦國,而是楚國的五點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