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水稻種植技術:機收再生稻栽培技術分享

再生稻是指水稻收割後稻樁上存活的休眠芽迅速萌發再生成苗,在不需犁田栽秧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再收穫一季的高效稻作類型。下面來介紹一下機收再生稻栽培技術,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水稻種植技術:機收再生稻栽培技術分享

適宜區域再生稻適宜在一季稻區和種植雙季稻季節比較緊張、種植單季稻溫光有餘的稻區推廣;不提倡在雙季稻區推廣,但對勞力緊張的種糧大戶可適當種植部分再生稻調配生產季節。

技術目標頭季稻畝產600-650公斤,機收再生季畝產250公斤左右,兩季畝產850-900公斤。與一季中稻相比畝增綜合效益500元以上;與雙季稻相比畝增綜合效益250元以上。

技術要點選擇優質水稻品種晚稻品種:五優航1573、五優5412、五優328、五優航666、安優航1573、欣優827。

中稻品種:準兩優608、深兩優5814、農香優華佔、恆豐優華佔、欣榮優華佔、準兩優527、廣兩優1128、微兩優9810。

水稻種植技術:機收再生稻栽培技術分享

力爭頭季稻高產頭季稻高產是再生稻高產的保證和基礎,頭季稻高產栽培技術要點為:

(1)適時播種培育壯秧。頭季稻在3月中下旬到4月上旬播種,7月上旬齊穗8月上中旬收割,確保再生稻安全齊穗。頭季稻全生育期135-140天,頭季稻採取高樁收割的,再生稻在頭季稻割後30天左右齊穗,再生季65天左右;頭季稻採取低樁收割的再生稻在頭季稻割後45天左右齊穗,再生季80-85天。秧苗期施用壯秧劑或噴施多效唑(濃度300毫克/公斤)以及施用斷奶肥(2葉1心期)和送嫁肥(移栽前5-7天)培育狀秧。

(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秧齡25-30天時拋秧或移栽,每畝1.6-1.8萬穴每穴2粒谷。

(3)適時曬田培根壯稈。水分管理採用薄水插秧淺水返青,間歇灌溉促櫱提早多次輕曬控櫱、富水養胎與淺溼結合孕穗和乾溼交替灌溉模式,即移栽時保持遮泥水,移栽後灌2-3釐米返青水,返青後每次灌水2釐米,待其自然落幹後露田1-2天又灌水2釐米,當田間苗數達到計劃穗數的80%左右時開始曬田,曬至田邊微裂、田中不陷腳時灌薄水溼潤,依次多次輕曬至倒2葉露尖期又灌3釐米深水養胎,待其自然落幹露田1天后又灌3釐米深水,做到淺水不見後水,抽穗期灌深水,灌漿期乾溼交替適當提早斷水,保證收穫時田間不陷腳。做到以水調氣、以氣養根、活根壯芽。

(4)優化養分管理。畝施純氮14公斤左右,N:P2O5:K2O為1:0.5:0.8,基肥與追肥施用方法為重施基肥(100%磷肥,50%氮鉀肥),適施分櫱肥(移栽後7-10天,20%氮鉀肥;採用“三控”施肥方法的在移栽後18天左右施,肥量可減少3-5%,穗肥也可減5%),重施穗肥(倒2葉露尖,30%氮鉀肥),齊穗後根外補施磷酸二氫鉀,促進防病抗倒,穗大粒飽,提早成熟,改善品質。

(5)防好病蟲害。重點做好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螟蟲和稻飛蝨的防治,避免對頭季稻稻株危害,為再生季提供良好的再生條件。

水稻種植技術:機收再生稻栽培技術分享

早施促芽肥適施促苗肥頭季稻齊穗後15天左右施用促芽肥促進再生芽萌發生長,一般每畝施尿素10-15公斤、氯化鉀5公斤。在頭季稻收割後3-5天再施促苗肥,一般畝施尿素4-5公斤。

適時收割適宜留樁高度頭季稻高樁收割時以95%至十成熟為宜,讓倒2-3節腋芽在收前萌發。收割過早影響頭季稻產量且光合產物減少不利於再生。早髮型品種再生芽萌發早、生長快收割期可早些,遲髮型品種的再生芽萌發慢收割期應遲些。留樁時應遵循“留二、保三、爭四芽”的原則,即留住母莖上倒數第二腋芽,保好倒數第三芽,爭取倒數第四芽。一般倒二芽、倒三芽穗佔總產量的70-80%。倒三芽有效穗、總粒數和產量所佔的比例都居前茅。留住倒二芽既起到保護倒三芽的優勢作用,同時能增產。留樁高度雜交稻35-40釐米,常規稻25-30釐米。

溼潤灌溉再生稻怕淹怕幹,因此頭季稻收割後應保持田面溼潤或淺水間歇灌溉,寸水抽穗揚花,齊穗後乾溼交替至灌漿成熟,切忌斷水過早影響結實率和千粒重。遇到“寒流”灌深水護苗保穗,寒流過後保持田間溼潤。

水稻種植技術:機收再生稻栽培技術分享

割後催芽頭季稻割後2天左右可畝用赤黴素1-2克、尿素和磷酸二氫鉀各0.5公斤,兌水50公斤噴施稻樁促使稻稈腋芽早發、多發,隔5天再噴1次提高催芽效果。

病蟲防治再生稻植株矮葉片小,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好,一般病蟲危害輕,但仍需注意防治稻飛蝨、二化螟和穗頸瘟。

適時收穫再生稻因腋芽發育差異大導致稻穗成熟期不一致,所以一般90%以上稻穀成熟時收穫最好。

以上是機收再生稻技術,可以大大提高種植效益,不過該技術也有侷限性,因此種植戶在考慮使用該技術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