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光緒帝如果擁有一個像孝莊太后那樣的太后,會不會像康熙大帝一樣做出一番大事?

腎掉打下



孝莊與慈禧對比也就是半斤八兩,甚至慈禧更勝一籌。

但光緒帝跟康熙帝可不是半斤八兩,而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而且康熙帝是處於王朝上升期,光緒帝處於王朝衰落期,並不是一個孝莊就可以解決得了的。

先說說孝莊太后

孝莊太后乃是清太宗皇太極之妃子,順治帝生母。她先後輔佐了順治(六歲登基)和康熙(八歲登基)兩代幼帝,是清初的關鍵人物之一,有著很強的大局觀,可以說清朝統一中國有著她很大的功勞。

孝莊與慈禧最大的不同在於,她是盡心盡力輔佐幼帝,皇帝到了年齡可以親政以後她就會主動退居幕後,並沒有很大的權力慾望。

再看看慈禧為何比之孝莊要更勝一籌

慈禧太后在同治和光緒兩朝兩度垂簾聽政,實際掌控了中國近半個世紀之久。

她和孝莊一樣也是輔佐了兩個幼帝同治和光緒,臨死還立了一個幼帝溥儀。只不過她的輔佐方式比較霸道,皇帝不行她就直接獨攬大權。


慈禧處於晚清的形勢並非清初那樣簡單,當時世界已經開始地球村化,不只是國內局勢複雜,西方列強也是虎視眈眈。

面對這種危局,慈禧雖然沒有像日本明治維新那樣使中國浴火重生,但她在封建自閉框架之下最大程度上維繫了清廷的統治。(來自今日頭條宋安之首發)太平天國以後中央朝廷軍隊崩潰,地方軍閥勢力湘軍崛起,慈禧本著堵不如疏的想法,開始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人,並非以權謀之術分化打壓漢人集團,保持了中央朝廷對於地方的控制。

面對西方列強的虎視眈眈,慈禧太后支持了洋務運動,以期師長夷技以制夷。並且是得過且過,打不過了就割地賠款,反正是保住了清廷的統治地位就好。

慈禧太后也是一代女強人,雖然她的做法不利於中國近代化過程,但對於清廷來說,她的一番作為維持了清廷統治最起碼幾十年。只是她的權力慾望比較大,看著兒子同治帝和侄子光緒帝不行,就直接自己獨攬大權了。

以晚清的局勢來說,慈禧要比孝莊優秀,所以將慈禧換成孝莊來輔佐光緒也沒什麼卵用。

再說說光緒帝

光緒帝是晚清少有的開明派,也是一位憂國憂民的皇帝。他一生之中最大的閃光點就在於戊戌變法,但通過戊戌變法中很多不切實際的條例還有維新派竟然無知到想要把左宗棠辛辛苦苦收復的新疆還有西藏等地賣給英俄等列強來看,光緒帝是個理想主義者,但他的能力跟不上想法。

光緒帝的能力太差,而輔佐的人雖然很關鍵,但被輔佐的人能力如何更是關鍵。光緒帝能力如此,即使十個孝莊輔佐他,在晚清時代他也不可能有什麼大作為的。


宋安之


不會,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個人的力量在大勢面前是非常渺小的。

到了晚清時期,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立國已經二百多年——立國即滅的小王朝數不勝數,大王朝能到二百年左右的只有西漢、東漢,能達三百年左右的只有唐、明、清三個,其餘的多是十幾年幾十年,像東晉一樣一百多年的都少之又少。

這時的清朝已經:

土地兼併嚴重——農民的地都到了地主手裡,絕大多數的勞動成果要交租子,地主又多的是辦法逃稅,國家收不上錢來。

人口激增——原來平均一人十畝地,能吃飽;現在平均一人半畝地,吃的上哪找?

吏治腐敗——官僚士紳們只貪錢不辦事,國家撥下來的錢,連賑災的糧食、平叛的軍餉,他們都要裝到自己腰包;打仗就是腳底抹油。

王朝就像人一樣,活的久了,就積病纏身。你指望哪一個聰明的聖主在世,使一些雄才大略的方針,就讓地主把地吐出來,農民餓著肚子快死也不造反,官僚清廉能幹。還不如指望一個活了一百一十多的老人,重病纏身,來個高明的醫生就能讓他藥到病除、返老還童可能性更大些。畢竟人都不是傻子,不會任由你損害自己的利益,甚至割自己肉還不反抗,尤其是在串聯起來的情況下。


咱們再看看光緒帝的改革都有些啥:

廢除科舉。寒窗苦讀十年,就盼著一舉高中能有個出路,結果說不讓考就不讓考了,這麼多年書白讀了,換成是你,會不會心頭一萬頭羊駝奔騰而過?

斷了滿人的供給。是,讓滿人自食其力是於國於民有利。但你要恰恰是個滿人,就指望這每月的幾兩銀子養家餬口呢,會不會火冒三丈?

罷黜冗官。這件的好處就更大了。然而,你要是被罷黜的官員,沒啥明顯錯誤就被罷黜了,會不會有種想跟他拼命的想法?

這還是短短几十天就發佈的。光緒帝及那群書生的想法是好的,然而沒有個卵用,根本實施不下去。沒有慈禧,當時就被各地的官員抵制得就跟一張廢紙一樣。換了孝莊也一個樣。


待我施為地煞變


感謝道友@一抒己見的邀請。

既然是假設,得出的結論自然有無數種。不否認題主所說幹一番大事的可能,但我是認為光緒做不到像康熙一樣成就事業的。



這問題有點想當然的主觀傾向了。要知道一個老師教出的學生,未來取得的成就也肯定是各不相同的。本來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後天的成長是有太多環境因素的影響的。命運走向豈能是某一個人所能主導改變的?

這意思是把孝莊太后當萬能導師了,顯然也太看得起孝莊了。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如果孝莊的輔助真那麼強大和靈驗,那她的親兒子順治皇帝又是個什麼情況?順治秉性浮躁易怒、任性放縱,寵溺董鄂妃(這位還是他兄弟的媳婦)。最後更為一女子悍然出家,完全棄江山社稷、母親妻小於不顧。當時的清廷內憂外患,順治就像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一樣,沒擔當不負責任。結果把個爛攤子留下給老母親和幼子去收拾。這擺明了就是一個昏君。



孝莊對親兒子的教育尚且如此失敗,怎麼能保證她一定就教的好光緒呢?儘管康熙曾經也說過,他的成長離不開孝莊的幫助。但終究是人康熙皇帝自己在困境中一步步奮鬥成熟起來的。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個帝王未來是龍是蟲,那也是因人而異的。



如果把慈禧換成孝莊,那光緒能不能繼承皇位還兩說呢。要知道光緒得以繼位,完全是慈禧太后自己想要垂簾聽政,把持朝政大權做出的政治選擇。以孝莊的賢明,怎麼可能去選擇一個旁支的3歲幼兒做大清皇位的繼承人?所以光緒真擁有一個孝莊那樣的太后,他可能連做皇帝的機會都沒有了。


如切如磨


如果慈禧和孝莊一樣,在皇帝幼小的時候盡心扶持,而皇帝長大以後又能主動歸還權力,讓皇帝放手去幹。可即便真是如此,光緒皇帝就能和康熙一樣幹出一番大事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慈禧和孝莊都只能算是外因,真正決定皇帝能否成就大業的是皇帝自身的資質。



我們對康熙和光緒的性格做一個比較會發現,同樣長於後宮婦人之手的兩位皇帝在性格上有著天壤之別。康熙性格剛毅果敢,權力慾望極強。年紀輕輕就智擒鰲拜,和輔政大臣爭奪權力。掌控權力之後又不容他人染指,無論是大臣還是自己的親兒子,只要威脅到他的統治,都沒有好下場。在權力面前他冷酷無情,六親不認。雖然這些做法有些不近人情,但是自古以來取得宏偉霸業的帝王,基本都有這種性格特徵。如劉邦為逃命將自己的親兒子踢下車,李世民為皇位殺死自己的親兄弟,朱棣趕走懦弱的朱允炆。只是這種人與嗜殺成性的昏君是不同的,他們目的明確,渴望成就一番大業,渴望千古留名,又不拘小節,所以會處處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在殺伐決斷的時候不會有絲毫的猶豫,更能成就大業。



再看光緒,他從小就生活在慈禧的威嚴之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要說以慈禧為代表的後黨不可怕,那是玩笑。連袁世凱這樣的梟雄見到慈禧都能一身一身的出冷汗,可見慈禧的威力有多大。作為皇帝的光緒想從這樣一個人手裡奪權,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但是有難度並不代表沒作為,光緒也很渴望權力,但是他從沒有認真的謀劃過如何奪權。康熙為了權力能孤注一擲,訓練幾個布庫去拿下鰲拜。可是光緒就連偷偷訓練一批死屍,發動政變,把慈禧幽禁在深宮之中的想法都不敢有,更別說行動。光緒連經營起一個誓死忠於自己的小團體都很困難,如何指望他在列強環繞,內憂外患的情況中有所作為。而且他該隱忍的時候吧還故意找點茬噁心慈禧,該有所作為的時候吧又扭捏的不行。缺乏大格局,也缺乏霸主的氣魄,他性格中有種依賴別人的基因。



所以從性格來看,他就沒有成為偉大帝王的資質。如果慈禧和孝莊一樣,頂多能幫他把國家管理的更好一點。但是,想成就康熙平三藩,收臺灣,抵禦沙皇俄國那樣的大事是不可能的。即便成功推行變法,以當時中國的形勢,他也成就不了明治維新那樣的大業。一旦慈禧去世,清朝只會加速滅亡!


二二相偶


很難!

日本也是受到了美國的侵略後,見識到了先進的近代文明,這才進行了“明治維新”,像之前學習大唐那樣學習歐美的器物、技術和制度,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成為工業化強國,經濟快速發展,國力強盛起來,逐漸擺脫了美國的控制。

倘若光緒帝在位期間,太后不是慈禧,而是一位如孝莊般睿智的女人,那結果會不一樣嗎? 如果假設成立,那麼光緒帝維新變法肯定會多些支持,少些阻力。維新派主張學習眼前的例子日本、學習英國,改封建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制,使中國強大起來。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的歷史相當悠久,五千多年的文化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根深蒂固,宛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要動這個根本,那是很難的,頑固的守舊派,那些自以為是起的老臣,定會百般阻撓。

今日不比當初,康熙帝時,是清朝的前端,而此刻,光緒帝這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尾巴。要想做出康熙爺那般的壯舉,不太可能,能保全住眼前領土,不再丟失一分一毫就已經不錯了。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在清朝前期,就算沒有康熙,也會有另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來帶領中國走向繁榮。這不僅是孝莊的功勞,也是時代註定的發展趨勢。

還記得崇禎帝嗎,他比前幾任皇帝靠譜多了,只可惜生錯了年代,沒趕上好時候,無力扭轉大廈將傾的局面。

所以我覺得也許會改變頹廢的中國一點點,天時地利人和,好像也沒什麼有利的優勢。光緒帝發奮圖強,變革求新,也許會讓我們的國家變得好一些。但歷史證明,中國根本不適合走資本主義道路,民族資產階級骨子裡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是改變不了的。


一抒己見




不可能。

首先要明白一點,孝莊太皇太后並沒有比慈禧太后高明到什麼地方。

孝莊的能力可以幫助康熙平定天下,是因為當時的環境的原因。處在當時的情況下,孝莊對當時的局勢的分析判斷還基本正確,還處在可以控制的範圍之內。

但清朝末年的情況則大不相同,就算有十個孝莊皇太后,也理解不了英法國家的現狀和實力,包括國情。

慈禧太后的能力並不在孝莊皇太后之下,甚至可以說還遠遠在她之上。那麼慈禧太后都駕馭不了的局勢,憑什麼孝莊皇太后就能處理好。



孝莊皇太后面對的困難要小出很多,只需要在滿清統治集團內部做好協調就可以了。

康熙當時面臨的情況,第一等重要的事就是加強中央集權,把皇權收攏在自己手上。否則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大權旁落,皇帝換成了其它人。



清朝是滿族人在統治,滿族人的前身是金國人的後代,少數民族都是由一堆相互獨立的部落構成的,有什麼大事就要部落首領來共同商量解決。

滿族人在開始也是這樣的,八旗制度和八王議政制度就是這種制度的延續。


也就是說,在順治當皇帝的時候,清朝中央的很多大事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而是由滿清中央的貴族們共同商量決定。因此順治提出的重用漢臣、採用漢禮、禁止圈地等政策都被貴族們們否決,因為這些侵犯了他們的利益。至於順治學習漢文化想搞獨裁統治就不可能通過了,那些貴族們更加不會支持了。

康熙當上皇帝后,孝莊和康熙兩個人吸引了順治皇帝的教訓,接過了順治皇帝沒有完成的重任,巧妙的利用貴族們內部的矛盾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打倒了根本不會造反的鰲拜,分化了他們的團結。

這對於中國幾千年的爭權奪利來說,簡直就是小兒科。只是不是笨蛋,多用點心,都有學會,何況還有一個負面榜樣順治在前邊警示他們呢。



光緒皇帝面對的最大問題是來自於外部的壓力,就連他自己也根本不明白清政府要如何改革,當然他明白不改革不行。

慈禧太后的見識比孝莊肯定要高明,但沒有高明到什麼地方。她的治國本領是看戲,聽說書聽來的。她寫的詔書上有大量的錯別字,好多地方語句都不通,到這裡你就明白慈禧會有多大能耐了。

慈禧的能力在於中國幾千年的爭權奪利故事太多,已深深地滲透到每個人的骨子裡了。這東西每個中國人都是理論高手,不過慈禧有了實踐的機會,最終也成功了。

慈禧的能力對於中國人有用,但處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的清朝晚年,是遠遠不夠的。就算在清朝晚年比較開明的漢人大臣李鴻章之流也不行,袁世凱這樣的大才也領悟不到西方民主的精要,何況是一區區慈禧太后。

處在這樣的歷史緊要關頭,孝莊來了,也沒有那麼大的魄力來建立一個民主的清政府,這本身就是在革滿清政府的命。

孝莊當家幫康熙做的是鞏固和加強滿清皇帝的權力,而不是分散這種權力。建立民主開放的新政府,就意味著漢人的上位,滿清貴族的下臺,這是她們不會做的,也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新知傳習閣


去掉美化色彩,光緒是一個不幸的人,父母不能相認,兄弟不能相親,夫妻不能相親愛,君臣不能相依,從他親政後,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就能看出他的個人能力很不夠。至於對修鐘錶,彈鋼琴,痛恨袁世凱,只能說有些狹隘的小聰明吧。從和珍妃的感情和一些野史來看,他有些心裡疾病吧,有易裝行為。客觀的說光緒的說光緒親政十年決斷有二:1指揮甲午戰爭急於求戰又急於求和。2輕信康有為搞沒有群眾基礎的戊戌變法。即使慈禧象孝莊那樣也不會容忍他的,康熙平三藩堅苦卓絕幾處危局,而光緒在甲午陸戰中的驚慌急於求和,鉅額賠款都和康熙沒有可比性的!


號角催人紅旗飄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光緒皇帝聰明而且非常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愛照相、愛鼓搗鐘錶等等),他還有一顆愛國之心和中興國家的雄心壯志,只是遇上了一個愛獨攬大權又頑固不化的老慈禧,才鬱郁不得志,最後被這個親姨給害死了,實在是一個悲催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