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正史上“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有多厲害?

一個人的歷史


張良年輕時是一個豪俠人物,他曾在博浪沙阻擊秦始皇,失敗後及時總結經驗,隱姓埋名,靜觀時變,習謀劃之術,投身於反秦的社會運動中,成長為一個深沉明智的機變人物,與年輕時的匹夫之勇相較,判若兩人。



他善於擇主,忠心耿耿為劉邦謀劃,替沛公解鴻門之危,薦韓信、彭越、黥布三雄以滅項羽,阻止劉邦立六國後,支持劉敬議遷都,勸太子迎商山四皓以固國本,這一系列謀劃都直接關係著漢事業的興亡成敗。張良之智、仁、勇也在這一系列謀劃的描寫中得到生動的刻畫。最後他功成身退,能夠明哲保身,也傳為佳話。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典型的“王者師”。 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對張良有如下記載:

官宦之家,豪俠之志

留侯張良的祖先是韓國人。他的父親和祖父在韓國為相,輔佐了韓國五代君主。韓國亡國時,張良家裡還有三百多個奴僕,張良的弟弟死了,他也不厚葬,卻把家財都拿出來,用於尋訪能刺殺秦王的勇士,替韓國報仇。


張良曾經在淮陽學過禮,又向東去拜見過滄海君,在那裡物色到一個大力士。他能拿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錘,秦始皇東巡時,張良和這個大力士在博浪沙中伏擊秦始皇,誤中秦始皇的副車。

秦始皇氣得暴跳如雷,下令的全國搜捕,一定要抓到兇手,這都是為了張良的緣故。張良只好改名換姓,獨自一人逃到下邳隱藏起來。

留候拾鞋,黃石傳書

曾經有一次,張良閒著無事,就在下邳圯橋上散步,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服走到張良身邊時,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頭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鞋子撿上來。”張良聽了一愣,想揍他一頓,但看老人年歲太大,所以才勉強忍住火氣,到橋下拾起了鞋子。老人說:“給我穿上!”張良覺得既然已經撿了鞋子,於是就跪著幫他穿好。老人伸出腳,讓張良給他穿上鞋子以後,就笑著離開了。


張良驚得目瞪口呆,站在那裡目送著老人的背影。老人走了一里來地又回來了,他對張良說:“小夥子還可以教導,五天以後,天亮時候,在這裡和我約會。”張良感到十分奇怪,就跪著答應說:“好的。”到了第五天天亮的時候,張良到了圯橋。可老人已經先到了,他生氣的說:“和老人約會你反而遲到,為什麼呢?”說完就離開了,臨走又對張良說:“再過五天早點來相會。”到第五天,雞剛叫張良就去了,可是老人比他又先到了,老人發脾氣說:“為什麼又來遲了。”說完又離開了,臨走前對張良說:“再過五天一定要早點來。”

到了第五天,張良還不到半夜就去了,在橋上等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的說:“就應該這樣。”老人拿出一卷竹簡書給張良並說:“讀了這本書,就可以給帝王做老師,過了十年你一定會發跡的,再過十三年,你可以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那塊黃石就是我。”老人說完幾句話就走了,其他什麼也沒說,從此也不再來見張良,張良天亮時打開書一看,原來是一部《太公兵法》。張良十分珍惜這本書,經常學習誦讀。

救命之德,知遇之恩

張良在下邳時,喜歡行俠仗義,項羽的叔父項伯曾經殺了人,就躲藏在張良那裡,接受張良的庇護。 項梁在鴻門時,能夠到劉邦陣營中去通知張良,也正是因為張良對其有救命之恩的緣故。

過了十年,陳涉等人發動的起義,張良也趁機聚集了一百多個年輕人造反。當時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紮在留縣。張良打算前去投靠,在路上碰到了沛公劉邦,劉邦正領著數千人馬攻打下邳以西的地區,張良便歸服了他。

劉邦當即就任命張良負責軍中的馬匹,張良數次拿《太公兵法》上的策略說給劉邦聽,劉邦聽了都認為不錯,經常採用張良的計策。張良給其他人講這些時,那些人都聽不懂,張良說:“沛公真是天才!”所以就傾心跟從劉邦,不再去見景駒了。

獻策復國,存韓扶漢

等到劉邦到達薛縣拜見了項梁,項梁這時正立了原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懷王,張良見此情景,就勸諫項梁說:“你已經立了楚懷王的後代,而韓國的公子橫陽君韓成也很賢能,可以立為王,以便壯大力我們的力量。”

項梁就派張良去找到韓成,立他做了韓王。同時任命張良為韓國的司徒,與韓王成帶領一千多人馬向西去攻取從前韓國的地盤,打下了好幾個城邑。可是不久就被秦國奪了回去,韓王成和張良,只好在潁川郡往來遊擊作戰。

當沛公劉邦從洛陽向南行進時,張良領著一隊兵馬,跟從沛公打下了韓地的十多座縣城,擊破了秦將楊熊的軍隊,沛公就命令韓王成留守在陽翟。自己則與張良一起繼續南下,攻克了宛城,向西進入武關。

利益為餌,兵進咸陽

這時,沛公想用兩萬兵馬去攻打秦軍鎮守的嶢關,張良勸阻說:“秦軍還十分強大,不可掉以輕心,我聽說嶢關守將是屠夫的兒子,商販出身的人容易被利益所打動,希望沛公暫時按兵不動,而派人先去準備好五萬人吃的東西,並在各座山上多插旌旗作為疑兵,然後派酈食其拿著價值昂貴的珍寶去引誘秦將。”


嶢關守將果然背叛了秦朝,想要和劉邦聯合起來,一起西進進攻咸陽,沛公打算聽從。張良說:“這恐怕只是那守將願意叛變罷了,士兵們不一定會聽從,如果不聽從,那就很危險了,不如趁他們懈怠不防時消滅掉他們。”於是沛公就領兵襲擊秦軍,大獲全勝,接著又窮追猛打到藍田,又大打一仗,秦兵終於招架不住,這樣沛公就進入了咸陽,秦王子嬰投降了沛公。

不為利誘,還軍霸上

沛公劉邦進入秦王宮以後,看到宮殿、帷帳、狗馬、貴重珍寶、數以千計的美女等,心裡就想留在宮裡不走了。樊噲勸諫沛公住到宮外去,沛公不予理睬。


張良說:“秦朝暴虐無道,所以沛公您才能來到這裡,既是為了天下剷除殘害百姓的暴政,就應該生活得像居喪一樣的儉樸,如今剛剛打進秦都咸陽,就想安逸享樂,這是所謂‘助紂為孽’,況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希望沛公能聽從樊噲的勸告。”於是沛公才把軍隊駐紮在霸上。

項伯報恩,鴻門無險

項羽到了鴻門以後,準備攻打沛公。項伯就在晚上快馬加鞭趕到沛公的軍營裡,私下會見張良,想讓張良和他一起離開沛公軍營。張良說:“我替韓王成護送沛公,現在遇到了緊急情況,逃走是不仗義的。”於是張良就把情況全都報告給了沛公,沛公聽了大吃一驚,說:“這該怎麼辦?”張良問:“您真的想背叛項羽嗎?”沛公說:“一個淺薄愚陋的人教我封鎖關口,不要放諸侯進來,那樣就可以佔據全部秦地稱王,所以我聽信了他的話。”張良又問:“您估計一下能打退項羽嗎?”沛公沉默了好一會兒才說:“當然不能,現在怎麼辦呢?”


張良就生拉活扯請項伯去見劉邦,項伯見到沛公後,沛公就與項伯飲酒祝壽,結為朋友和兒女親家,並讓項伯對項羽具體說明沛公絕不敢背叛,之所以守住關口,目的是防範盜賊騷擾。到劉邦在鴻門見到項羽以後,危機便解除了,劉邦也除掉了背叛自己的左司馬曹無傷。

燒燬棧道,以安項心

漢高祖元年正月,沛公劉邦被封為漢王,統轄巴蜀地區,漢王劉邦賜給張良黃金、珍珠,張良把這些東西全部送給了項伯。漢王劉邦也趁機讓張良幫他送了份厚禮給項伯,請項伯幫他向項羽請求漢中地區。項羽答應了這個要求,於是劉邦就得到了漢中地區。

漢王劉邦到封國去時,張良送行,劉邦讓張良回報韓王成,張良趁機勸說劉邦:“大王為什麼不把所經過的棧道全部燒掉,向天下人表示絕無再回去的打算,以此來讓項羽放鬆警惕呢?”劉邦於是讓張良返回,一邊走,一邊就燒掉了棧道。


張良回到韓國時,由於韓王成讓張良跟從漢王劉邦的緣故,項羽不肯放韓王成回國了,而是帶著他一道東歸彭城。因此張良又從韓國來到彭城,他勸導項羽說:“漢王劉邦已經燒燬了所經過的棧道,不會有回來的打算了。”接著又把齊王田榮起兵造反的文書報告了項羽,項羽從此不再防備西邊的漢王劉邦,而專心致志的引兵北上去攻打齊國。

伐楚三將,留候之識

項羽始終不肯遣送韓王成回到韓國,還把他貶為侯,後來又將韓王成殺死在彭城。張良立刻逃跑,走小路回到了劉邦那裡。這時漢王劉邦也已經回軍,平定了三秦,重新封張良為誠信侯。張良跟隨劉邦東進攻打楚國項羽,到了彭城劉邦吃了敗仗,只好回師到達下邑時,漢王劉邦下了馬,坐在馬鞍上休息。劉邦問大家說:“我如果把函谷關以東的地盤都拿出來送人,誰可以幫我一道破楚立功?”


張良進言道:“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的勇將,但是跟項羽有怨恨,彭越和齊王田榮又在梁地造項羽的反,這兩個人也可以儘快利用。而漢王您的將領中只有韓信可以委以重任,獨當一面,假如你想把關東之地送人,就送給這三個人,那樣楚國一定可以打敗的。”

於是漢王劉邦就派遣隨何去遊說九江王,同時又派人去聯合彭越,當魏王豹背叛劉邦時,劉邦派韓信率兵前去攻打,取得了勝利。接著又平定了燕、代、齊、趙等國的大片地區,劉邦最後能打敗楚國項羽,正是這三個人出的力。

六國不封,七個理由

漢高祖三年,項羽把劉邦緊緊包圍在滎陽。漢王劉邦恐懼憂慮,就與酈食其商量削弱項羽勢力的辦法。審食其建議劉邦分封六國的後人,讓他們心存感恩之心,讓劉邦的德儀風行天下,就可以南面稱霸,項羽必定會恭敬順從的向劉邦稱臣。劉邦聽了酈食其的話以後說:“很好,趕快去刻制印章,刻好後你就可以帶著出使了。”

酈食其還沒有出發,這時張良從外面回來見劉邦。漢王劉邦正在吃飯,說:“此房你過來,有位客卿替我想了個削弱楚國力量的辦法。”於是就把酈食其的話都告訴了張良並問道:“子房你認為怎麼樣?”張良激動的說:“誰幫你出的這個主意,你的大事就完因此而完蛋了。”漢王劉邦說:“為什麼呢?”張良回答說:“我請求用你跟前吃飯的筷子做籌碼,算一算。”



張良說:“從前商湯討伐夏桀以後,還封他的後代,是估計到自己的力量,可以制夏桀於死地,現在您置項羽於死地嗎?”劉邦說:“我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一條理由。周武王伐紂以後,還把他的後代封在宋地,是估計到能夠割下紂王的腦袋,現在您能夠下項羽的腦袋嗎?”劉邦說:“我不能。”張良接著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二條理由。周武王進打進殷都以後,曾給商容住過的地方掛過匾,又把箕子從監獄裡放了出來,還給比干重修了墳墓,現在您能夠去為聖人修墳,去為賢人掛匾,到智者門前表示敬意嗎?”劉邦說:“我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三條理由。周武王當時分發存糧,疏散鹿臺的錢財,用來救濟貧苦百姓,現在您能夠把府庫中的錢財都拿出來散發給貧苦百姓嗎?”劉邦說:“我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四條理由。周武王伐紂勝利以後,廢棄兵車改為乘車,把兵器倒轉頭來,放置在府庫中,蓋上虎皮,表示天下從此不再打仗,現在您能夠偃旗息鼓,改行文治,不再用兵嗎?”劉邦說:“我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五條理由。周武王當時還把馬放在華山的南坡上休息,表示不用了,現在您能夠放馬休息,不再使用嗎?”劉邦說:“我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六條理由。周武王用來轉輸的牛放養在桃林的北面,表示從此不再運送糧草了,現在您能夠放牛出去,不在運送糧草嗎?”劉邦說:“我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七條理由。再說天下所有的遊客謀士,之所以背離他們的親人,捨棄祖先的墳墓,離開故交舊友,不顧一切的來跟從您,就是朝思暮想希望得到一塊小小的封地。現在您重新立了六國的後代為王以後,天下的遊客謀士就各自回國侍奉他們的君主了,等他們都跟著親屬返回故土去祭掃祖先的墳墓時,您還依靠誰來打天下呢?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八條理由。再說現在沒有強過項羽的,立了六國以後,他們見楚強盛,反而不聽王命追隨您了,您又怎麼能夠指揮他們呢?果真採用這位客卿的計謀,您的大事就全給葬送了。”

漢王劉邦聽後立即停止吃飯,吐出口中的食物,大罵說:“這個小雜種書呆子,差點兒毀了你老子的大事。”下令趕緊銷燬了那些印章。

舍末逐本,四海歸心

漢高祖四年,韓信攻破齊國以後,想要自己做齊王,漢王劉邦大發脾氣,張良勸導漢王劉邦以後,劉邦才派張良把齊王印授給了韓信。

這年秋天,漢王劉邦追擊楚軍到了陽夏南面,交戰失利,只好堅守固陵。那些諸侯的軍隊都沒有按期來圍攻張羽,張良勸說漢王劉邦割地,劉邦採納了他的計策,各路諸侯才都來垓下圍攻項羽。

不戀虛名,雍齒為侯

漢高祖六年正月,劉邦大封功臣。張良未曾帶兵打仗,立過戰功。劉邦說:“決策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這就是張良的功勞。可以從齊地選擇三萬戶封邑。”張良說:“當初我在下邳起兵,與您在留縣相會,這時老天爺把我交給您的,您用我的計策,有幸嚐嚐成功,我只求封在留縣就足夠了,不敢領受這三萬戶的賞賜。”於是劉邦就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人同時受封。

劉邦已經封了二十多個立了大功的人之後,其餘的整天整夜的在爭論功勞大小,一時定不下來,無法進行封賞。有一天劉邦在洛陽南宮的空中閣道上,遠遠看見諸將們三三兩兩的,在沙地上議論著什麼,劉邦問張良說:“這些人在說什麼?”

張良說:“陛下還不知道嗎?這是在商量造反呢。”劉邦說:“天下剛剛安定下來,為什麼又要造反呢?”張良說:“陛下出身平民,依靠這些人打下了天下,如今做了天子,而所得到封賞的都是蕭何、曹參等親近喜愛的老朋友,而所殺掉的都是你平時最痛恨的仇人。他們在計算大家的功勞,覺得把整個國家都封出去都還不夠,這些人擔心陛下不能一一封賞,又害怕因平時犯有過失被陛下疑心,甚至殺掉,所以互相聚集在一起想謀反。”



劉邦聽後就憂心忡忡的說:“現在怎麼辦呢?”張良問道:“您平時最恨的,大家也都知道的,是哪一個人?”劉邦說是雍齒,他有我有舊仇,曾經多次讓我難堪,我打算殺掉他,因為他的功勞多,所以不忍心下手。張良說:“如今趕快先封雍齒,做個樣子給群臣看,大家看到雍齒都能受封,就會人人安樂無事。”

於是劉邦就大擺酒席,封雍齒為什方侯侯。並當眾催促丞相和御史趕緊平定好大家的功勞,以便及時行封。大臣們吃完酒宴都高興的說:“雍齒都能封侯,我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遷都關中,帝業長固

劉敬勸諫劉邦說:“應該把國都定在關中。”劉邦對此猶豫不決,劉邦身邊的大臣大都都是崤山以東的人,他們都勸劉邦定都在洛陽,說洛陽形勢險要,完全可以依靠。

張良則說:“洛陽固然有他險固的一面,但地方狹小,方圓不過幾百里,土地又貧瘠。四面都容易受到敵人的攻擊,這可不是可以發揮軍事優勢的地方。而關中左邊有山崤山和函谷關,右邊有隴山和蜀山,中間沃野千里,南邊有物產富饒的巴蜀,北邊挨著盛產牛馬的匈奴大草原,我們憑藉南北西三面屏障堅守國家,只要一心對付東邊的諸侯就行了。諸侯安定無事時,可以通過黃河和渭水把全國各地的糧食運到長安,供給京城。諸侯一旦有變,關中的人力物力可以通過黃河、渭水順流而下,足以輸送軍隊和糧草,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所以說劉敬的話是對的。”

於是劉邦當天就啟程,把國都定在了關中,張良也跟隨劉邦進了關中,張良平時體弱多病,進關後就學習道家的導引吐納之術,不吃五穀雜糧,一年多閉門不出。

商山四皓,固本強位

劉邦想廢掉劉盈,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帝,呂雉找到了張良請求幫助。張良說這是皇帝的家務事,我也沒有什麼辦法。呂雉一再懇求、言辭懇切,張良便建議呂后去請出商山四皓,用以輔佐太子,造成固本強位之效,打消劉邦廢長立幼的念頭。


呂后按照張良的辦法,請出了商山四皓,輔佐太子劉盈,劉邦後來見太子羽翼已豐,便打消了廢長立幼的念頭,這不得不說是留侯張良的功勞。

張良還跟從劉邦攻打過代國陳稀叛亂,在馬邑城下為劉邦出過奇謀。以及勸劉邦任蕭何為相國,也是張良的主意。

不爭不戀,獨善其身

張良自己說:“我家是世代做韓國的宰相,等到韓國滅亡以後,我不吝惜萬貫家財,為韓國向強大的秦國報仇,鬧得天下震動,如今依靠三寸不爛之舌,做了帝王的老師,封了萬戶,位之列侯,作為一介平民已經到了頂點,對我來說也心滿意足了。希望拋棄人世間的一切事物,跟著赤松子去做神仙。”


於是張良就開始學習不吃五穀,練習導氣引體養生的方法。後來在呂后的要求下恢復進食,八年後張良去世。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是謀聖,武廟裡面,他就是副祀,站在姜子牙旁邊的,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劉邦想要封給三萬戶,張良拒然了,最後挑了他與劉邦見面的留縣做為封邑,做留侯。

張良是韓國貴族,他的祖父張開地,父親張平做過五代韓王的國相,秦滅六國之後,張良把家產全部變賣,找到力大無窮的倉海君,在博浪沙這個地方襲擊巡遊的秦始皇,可惜只砸了副車。

張良逃到下邳躲了起來,在下邳橋遇到了一個老者,經過一翻考驗,老者告訴張良他是黃石公,留給張良《太公兵法》,張良就一直鑽研這本書。張良還救了項羽的叔叔項伯。

張良在留縣見到了劉邦,他用《太公兵法》的計謀講給別人聽,別人都聽不懂,只有劉邦聽懂了,張良就知道劉邦必成大業,所以就歸附了劉邦。

後來隨劉邦西進,劉邦想用兩萬兵力攻打嶢關,張良說守將是屠夫的兒子,可以用利誘之,讓酈食其重金結交守關的秦將,建議多掛旗幟,假裝有五萬人。

秦軍守將果然願意與劉邦聯合,張良說可以這個是守將想反,士兵不想反,可以趁機攻打秦軍,劉邦聽了,秦軍大敗,劉邦軍就進到咸陽城,秦王子嬰就向劉邦投降。

劉邦進了咸陽城,在別人的勸說下派兵駐紮函谷關,不讓項羽進來,項羽攻破函谷關後,打算帶兵攻打劉邦,當時項羽有四十萬,劉邦只有十萬。項伯是張良的故交,就過來勸說張良離開,張良轉頭告訴了劉邦,劉邦見了項伯,願意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項伯回去之後就勸項羽,劉邦不是有心的,項羽答應放過劉邦。

劉邦赴鴻門宴,向項羽解釋,范增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所幸有項伯解救,張良出去讓樊噲進來,樊噲斥責了項羽,項羽沉默不語,劉邦趁機借上廁所離開楚營,回到漢營,留下張良向項羽解釋,並且向項羽和范增獻上禮物。

劉邦做了漢中王,原來只有巴蜀地區,張良就把劉邦給他的黃金百兩,珍珠二斗,送給了項伯,項伯就為劉邦求得了更為富庶的漢中地區。張良要回到韓國,讓劉邦把棧道燒燬,表明劉邦願意呆在漢中,不出來。

劉邦北出陳倉,攻打三秦地區,田榮不滿項羽的封地,起兵反項羽,並且還拉攏了彭城和陳餘,張良把田榮給劉邦的信,轉給項羽,跟項羽說劉邦只想當關中王,項羽就不管劉邦,而北上攻齊了。

張良建議劉邦去拉攏九江王英布,最後隨何遊說英布成功。韓信想做假齊王的時候,劉邦大怒,張良就勸他,劉邦最後封韓信為齊王。劉邦想廢掉劉盈,改立戚夫人的劉如意,呂后就向張良求救,張良就建議讓呂后請出商山四皓輔佐劉盈,劉邦看到四皓後,就斷了改立太子的想法了。張良最後歸隱山林了。



 

  


歷史簡單說


“運籌帷幄之中 ,決勝千里之外”這句話足以證明張良的厲害之處,這句話從此成為了形容古今高明軍師的最高褒獎。

我們只知道張良的軍事謀略高人一等,而被人們所稱頌,豈不知他的為人處世和高尚的道德行為原則才是他真正高明的地方,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鑑。如果一個人光是能力出眾,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一味的突出自己某一方面的長處,不懂得韜光養晦,不知道謙恭謹慎,不能中和各方面的利益,不能使自己獨身於世外,那他終究不會有很高的成就,反而事業會受制於自己的這一性格甚至賠上性命,“剛易折,柔易損”,要做到剛柔並濟,恰到好處為妙。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改革家吳起為了能夠能出人頭地,不惜耗盡家財四處求學,一怒之下斫殺譏笑他的同鄉幾十人,為能求的進身之機殺害了自己的妻子,他的母親去世也未曾能夠回去看望,他確實夠狠,終於得到了魏國君主威文侯的重用,吳起也不負重望,一度讓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軍事強國。而後來在侍奉楚悼王時由於他的主張觸犯了眾多貴族的利益,引發了大家的怒意,在楚悼王死的同時他也被亂箭射死。吳起得到魏文侯的重用但得不到信任,得到楚悼王的信任但不懂得權衡取捨最終不得善終。

有了吳起的參照,我們的主人公張良一生最大的優點就是懂得謙恭退讓,識得時務,知道功成身退。劉邦手下謀臣名將眾多,為何獨獨偏愛張良,沒有戰功的張良能被劉邦封為萬戶侯,原因就在於此。張良神鬼莫測的謀略讓劉邦倍感倚重,張良與世無爭的性情受到劉邦的尊敬。



青年時期的張良為家為國,忍讓低調而散盡家財於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可見張良的血氣豪俠,不失尊君仁義的風範。在他富有傳奇色彩得到《太公兵法》一書的經歷中,又能看出其內心原始的善良本性,正所謂有德者賦予之!在與劉邦初次會面便能相談甚歡,識得自己一生之主。他洞察世事,識人之準,判斷之確,對於人心的把握於細微之中建功勳:當劉邦軍隊準備攻打通往關中的最後一關崤關時,張良建議秦軍勢大不可硬拼,我聽說守將是屠戶的兒子,市儈之人可以利誘,當秦軍鬆懈後一舉殲滅,順利進駐咸陽,不會有內部不穩的情況發生。劉邦想東出漢中與項羽一決高下而無用人之際時,又是張良獻計內部推薦韓信,對外拉攏誘導黥布向南聯合彭越才有了向東擴展的力量。他總是以勸說朋友的方式引導並陳以厲害關係來向劉邦獻計獻策,從不高姿態的加以指點:當張良聽說劉邦聽取酈食其的建議在沒有完全取得決對優勢的情況下重新封分六國後裔的時候,張良以八問來向劉邦分析形勢,讓劉邦自己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從而取消這次主張。他總是能在牽扯上自己的事情中脫身出來,即使參與了也不會受到攻訐:當劉邦有另立太子的想法時,呂后向張良求救,張良也只是為太子劉盈出謀推薦了四位老者,讓劉盈穩坐太子之位,呂后因此而感激,劉邦也沒有因為此事而厭惡張良。他能在功成之後主動隱退,淡泊名利,只享有留侯的待遇,堅決推辭三萬戶的賞賜,修身養性雲遊四海。


張良的出眾在於他高超的謀略加上優秀的品格,才能得以善終。他的故事也一直流傳至今。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張良的膽略過人,這是他能成就大事的根本原因。

張良本來是韓國宰相的公子,若是沒有意外的話,他長大了也會是韓國的宰相。但是,因為秦始皇的存在,張良的這個願望落空了。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第一個滅掉的就是韓國。張良也從一個貴族,變成了一個暴發戶。

自從韓國被滅之後,他就開始要行刺秦始皇了。為了尋得高人,他幾乎變賣了所有的家產,此生以刺殺秦始皇為業。

張良在齊地找到了一個大力士,想讓他揮動鐵球來砸死秦始皇。

可惜的是,秦始皇雲遊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秦始皇到底坐在那一鼎轎子裡,這也就意味著,他們並不能百之分百的砸住秦始皇。

所以當他們動手的時候,不偏不倚的正好錯過秦始皇坐的那頂轎子。秦始皇因此也逃過了一劫。

張良的身世敗露了,他不得不另尋它徑。當前最主要的是保命,以待時機。

張良結實了劉邦,開始跟隨劉邦滅秦,這是他發跡的開始。

秦末的時候,爆發了陳勝吳廣的起義,這時候對大秦不滿的人,紛紛起來反對秦朝的統治了。張良先是跟著項梁,然後結實了劉邦。

當張良和劉邦談論事情的時候,他覺得和劉邦特別的投緣,兩個人大有相見恨晚的感慨。後來張良被劉邦的人格魅力所征服,他覺得跟著劉邦能夠滅掉大秦,成就自己的滅秦大業。

所以,他就開始跟隨劉邦滅秦了。

在滅秦的時候,他為劉邦出謀劃策,給劉邦指定了滅秦的路線,結果劉邦就是在張良的擁護下,先於項羽到達關中滅掉大秦的。

項羽之所以晚劉邦一步進入關中,是因為他在河北打了鉅鹿之戰。

雖然劉邦先到達了關中,但是,這時候的劉邦根本沒有辦法和項羽相抗衡。

劉邦佔據關中的時候,項羽也來了,本來項羽是要滅了劉邦的。

無奈項梁把這個消息透漏給了張良,張良告訴了劉邦,就這劉邦才逃過了一劫,有了第二天的鴻門宴的。

張良輔佐劉邦,成就帝王霸業,同時也成就了張良的帝師之名。

大秦滅掉之後,項羽重新分封天下,劉邦被項羽任命為漢中王,讓他去漢中赴任。在劉邦進入漢中之後,張良建議劉邦把關中入漢中的棧道給燒了。

這個意思就是告訴項羽,讓項羽放心,他劉邦去了漢中就不會出來了。

誰知,劉邦的到了漢中之後,僅四個月時間,他就發現了軍事天才韓信。然後,韓信給他制定了一個和項羽逐鹿天下的計劃。

當韓信打出漢中,到達關中的時候,是張良給項羽寫了一封信,為韓信爭取了奪取關中的時間。張良在信中告訴項羽,劉邦出漢中,只是想佔領關中,本來人家就應該當關中王,畢竟劉邦先到的關中滅掉的大秦,你非給人家一個漢中王,劉邦當然不願意了。不過,你放心劉邦佔領了關中之後,絕不敢東進了。

所以,劉邦的事情,你也不用費心了。你還是在齊地平叛田榮吧。

當時項羽正和田榮打仗呢。

項羽看了張良的信,相信了張良,結果他陷入齊地不能自拔了。

劉邦拿下關中之後,緊接著就進攻中原,去打項羽的都城彭城去了。彭城之戰劉邦大敗,張良又給劉邦指出一條戰勝項羽的路,那就是讓劉邦聯合韓信、彭越和英布,一起擊敗項羽,結果劉邦正是在他們三個的合力之下把項羽給打敗的。

張良功成名退,流芳千古

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張良就以身體有病為由,離開了劉邦,然後去全國各地雲遊四海去了。張良通過和劉邦相處的那段時間,他知道劉邦這個人多疑,跟著他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所以,劉邦再把他封為萬戶侯之後,他就果斷的遠離了朝中這個是非之地。

不過,通過後來劉邦屠殺功臣的事情,可以看出張良確實很有遠見。功臣韓信,英布,彭越這三個幫助劉邦打敗項羽爭奪天下的人,全部被殺了。

蕭何因為受到劉邦的猜疑,被劉邦關到了監獄當中。要不是有人給蕭何說情,說不定蕭何也被送上了斷頭臺。

你看所有的功臣之中,就是張良一點事沒有。不得不佩服張良,張良也是古代明哲保身的典範代表人物。

這也是張良的厲害之處。


漢史趣聞


劉邦評價張良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身為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在興漢過程中在政治、戰略層面發揮了巨大而又不可替代作用。


張良博浪沙刺秦始皇失敗後拉起百多人隊伍反秦,自在下邳邂逅劉邦開始,一談之下,二人情投意合相見恨晚,張良從初期的劉邦客卿身份到後來正式跟從劉邦,算無遺策謀無不中,攻宛城,降嶢關,入咸陽,約法三章,鴻門宴,討封漢中,燒棧道,都是張良策劃。(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英雄所見略同,張良明燒棧道,韓信暗度陳倉,等漢軍平定三秦後,項羽欲發兵,時在給韓王成當相國的張良寫信給項羽說,“漢王只是要奪回應得的關中,無心天下”。麻痺項羽後又說,齊王田榮不聽號令,吞併齊地,近在咫尺是心腹大患。項羽信以為真,率大軍進攻田榮,棄劉邦於不顧。


之後項羽殺韓王成,張良間道正式投奔劉邦,會合諸侯聯軍攻取彭城,不聽勸的劉邦在彭城之戰中被項羽打得全軍覆沒,灰心喪志說“關東我不要了,誰打下就封給誰”。張良勸阻並劃策策反彭越英布,與韓信三雄夾擊項羽,扭轉形勢。

當劉邦輕聽酈食其要分封六國後人時,被張良阻止,避過失敗之禍,鴻溝劃界時,劉邦想收兵,又是張良勸阻,認為宜將剩勇追窮寇掃平項羽,漢軍於是尾隨窮追楚軍,屢敗屢戰咬住不放,沿路封齊王召集韓信彭越英布三人合兵,垓下一戰項羽兵敗自刎。


漢朝建立後的定都分封,都有張良的幕後之功,劉邦要廢劉盈立趙王如意,搞得雞飛狗跳,呂后求助張良解困局,張良指點太子請出商山四皓,一錘定音。劉邦感嘆太子羽翼已成,表面在說名不見經傳的商山四皓,實是明白張良態度立場而不再一意孤行。(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從無到有,從打天下到坐天下,張良全程陪同,分封時卻謝絕厚賞,只取因緣際會的“留”地,劉邦剷除功臣時,張良始終不受猜忌,全身而退。蘇軾認為張良的“柔功”不簡單,“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探索歷史,思考人生,用今人眼光審視逝去故事,鏡古燭今,我是南方鵬,歡迎關注。


南方鵬


漢初三傑之一,張良,字子房,逝於前186,今安徽亳州人,祖先原來是韓國貴族5。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作為劉邦謀士他不僅在軍事上履出奇,而且在政治上也建言獻策,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勞。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鴻門宴

公元前206年十二月,項羽攻破函谷關,勢與劉邦決一死戰,項伯曾與張良舊交,於是連夜到劉邦軍中密會張良勸他投項羽。張良乃忠義志士,怎能隨意背叛劉邦。於是張良和劉邦將計就計,劉邦請項伯喝酒,而且還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好說歹說向項伯訴苦,表達了對項羽大將軍的忠心,只早早期望項將軍的到來。項伯信以為真回去回報項羽,劍拔弩張的氣氛才緩解下來。於是劉邦冒著生命危險去鴻門赴宴,張良知己知彼,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二日,劉邦僅帶張良,樊噲和百餘騎兵前去楚營赴宴。劉邦一見到項羽就說:“臣與將軍合力攻秦,將軍戰河北,我戰河南,不料我僥倖先入關破秦,得以在此復見將軍。今有小人進讒,致使將軍與我結怨。劉邦首先從心理上安撫項羽。項羽一聽這話,而且見劉邦僅帶百餘人馬,又是一副謙卑姿態,於是產生“婦人之仁”。席中,范增多次示意項羽藉機殺了劉邦,以絕後患,但此時項羽心裡還糾結不清,非常矛盾,到底該不該殺,如果殺了,怕天下人恥笑他趁人之危,行小人之事。范增只好擅自召武士項莊舞劍,企圖司機殺掉劉邦。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張良很快看出了破綻。迅速找來樊噲護駕,樊噲借酒發揮,表揚劉邦勞苦功高,指責項羽疑心重重,一番言語竟讓項羽無言以對。回來,劉邦借入廁為由,先後和樊噲逃走,只留下張良應付局面。自此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就這樣結束了,顯示了張良的有勇有謀。

暗度陳倉

後來項羽自立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分封十八諸侯,天下已定。劉邦定都南鄭, 佔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後來張良護送劉邦到褒中,叫山高地險,且只有山間棧道可走,於是建議劉邦燒燬棧道,打消項羽疑心,趁機整頓修養。同年八月,劉邦“暗度陳倉”從側面發動攻擊,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佔據富饒民富之地,也為劉邦爭奪天下奠定了人力,物力,財才的基礎。項羽聽聞劉邦奪得三秦,就決定攻打劉邦,於是寄書矇蔽項羽,聲稱:“漢王名不符實,欲得關中;如約既止,不敢再東進”,同時,張良還把齊王田榮謀叛之事轉告項羽,說是“齊國欲與趙聯兵滅楚,大敵當前,滅頂之災,不可不防啊!果然項羽中計,轉而把注意力從劉邦身上移開,放鬆了對劉邦的防範!

虛撫韓信


劉邦被困滎陽,韓信率軍佔據齊國要地,韓信自知劉邦被困急需前去救援,卻這時候要自立為王。劉邦深知其中利害,正式與項羽爭奪天下關鍵時刻,如果不順從韓信恐怕會失去韓信,況且韓信擁兵眾多。同年二月,張良帶綬印前去齊地,封韓信為齊王。當然這只是一個暫時的妥協,但這一來順利的籠絡了韓信,保住一支有生力量。同時也是楚漢爭霸的一個轉折點。

明哲保身

漢朝初立,張良就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張良時常以有病脫身,閉門不出。況且劉邦皇位日漸穩固,在皇室的明爭暗鬥中,他也極少參與。眼看自己也功成名就也再沒有什麼可套圖奢望的,又目睹彭越,韓信的悲慘結局。於是,不識人間煙火,專心修養身心!


會迷的路


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幫助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

那麼在建立大漢王朝的過程中,張良都為劉邦出過那些主意?立下過那些功勞呢?

我們先說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件事,這件事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鴻門宴飯局。

在鴻門宴的前夜,項羽本來是想帶著四十萬大軍去把劉邦給滅了的。

可是,也就是在那個夜晚,這個項羽集團絕高的軍事機密,被洩露了。

洩露這個消息的人正是項羽的叔父項伯。

項伯趁著夜色,跑到了劉邦軍隊駐紮的灞上,找張良去了。

因為張良有恩於他,早年項伯殺人,張良救過項伯的命。他不想白白的讓張良喪命,所以,就把這個項羽要打劉邦的消息告訴了張良。

這時候張良若是走了,那劉邦肯定就完蛋了。以後也就沒有劉邦的什麼事了。

但是,張良並沒有走,他告訴項伯,既然我知道了這件事,我就要告訴劉邦。

否則,我就成了一個無情無義的小人了。

沒辦法項伯只能看著張良把軍事機密告訴了劉邦。

劉邦死裡逃生,全是因為他身邊有張良呀。

到了第二天鴻門宴的時候,還是張良陪同劉邦一起去的,期間范增讓項莊舞劍,可以說項莊就是備著殺劉邦去的。

張良一看情況不好,就把樊噲給叫了進去。

樊噲給項羽有一番交談,項羽被樊噲說的臉紅脖子粗,他也就不好難為劉邦了。

到了酒後,劉邦藉著上廁所的機會,逃跑了。這時候又是張良留下來斷後,他替劉邦給項羽辭別,就這劉邦又是在張良的幫助下,死裡逃生了一次。

鴻門宴上雖然項羽沒有殺劉邦的意思,但是,范增可是一直要殺劉邦的。

正好劉邦逃走了,他想殺也沒有那麼容易了。

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之後,韓信帶領劉邦殺出了漢中,奪取了關中,這時候項羽之所以沒有來剿滅韓信和劉邦。其實是張良在其中搗的鬼。

張良給項羽寫了一封信,他說劉邦出漢中奪取關中,本來是想奪回屬於自己的地盤,因為當年懷王之約,說的就是先入關中者為王。結果劉邦先入的關中,但是,最後項羽給劉邦的是漢王,劉邦不服氣,所以殺了出來,奪取了漢中。

張良還在信中告訴項羽,劉邦只是要奪回關中,只要關中奪回來,他就不會出關中了。所以,他建議項羽先去平叛齊國叛亂的田榮。

項羽也就沒有管劉邦和韓信,他相信了張良,真的去了齊國。

就是在這期間劉邦和韓信,拿下關中之後,又向中原進攻,緊接著拿下了魏國和韓國的。

要知道劉邦和韓信,打仗之所以這麼順利,全是張良在幫忙。

在說最後一件,就是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最後一戰,垓下之戰。

這一戰瓦解項羽軍心的人,也是張良。

張良出了一個四面楚歌的主意。讓漢軍的人,去楚國軍隊駐紮的地方唱楚歌。當項羽聽到四周都是楚歌的時候,他就以為所有的人都已經投降給了劉邦。

這也就意味著項羽失去了民心,他也就沒帶領士兵打勝仗的決心了,最後他帶領幾千人突圍出去,自刎在烏江。

至此,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

以上我們所說的張良的功勞,僅僅是他一生中,為劉邦出謀劃策的一部分而已。像這樣的事情,關於張良幫項羽的,還有很多,我們就不多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