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安徽省未來有可能被合併或拆分的城市有哪些?

奔波霸233


目前安徽正在經歷中國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地域的結構重組其實已經在幾年前開始了,這其中最大的變革應該就是巢湖被蕪湖、合肥和馬鞍山三個地方拆分。

此次拆分徹底改變了安徽的區域結構,省會城市合肥從淮河流域進軍長江流域,而安徽的長江流域原來的南強北弱的格局也在這次變革中徹底打破,蕪湖獲得無為之後加大江北產業集中區的發展,合肥開發濱湖新區、馬鞍山也開始加大江北發展。

所以不難看出,未來如果要拆分,肯定還是集中在產業結構改革和優化,此前安慶樅陽已經被銅陵合併,樅陽已經加大融入到銅陵主城的步驟,這從另外一個角度可以看出,未來的地域拆分,肯定以距離和產業推動為主。

未來可能拆分的地方,1個是池州的東至併入安慶,讓安慶徹底成為跨江城市,讓離安慶主城區只有一江之隔的東至,能夠更好的發展,而安慶的桐城等離合肥又比較近,有可能併入合肥。

作為來最容易被拆分的城市有可能是安慶和池州。


浪裡白條小新


安徽地級市太多,區域狹小,人口難以聚集,行政成本高企。

論常住人口,安徽比浙江多不少人。

我們看看浙江省的各個地區的人口:



再看看安徽2017年的人口數據:


差異之處,一目瞭然。浙江省的發達區域,劃分的人口疆域都大,有三個800萬以上量級的人口大市(人口也並非都集中在主城區)。

安徽省只有兩個800萬量級人口的城市。

安徽省的發達區域,只有一個800萬級的城市,就是合肥,這顯然是不夠的。

步驟一:

合肥要兼併舒城,可以形成一個876萬人口的城市,由於合肥的城市框架已經做起來了,人口快速流入,三五年可以突破950萬,比肩杭州。考慮到杭州也在吸納人口,很快會突破1000萬。合肥也可以再向南繼續兼併銅陵(160萬人),直接成為突破1000萬人口量級的城市,並與蕪湖安慶形成長江產業分工協作。

銅池一體化真的沒有什麼意義。銅陵只能給池州帶來工業風,池州也無法給銅陵帶來人口紅利。

步驟二:

大合肥幾乎要成型,所以重點談一談第二個核心蕪湖如何做大。

蕪湖的繁昌縣蕪湖縣肯定設區將連接宣城市區,蕪湖縣建成區幾乎和宣城市建成區一樣大,兩城區之間的機場年內動工。馬鞍山當塗沿江也已經是建成區完全具備改區的條件連接蕪湖開發區,蕪馬宣市區相連,蕪湖(370)馬鞍山(230)宣城北部250(績溪還給黃山,旌德也可以給黃山)合併,人口約850萬,相當於寧波。

合併對馬鞍山的效果:核心市區公園放在大青山(李白墓,把李白真正的用起來)。

大青山規模相當於南京的鐘山(紫金山、中山陵),略小於“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雙引號內其實是一片山)。大青山周圍的平原面積,優於南京,杭州。南邊的年陡直接連接蕪湖政務區,前途不可限量。

五公里比例尺,南京鐘山周邊地形圖:



五公里比例尺,大青山周邊地形圖:

(當塗建成區和蕪湖開發區建成區,相距僅約七公里。)



圖中央的山即為大青山,大青山與江心洲的距離非常好,不遠不近,伸伸手夠得到,不像南京的鐘山距離長江之間,放下一座火車站,就顯得很擁擠了。

蕪湖把馬鞍山年陡鎮西邊和南邊能發展的區域全部都發展了,很明顯的發展空間受限。當塗縣在安徽縣域人均gdp中排第5,總量第6;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在2017年國家級經開區綜合排名中列第15;蕪湖政務區緊貼年陡鎮。圍合發展大青山西及南,何樂不為?



馬鞍山規劃(蕪馬城市組群城鎮體系規劃2030),根據圖示將一路朝南,建設大青山西麓和南麓,以及年陡鎮、石橋鎮、黃池鎮等,全面銜接蕪湖市區。



說實話,雨山區、花山區的東邊大山脈阻隔,馬鞍山市也必須向南發展當塗主城。博望區頂多是向北承接,由於地理偏僻,建成區狹小(比蕪湖的萬春街道大不了的多少)和雨山花山的連接過於困難,應該連同石臼湖等資源發展為城市後花園。

(十公里比例尺)馬鞍山主城區(花山區雨山區)東面和北面均有山脈阻礙城區蔓延:

合併後的馬鞍山和南京的關係,就像崑山和上海。雖然降級為區,但絕對是一件好事。崑山在江蘇可不比上海的金山奉賢差,馬鞍山並不見得划進南京就會更好。


看看蘇州歷年gdp和上海gdp的變化,就能理解崑山的變化。



上海歷年GDP



如圖所見,蘇州1978的GDP只有上海的11.71%;2000年達到34.29%;2017年達到57.42%(圖上沒有給出數據,自查)。

蘇州gdp與上海的比重,逐年遞增,蘇州人均gdp甚至已經超過上海!同樣,新蕪湖市的馬鞍山老城區,屬於安徽省的對接江蘇的橋頭堡,又怎麼會差呢。以承接上海輻射的名義,蘇州重點發展了兩個開發區,在國家級經開區前30中均列前席,蘇州工業園區列第1,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列第6,上面有圖排名為證。誰都不笨,新蕪湖市一定會在貼近南京的方向上面投入鉅額經濟開發(不是城市蔓延,前面我說過了,有山體阻礙)。

但是馬鞍山作為一個獨立的城市,絕對會發展受限。根據新出臺的輕軌建設標準,需要150萬城區人口,馬鞍山只有95萬,輕軌夢碎。而軌道交通一號線二號線在建的蕪湖市三項數據: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超300億,GDP超3000億,市區人口(合併蕪湖縣和繁昌縣的市區)達到220萬,距離地鐵的標準,也只差80萬,正好加上馬鞍山的市區人口數據,就可以夠得上地鐵的建設標準——並不是說非得建地鐵,總而言之,只有合併才能向國家爭取政策,談條件。

合併對宣城(不含旌德、績溪)的效果:第一,建議將江北集中區至南陵的軌道線南延經涇縣至寧國。第二,新蕪湖以其體量,有必要與杭州建短途直線城際(經宣城寧國安吉)。

如圖所示,安徽人均gdp排名第1第3第4第9的強縣與蕪湖宣城涇縣形成軌道閉環,合作共贏,並可迅速拉動涇縣經濟增長。



談到宣城不得不談一下寧國,該地孕育了安徽第一大企業海螺,雖然海螺搬去蕪湖,寧國仍一直是經濟強縣(人均第四,總量第十),不應成為高鐵、城際遺忘的角落。目前來說,未來僅僅規劃有一條支線(宣城——寧國——績溪)。公路交通方面,寧國市與涇縣距離很近,但無論縣道還是高速都要三角形繞經宣城,縣道89公里駕車1小時52分;省道接高速110公里駕車1小時59分。寧國至安吉也需近兩小時,寧國至郎溪依然曲折,唯有寧國至廣德的省道還算比較直,寧國向南至旌德績溪,雖然翻山越嶺,倒有高速可通,原因在於蕪湖、宣城等有連接黃山的需求。總而言之,寧國向東向西向正北都沒有便捷的公路交通。為什麼我要談寧國?寧國的人均GDP是宣城市宣州區的近兩倍(1.9倍?),以38.5萬的人口,佔整個宣城地區近1/4的GDP,沒有便利交通都發展成這樣,那要是改善交通條件,肯定會更好。

宣城擁有目前全國最多的斷頭高速,一共三條:1寧宣(南京方向)2溧黃(鎮江常州方向)3宣桐(金華義烏方向)。附近標號為4的,與安徽無關,是杭州連接宜興的高速,也可以看作是寧杭複線,在建。



所有的斷頭高速都斷在省界邊,城微言輕。寧國宣桐高速斷頭地點叫做千秋關,我已經走了幾年了。

大市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合作省市的重視程度必然不一樣。新蕪湖的寧國應成對接杭州、義烏的橋頭堡。廣德則透過湖州接駁杭州蘇州上海。郎溪接駁錫常鎮。宣州區直連南京,同時作為南部城區支點亦可進一步壯大。

這不是和新合肥市的競爭,是和國內所有其他城市的競爭,新蕪湖市的建立,有利於安徽省在全國地位的增強,有利於新合肥市升級發展。

步驟三:

新安慶。池州的東至等地方劃給安慶,人口重回五百萬量級(512.4萬)。讓安慶能夠跨江,形成與新合肥、新蕪湖的沿江產業分工協作,不再贅言。

步驟四:這也是一個重點,一張極其重要的,全國名片。

池州市及其九華山風景區,應該與黃山合併,再加上,績溪和旌德,扣去東至,總人口仍然很少,只有255萬人,恢復古名徽州,使徽州成為一個大旅遊區,一個來了就走不掉的旅遊區。可以滿足長期旅客的需求,甚至像麗江那樣,可以讓人定居下來,讓世界各地的文藝青年聚集起來。

一個大型的旅遊地區,並不需要一個非常集中的大型都市區,且黃山區和徽州區本就距離較遠。池州市區(東至除外),黃山市區,雖然有距離,但建成區小而精,每一個相適應的距離節點上都有一個停駐點,恰恰可以讓旅者流連忘返,成為桃源之“國”,多點開花。

旅遊走廊:黃山市屯溪區、徽州區、黃山區(黃山)、太平湖、九華山、池州市。

兩翼:歙縣、績溪、旌德、青陽;休寧、黟縣、祁門、石臺。



從沿江(寧安線),到沿浙(杭黃線),到合肥福州(合福線),正北通寧國宣城,再加上到池黃內部聯絡線(池黃線),大徽州市整個空間動線趨於合理、豐富,有大山有大河,大大降低了閉塞感,增加存在感。



擺脫過去的九華山燒香一日遊;擺脫過去的黃山風景幾日遊。

從名山大川(黃山)到宗教信仰(九華山),從形而下到形而上,整合敘述空間場景和歷史人生的故事線趨於極致。

關於地理整合的重要性,參考江西:

武功山脈當中最為出名的是明月山景區(宜春),其他兩市的武功山脈景區,與明月山景區互不相通,遊客若想從一個景區去另一個景區連續旅遊,就特別的麻煩。


以下依次為黃山、牯牛降、清涼峰。三者並稱皖南三大高山!





牯牛降屬黃山西脈,又稱西黃山,位於石臺縣(現池州)和祁門縣交界處。清涼峰位於黃山山脈和天目山山脈之間,屬地為歙縣與績溪縣(現宣城)。清涼峰也是皖浙的界山,浙江側已開發旅遊,安徽側封山。區劃調整的好處顯而易見,三大高山一個市管理。

一個足夠規模的優質旅遊大市,更可以帶動周邊地區的旅遊發展。新安慶、新蕪湖臨近新徽州的區域,仍然分佈著大量的景點,而且很大程度上存在互補性,比如造紙、紅色傳統、民俗、養生、大型遊樂設施多到號稱東方奧蘭多(方特世界、海洋公園),豐富的歷史人物故地(桐城、馬鞍山等),較之黃山更為曠達的天柱山等……

步驟五:

合併皖北、淮河流域的一些袖珍城市。比如淮北和宿州合併(合併後788.5萬人),從而與徐州形成較為等量的雙向合作關係。

淮南和蚌埠合併。值得一提的是蚌埠,由於合蕪蚌是被國家欽點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增強蚌埠市在所難免,最好再加上鳳陽縣,這樣人口可以達到750萬人。淮南和蚌埠之間也有一個不小的上窯國家森林公園,很有意思。

步驟六:

通過大力發展長江流域,融入長三角,先富起來。再向皖北阜陽、亳州、宿淮這樣的城市進行財政轉移支付,其中應把阜陽像徐州那樣發展,利用鐵路(高鐵)樞紐的優勢,未來可以引強(東南)輻弱(西北)。



由此,安徽省形成兩大較為發達區域,新合肥(爭取副省級),新蕪湖(爭取計劃單列);一大次發達區域新蚌埠;一大北方交通中心阜陽。大於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的大市數量安排。小於江蘇的大市排布。除此,我們還多一個旅遊資源極為豐富的國際旅遊城市新徽州,留聚世界目光和人口。

由於安徽省比浙江省總人口多,多一兩個阜陽、宿淮這樣的人口大市當然不奇怪。

新合肥米字形高鐵框架連接全國,同時沿江整合蕪湖安慶!新蕪湖周邊接壤合肥、南京、蘇錫常、杭州、黃山。新徽州接合肥、蕪湖、杭州。新安慶承接合肥蕪湖,向南與江西湖北部分地區合作。

行政合併肯定會帶來一些成本,但這只是短期的陣痛。所能減少的未來成本,和所能增加的未來效益,難以估量。

(完)

——————分割線——————

人口的重要性之輔論:

江蘇各地市人口


江蘇13個地市的平均人口為:617.64萬。

浙江11個地市的平均人口為:514.27萬。

安徽16個地市的平均人口為:390.93萬。

安徽地市平均人口,不僅遠低於江浙,也比所有的周邊省份都低。

若筆者設想全部實現,安徽省縮減為10個地市,則10個地市的平均人口為:625.48萬。可見,即使安徽縮減為10個地市,也僅是與江蘇省情況相仿罷了。

如果安徽縮減為11個地市,則安徽11個地市的平均人口為:568.62。考慮浙江省寧波和舟山也有可能合併,則浙江10個地市的平均人口為:565.7萬。如此,安徽則與浙江情況接近。

沿江的重要性:

江蘇與浙江的差異點在於:江蘇的發達地區全是沿江地區,而不是沿海地區。蘇錫常的經濟總量34452億,上海30133億。蘇錫常常住人口,2195.39萬。上海常住2418.33萬。發展沿江產業分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整個長江穿省而過流域較長的省市有四個,重慶湖北安徽江蘇。其中重慶湖北江蘇都有沿江大城市!

安徽的沿江條件,不弱於江蘇,卻沒有一座沿江大城市。



規劃調整後,新蕪湖市將同時擁有長江第五大港蕪湖港和鄭蒲港(上海南京後的又一個萬噸級深水港),在長江上的地位可直入前三。新合肥銅陵港5000噸級,徹底改變合肥當前只能通過巢湖連入長江的運輸局面(物流提升),再加上合肥密集的高鐵網(主要是人流),實現江鐵聯動。新安慶擁江發展,避免一江兩岸各自為政局面,同時石化向城外遷移,改善城區環境。新徽州濱江發展,沿長江經濟帶導客,旅遊發展尺度空前擴展。


如果能夠形成安慶合肥蕪湖三城擁江、徽州濱江的局面,安徽必然能夠迎來大發展。

跳出安徽看全國: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深,一二線城市人口聚集效應的加強,未來非都市圈3線城市以及456線城市和鄉鎮,人口將大幅衰減。

若行政區劃不做調整,未來的情況不過是,安徽大部分的小城市人口,將和全國的所有弱三線以及456線城市一起,被全國的一二線城市所吸聚。合肥作為安徽唯一的二線城市,只能從其中分到一小杯羹。蕪湖近幾年常住人口也是淨流入,2017年2.6萬人,也算是一小小小杯羹。其他大部分地區,要麼窮要麼富而小,它們仍然是淨流出。

下圖所示,合肥從全國流出人口當中取羹極為有限:



即使不談逆轉,只求減弱這種趨勢,安徽省的行政區劃調整也應有所突破。

在超級城市的周邊,如何做到被輻射而不是被虹吸。舉一個例子,上海周邊的城市,有三個分別是南通、蘇州、嘉興。這三座城市的gdp排名以及人均gdp排名,順序都是蘇州、南通、嘉興。這三個城市的人口排名也是蘇州、南通、嘉興。嘉興雖然距離上海蘇州杭州都近,但是放在浙江省中北部,卻是墊底的城市,很明顯,嘉興之前,即使有被輻射效應,也同樣有被虹吸效應。體量足夠大的城市才能夠更好的被輻射>被虹吸。

其實如果你是企業家,你會最明白,企業家選擇一座城市投資所需要的是,配套生產要素足夠齊全。在嘉興的智聯招聘上發佈一次廣告,與在蘇州智聯招聘上發佈一次廣告,所帶來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蕪湖三隻松鼠經常要出去(南京)搞大型招聘會,為何?城市人口體量小,難以形成信息擴散。對於找工作的人來說也是如此,在蘇州找工作,肯定比在嘉興面臨的機會多,出於職業規劃,人們會願意去擁有更多選擇機會的城市。所以大者恆大,強者恆強。

看看浙江人怎麼說:

就這樣,浙江還嫌地級市太多!比如謀劃合併寧波舟山。



卡在路上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關注”


安徽省有16個地級市,這個數量在全國算得上比較多的!地級市數量的增多,導致行政機構冗雜,行政效率低!

廣東東莞是國內奇葩的一個市,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幾個不設區的地級市,直接下設四個街道,24個鄉鎮。

這對國內行政區劃的改革有著很好的借鑑意義,又利於行政高效執行,人員簡化!

對於安徽省的行政區劃,有一點自己的見解!1、淮北宿州合併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淮北市的地圖像把宿州分割成兩部分。

淮北的成立是因為發現了煤炭資源,現在淮北煤炭資源枯竭,積極加快轉型!

宿州,淮北語言,文化相同,沒有什麼大的區別!並且淮北市區到宿州市區不到30公里!

2、鳳陽劃分蚌埠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鳳陽距離蚌埠市區特別近,鳳陽的安徽科技學院的新校區也已經搬到了蚌埠的龍子湖區的大學城那裡

個人感覺,兩地之間合併之路不會久遠!


3、蕪湖馬鞍山/蕪湖宣城

蕪湖和馬鞍山/蕪湖和宣城這些城市語言相通,經濟交流比較多!如果這個規劃合併,相信可以成為安徽經濟增長的新核心!

4、池州和銅陵

池州產業比較單一,銅陵經濟發展腹地比較小,去年合併了安慶的樅陽縣!

兩者如果合併,這對優化兩市經濟結構,經濟發展都是互贏的事!

5、合肥合併舒城

舒城,合肥一直想要的地方,經濟發現也不錯,可以成為合肥的後花園!

但是如果真的合併,合併產生的行政負擔也非常多,這對安徽也是不小的壓力!

還有合併之後的名字也是大家比較頭痛的!


紅豆君


您好,涉及行政區域的調整需要兩地溝通達成一致意見才能上報省裡,由省裡上報中央批准。一般情況,你認為某地會同意我的這塊地盤給另外一個地市嗎?哪怕是最窮的,還要我補貼的。


還是我之前的老話,沒有更大的推手,這樣的事情是幾乎做不成的。別說地市之間了,就以蚌埠市為例,沫河口、曹老集、梅橋從有傳言劃到市區到成功,經歷了多少年。

接下來,我只以大家的生活習慣來說說,淮南淮北作為資源型城市,最近幾年的發展受到了嚴重製約,如果有合併或拆分,淮北與宿州可能性最大,淮南與蚌埠合肥的可能比較大。


鳳陽的事情再提一下,鳳陽的電力歸蚌埠管轄,鳳陽人的生活習慣,除了行政辦事之外,習慣與蚌埠交往,與蚌埠交往更緊密。

再說安徽省與江蘇之間。

蕭縣、碭山與徐州更緊密。當然很早的時候,碭山人民差點成了上海人,那時候看中了碭山的水果和地盤,民間傳言在碭山建監獄。別笑,北京有個監獄就在東北。

天長,馬鞍山一些地盤與南京聯繫緊密些。

如果我們從經濟聯繫等角度去適當調整行政區劃,將能夠更好的釋放市場的活力,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但這個也不是萬能鑰匙。就像上海崑山模式就是相當不錯的。


小朋友OR大朋友


首先聲明一下,行政區劃調整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大事,要經過國務院批准公佈才行。而我在這裡只是回答問題,個人的看法只是假想而已。

依我之個見,應該將銅陵市併入池州市,銅陵市的面積僅1113平方公里,是中國大陸面積最小的地級市,而池州市只有一區三縣,面積也算地級市中小弟弟。銅陵市是資源性城市,主要依靠銅礦支撐,而池州市農業、茶葉、旅遊業資源豐富。如果將銅陵市和池州會並,改為池銅市,相互互補,這對兩個城市經濟大發展都有很大的效益!

另外就是徽州市問題,建議撤銷黃山市建制,重新組合新的徽州市。把江西省的婺源縣重新劃給徽州市,還要把宣城市的績溪縣歸還給徽州市,原黃山市的屯溪區改為屯溪市(縣級市),原黃山市的黃山區重新恢復太平縣。另外要撤銷徽州區,把它歸還給歙縣,這樣就組成一個新的徽州市。我還依稀記得《人民日報》曾發表文章說,沒有徽州,何以有安徽!

徽州市是我國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之一,只有這樣,徽文化,徽派建築,徽商,徽菜,徽茶文化,新安醫學,新安江畫廊,朱熹理學(朱熹是婺源縣人)等才能得以發展和繼承,黃山的旅遊資源才得以更好的發展!

而現在的黃山市,外省市的遊客到黃山旅遊,到了屯溪還以為黃山風景區就在眼前,其實屯溪距黃山還遠的很呢,令遊客一到屯溪就感到迷惑……


百花亭雜談


安徽的地級市數量太多,不利於整合資源快速發展經濟,所以合併或拆分是為未來發展進行的鋪墊。

首當其衝的就是淮北和宿州,淮北以前就屬於宿州,後來為了發展煤炭產業,從宿州拆分出濉溪縣,後來改名為濉溪市,最終命名為現在的淮北市。

有人說合並後的城市應該叫做淮北市,而不是宿州市,這其實是本末倒置的。因為歷史上從來沒有淮北這個地名,而且淮北是直到建國後才從宿州拆分出去,可謂名不正言不順。

淮北的GDP在安徽省內倒數,宿州的排名位於中上,如果合併後GDP可達2432億,可以一舉超過馬鞍山位於全省第三,所以兩市的合併可謂百利而無一害。

此外,銅陵和池州也很有希望進行合併,目前兩市的經濟都比較弱,合併後可以充分整合長江港口資源,GDP也可以超過安慶,位於全省前三。


堅果旅行


安徽南北狹長,發展也不均衡, 而且還有幾個因資源而建立的城市。如果未來能合併幾個城市,對城市化進程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首先,我認為宿州和淮北可以合併為一個城市。 淮北是因為煤炭資源而特別設置的一個城市,隨著煤炭資源接近枯竭,因為地域的關係,工業化進程也停滯不前。所以完全可以和速度合併為一個城市,有效地增加城市競爭力。馬鞍山也是一個因資源而建的城市,資源也接近枯竭,如果可以和蕪湖合併為一個城市,可以有效地增加蕪湖的體量,增加城市競爭力。馬鞍山一旦併入蕪湖市,這對蕪湖市是一個利好消息。可以讓蕪湖更快速的融入長三角城市群。

淮南和蚌埠體量都差不多,如果兩個城市能合併為一市,對兩個城市來說都是利好消息。兩個城市可以資源互補,協同發展和統一規劃,加快招商引資力度,也會步入快速發展的道路。銅陵市安徽第三個因資源建立的城市,銅陵的民富在安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一,但是城市的面積太小,以後的轉型之路也強困難重重。如果能和宣城、池州北部合併為一個城市,無論是對宣城還是對銅陵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池州市和安慶市僅僅相距幾十公里,池州市的工業相當薄弱,發展空間嚴重不足,而且外流人口相當嚴重。安慶這幾年發展停滯不前,更多的是因為安徽省把重心放在合肥。如果池州市南部和安慶合併為一市,那麼安慶市將成為銜接長三角城市群和長中游城市群的交通樞紐,未來的發展前景將不可估量。


十方印記


精簡機構是大勢所趨,是合是分,亦是隨大勢而定

將安徽大部分地區納入長三角即是迴歸地理區域本身,亦是給安徽未來發展奠定了基本基調:融入長三角,走向世界!

而深化改革開放,融入長三角,抓住新時代的發展機遇,就是安徽未來,至少是未來10年的基本大勢。為了激發安徽的發展優勢,以破促立,精簡機構,合併拆分是一件必然要進行的事。

合併拆分再也不能任意妄為

之前的合肥、蕪湖與馬鞍山三家分巢,鬧得紛紛揚揚,雖然已經木已成舟,看似所有利益相關方都獲得了實質的利益,可是事情的重點是,這件事有沒有充分尊重過民意?誠然,一切改革都以百姓的利益為根本目的,可是難道基本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就不算是利益了?

合肥、蕪湖、馬鞍山,基本不會有大動作

(1)合肥這幾年的發展所有人都有目共睹,在向一線城市靠起,這理應是一個省會城市該有的發展程度,不值得驕傲。再說這些年合肥發展速度和其他大城市比,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地盤擴大後將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去消化。(再擴編你就過分啦!)


(2)蕪湖這幾年是落後很多的,雖然大建設在不斷醞釀,但是基礎設施、高鐵等建設依舊緩慢,人口流入、教育發展與合肥差距較大。地盤已經足夠支撐安徽第二的位置了,就看它能不能發展好了,再合併拆分也沒有太大意義了。

(3)馬鞍山距離南京最近,但是發展道路也是阻礙重重,南京自身都消化不了多少外來人口,對外輸出更是一大問題,如果只將眼觀瞄準南京,將是馬鞍山發展上的最大障礙。三家分巢後馬鞍山被南京、合肥、蕪湖三家包圍了,發展空間實際是被壓縮了。如果不能大家一起努力,馬鞍山的發展將是一盤死棋,因為人口才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根本,周圍強市環伺,人流自然被分去,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合併拆分最有可能發生在皖北

皖北大部分城市其實發展的並不是很理想(安徽本身發展的也不是很好),這次納入長三角,也沒有他們的事。所以,安徽一定會大力促成皖北與河南、山東、蘇北這些臨近地區融合,這就需要一個大的改革,拆分合並之事在所難免,至於怎麼實施,猜也沒用。

連接內部力量是安徽發展的根基,而不是簡單的拆分合並

安徽自己人都知道省內矛盾重重,合肥看不上別的城市,所有城市看不上合肥,皖北皖南又相互擠兌,其實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我們在互相謾罵中走在一起,走向未來。

首先解決的就是交通問題,安徽南北狹長,鐵路有,高鐵少,雖在建設,但是依舊是後知後覺的決定。下面是幾張從蕪湖出發去往合肥、阜陽、南京、上海的鐵路時刻表,對比一下,周邊發達地區依靠完善的鐵路,尤其是高鐵線路,從安徽抽走了多少人!

其次解決的就是教育問題,合肥擁有優質的教育資源,但是其他地區呢?以蕪湖為例,說是安徽第二,但是高等教育除了安徽大勉強是一本,其它的大學、大專都是扶不起來的啊!蕪湖尚且如此,其他城市又能好到哪去,沒錢就沒有高等教育,沒有高等教育就不能集聚人才,沒有人才就沒有公司願意入駐,沒有公司入駐就沒有資本進來,然後還是沒錢繼續建設城市,所以高等教育對一個城市的發展太重要啦!幾乎就是最核心的追求,在這一點上合肥絕對是在省內一騎絕塵的。

其他問題說不說也沒有多大意義了,人、錢的問題解決不好,所有問題都免談,大力發展道路和教育建設就是在『招商引資』。

所以拆分合並對安徽的影響不會太大,內在的改變才是根本,自身問題解決不好,劃入『長三角』也終將成為歷史的笑柄。

有知識


本人之拙見:1、總量上控制在12個以內為上策,太多行政資源重複浪費,效率低下。自然資源分散,得不到優勢的集聚發揮。人力資源在城鎮化大背景下,不利向重奌區產業行業引導使用,多維發散導向構不成合力。2、時間上,宜早不宜遲,關鍵決定因素在“頂層設計”。3、淮北宿州合併合乎時宜、人心所向、大趨所趨丶規律使然,可率先啟動,淮北多年排位很低,改了也就改了,下決心風險很少。4、合併後,應在現淮北丶宿州的區劃間,考虎新建新設強大功能區,高標準設計,趨於適度超前設想,高水準定位,集約程度較高,這樣合併後成效才為大家接受,怨言才能很少,發揮優勢才能更明顯。


木秀於林乎


1.合肥合併六安和淮南這兩個負增長城市。

2.蕪湖 馬鞍山 銅陵 皖南三市合併,三個都是工業城市,優勢互補,緊緊跟隨南京,承接更多產業轉移。

3.黃山 池州 宣城合併,和杭州一同打造國際旅遊城市,宣城和池州還可以承接南京的產業轉移。

4.宿州 淮北 蚌埠合併,三個難兄難弟齊心協力發展,背靠徐州,南接南京 蘇錫常 上海。

阜陽 亳州 滁州 安慶地盤本身很大,人口眾多,故不做調整。

未來最可能合併的是六安的舒城併入合肥,淮北和宿州合併,池州黃山合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