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廣東人口向珠三角集聚,深廣佛人口增量列前三

作為中國人口第一大省,廣東省內各區域的人口情況正出現分化。

2017年,廣東省常住人口增加170萬人,去掉101.53萬自然增長的人口,淨流入為68.47萬人。珠三角是廣東省人口的主要聚集地,九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常住人口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粵東西北與珠三角地區的常住人口差距正在加大。

2017年,粵東西北地區常住人口增速呈下降趨勢,而珠三角地區常住人口增速呈加速增長趨勢,廣東省人口越來越向珠三角地區聚集。

珠三角九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即粵港澳大灣區在廣東省的九市,也出現了人口分化。2017年,廣州、深圳、東莞等城市,有較為樂觀的人口流入;而肇慶、惠州、江門三市,在2017年或以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流出。

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董玉整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九市的人口分化問題短期內仍會存在。不過,不應單純看人口數量,更要看人才的比重,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要把適度的人口規模和高層次的人口結構結合起來。

珠三角人口吸聚力強

廣東省的人口分佈正越來越向特定城市集聚。

位於華南地區的廣東省,下轄21個地級市,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四個區域。其中,珠三角地區經濟最為發達。2017年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珠三角地區生產總值佔全省比重為79.7%,粵東西北地區佔20.3%。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經濟越發達的區域,就業崗位越多,收入水平越高,越能形成人口集聚,珠三角地區也不例外。2017年珠三角九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常住人口占全省55%,而面積約佔全省七成的粵東西北只佔45%。

珠三角和粵東西北的常住人口差距正在加大。近三年,珠三角常住人口呈加速增長趨勢,增速逐年提高,2015-2017年分別為1.9%、2.2%和2.4%;而粵東西北地區2017年的常住人口增速只有0.5%,且較去年有所下降。

不僅是數據,人們的親身體驗也能說明這一點。一位生活在廣州市的居民告訴記者,身邊有很多人來自粵東西北,且他們的親戚朋友、高中大學同學,都差不多從粵東西北流入珠三角地區。

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認為,這一現象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城市經濟的基本客觀規律,即城市規模越大,人口集聚越多,產業越專業化、效率越高。預計未來人口仍將向珠三角地區集中。

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常住人口的不均衡,反映了發展的不均衡,這一問題早已引起廣東省政府重視。

早在2013年,振興粵東西北就成為廣東發展的重要戰略,同年廣東還部署了珠三角六市幫扶粵東西北。近年來,多項文件、政策相繼出臺,從基礎設施、產業園區、交通建設等各方面,助力粵東西北振興。

2017年,廣東印發了《廣東省財政廳關於支持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產業共建的財政扶持政策》,通過財政獎補引導珠三角相關企業(項目)向粵東西北梯次轉移,爭取到2018年,累計推動珠三角地區1600個項目轉移落戶粵東西北地區。

董玉整認為,珠三角和粵東西北之間發展差距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就能解決的問題。目前,很多鄉村出現了戶籍人口大於常住人口,即鄉村空心化的情況。廣東省正通過精準扶貧、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及鄉村振興戰略,搞好鄉村內部的產業振興和產業佈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人口資源下沉。

“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是十分重要的任務,但也需要一個過程。”董玉整說。

粵港澳大灣區內人口分化

除了珠三角、粵東西北之間的人口分化,珠三角九個城市,即粵港澳大灣區在廣東省的九市,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憂”。

2017年,深圳、廣州、佛山的常住人口增量位列前三甲,分別增加了55.08萬、45.49萬和19.4萬人。珠海和東莞在數據上雖不及上述三個城市,但增量也較為可觀。

董玉整認為,出現這種情況首先毫無疑問是經濟原因,看GDP、工業產值或財政稅收貢獻,哪個地方經濟相對發達,人特別是人才的聚集功能就相對強。二是社會治理能力不能忽視,大城市聚集人雖多,但社會治理水平相對較高,社會運行更有效,人們的幸福感相對較強。三是文化原因,大城市外來人口多,具備包容精神,多元的文化氛圍更能吸引人。

以東莞為例,近年來實行“騰籠換鳥”,積極吸引高科技公司入駐,置換出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工廠。目前,在松山湖有華為終端的總部辦公地,還有定位為松山湖產業配套及深圳產業外溢承接地的松湖智谷產業園。該產業園處於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和東莞的幾何中心位置,目前已引進了一批行業帶動能力強、產值高、稅收高、生態環保的高新科技企業。產業的轉型升級,正助力東莞吸引高質量人才。

在目前諸多城市進行“搶人大戰”的背景下,移民城市深圳已成為最大的贏家。

胡剛表示,深圳的科技創新、開放的文化環境、金融業等,都比較吸引人才。但更為重要的是,深圳的吸引人才政策已相當完備。

“深圳政府一直來對城市發展的定位比較清晰,引進人才政策的制定已有20多年了,其間不斷進行完善。相比較來看,有的城市也只是最近幾年才出臺了人才政策。”胡剛說。

在九個城市中,惠州市2017年常住人口增量最少,僅為0.2萬人,江門市、肇慶市和中山市的常住人口增量也較少。

記者對這四個常住人口增量較少城市的人口數據進行梳理後發現,不考慮生育帶來的自然增長,2016年中山市為人口流入狀態,2017年肇慶市有輕微的人口流出,2016年惠州就已有3萬多的人口流出,江門則連續多年出現戶籍人口遷出大於遷入的情況。總結來看,肇慶、惠州和江門均出現了人口外流或遷出的情況。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呈現出的人口分化現象,標誌著人口繼續向少數幾個城市集中。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談錦釗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發展的前提是先集中人口。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內有些城市正在進行區域一體化建設,如目前已取得較大進展的“廣佛同城”。有數據顯示,已經有至少70萬廣州人住在佛山南海。

“廣州、佛山目前地鐵已實現無縫對接,廣州是國際化大市場,佛山也發展商業,製造業基礎相當好,這都支撐著廣佛同城的發展。江門之所以人口流出,與廣佛同城把人口從江門吸引到佛山有很大關係。”談錦釗向記者解釋道。

胡剛則表示,人口向平原、入海口、灣區聚集是比較正常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