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 痺論:痺病分析與治法

痺論:痺病分析與治法

本篇主要論述了多種痺病的病因、病機、症狀、分類、治療方法及預後等要素,是論述痺病的專篇,所以名為“痺論”。痺病,是一種由於邪風侵襲於人體肌肉骨節經絡之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或痺阻不通,引起肢體關節疼痛、麻木、活動不便的病證。

本篇的主要內容包括:一、論述痺病的含義,並指出其發病原因;二、從成因、四時、位置等不同角度對痺病進行分類歸納;三、說明痺病的發生與身體內部的血氣失調有關;四、講述痺病的性質、發病部位和預後的關係。

黃帝問:痺病是怎樣產生的?

岐伯說:由風、寒、溼三種邪氣雜合傷人而形成痺病。其中,風邪偏勝的叫行痺,寒邪偏勝的叫痛痺,溼邪偏重的叫著痺。

黃帝問:痺病又可分為五種,都是什麼什麼?

岐伯說:在冬天得病的稱為骨痺;在春天得病的稱為筋痺;在夏天得病的稱為脈痺;在長夏得病的稱為肌痺;在秋天得病的稱為皮痺。

黃帝問:痺病的病邪會侵入人的內部而累及五臟六腑,是什麼氣使它這樣的呢?

岐伯說:五臟都有與其相合的組織器官,病邪要是久留不除,就會侵入它所相應的內臟。所以,骨痺不愈,再感受邪氣,就會內藏於腎;筋痺不愈,再感受邪氣,就會內藏於肝;脈痺不愈,再感受邪氣,就會內藏於心;肌痺不愈,再感受邪氣,就會內藏於脾;皮痺不愈,再感受邪氣,就會內藏於肺。總之,這些痺證是各髒在所主季節裡重複感受了風、寒、溼三氣所造成的。

痺論:痺病分析與治法

凡痺病侵入到五臟,症狀各有不同:肺痺的症狀是煩悶脹滿,喘逆嘔吐;心痺的症狀是血脈不通暢,煩躁且心悸,突然氣逆上塞而喘息,喉嚨幹,易噯氣,厥陰上逆則引起恐懼肝痺的症狀是夜眠多驚,飲水多而小便頻繁,疼痛沿肝經由上而下牽引少腹如懷孕之狀;腎痺的症狀是腹部易作脹,骨萎而足不能行,行步時臀部著地,脊柱曲屈畸行,高聳過頭;脾痺的症狀是四肢倦怠無力,咳嗽,嘔吐清水,上腹部閉塞不通。腸痺的症狀是頻頻飲水而小便困難,腹中腸鳴,時而發生完谷不化的洩瀉;膀胱痺的症狀是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如同灌了熱水,小便澀滯不爽,上部鼻流青涕。

人體的陰氣,安靜時就精神內守,躁動就易於耗散。如果飲食過量,腸胃就要受損。失其平和而喘息短促,是風寒溼的痺證發生在肺;氣失平和而憂傷思慮,是痺證發生在心;氣失平和而遺尿,是痺證發生在腎;氣失平和而疲乏口渴,是痺證發生在肝;氣失平和而過飢傷胃,是痺證發生在脾。總之,各種痺病日久不愈,病變就會進一步向內深入。如果屬於風氣較勝的,病人就比較容易痊癒。

黃帝問:患了痺病後,有的死亡,有的疼痛很久也不好,有的很快就好,這是什麼緣故?

岐伯說:痺病內犯到五臟就會死亡,纏綿在筋骨間則痛久難愈,停留在皮膚間的容易痊癒。

黃帝問:痺病有的侵入到六腑,是什麼情況?

岐伯說:這是由於飲食不加節制、起居失度這是產生腑痺的根本原因。六腑也各有腧穴,風、寒、溼三氣在外侵襲它的腧穴,而又內傷飲食,外內相應,病邪就沿著腧穴而入,留滯在本腑。

痺論:痺病分析與治法

歧伯說:五臟各有腧穴,六腑各有合穴,循著經脈所行的部位,各有發病的部位,只要在各發生疾病的地方進行治療,病就可以痊癒了。

黃帝問:營氣、衛氣與風、寒、溼三氣相合也會成痺病嗎?

岐伯說:營氣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氣。它協調地運行於五臟,散佈於六腑,然後進入脈中,循著經脈的道路上下運行,起到連貫五臟、聯絡六腑的作用。衛氣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氣,流動迅疾而滑利,不能進入脈中,所以循行於皮膚肌肉之間,上燻蒸於肓膜,下聚合於胸腹。要是衛氣的循行逆亂,就會生病,但只要其氣順行,病就會痊癒。總的來說,衛氣是不與風、寒、溼三氣相合的,所以不會引起痺病。

黃帝說:講得好!痺病,有的疼痛,有的麻木,有的表現為寒,有的表現為熱,有的皮膚乾燥,有的皮膚溼潤,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說:痛是寒氣偏多,有寒氣就疼痛。不痛而麻木,是患病很久的緣故,病邪深入營衛之氣運行澀滯,但經絡還能疏通,所以不痛。皮膚得不到營養,所以麻木不仁。表現為寒象,是由於機體陽氣不足,陰氣偏盛。陰氣助長了風寒溼的痺氣,所以表現為寒象。表現為熱象,是由於機體陽氣偏盛,陰氣不足。病氣過強,陽為陰迫,所以出現熱象。多汗而皮膚溼潤,是由於感受溼氣太甚。陽氣不足,陰氣偏盛,陰氣與溼氣相結合,所以就會出汗而皮膚溼潤。

黃帝問:痺病有不痛的,這是什麼緣故?

岐伯說:痺發生在骨則身重,發生在脈則血凝澀而不暢,發生在筋則曲屈不能伸,發生在肌肉則麻木不仁,發生在皮膚則寒冷。如果有這五種症狀,就不會有疼痛。大凡痺病之類遇寒則筋脈拘急,遇熱則筋脈弛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