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匯率和利率的關係是什麼?

用戶51912605186


利率與匯率的原理是基於利率平價理論。資本是逐利的,利差會帶來跨境資本流動,而資本的利差套利活動會改變貨幣供需,而貨幣的供需則會改變匯率。

比如:


兩個國家貨幣分別是A和B,兌換比例是1:2。再假設A貨幣所在國利率為2%,B貨幣所在國利率為4%。在不考慮其他因素前提下,資本會怎麼流動呢?


借入A貨幣100單位,兌換成200單位的B貨幣,然後存在B國,1年後獲得208單位的B,然後再兌換回A貨幣,獲得104單位的A,歸還102單位後,淨賺2單位的A。


可以看出,如果兩國存在利差,則B貨幣的需求會遠大於A貨幣,如果市場是完全高效,則會促進A、B國的匯率發生改變,A、B的匯率將最終趨向於102單位的A=208單位的B,,剛好消除無風險套利。


所以說理論上,凡是處於不平衡狀態的利率和匯率,都存在套利機會,但在實際情況中這種套利機會不可能是無風險套利。


說到套利,就不得不提到利差。中美利差與中美匯率的關係一直備受關注,但很多人會將人民幣升貶值歸結於利差原因,我認為這是比較片面的。


按照利率平價理論,中美利差擴大,資本向中國淨流入,人民幣對美元有升值壓力;中美利差縮小,套利空間減少,資本向更發達經濟體流動,人民幣對美元有貶值壓力。可事實並非如此,數據說話:

結論:近三年以來的中美利差和中美匯率的關係基本與利率平價理論無關。


這又該如何解釋呢?根據經濟學中的“不可能三角理論”,即匯率穩定(固定匯率制)、貨幣政策獨立(利率變化)與資本自由流動三者中只能選擇兩者。而資本自由流動其實更像是一個結果,因此任何一個經濟體,都需要在貨幣政策獨立和固定匯率制之間進行兩難選擇。


對於小經濟體而言,比如香港,港幣跟著美元走,基本放棄了貨幣政策獨立性,而像大陸這麼龐大的經濟體是不可能拱手將貨幣主權讓出,但這裡在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的同時,又要考慮國際地位,允許匯率市場化的雙向波動,保持國際資本的進出。


因此從這方面來看,利率與匯率的關係似乎被淡化了許多,但這並不是說該理論已經不適用,但至少在中美之間已經不適用。

而真正影響匯率的不是別的,正是國家之間的基本面差異。


每個經濟體的運行趨勢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貨幣政策的分歧是必然的,比如說已經崛起的歐元,歐美之間的貨幣政策早已出現分歧。所以說將中美利差與中美匯率相提並論還是有一定缺陷的,中國貨幣政策根本沒有必要一定與美國的節奏一樣,尤其是在兩國經濟增長出現差異時,如果刻意保持利差與匯率的關係,那麼就很有可能走出與利率平價理論完全不同的走勢。


小白讀財經


什麼是匯率?

匯率指的是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之間換算的比值,是貨幣之間的關係。

如上圖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這就是匯率的意思。

什麼是利率?

利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利息額與本金的比率,是貨幣和銀行間的關係。如最近幾年,新聞上經常報道的美國加息,就是加的利率。如下表就是一年期存款的利率變化圖,在1996年時,100元存款1年,利息是10.98元;到2015年就成了1.75元,這是存款利率的變化,當然存款利率高了相應的貸款利率也就更高,要不銀行靠什麼盈利。

匯率和利率的關係是什麼?

我們以美國加息為例子來聊這個問題,美國加息可以簡單的這樣理解,加息後,美國銀行的存貸利率都高了,存款的人能得到更多的利息,所以增加了;貸款的人要支付更多的利息,所以減少了。這樣的後果就是社會上流通的現金在減少,如果其它國家不相應的加息,減少貨幣流通量的話,那美元相對於其它貨幣來說就升值了,也就是匯率升高了。

當然這是在其它影響匯率的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匯率的變化受很多因素影響。如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一個國家去年創造了1萬元的財富,但市場上只流通有9000元的貨幣,那也相當於貨幣升值。而如果一下增發了2000元的貨幣,那貨幣就要貶值了。

利率是影響匯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利率升高,匯率會跟著升高;同樣利率降低,匯率也會跟著降低。

我是禪風,點個贊加關注,還有更多精彩內容與你分享。


淡淡禪風


匯率簡單說是一國與另一國之間的平價購買力對比,通俗說一國國家經濟發展了,出口項目基本是順差,導致國民財富水平增長,將會導致該國貨幣升值。

而利率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成本,代表了市場流通領域的貨幣多少,利率決定了貨幣市場流動性,反過來說,在自由經濟背景下,如果流通貨幣多了,也會導致利率水平下降,如果貨幣流通數量減少,則利率水平就會上升。

匯率與利率關係主要體現在利率對匯率的傳導機制上。利率對匯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背景下,比如說在經常賬戶下,利率上漲,將導致企業財務成本上漲,出口減少甚至逆差,導致本國匯率貶值下跌,而在資本賬戶條件下,利率上漲,套利資金就會進入該國,導致本幣升值。

在一個利率管制國家,如果貨幣供應量增加,但名義匯率不變,將會帶來通脹,隱含匯率下降,這時候就會有很多人向外幣資產轉移。

利率市場化背景下也基本類似,但是傳導機制更為簡單明瞭,如圖:

簡而言之,利率和國內經濟發展有直接關係,與預期通脹和通縮直接相關,擴展到國際視野,就會決定匯率水平的變化。


王紅英金融投資教育


基本上可以理解高利率,會導致匯率升值。

舉個例子,泰國存1000泰銖,一個月後有100泰銖利息,我們假設100泰銖=1美元。在美國存1000美元,一個月後有80美元利息,這樣顯然美國利率要低於泰國,因為80小於100。

於是一個美國人把1000美元換成了100000泰銖,存在泰國銀行,一個月後有了10000泰銖利息,然後再把這10000利息換成美元,等於100美元。

你看,1000美元存在美國一個月有80美元利息,但把美元換成泰銖存在泰國銀行,一個月後獲得的泰銖利息再換回美元有100美元的利息,顯然美國人都會拿美元去換泰銖,來獲取高利息。

這樣換泰銖的人多了,泰銖就變成稀缺貨幣,泰銖就會升值了。

但高利率導致企業貸款利息高,對經濟傷害很大。


劉權林


匯率高,利率低,貨幣貶值

匯率低,利率高,貨幣升值。

大家都知道匯率的決定因素是供需,當供大於需的時候,自然貨幣貶值,當供不應求的時候,貨幣自然會升值;

假設,A和B各有1000元貨幣發行在外;

A 國的存款利率為5%

B 國的存款利率為10%

如果在匯率不變的情況下,大家都會將錢到B國投資存款,可是你得用B國的貨幣來進行投資或者存款,也就是說國際上對B貨幣的需求會增加,那麼B國貨幣的價值就會上升;相反,如果A國的存款利率高的話,那麼A的貨幣會升值;


大家也都注意到了,這裡面預期匯率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匯率沒有較大變化的情況下,假設

A 國投資存款利率為5%

B 國投資存款利率為10%

結果一年後,A國貨幣增值了,5%,B國貨幣下跌了10%,那麼究竟哪一個更划算一些呢?因利率並不是決定匯率的唯一原因,只不過是眾多原因之一;

1)存款利率是否能真實反映市場的投資或者存款收益?

2)未來匯率波動性風險?

3)國外投資的費用高。


以股易金


利率上升,本幣匯率升值。基本通過兩渠道影響。1,利率上升,短期外匯流進增加,國內外匯供大於求,本幣匯率升值。2,利率上升,國內消費投資下降,促進出口,抑制進口,外匯供大於求,外匯貶值,本幣升值。利率下降,本幣匯率貶值。


天道即人


匯率與利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之間有影響,但也同時受其他條件制約,不同國家不同概念。首先說匯率,像美元,它是國際商品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廣泛使用的貨幣,號稱美金,因此它對其他國家的貨幣既受美國本國基本利率影響,也受美元供求關係影響。本幣利率高,本幣對其他貨幣匯率會上生。本幣供應量大,或寬鬆 ,供過於求,本幣匯率會降低本。只有美國人可以傲嬌的說,“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你們的麻煩”。而那些本幣國際化程度越低,其本國貨幣的匯率就越不受本國利率影響,如俄國盧布等,對於非國際廣泛使用的貨幣,匯率高低將取決於該國經濟基本面,GDP的增幅,貿易水平,外匯儲備,以及國內政局是否穩定等等因素的影響。經濟或政治形式差時,本幣的利率越高,本幣對其他主流貨幣的匯率就越低,此時就可能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


JackLin160150263


簡單說,人民幣與其他貨幣的兌換價格屬於匯率,比如現在是1美元=6.3人民幣;利率是借貸利率,比如活期存款利息0.33%,貸款6%,銀行貸款賺的就是貸存利率之差。匯率影響的是國際資本的流動,利率反映的是國內資金的價格,兩者的關係相當大程度上是正相關關係,即人民幣匯率升值,國內的人民幣貸款利率有會走高;國內的存款利率提升也會吸引國外資金(熱錢)進入中國來賺取利差,使得人民幣升值,反之依然。


金融橙


“匯率操縱國”標籤豈能亂貼!

2019年8月5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急劇跌破7這一心理關口;同一天,美國財政部更是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籤。8月9日,白宮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稱“中國在操縱人民幣,這是出於貿易方面的考量”,他指責中國“計劃以貨幣貶值應對關稅影響”,並表示“美國將採取激烈行動應對”。

幾天來,匯率問題成了媒體報道的一個焦點問題,也是百姓茶餘飯後議論的一個主要話題。那麼,匯率究竟是怎麼回事?匯率下跌就意味著“匯率操縱”嗎?

1.起初的鈔票須有黃金支持

1716年5月1日,法國攝政王奧爾良公爵授權銀行家約翰·羅成立私人銀行,並允許他發行紙幣,但必須由“金路易”(法國舊時一種金幣)支持,也就是說,紙幣裡必須含有黃金。約翰的私人銀行是當時世界上僅有的6家可發行紙幣的銀行之一,另外5家是瑞典銀行、英格蘭銀行、荷蘭銀行、威尼斯銀行和熱那亞銀行。

約翰的私人銀行在1718年被收歸國有,並更名為“皇家銀行”。由於當時法國政府極度腐敗,再加上連年戰爭,政府欠下了大量債務,為清償債務,鈔票只好越印越多,裡面的含金量越來越少,最後只得放棄了黃金支持,印票子不再需要黃金了。

法國政府的這一做法被不少國家效仿,印鈔不需要黃金支持,發行貨幣容易得就像印傳單一樣,政府需要錢了,徵稅難度大,便開動印鈔機印票子。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一些州議會為減輕政府的債務負擔,大量發行紙幣,導致通貨膨脹。1787年1月中旬開始,獨立戰爭時大陸軍一名叫丹尼爾·謝斯的上尉,率領數千名農民在馬薩諸塞州起義,抗議政府濫印紙幣讓百姓的勞動積蓄化為烏有,要求政府印票子必須有黃金支持。這場起義使政府認識到了貨幣穩定的重要性,促使政府採取單一貨幣制度,並確保紙幣裡的含金量。

規定紙幣裡的含金量就是金本位制裡的“金塊本位制”,發行紙幣的銀行必須有實物黃金儲備,確定單位貨幣裡的含金量,並保證貨幣與黃金之間按照其確定的含金量自由兌換。

金本位制裡還有“金幣本位”,這好理解,就是把黃金鑄成金幣流通,這是最傳統的金本位制。

“金匯兌本位制”也屬於金本位制,這種貨幣制度也規定單位貨幣裡的含金量,但不允許與黃金自由兌換,如果需要黃金,只能用本幣兌換實行金塊本位制的外幣,然後再用這種外幣自由兌換黃金。

2.匯率與鈔票“含金量”的關係

1944年推出的佈雷頓森林體系下的貨幣制度就屬於金匯兌本位制。在佈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是金塊本位制,可以把1盎司黃金兌換成35美元,也可以把35美元兌換成1盎司黃金(1金衡盎司=31.1034768克),兩者之間可自由兌換;其他貨幣是金匯兌本位制,各國央行可將自己儲備的美元拿到美國兌換黃金,也可將自己儲備的黃金拿到美國兌換美元。

美元世界硬通貨的地位就是這樣被確立起來的,但它靠的是美聯儲的黃金儲備。美國1952年的黃金儲備高達20663.1噸,佔世界黃金儲備總量的三分之二,目前,美國仍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藏金大國,2016年9月的黃金儲備為8133.5噸,而9月的美元M1供應量為33179億美元,這就意味著一張100美元的鈔票有0.24514克黃金支持。

同樣在2016年,委內瑞拉黃金儲備為188.8噸,委內瑞拉M1供應量超過73908億強勢玻利瓦爾,一張100強勢玻利瓦爾的鈔票“含金量”為0.00255克。同樣是百元大鈔,美元的含金量是強勢玻利瓦爾的96倍。如果用委內瑞拉進行貨幣改革前的舊幣玻利瓦爾計算,則一張面值100玻利瓦爾的鈔票含金量為0.00000255克。同樣是百元大鈔,美元的含金量是玻利瓦爾的96000倍。委內瑞拉的貨幣含金量如此低,很難成為強勢貨幣,現在的強勢玻利瓦爾也軟得基本成了廢紙一張。

雖然在瑞士1999年廢棄金本位後,世界上再也沒有與黃金掛鉤的貨幣了,但由於思維慣性,很多人仍把一國的黃金儲備作為該國貨幣的信用保證,認為只有儲備足夠多的黃金才能維護貨幣幣值的穩定。

由此可見,法償貨幣(指一個國家規定的法定支付貨幣)作為一種信用幣,一種貨幣堅挺,並不代表發行這種貨幣的政府更有信用,而是代表貨幣的含金量高,這也是全世界喜歡美元的原因。

美國密蘇里大學經濟學家邁克爾·赫德森教授1991年11月2日在俄羅斯杜馬自然委員會(他是該委員會的顧問)上講道,俄羅斯家庭持有的100美元面值的鈔票比美國本國居民持有的這種面值的鈔票還多,美國印的鈔票只有四分之一留在了國內,其餘四分之三在國外流通。

現在我們明白了,一種貨幣能否成為國際貨幣,能否保持幣值穩定與堅挺,與其含金量有很大關係,含金量高的貨幣就很容易在世界流通,並保持幣值穩定,成為強勢貨幣。

3.匯率與貨幣認可度的關係

對貨幣的認可度上文已講了一部分,那就是貨幣的含金量,大家就願意持有含金量高的貨幣。如果一種貨幣連本國居民都不願意持有,那這種貨幣的匯率肯定會暴跌。

像津巴布韋元在1980年還很硬,用0.71津巴布韋元就可以兌換1美元。但後來津巴布韋政府印鈔上了癮,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到2009年1月1日,津巴布韋元對美元的匯率跌到了“1”後面有24個“0”。2009年津巴布韋宣佈其貨幣體系崩潰,政府記賬和流通貨幣採用美元,後來流通貨幣又增加了歐元、英鎊、日元等幣種。

除貨幣的含金量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世界外匯儲備及外匯交易中各種貨幣所佔比例來考察。

自貨幣基金組織2015年12月1日決定把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籃子貨幣後,不少專家、教授預測了人民幣匯率具有升值趨勢,其中的一位說:“人民幣未來五年有望升值7%至8%”。然而,人民幣“入籃”後並沒有一路升值。其實,這也是和貨幣認知度有關。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顯示,2014年年底,世界外匯儲備總量以美元計價為67385.3406億美元,其中美元佔63.67%、歐元佔21.01%、英鎊佔4.07%、日元佔3.45%、人民幣只佔1.11%。

不但各國把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外匯儲備貨幣,就是在外匯市場上也把美元作為最主要的交易貨幣。根據國際結算銀行公佈的數據,2016年6月世界外匯交易市場交易總量中,美元佔43.8%、歐元佔15.7%、日元佔10.8%、英鎊佔6.4%、澳大利亞元佔3.5%、加拿大元佔2.6%、瑞士法郎佔2.4%、人民幣元只佔2%。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某種貨幣的認可度高,人們就願意接收和儲存這種貨幣,這種貨幣的幣值就趨於堅挺。

4.匯率與貨幣利率的關係

人們有持一種堅挺貨幣的意願,當匯率達到均衡時,如果預期一種貨幣會加息,這就意味著投資這種貨幣的收益率會升高,也就是升值。2019年7月31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宣佈降息0.25個百分點,這是美國10多年來首度降息。降息消息發佈後,美元指數迅速從7月31日的98.6降至8月5日的97.4。

我們用美元與人民幣這兩種貨幣舉例說明。假定美元現在的利率是2%,預期加息0.5個百分點,則人民幣的利率必須是2.5%才能與美元抗衡,如果人民幣的利率低於2.5%,人們就會把人民幣換成美元。

2007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美聯儲下調利率加大貨幣供給,從2007年9月到2008年4月連續降息325個基點;但這一時期歐洲央行卻按兵不動,沒有下調利率。美聯儲單邊降息導致美元收益率降低,人們拋售美元導致美元對歐元貶值,最後形成一個新的匯率均衡點。2008年夏天開始,美國的金融危機在世界範圍蔓延,歐洲和世界各國央行紛紛降息,但美聯儲並沒有繼續降息,此時投資者轉而購進美元,又導致美元升值。

順便說一下,利率的“基點”與匯率“基點”不同,利率的1個基點是0.01個百分點,而匯率的1個基點是0.0001個貨幣單位。

通常情況下,匯率與利率成正相關關係,央行可通過加息或減息干預匯率,想讓本幣升值就調高利率,想讓本幣貶值就調低利率。但也不排除有例外,畢竟影響匯率的因素太多了。

正因為利率是匯率的函數,我們可以通過利率判斷匯率趨勢。在自由外匯市場上,如果一國貨幣的利率高於另一國貨幣的利率,低利率貨幣就有升息預期,而高利率貨幣就有降息預期。

5.匯率與貨幣購買力的關係

金本位制下黃金是匯率的媒介,購買1盎司黃金所需要的兩種貨幣數額的比值就是匯率。例如,購買1盎司黃金需要35美元,或需要12.5英鎊,英鎊與美元貨幣對的比值是35/12.5=2.8,即1英鎊兌換2.8美元。由於黃金具有內在價值,也就是它儲存了勞動量,用黃金做媒介計算出的匯率基本能反應真實的購買力。

由於現在的貨幣不再需要黃金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很難通過購買力確定匯率;況且外匯市場和股票市場沒什麼兩樣,貨幣已成為投機套利的工具,瘋狂炒作下的匯率在很多時候背離了購買力。

我們還是看一下人民幣兌美元的實際例子。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在1980年是1.498,到1994年貶到8.619,貶值了82.62%;而這期間中國CPI增幅為226.3%,是幣值跌幅的2.74倍,同期美國CPI增幅僅為79.85%。

之後,人民幣匯率又從1994年的8.619升值到2014年的6.170,升值了39.69%;這期間中國CPI增幅為79%,可人民幣對美元卻升值了39.69%,而同期美國CPI增幅僅有55.34%。

再之後,人民幣匯率從2015年11月30日的6.3962貶到2016年11月30日的6.8868,貶值了7.12%;但2016年10月中國CPI同比增長2.1%,美國CPI同比增長1.6%,僅相差0.5個百分點。

從通貨膨脹的角度來分析,人民幣的購買力似乎與匯率並不相關,至少說相關性不大。

6.匯率與購買力平價的關係

正因為購買力與匯率不相關或相關性不大,經濟學家們提出購買力平價(PPP)理論。在理解購買力平價理論之前,我們先看看“一價定律”。一價定律就是,在不考慮運輸成本和貿易壁壘等因素影響,相同商品在不同國家的價格應該是相同的。

對一價定律的典型應用就是“巨無霸指數”,即用麥當勞世界各地連鎖店銷售的巨無霸漢堡包價格作為購買力平價,各國購買一個巨無霸的貨幣價格具有同等購買力。我們先看看幾組巨無霸指數,然後再進行解釋。

根據2015年7月採集的市場數據,巨無霸最貴的6個國家是:瑞士6.82美元(6.50瑞士法郎),挪威5.65美元(46挪威克朗),瑞典5.13美元(43.7瑞典克朗),丹麥5.08美元(34.59丹麥克朗),美國4.79美元,以色列4.63美元(18.05謝克爾)。

巨無霸最便宜的6個國家是:委內瑞拉0.06美元(4.22玻利瓦爾),烏克蘭1.55美元(15.74格里夫納),印度1.83美元(121.21印度盧比),俄羅斯1.88美元(133.75盧布),馬來西亞2.01美元(8.63林吉特),南非2.09美元(31.48蘭特)。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購買一個巨無霸美國需要4.79美元,印度需要121.21印度盧比,即121.21印度盧比的購買力等同於4.79美元,美元對印度盧比的購買力平價匯率應該是121.21/4.79=25.3,而實際上美元對印度盧比的匯率是121.21/1.83=66.24,也就是說,盧比的幣值被低估了61.81%。

同時,通過巨無霸指數也可以考察各國勞動力報酬購買力的高低。根據2015年7月採集的市場數據,購買一個巨無霸所用的勞動時間最少的6個國家或城市是:中國香港8.7分鐘,盧森堡10.3分鐘,日本東京10.4分鐘,瑞士蘇黎世10.6分鐘,美國邁阿密10.7分鐘,瑞士日內瓦10.8分鐘。

購買一個巨無霸所用的勞動時間最多的6個城市是:肯尼亞內羅畢172.6分鐘,菲律賓馬尼拉87.5分鐘,墨西哥墨西哥城78.4分鐘,印度尼西亞雅加達66.7分鐘,埃及開羅62.5分鐘,烏克蘭基輔54.7分鐘。

上述數據告訴我們,像瑞士等一些國家雖然物價高,但他們的工資也高,勞動報酬購買力反而高;烏克蘭等國家的物價便宜,但他們的工資也低,勞動報酬購買力反而低。

瞭解了巨無霸指數就很容易理解購買力平價理論了。購買力平價統計的是有代表性的一組商品的價格,也就是“籃子商品”。但用購買力平價理論虛擬出的匯率有的也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1985年初至1987年年底,英國物價水平相對美國物價水平升高,但美元對英鎊不但沒有按其購買力平價理論所講的那樣升值,反而貶值了40%。

再有,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消費傾向也不同,計算購買力平價匯率的“籃子商品”很難選擇,一國的日常消費品在另一國可能就是奢侈品,價格相差懸殊。

例如,中國的螃蟹要上百元甚至幾百元一公斤,買一公斤螃蟹的錢可以買一麻袋洋蔥。我在喀麥隆工作時,發現他們那裡的洋蔥比螃蟹貴得多,一紙箱洋蔥摺合人民幣930元,這些錢在當地可以買兩麻袋螃蟹。在中國,用一個月的最低工資只能買幾公斤螃蟹;可在喀麥隆,用一個月的最低工資可買一麻袋螃蟹。正因為如此,虛擬出的購買力平價匯率可能會比名義匯率與真實情況偏差更大。

所以說,一種貨幣貶值並不一定意味著這種貨幣購買力下降,一種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也並不一定意味著這種貨幣貶值。

7.匯率與通貨膨脹的關係

本幣的購買力下降是通貨膨脹造成的,如果工資增幅趕不上物價漲幅,居民的生活水平必然也會下降。所以,對普通百姓而言,如果沒有境外消費需求,也不炒匯,根本沒必要關注匯率,要關注的是通膨率。

通貨膨脹就是貨幣現象。假定一國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8%,再假定該國的貨幣流通速度4,要想保持物價穩定,今年的貨幣增量應是2%,如果貨幣增量超過2%,物價就會上漲。

貨幣流通速度就是國內生產總值除以貨幣供應量(M2)的商。打個形象的比喻,就是一張鈔票在一年內被轉手了幾次。貨幣流速高,說明貨幣使用更有效率,市場活躍,經濟看好;反之,貨幣流速低,說明貨幣使用效率不高,市場低迷,經濟下滑。

超量貨幣供應引起物價上漲,購買力下降,會使這種貨幣的匯率具有下跌趨勢。

伊朗因美國製裁經濟受到重創,匯率頻創新低,通脹加劇。3年前是37000里亞爾兌換1美元,現在是里亞爾180000兌換1美元。2019年8月7日,伊朗政府批准一項計劃,將國家貨幣里亞爾直接將面值砍去4個“0”後改名為“託曼”。

美元之所以長期堅挺,這怪不得別人,而是與美國控制通貨膨脹有很大關係。美聯儲的主要貨幣政策就是控制通貨膨脹率不超過2%。

通貨膨脹率多數情況下就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變化率,即通貨膨脹率=〔(當期CPI-基期CPI)÷基期CPI〕×100%。根據美國勞工部的統計,從美聯儲1914年發行貨幣以來,年通貨膨脹率超過10% 的年份很有限,1917-1920年超過10%,分別是17.4%、18.0%、14.6%和15.6%,在這之後的21年間均未超過5%,其中有10年通貨膨脹率為負,1921年為-10.5%,1931年為-9.0%,1932年為-9.9%。1942年至今,通貨膨脹率超過10%的僅有1942年為10.9%,1947年為14.4%,1974年為11.0%,1979年為11.3%,1980年為13.5%,1981年為10.3%,其他多數年份在3.0%以下,還有2年為負。美國1978年100美元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357.01美元。

如果從國家宏觀經濟角度來考慮,各國政府都不希望讓自己的貨幣強勢。讓本幣匯率保持可接受的低水平,這有利於產品出口。產品有了銷路,企業就能開足馬力生產,僱用更多的工人,讓經濟繁榮起來。但決不能讓貨幣貶值過快,否則就會引起本國居民的恐慌引發擠兌潮,帶來金融震盪。

8.美元堅挺是美國自身原因造成的

多年來,美國一直指責中國低估了人民幣的幣值,要求中國升值人民幣。美國總統奧巴馬入主白宮後的14個月裡3次要求人民幣升值;2010年9月15日,美國國會眾議院舉行聽證會,企圖把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名單,施壓讓人民幣升值。

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是商人出身,他最懂得匯率對經濟的影響,美國企業主最不願看到強勢美元,因為這會壓制他們產品的出口。但從本文論述的影響匯率的幾個因素可知,美元的強勢地位完全是美國自己造成的。

過去10年間,美聯儲為不讓通脹超過2%的錨定目標不斷加息,這是導致美元堅挺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元堅挺,包括人民幣在內的其他貨幣必然疲軟。

再有,美國財政部2019年5月對“匯率操縱國”的認定標準為:一是對美貿易盈餘超過200億美元;二是經常項目盈餘佔GDP比重2%;三是通過匯率干預買入的外匯超GDP的2%,並持續買入外匯6個月。這3條必須同時滿足才是“匯率操縱國”。可中國只符合第一條標準,即便按照美國單方面的認定標準,也無法把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名單。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8月9日發佈中國年度第四條款磋商報告,重申2018年中國經常賬戶順差下降,人民幣匯率水平與經濟基本面基本相符。這也證明美國政府把“匯率操縱國”標籤強行貼給中國違背了匯率常識,沒有任何事實和法理依據。


鐵塔-劉植榮


匯率是國際貿易收支平衡的結果,它調節貨幣在國際間的流通。利率是指在提供信貸實際存在的貨幣利息率(當然還有貨幣的自然利息率)。兩者之間沒有絕對的關係,但是有相對存在的一定因果(生產、交換)關係。匯率的高、低可以調節國際貿易的差額。而貨幣利率的高與低則是反映著市場的景氣度,過高或過低的脫離自然利息率的貨幣利率都會背離市場走向它的反面。所以,市場並不是一個萬能的市場,有時候是需要從宏觀層面利用商品、貨幣的價格、價值、利率方面去加以調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