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歷史上有哪些皇帝識破奸臣的事情?

用戶3708573217


史家在評論一位皇帝是否賢明時,常常以能夠識別賢臣與佞臣向作為一個重要的標準,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告誡劉禪要吸取漢朝盛衰的歷史教訓,做一位“親賢臣,遠小人”的好君主。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討歷史上三例賢君識破奸臣的典故:

一、漢昭帝與上官桀

漢昭帝劉佛陵

由於“巫蠱之禍”,原先被漢武帝立為太子的劉協最終兵敗被殺,所以在其臨死前將皇位傳給年僅八歲的小兒子劉弗陵,此時為公元前87年,並且任命霍光、上官桀等四人為輔政大臣。由於皇帝年幼,朝政全憑四位輔政大臣做主,其中,上官桀因為與霍光政見不合,於是聯合另外一位與霍光政見不合且與上官桀有姻親關係的輔政大臣御史大夫桑弘羊密謀除掉霍光,由於漢昭帝平日裡對霍光的意見較為遵從,二人的意見得不到採納,此二人聯合了在爭奪帝位中失敗的漢昭帝的哥哥燕王劉旦,準備誅殺霍光和廢除漢昭帝。

公元前80年,上官桀偽造了一份由燕王起草的書信上奏漢昭帝,書信裡直言霍光自恃功高,同時借霍光調動校尉一事誣陷霍光欲圖謀不軌,有篡漢之心。漢昭帝深知這是上官桀等人的陰謀,在早朝時當眾宣佈此事與霍光無關,實乃奸人所為,讓霍光安心輔政,九月上官桀等人圖謀政變在漢昭帝、霍光精心的安排部署下被平定,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及其家族也被誅滅。

二、明崇禎帝與魏忠賢

魏忠賢號稱九千歲,勢力興起於明天啟帝在為期間,也就是崇禎帝的哥哥天啟帝在位期間,其權勢最盛時自稱“九千九百歲”,憑藉天啟帝的崇信,在朝堂之內大肆排除異己,陷害忠良,專權亂政,以至於民間出現“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的說法。

崇禎即位後,隨即著手處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勢力。首先處理就是魏忠賢最得力的助手兵部尚書崔呈秀,崔呈秀辭去兵部尚書之後,很多官員都明白崇禎帝是要對魏忠賢下手了,一瞬間,彈劾魏忠賢的奏章猶如雪片一樣飛入皇宮。魏忠賢再次玩起了公元1624年在天啟帝面前的老把戲,他跑到崇禎帝面前再次痛哭流涕,崇禎帝並沒有並魏忠賢欺騙,反而讓人當眾宣讀群臣彈劾他的奏章,對其進行了一翻羞辱;其後魏忠賢又以生病為託詞,妄圖躲過一劫,崇禎帝也沒有被欺騙,將計就計地讓他去為天啟帝守靈,美其名曰修養身體;隨後魏忠賢又以辭去所獲爵位、田宅等博得崇禎帝的同情,不料崇禎帝一一照準,打了原本想以退為進的魏忠賢一個措手不及,並最終以十大罪狀將魏忠賢逮捕法辦。

三、清嘉慶帝與和珅

清嘉慶帝

和珅的奸臣形象已經被電視劇描繪的有聲有色,相信大家對於嘉慶帝誅殺和珅的歷史事件一定是相當的熟悉的,筆者就剪短的梳理一下。公元1799年,清嘉慶四年,太上皇乾隆帝去世,奸臣和珅失去了靠山,乾隆死後,嘉慶帝親政,在其親政的第五天,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的將和珅法辦,抄沒其家,並且將其賜死,同時一併剷除和珅黨羽勢力。

那問題來了,和珅難道不知道迎合新天子以保享高官厚祿?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和珅能夠一路直升,官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內閣首席大學時、領班軍機大臣,其出任過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等中央數十個重要職位,應該講,和珅不管在能力上還是情商上都是數一數二的,在乾隆面前顯露出的是一副忠臣儀表,所以乾隆帝在位期間一直對其恩寵有加。殊不知,乾隆背後的和珅卻結黨營私、大肆貪汙,真的是人生如戲,全靠演技啊!和珅被抄家後,抄出的家產估價在 11億兩白銀左右,相當於清政府15年的財政之和,堪稱前無古人的第一鉅貪,所以才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

究其原因,在於和珅的那一套在嘉慶帝面前行不通,騙不了嘉慶帝,如乾隆作太上皇之後又不肯放棄權力,於是和珅上書建議稱嘉慶為“嗣皇帝”,意思就是雖然是皇帝了,但還處於儲備狀態,不是直接掌握權柄的皇帝,這表面上看是兩全其美的辦法,實際上和珅左右逢源,首鼠兩端的表現,說白了,在和珅心裡,嘉慶帝這位新皇帝的地位還是不如乾隆帝。這些都嘉慶帝看在眼裡,記恨在心.


國家人文歷史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歷史上的有的奸臣藏得很深,大奸似忠,因為所謂奸臣和忠臣的區別,奸臣也忠於皇上,忠臣也忠於皇上,只是奸臣也忠於自己,時時刻刻為自己考慮,忠臣嗎,相對於皇帝,更忠於國家和百姓,所以老百姓當然喜歡替自己說話的人。

雖然奸臣會花言巧語,哄得皇帝團團轉,但是,也有不好使的時候,比如漢昭帝識破上官桀計謀。 事情是這樣的, 漢武帝快嚥氣的時候,讓自己8歲的兒子劉弗陵當皇帝,命、上官桀、霍光、金日磾、桑弘羊輔佐,不久金日磾就死了,上官桀與霍光不和,就聯合桑弘羊一起對付霍光。

上官桀弄了一份燕王劉旦的假書信送到漢昭帝那裡,稱霍光自恃為輔政大臣心懷不軌。 第二天上朝,漢昭帝見到百官中獨獨缺少霍光,便問霍光幹嘛去了,上官桀回答道:“霍光被燕王告發謀反,不敢前來面見皇上”,於是,漢昭帝召來霍光,霍光急忙來到殿上,向漢昭帝謝罪。漢昭帝叫他起來說:“我知道這封信是偽造的,你何罪之有?”又道:“燕王在遙遠的北方,大將軍調動校尉不過這幾天的事情,他怎麼可能那麼快就知道?這一定是有人想要陷害大將軍,況且如果大將軍真的要謀反,怎麼可能用得到一個小小的校尉?”由於漢昭帝明斷,上官桀等人的計劃失敗了。

當然,歷史上明君識破奸臣的事情還有比如明崇禎識破魏忠賢、嘉慶帝處死和珅等等還有不少。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歷史春秋網


水至清則無魚,帝王之術在於平衡。

歷史上的奸臣雖是大奸大惡之人,人人得而誅之,可是他的根基盤橫交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沒有十足的把握根本不敢動一動。萬一把奸臣逼到狗急跳牆的地步,怕是自己皇位不保,萬一奸臣思想極端,勾結外族整個國家都可能陷入傾頹的危險。

有很多時候並不是皇帝識破了就能憑藉一己之力拔除的。特別是在朝代末期,總會出現一些霍亂朝綱的人,整個朝堂之上有一大半人都是奸臣的同黨。但這個時候皇帝勢微,自身尚且如履薄冰,整個國家入不敷出,縱使識破奸臣的計謀,也是不得不每天笑臉相迎,身不由己,無可奈何。

上官桀

中華歷史漫漫五千年長河也不是沒有特例的,漢昭帝就曾經識破上官桀計謀。 漢武帝劉徹駕崩前,指定自己的小兒子劉弗陵繼承皇位。年僅八歲的劉弗陵榮登大統,命霍光、上官桀、金日磾、桑弘羊四人輔政,金日磾不久就死了,上官桀與霍光不和,聯合桑弘羊一起對付霍光。陷害大臣慣用手段就是偽造書信,他們這些人也沒能免俗。送給小皇帝一封燕王的書信,聲稱霍光調動校尉有不臣之心。皇帝雖小腦子卻是極其機靈的,第二天上早朝時霍光將軍被燕王告發,內心惶恐,不敢前來。


漢昭帝召來霍光,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子:我知道這封信是偽造的,有人想陷害大將軍。燕王遠在北方,而大將軍調動校尉不過幾天前的事情,消息傳的未免也太快了。況且如果大將軍真想謀殺,怎麼可能用得到一個小小的校尉?如此一針見血指出奸臣的計劃,可謂大快人心。


四十五度歷史


這裡我就要說到魏忠賢這個奸臣的事情。他被號稱為九千歲,並且利用自己的職位結黨營私,陷害忠良。做了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情。當時朝內很多官員都對他懷有不滿但是卻又無奈於他的權勢和那些手段。無可奈何,只能忍氣吞聲。


後來崇禎即位後,首先就把魏忠賢作為首要的處理對象,閹黨勢力已經危害到了朝政,必須整治。上任後就對兵部尚書崔呈秀做了處理,因為當時他是為魏忠賢效力,並且是他的左膀右臂。崔呈秀辭去兵部尚書之後,朝堂內很多官員心裡就大多都已經知曉了皇帝的心意,是要剷除魏忠賢了。加上平時已經忍耐很久,對魏忠賢的做法早就看不過去,於是大家紛紛上奏摺,一瞬間,彈劾魏忠賢的奏章猶如雪片一樣飛入皇宮。

誰知道魏忠賢竟然跑到崇禎帝面前再次痛哭流涕,說自己的種種不易,說自己的功績,但是崇禎帝並沒有魏忠賢欺騙,反而讓人當眾宣讀群臣彈劾他的奏章,對其進行了一翻羞辱;後來魏忠賢想要辭職回鄉養老來躲避,但最終還是被處以刑罰


南山北海的西柚姑娘


其實作為帝王,下面的臣工不管是奸臣也好,還是清廉之臣也好都是要用的,國家不會因為奸臣而滅亡,也不會因為清廉之臣而鼎盛。

不管奸臣也好,清廉也罷,只要有利於統治都可以,國家實幹之臣。

奸臣就像黃河之水,雖然汙濁,但是一樣可以滋養兩案的農田。

清廉之臣就和長江之水,一樣可以滋養兩岸的農田

但是不是奸臣還是清廉之臣都和黃河長江一樣不可以氾濫成災,一旦氾濫就是動搖國家根基,因此高明的帝王不會只用清廉之臣,也不會只用奸臣,而已讓其達到動態的平衡,更好的為國家人民所用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