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夏朝是否存在?現在已經找到了考古證據了嗎?

郭哥聊科學


1959年夏天,考古學家徐旭生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發現了一個超大型聚落遺址。遺址大約300萬平方米(另推測還有100萬平方米被洪水淹沒),遠超龍山文化時代任何一個城邑,這就是鼎鼎大名的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位於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正是古代文獻記載的“伊洛王裡”之處。

中國考古學家謙虛的把二里頭稱為文化,是因為沒有發現大量金屬。相比地中海古希臘,那些人口寥寥數千人的城邦文明,二里頭人口最高達15萬,誰更像文明還用說嗎?


以二里頭為中心,北至沁河,西至陝西中部,南至豫鄂交界處,東至開封一帶,出土了大量象徵身份地位的陶製禮器。這些禮器可能就是二里頭作為一個王國中心,賜予給周邊部落的禮物。這也標誌著二里頭已經建立起大範圍內的王朝秩序。

二里頭時間大約是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00年,分為四期,一到三期對應文獻中夏朝的中後期。地理位置也是夏朝所在的伊洛之地。但是確實沒有足夠證據證明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朝。


如果按照西方考古標準生搬硬套,我們可能永遠都無法確定夏朝是否存在。因為中國上古時期更重視玉器,貴金屬相對較少。中國的文字則有可能是與夏人同時,有著高度發達文明的商人獨立發展而來。但是我們發現的水稻最早歷史達1萬年,絲製品歷史達7000年,這些東西對於一個文明而言,可能比那些不能吃穿的金銀更重要。所以要確定二里頭是否夏朝,考古學家要有創新思維。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夏朝是否存在,處於世界同期文明頂峰的商朝,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有一個作為鋪墊的廣域王權國家。而大量考古發現也證明了這一點。

文獻記載最早出現夏的是3000年前西周初期的《尚書.周書》。書中不止一處提到夏或有夏。甲骨文沒有直接提到夏,但記載了夏的後裔杞人的活動事蹟。而孔子曾親自到杞國觀夏禮,這也是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據。《史記》中的《殷本紀》和《夏本紀》,《殷本紀》已經得到證實,和考古發現基本吻合。這證明司馬遷所看到的文獻記載是非常準確的。那麼我們也就有理由相信《夏本紀》也是沒有問題的。


中國非常重要的國學大師王國維針對夏朝提出了“二元證據法”,指的是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結合來論證。而西方古文明由於沒有歷史記載,只能依靠考古發現。所以用西方考古方法來論證夏朝是不合理的,如果這樣的話,就真是抱著金飯碗討口了。


鐵馬冰河戍輪臺


在這個問題上,很多人只是為了民族自信心去反駁,怎麼就說夏朝不存在呢?而並不認真去思索,為什麼會存在對夏朝的質疑?

實際上,上個世紀古史辨派的很多史學家提出的問題依然生效,考古工作者依舊無法回答他們的問題。

楊寬先生的《中國上古史導論》中,對於夏的論述可謂精彩。譬如,與大部分人的認識相悖,古人稱這個時代為“有夏”,而不是直呼“夏朝”的,有夏的領袖被稱為“夏后氏”。這和後世都不太一樣。

楊寬先生的論述中,“夏”和“下”,在上古是互通的。這個稱呼來源於遠古中國人的宗教崇拜。

當時,在天的主神被稱為帝,因為在上,所以被稱為上帝、皇上帝、天帝等;而在地的主神,則是社神,我們經常說的“后土”就是社神,因為在下,所以又稱“下後”,“夏後”和“下後”是一個意思,是用社神的名號來稱人間的王者。

而“有夏”,楊寬先生認為“有夏”即“囿下”或“域下”,指的是國土,構詞法和我們今天的“天下”是一樣的。

所以,他認為,“有夏”的意思最開始不過是國土,“夏后氏”的意思不過是用社神的名號稱呼人王。

這個就和我們一般情形下的認識不一樣了。

而禹,被考證為西羌民族的社神,與“下後”聯繫在一起是很正常的事情,後來古史層累造成,也就被視為夏朝的祖先了。

現存的關於夏代的文獻史,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夏的世系,但這一點也被陳夢家先生(李學勤的老師)質疑,在《夏世即商世說》中他提出,夏史完全是從商代歷史中分出的。陳老將商先公世系與夏后氏世系進行比對,認為“太康-中康-相-少康”四位夏後的歷史,是商代中期“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五位商王事蹟的史影。


這些問題,實際上考古工作很難進行回答。考古工作者對於夏朝的態度,許宏老師的看法可能頗具代表性。大家可以參看他的著作《何以中國?》。

簡單而論,商那樣繁榮的文明肯定不是憑空出現的,不必說二里頭,很多地區的考古發掘也早已證明,在那個年代,中國已經有了相當發達的文明。尤其是陶寺,已經具備了很多中華文明的典型特徵,從城池的建設到一系列禮器都看得出;又如新砦,從遺址發掘來看,真的是恢弘燦爛。

但無法證明的是,這個文明就叫做“夏朝”,現如今我們只不過籠統地稱這一階段為“夏文明”罷了,作為朝代的夏朝有沒有,沒有出土的文字能夠證明,二重證據無法補完。

而如果要完全嚴謹地論證夏朝的存在,是需要有這方面的證據的。我們現在的很多人,喜歡往考古成果中去扣帽子,用考古成果去補完古史傳說,甚至很多人都對應到黃帝、炎帝身上去了。這無疑是對上個世紀嚴謹追求真理的懷疑精神的背叛。

民族自信,不必非得有一個夏朝作為支撐。


夜小紫


本來不想講這個具有爭議性問題,但昨天看到一篇文章,將夏與西方古希臘對比,說國際不認夏朝,我們也可以不認西方中世紀以前,這也是網上比較流行的觀點。但是,這個觀點是存在問題的,本文我將對此作出說明。



首先,夏朝存在於否在中國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論。像我的老師之中,就存在分歧。我有一位老師上的第一節課,就說夏朝不存在。他的根據就是來源於夏朝至今沒有任何的考古文物。從考古學的角度來講,夏朝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其存在。我們考古學在測定出土文物的時代時是通過C14來測定,通過C14我們可以大致確定文物的年份。目前我們唯一認為是夏朝的二里頭遺址,已經被學界通過測定研究出可能是商朝早期遺址,在二里頭附近出土的文物,也都是商代的文物,並沒有夏代的文物,所以夏朝的文物證據並沒有找到,因此在國內的歷史學派中,以考古為根據的,學者往往認為夏朝是不存在的。這些學者很多認為,夏朝是一個杜撰出來的王朝,就像網上所云的虞朝一樣,也是純粹是後人進行臆想編造的。更具說明性的是,我們在出土的春秋戰國中的文物中,講述夏朝的文獻並不多,這也一定程度上質疑了孔子所說夏朝的存在的可能性。畢竟,孔子說有夏朝,而實際孔子離夏朝所處的時代,已經差了一千多年,就相當於現在人去說宋朝的事,如果沒有史書和文物記載,還真沒法考證。由此可見,與孔子同一時期的人都不認同夏朝的存在,很有可能是孔子在假借前朝而宣揚政治主張,就像康有為那樣,編造歷史,託古改制,編一個古代烏托邦,吸引眼球(孔子也確實經常這樣幹,比如說他說禪讓制,實際根本就不是禪讓,但孔子給它編成了聖君禪讓)。而且,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說夏代的生產力比較低,所以文物比較少,但商朝時期文物卻是極多的,這個差距太大了,如果說,有一個長達幾百年的王朝在商之前,不可能一點證據都沒有。試想,在它之後的商代,文物多達幾千乃至萬件,之前一個500年左右的王朝,卻一件東西都留不下來,這個確實是存疑的,你要說都毀於戰火,但是不可能幾百件都存不了吧。 所以,對於夏朝的存在很多學者是抱否定態度的,原因就是沒有足夠的實物證明。



但是,我的另一位老師卻代表了國內另一部分學者的觀點。他們的觀點就是夏朝是存在的,只不過還沒有發現。比如每回討論到夏朝存不存在的時候?我那個老師就會說,湯武革命,沒有夏朝的革誰的命啊!很多學者認為,其實夏代是應該存在的,只不過我們暫時是沒有找到它實際活動範圍和出土文物。畢竟,我們的很多地方都有對夏代的紀念,比如說大禹像,總不可能是這麼有默契的大規模造假吧。還有一個就是,如果沒有夏代,我們國家直接到了商代的話,商代發展也太成熟了吧?相當於是沒有任何過渡的情況下,我們直接由部落體質進入一個國家體制,這個飛躍太過巨大,而且根據目前考古得知,商代的社會已經很成熟了,從文字到政治體制再到社會結構,這些不可能是一步達到的,必須有較長時間積累。所以持此觀點的學者由此推測,認為商代之前必然有體制較為完整的國家存在,他們也認為未來是能找到夏代的文物的。



這就是我國存在的兩種關於夏朝的主流觀點。我國的考古工作者也在積極的尋找夏朝存在的證據,讓我們拭目以待。

接下來,我講一下關於西方中世紀以前的歷史。西方歷史我們一一般認為,是從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開始的,起始年份約公元前九世紀。很多網友都會說,西方歷史其實都是靠聖經和編的史詩講述的,其實這是一種不懂歷史的表現。我們研究西方歷史,確實有一部分是通過聖經和荷馬史詩這種史詩推知的。但之所以國際上公認西方文明起源於公元前九世紀,是因為西方文明的起源有一整套的考古證據證明。就拿古希臘文明來講,古希臘文明留下來的文物非常多,如果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雅典看看。去年,三月份左右在武漢就有一次與意大利博物館的聯合展出,展出了數百件的古希臘的文物,無論是雅典還是斯巴達,都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包括我們孰知的雅典帕特農神廟,公元前二世紀的安提基特拉裝置,米洛的維納斯。在歐洲,很多地方都殘留著公元前的古蹟,要知道他們的古蹟可不像中國的某些地方的古蹟,是真真正正當年留下來的,你去西歐旅行,古蹟和歷史博物館極多。像意大利,古羅馬時代的古蹟文物會讓你看膩。所以西方文明的起源,實際上是有充足的文獻和考古證據證明的,所以不存在任何疑問的,大家就不要像史盲再瞎說了,好不好?這種一廂情願的所謂文化自信,其實根本就是井底之蛙的自娛自樂。



所以,請各位網友就不要認為說夏朝不存在,就一定是無知或者是別有用心的。做學術就是做學術,就要本著嚴謹科學的態度,而不是一廂情願的憑感情好惡去主觀地判斷問題,那樣的話學術就已經沒有意義了,歷史就已經變成小說,請諸君慎之。

我是李子木,喜歡就贊一下吧。


李子木沆


夏朝的統治持續了將近四百多年,通常認為它是一個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家,也是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華夏曆史的,甲天下,也就是自夏朝開始的。夏朝的文化以及文明程度都遠遠高於新石器晚期。

皇權象徵物王璽的前身,即九鼎,就出自夏朝九鼎象徵九州,九鼎的鑄成,讓這種權力加強,也讓這種權力神聖化,九鼎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定鼎,表示全國政權的建立。夏朝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中央機構逐漸完善,古代官制也形成如此。杜康酒的由來也是出自夏朝,古者少康又名杜康,是夏朝的第5位國王。史上第一位女間諜一一妹喜,她是夏朝最後一個君王夏桀的寵妃,出自夏朝。歷史上第一個死於諫的大臣一一關龍逄,也是出自夏朝。世界上第一輛馬車,發明於夏朝。夏朝的歷法是我國最早的歷法,月份的確立也是來源於夏朝。中國第一部奴隸制法典《禹刑》徵引了法律條文,不過具體內容已無法考證,只有相關文獻中有零星記載。但它確實也是出自夏朝。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山海經》也是出自夏朝。新聞傳播業在夏朝己嶄露頭角。在夏、商、周時期,宮廷中設有遒人的政府官員,木鐸據《左傳.襄公十四年》師曠引《尚書.夏書》記載: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循於路,遒人是古代帝王派出去瞭解民情的使臣,他們搖動木鐸,在各地巡行,負責宣傳政令,瞭解民風。這就是我國新聞傳播業的最原始狀態。以上這些足以證明夏朝的存在!🐴🌺🌺





飛天ZY漫雪



夏朝的存在是肯定的,只是還沒找到主城,發掘出出陶符因讀不懂不被當成文字而已

公認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可信的朝代,至今4100年左右。

為什麼會認為夏朝是存在的?

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明,2007年發現了良渚文明的都邑——良渚古城後,新近確認古城外圍存在一個規模宏大的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對研究良渚古國和中國文明的產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個水利工程,距今5000多年,比大禹治水傳說還要早。

洛陽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 經碳14測定,年代在約公元前1900年左右,真好是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總面積為3.75平方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址。出土的陶符(如圖),因為看不懂,卻不被確認為文字

二里頭可以確定,是夏朝的,但是不是主城?倒未必,真正的主城可能更大。主城遺址還沒發掘出來,這需要考古界同仁努力。

也可以瞭解下《夏小正》這本書,記錄的就是夏太陽曆,夏朝的農事活動。

看回答與評論,總是說古希臘文明被承認,有大量的文物與遺蹟。其實恰恰西方是沒有考古證據支持古希臘文明存在的。不過西方佔有話語權,總是用雙重標準來對待中國。

古希臘的考古,至今看不到有什麼重大考古成果發表。轟動一時的,都是像發現“特洛伊遺址”那樣譁眾取寵的東西,“特洛伊”在亞洲土耳其境內,隨意指認一處遺址,冠以“特洛伊”的名字,實際上與所謂古希臘毫不相干。

今日所謂“雅典古建築”,多出於18世紀法國、英國工程師繪製的圖紙,最輝煌的雅典衛城“巴臺農神廟”,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建。1933年巴臺農神廟已經在當時的條件所能允許的情況下被修復到據認為是大約250年前的樣子。而斯巴達城所在地,則出於17世紀旅行者的隨意指認。所謂古文物中最可以引為證據的“古希臘畫瓶”都不是科學發掘出土的,沒有地層學上的證明。

今天所見大量的“古希臘銘文”,實際上很少有實物,都是些摹本。18世紀法國宮廷派法蘭西學院富爾蒙教士(AbbéFourmont)在1年左右的時間內,這位富爾蒙先生就將收集謄寫的近三千冊古希臘銘文帶回了法國,並說雅典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取之不盡、刻滿銘文的大理石礦。後世的研究建立在這樣的“銘文”基礎之上,沒有實物對照,缺乏科學性。

《荷馬史詩》被譽為“希臘的聖經”。荷馬史詩真假一直存在爭議,因為一直沒有考古文物考證。

 

荷馬史詩有多達27800行,在中國的造紙技術傳到西方前,他們用羊皮做紙,至少上萬張羊皮,還能抄送、傳存幾千年,幾乎是不可能的。

文字的記錄工具,記錄有龜甲上,才能保存幾千年,刻錄在石頭上的,經過幾千年自然風化,也是一點痕跡都沒。即使有幾千上萬張皮記錄,這種有機物,如何保存幾千年。

中華文明是一直延續,西方文明是斷代的(斷過許多次),所謂的西方古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早就一點痕跡都沒了。

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文明源頭之爭,也是話語權之爭


我是漢字谷主, 【專注說文解字、識字啟蒙、語文教育等漢字產業,古汀漢字谷 獨創的人字學習體系(人字學習法、快速識字、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古詩詞理解等)讓孩子更優秀,歡迎關注交流!】


漢字谷主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個朝代,統治時間約有1300多年。

商湯滅夏不是傳說,而是史實。

話說夏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夏桀,是一個非常殘暴的君主。他在位時,大興土木,建造宮殿,荒淫奢侈,民怨沸騰。

夏朝的臣子、商部落的首領湯表面上順應夏桀,實際上卻在偷偷地擴大自己的勢力。商湯先後把附近幾個部落納入到自己族部,商部落逐漸強大了。

但是夏桀並沒有注意到商湯的這些準備,繼續暴虐無道。慢慢地,其它的一些部落受不了夏朝的敲詐勒索,都紛紛起來反抗。

商湯看到時機成熟了,也開始攻打夏朝,最後把桀流放到了南巢,建立了商朝,建都在毫(今河南鄭州)。商朝後來屢次遷都,最後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今河南安陽),所以,後代又把商朝稱為殷。


千形萬象


夏朝肯定存在的。

個人認為,夏朝並非像商朝一樣,是一個統一的強大王朝,而很可能是一個部落聯盟。夏朝和商朝也沒有繼承關係,早期夏、商、巴蜀等都是並立存在的強大部落聯盟,時間是重疊的。

只是夏更早,商是後期強大起來,並獨立於中央政權之外,並與之長期交戰,夏字有禮義大邦的意思,誰願意用美稱來稱自己的敵人,也許用另一個字來稱呼夏。

還有中國古代記錄歷史用的是竹簡,不易長期保存,當然不象人家有幾千年不裂的泥板,幾千年不朽的羊皮,所以沒夏時文字出現。

商址發現的甲骨,本就是用來占卜的,佔個卜沒事提前朝幹嘛!



1有大量的史料可證明

2出土遺址可證明

大量史料

談上古歷史繞不開夏朝,我們常說“華夏文化”一詞,“華夏”的夏即來源於夏朝,先確定了夏朝的身份,才能解釋“華夏文化”了。

諸夏,夏九鼎,后羿,大禹,少康復國等等,那個不和夏朝有關

《左傳》,《尚書》,《詩經》,《孟子》《周禮》,《國語》,《拾遺》,《山海經》《竹書紀年》等均有其真史所云。

《山海經》記載了禹、啟。

《山海經》中的《海經》、《荒經》記載了帝俊的世系,這個在周朝的典籍是沒有的,說明《海經》、《荒經》可能早於周朝。

古本的《竹書紀年》也記載了夏朝的世系,《竹書紀年》記載的商朝世系與甲骨文驚人一致,二者相同之處高於《史記》等其他史籍。

說明了《竹書紀年》記載的夏朝世系也很可能是靠譜的。 

《史記,周本紀》曰:“洛汭延於伊汭,有夏之居。"這裡指的是河南洛、伊二河,且記有大禹業績,與孔子訪問夏代杞國(今河南開封市杞縣)之事。

《史記,夏本紀》所載就更多了。說:“禹,黃帝之玄孫,顓頊之之孫也。"

《史記》對夏朝各代有詳細記錄,即:自夏后氏起,傳有扈氏、有男氏、斟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共12氏。

另外在近二三十年的時間裡所出土的諸如馬王堆的《春秋事語》。石板村戰國楚簡的《國語。吳語》中所記載的夏王朝歷史,這是才出土的資料,真實性是無可置疑的。

眾多的古史籍就能證明有夏,集體說謊的幾率幾乎沒有!

看下甲骨文彝字


雞彝又稱雞夷,是指一種雕飾雞形圖案的酒具。

《周禮》傳說為周公旦所創,它延承自夏禮,其中記載“春祠夏礿,祼用雞彝鳥彝”。

《禮記》中記載:“夏后氏以雞夷,殷以斝,周以黃目”。

殷墟甲骨文中的“彝”字,就是將宰殺後雄雞,雙手奉獻給神靈的形狀。可見,雞彝是夏朝的祭祀活動中使用的禮器。

夏朝禮器雞彝

當代著名考古學家鄒衡認為,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封口盉就是夏朝禮器雞彝,是由龍山文化中的陶鬹演變而來。因源於山東地區的東夷,因此又被稱為雞夷。

在二里頭遺址出土雞彝,說明二里頭文化可能就是夏文化。


看下二里頭遺址

偃師市的二里頭文化遺址,經碳14測定,為夏代晚期遺存。專家認定,可能是少康之都。

2018年晚夏,國家文物局召開新聞發佈會,認定為夏代晚期的都城,是華夏文明開始的標誌。

二里頭的考古遺址有很大爭議。
是因為二里頭遺址分四個文化層,一層層的疊加,存爭議的是那幾層是夏文化,那幾層是商文化。



但二里頭屬於夏朝晚期還是靠譜的,因為夏桀就是定都於河南偃師,時間也吻合。


陶寺遺址

夏人曾經多次遷都。《屍子》更記載有“古者,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

如果《屍子》記載沒錯的話,夏人是從陝北的孟門渡河到山西,然後沿著汾河而下中原。

所以,夏朝的痕跡,要上溯到山西襄汾縣的陶寺遺址。


因為根據《左傳.定公四年》:“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唐誥》,而封於夏墟,啟以夏政,疆以戎索。”


這個唐叔的封地和陶寺很接近。

唐叔就是史記裡面的唐叔虞,是晉國的創始人。

周王室以武王的次子來鎮守這裡,說明了武王對這一帶的重視。而且,堯的首都平陽也在晉南,二者都指向晉南,所以陶寺遺址應該曾經是夏都。

在陶寺文化裡,曾經出土懷疑是世上最古老的天象臺(觀星臺)。  

《尚書·堯典》記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2003年,陶寺古觀象臺的發現,印證了《堯典》的記載。

因為中華文明一脈相承在此地生生不息,加上戰火自然災害,文化層一層層的疊加,所以判定要困難,但夏是的遺址是確定的,只是那個文化層而己!

綜上所述,夏是存在過的!


蓉兒是妹紙


肯定是存在的,甚至在夏朝之前也有王朝!之所以大家有疑問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考古發現以及文獻的斷檔。以為自周厲王之前都是傳說,三皇五帝的時代也都是傳說,今天的人們之所以知道三皇五帝、夏商王朝的存在,那是因為有司馬遷的《史記》。司馬遷編寫《史記》的時候,尤其是夏商時期基本上都是聽聞民間傳說,最後再考證。關於夏商是否真的存在過,一直有爭議。夏朝國運500年、商朝國運600年,很像只是傳說。在周厲王之前,沒有任何官方資料記載夏商的存在。

周厲王是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暴君,他的殘暴不亞於夏桀王和商紂王。周厲王姬胡(公元前904年―公元前829年),姬姓,名胡,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在位時間為公元前879年—公元前843年。周厲王不僅專橫跋扈,他惡貫滿盈,還不讓民間和朝廷之中有隻言片語記載歷史,不能記載過去,也不能記載當代。所以,在周厲王之前,沒有任何史冊記載周厲王之前的歷史,可能是被周厲王銷燬。

今人之所以知道夏商王朝的存在,一方面是世世代代的傳說,還有後來的小說,一方面是通過考古發掘,證實了夏商王朝的存在。近年來出土了大量的夏商甲骨文和青銅器,上面的文字都印證了夏商王朝的存在。

結論,夏商王朝真的存在過嗎,答案是肯定的。甲骨文和金文就是證據。





焱煌神話


在近代以前,人們往往分不清楚傳說和歷史,在那個時代裡,夏王朝的存在是根本不需要質疑的事情。但近代以來,歷史學和傳統的歷史學之間有了本質的區別,在這種情況之下,夏王朝的存在就成了問題。

疑古思潮的代表性人物顧頡剛先生

近代一方面今文經學興起之後,起到了思想解放之功,傳統典籍構建起來的歷史框架轟然崩塌。另一方面從西方傳過來的十九世紀的史學,尤其是容克學派的史學講究實證主義,也對中國傳統歷史敘事提出了質疑。加上從西方傳來的考古學,與這兩種思想潮流相互激盪,更使得中國古人傳統的歷史敘事遭到了空前的質疑,很多古人以為常識的觀念進入當代以後都成了都成了經不起解構的事情。近代的疑古思潮也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產生的。

疑古思潮的代表性人物顧頡剛先生提出層累地造就中國古史說,應該來說,顧先生的觀點還是具有很大的啟發性的。對我們今天的人們來說,起到了很大的思想解放之功,讓我們知道神話和歷史不是一回事,傳說和歷史也不是一回事。不過,顧先生及其追隨者也存在著疑古過甚和疑古過勇的弊端。

具體到題目所問的夏王朝,在疑古思潮最甚的時候,夏商兩代都收到了很大的質疑,他們懷疑這兩個朝代是否真實的存在過。與此同時,西方的史學界也不承認這兩個王朝的存在。這裡要說的是,西方史學界和中國史學界一個重要的不同是,西方史學界對考古學的依賴要比我們強。中國史學界更看重的是傳世文獻。但西方史學界不存在著豐富的傳世文獻,他們更多依靠考古發現來構建起歷史的譜系。所以,大家可能注意到西方人的歷史觀念之中有探秘情結,而中國人沒有。

殷墟全景

後來殷墟發現之後,對於殷商王朝的質疑無疾而終。但對夏王朝的質疑並沒有停止。不過,在發現了殷墟以後,也激發起人們尋找夏文化遺址的熱情。一度有人以為,仰韶文化就是夏文化,有人以為龍山文化是夏文化。49年之後,隨著我們國家田野考古事業的展開,人們對考古學寄託了更大的期望。在對夏文化的研究中徐旭生先生的貢獻非常重要,他的《1959年豫西調查夏墟的初步報告》確定了後來夏文化考古的方向。他指出夏文化的探索方向應該是豫西一帶地區,後來人們的發現果然是在這一帶地區。

到目前為止,作為夏文化探討對象的遺址,在豫西、晉南地區已經發現上百處。其中,1952年登峰玉村遺址的發現,它與已知的鄭州二里崗商代遺址時代很近而文化類型不同,於是人們就想到它可能是夏文化。這一發現揭開了建國後夏文化探討的序幕。1956年在鄭州發掘了洛達廟遺址,出土文物較多,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徵,又與鄭州商城二里崗文化具有共同的文化因素,而相對年代又早於河南龍山文化早於二里崗文化,所以這個遺址發掘後,人們也將其作為探討夏文化的對象,並將同類型考古文化命名為洛達廟類型文化。

洛陽周圍重要遺址分佈圖

1959年發現的二里頭遺址比洛達廟的規模要大得多,所以人們放棄了洛達廟的命名,而將這類文化命名為二里頭文化。總之,到目前為止,已經在考古發掘中找到了探索中的夏文化,它的上限可以河南龍山文化和山西龍山文化的晚期,偃師二里頭遺址則屬於夏文化的中晚期。夏朝的存在已經在考古學上得到了確證。

二里頭遺址發現的爵

當然,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首先,到現在為止,我們並沒有發現任何屬於夏文化的文字資料。也就是說我們國家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還只能到殷商王朝為止。很多學者認為夏朝應該有文字,比如裘錫圭先生就主張夏王朝有文字。但我們到現在為止沒有發現,也許永遠無法發現。其次,關於夏文化的時間斷代還有爭議。到底二里頭文化是夏王朝的什麼時期?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說法。二里頭文化也分為好幾期,他們是什麼關係?也還有待解決。因而,關於夏文化的質疑從來就沒有終止過。最近二里頭遺址要建博物館,本來他們準備申報的是夏都,但是有司慎重起見還是把夏都兩個字去掉了。

二里頭發現的綠松石牌型器

對於質疑者的質疑,有可能永遠不會找到答案。畢竟考古學是無法絕對復原歷史的。而且考古發現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我們對歷史的認知並不能僅僅建立在考古學之上。本來,中國史學的傳統就不是建立在考古學基礎之上的。考古學和歷史學是兩個不同的學科。中國傳世文獻對歷史的構建,並不能被虛化。在傳世文獻之中,《史記·夏本紀》、《尚書》、《左傳》等可靠的文獻,以及先秦諸子都記載到了夏王朝的真實存在。就算二里頭不是夏文化,就算我們沒有發現夏文化的遺址,也不能說夏文化就不存在啊,畢竟沒有發現的東西並不等於沒有。比如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用考古學來證實大禹治水,但你不能大禹治水就沒有發生過。雖然它可能不如傳世文獻記載的那個樣子,但也不能說他就是一個神話傳說。

傳世大禹畫像

綜上所述,我要告訴你的是,夏王朝的存在不容置疑,是絕對真實的事情。證據就是我們先民古老的歷史記憶,這就是我們傳世文獻中的眾多記載。雖然記憶或許會有偏差,但記憶本身是真實可靠的。


野叟雜談


大禹治水,是全世界都敬仰的中華史詩。在西方流傳神仙方舟逃避洪水之時,中國人民已經奮戰滔天洪水,大禹為早曰治患竟三過家門而不入。這種敬業精神在幾千年後的周總理身上展現得令人欽敬,建國後飛機多次飛過故鄉,卻無暇停留,探望。

大禹之子啟上位,開創了私有制的家天下夏朝。華夏民族的由來,無不關聯。

商代夏,有人疑白種人,周是夏直糸,取代商復夏,商人恐滅族,幾十萬軍民外遁消失。南美洲史學家斷定印地安人就是殷商後裔,相傳文物和人種有東方基因。

炎黃子孫,華夏國度,堂堂正正,名揚千秋!

比大禹更早的虞舜唐堯,是華夏史上賢明君主,更早倉佶造字,開創了華夏文字的先河。更有奠定九州一統的始祖黃帝,留傳了"黃帝內經"、"黃帝外經"的萬古奇書。

在後面的歲月中,大禹之子啟開創的私有制夏王朝,是中華文明進入大王朝時代,

夏商周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嶄新高度,大一統中華文化圈在世界東方正式形成,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