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易中天和于丹到底有何不同?崔永元果然很毒舌

易中天和于丹到底有何不同?崔永元果然很毒舌

1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從某種程度說,是一個熱點支撐起來的中國,各領風騷一瞬間的人和事著實不少。

世紀之初,中國歷史熱、國學熱、解讀熱大興,那情形,大概只能用后羿當年的遭遇來形容:十個大日頭當空而照,熱浪翻滾,大地崩裂。

解讀熱催生了許多大咖、明星,這當中,當然尤以易中天和于丹最為紅火,說他們曾是明星中的戰鬥機,大明星,這一點都不為過。

這情形,又彷彿猴哥當年出生,地動山搖,石破天驚。

易中天、于丹都是教授,都有學養,都有多年講課的經歷,條件得天獨厚,當然大不同。

但是相比於其他教授,他們最厲害之處,卻還在他們是教授中最會說書的,說書人中最有學問的,所以他們的火,就更有道理,直如真理一般。

然而,易中天和于丹,到底還有不同,他們的不同,雖然不至於像他們的性別那樣顯著,但肯定也很算得是一道道山來,一道道梁。

易中天和于丹到底有何不同?崔永元果然很毒舌

2

先說易中天。

易中天是2005年火的,這一年真跟猴哥一樣,可真了不得。

2005年,大牌導演陳凱歌一不小心,跟在張藝謀、馮小剛後面玩了一把商業片,結果玩砸了。

一時間全民都在惡搞《無極》,就連他前妻,那個大名鼎鼎的洪晃,也因為大家“都帶著諷刺和嘲笑的語氣,來點撥我對男人的判斷能力和品味”,擔心“再憋著會得癌的”,出來猛砸了一陣黑石頭。

前夫啊,你不該跟一個饅頭過不去,“連個饅頭都裝不下,不就明顯變成小肚雞腸了嘛”。

“我再怎麼努力這輩子也不會有人把我當淑女”的洪晃,料想那時候真快意。

2005年,我們還娶妻當娶《大長今》了,大概只有張國立同志不大高興。

針灸明明是中國發明的啊,怎麼到這變成韓國的了?

2005年,我們也愛上米帥了,大家都在《越獄》,心一顫一顫的,就像雨打芭蕉一般。

2005年,更是一個選秀年,李宇春橫空而出,許多人為之痴狂。

而至於中性的李宇春為什麼這麼好,為什麼這麼好,大家卻全不講道理,反正就一句,就是好,就是好,愛咋的咋的。

這麼一講,大家應該就知道2005年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了,那時候的大家,心中小怪獸成群,都像是要憋成癌的樣子,所以就乾脆娛樂至死,瘋狂惡搞了。

於是乎,老易來得正是時候。

那時候誰知道歷史還可以這樣講啊:

個子矮的曹操,與諸葛亮相比,算是不合格的殘次品,袁紹等終日飲酒作樂,那是大軍在玩電子遊戲……

歷史莊嚴的面具被打落,變得像鄰家二大爺,英雄們被拉下神壇,就彷彿是演小品的趙本山,大家忽然發現,自己原來是可以這麼放鬆、優越的,因此那一陣子就都像魯鎮的人碰到孔乙己一樣,過得相當快活。

自易中天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那期間,可說是想做梟雄,攻城略地的如過江之鯽,然而,只可惜,同樣是戲說,大多數跟風者不過是學人皮毛而已,不免流於油滑,論亦莊亦諧,那終究還得認人家老易為正宗。

人家到底學養深厚,是文學、歷史、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多專多能的。

他儘管也會有這樣那樣的病傷,但到底在戲說之下,提供了諸多新穎視角,獨特發現,人性挖掘,小兒並不易模仿。

易中天蹦出來如猴哥,戲說如猴哥,他本人其實也頗有猴氣,屬孤高不馴,頑皮好鬥型的。

易中天當年,是直接考研,進入武漢大學的,而後就留校任教了。只不過,那時候,很可能是因為他性格的原因,他是直到45歲,還以一個講師的身份,住在學校的鴛鴦樓裡的。

易中天之後跳槽到廈門大學,據說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被安排上課。料想,他如果沒上百家講壇的話,那身本事是根本無法施展的,更別說成為大明星。

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是話語權造明星,還是明星造話語權,這一點,易中天肯定比誰都明白。

易中天成名之後,自然也曾遭到無數懟,但他採取的卻是,“不理睬、不回應、不在乎”的三不主義。

易中天一面在執行三不主義,說“罵我的人都是假清高”,一面卻又懟起別人來非常起勁,毫不留情,這是他更有意思的一件事。

學界指出的硬傷,他一般都會立刻改正,形式無關宏旨,戲說無傷大雅,這或許就是他的底氣。

易中天和于丹到底有何不同?崔永元果然很毒舌

3

再說于丹。

于丹是2006年火的,他們兩個正是一前一後。

要說2006,那則是一塊《瘋狂的石頭》,笑死人不償命的《武林外傳》,和正氣凜然的《士兵突擊》同時熱播,這絕對是要把人搞暈的節奏。

偏偏這時候超男也來湊熱鬧,那“背後的故事”一茬一茬,層出不窮,直泡得人淚腺都要化掉,所以這氣候,也同樣適合善煲湯的于丹出場。

于丹的底子跟易中天可不一樣,她年紀輕輕,卻很早就是副教授、電視策劃人、學校領導,有著許許多多的頭銜和成就。

當然,這些在之前都還只是圈裡的事,人只有被大眾普遍認可才能成為大明星。

于丹一上百家講壇,那可比易中天厲害多了,她熟悉新聞,熟悉電視傳播,伶牙俐齒,說書應答全不用草稿,一下子就征服了無數中國人,而成為一個現象。

那之後,全國各地的文化講壇,甚至外國的,全國各種晚會,甚至於中小企業峰會,就都紛紛前來爭搶了。

古典大熱,國學高大上,于丹還尤其能夠把那麼厚重的《論語》讀成一張薄紙,再煲成一鍋那麼溫暖人心、香氣馥郁的雞湯,這怎能不讓人愛死?

所以那一年,送溫暖的于丹,就很快和搞趣味的易中天一樣,也登上作家富豪榜了。

只可惜,人怕出名豬怕壯,好景不長,比易中天收穫更豐的于丹,很快失去的也多。

很多人認為于丹的解讀硬傷太多,比易中天差遠了,質疑聲一起,就再也沒有停止過,有很多人甚至還緊抓不放,竟完全擺出了一副痛打落水狗,踩不死決不罷休的架勢。

只不過質疑者,在起初更多是那些學者,和一些自以為有點功底的人而已,一般人也還是愛。

也難怪,易中天的另類,和于丹的煲湯,那都不過是順應了時代的需求罷了,讓經典走出殿堂,並高談生命價值、人生態度、道德情操、理想境界,這可是大家一直以來最熱愛的事。

再次的雞湯,我們不也都在痛飲?命中缺雞湯的人,哪還會管你下的什麼佐料。

當然,公道點說,易中天在這裡是佔了點便宜的,同樣是經典,但三國是故事,是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三國,有時候怎麼玩都行,而《論語》和《莊子》,可就不那麼簡單了。

《論語》是傳承2000多年的思想武器,歷朝歷代都有深刻解讀,你新瓶裝舊酒,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販賣二手貨,這還可以,但你若突然將它包裝成心靈雞湯,生拉硬靠,這就難免會有些塞牙了。

而《莊子》,那則是玄而又玄,當年國學大師劉文典是專講《莊子》的,都動不動要說我不懂莊子,這樣一個東西,你把它烙成大餅都很難過關,何況還是熬成稀湯?所以如此搞法的于丹,是再也不能不讓人挑出更多硬傷的。

雞湯早就為人反感,陳丹青那一句你就像共青團輔導員,足以道出很深層的一個原因。

三國你易中天再怎麼講,我大體也只能批評你不雅,再從幾處真正的硬傷著手,而《論語》和《莊子》,我則幾乎是可以找你百病的。

于丹本來就有病,她又那麼年輕,突然間那麼“成功”,這當然也令人很不爽。

於是這所有的一切相加,于丹就更加無路可逃。

她這裡最有意思的卻是:

如今的情形大不相同,捧與罵,都可能使人紅,甚至越罵會越紅,所以于丹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倒越發成為一大熱點,賺得盆滿缽滿,而那些罵她的人,到最終,卻只能是瞎忙活一場,沒人能記得住一個。

易中天和于丹到底有何不同?崔永元果然很毒舌

4

易中天、于丹大火的時候,那是尋常請不到的,當初崔永元請易中天,據他自己說,是走了易中天老婆的後門的。

易中天的事,你跟他說完全沒用,但只要他老婆點頭了,就是開天大的會議,他也會推掉。

崔永元有一次還曾親眼看到易中天因為一個茶葉蛋,被老婆痛罵呢,但易中天卻完全是一副幸福、溫暖的樣子。

易中天2009年參加《非常網絡》訪談,那真是牛。他動不動發飆,弄得主持人跟孫子一樣。

要不乾脆開個主持人訓練班算了,現在的媒體都是弱智。

你們完不成任務了吧?主要怪你們領導是弱智。

我拒絕回答蠢問題。

不要什麼事都來問動機,你來人間走一遭,是什麼動機?你想幹什麼?

這,都是易中天那時跟主持人懟的話。

以前的主持節目多溫馨啊,大家都像親人一般,主持人哪見過這種人,這種場面,他那一天可真是被易中天打蒙了,尷尬萬分。

然而易中天2007年接受崔永元採訪的時候,卻沒有這樣,這完全不知道是時間早的關係,還是小崔有點猛,不大好對付的原因。

這肯定不是因為小崔不蠢,因為他當初比那主持人還想幹點什麼,竟一連問過易中天三個蠢問題。

讀書有什麼用?

讀書有什麼用?

讀書用什麼用?

易中天卻是沉默了二次,到最後才答上來的:麻蛋,大用無用曉得不?

這弄得小崔好失望:

“為什麼我要反覆問,因為現在的中國就是這樣,幹一件事如果不告訴大家有用是沒有人去做的。

所以那天我特別希望易中天先生能實話實說,告訴我們讀書讀好了可以講書,講書講好了就可以掙錢,掙錢就可以買大房子。

誰說讀書無用呢?”

小崔壞死了,而他再採訪于丹的時候,就更沒有最壞,只有更壞。

他先就曾說:

“我覺得今天她到來的原因就是一個,就是因為賣得太火,300萬冊啊。如果這本書只賣了5000冊,我估計不會來。這本書仔細看看確實有問題。”

而後更曾說:“你把我們的高層論壇變成了百家講壇。”

但是他後面卻仍舊還要問,讀書有什麼用?就彷彿這是必修課一樣。

不過這一點于丹顯然比易中天厲害,她沒有猶豫,話就脫口而出。

“讀書可以使我們安定的生活錦上添花,惶惑的時候給我們雪中送炭。”

“有句話說得好,山坡上開滿鮮花,在牛羊的眼中是飼料。這句話好笑,但很多人看書就是這樣的。”

知道不?我們的輔導員于丹老師可是很反對功用性讀書的。

小崔最促狹之處,卻還在這裡。

當記者問如果只讓你帶一本書去荒島,你會帶什麼書時,于丹讓大家先來說,估計很期待,然而小崔卻直接來了一句,帶什麼書啊,誰帶書誰就有毛病,有這個力氣和空間,我一定多帶一包方便麵。

於是這弄得於丹只好說,那我也不說了,我說了,我就有毛病了。

當小崔與于丹在重慶書市這場“高層論壇”上,進行最後一個環節,每人推薦一本書時,小崔又說道,我給大家推薦《心得》。為什麼要看,我不知道,反正別人都在看。

這傢伙半真半假,一臉壞笑,真不知道他到底要幹什麼。

而他最毒的一句話,卻一定還是這一句:易中天和于丹真難請,“因為正是最紅的時候嘛。”

正當紅,也就必然將不紅,他這話顯然就跟魯迅先生說的那個孩子的故事一樣可恨了,孩子將來會死,那當然是一定的,但大喜的日子,你說這幹嘛呢?

沒辦法,小崔可以咒,不能隨便揍,於是這鳥氣人家也就只好嚥下了。

娛樂時代,大眾的口味是多變的,明星的光彩是會被稀釋的,再新奇的東西也會被看膩,再美味的雞湯也會被喝夠,再燙人的熱點也很難持續,於是易中天和于丹的相繼下課,終於也證明了小崔的正確。

可是話又說回來,誰又會一直當紅呢?畢竟他們這類還算是文化的,這比很多人追的某些明星,可強多了。

而且他們更多是應運而生,代表了一種追求,一種風尚,是我們大家一起幫扶起來的,造的痕跡幾乎一抹就掉。

END

文 | 九鴉

圖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