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二戰中國大後方的國際生命補給線——滇緬公路


1937年,七七事變以來,日本侵略軍以勢如破竹的態勢席捲了中華大地,中國沿海一帶城市相繼落陷。國際援華物資再也不能依靠這些港口城市,把物資運送到中國內陸地區。特別是1938年6月武漢會戰以後,中日雙方進入戰爭的相持階段。慢慢的戰爭變成了消耗戰。對於物資匱乏的中國來說,補給供應問題此時顯得異常嚴峻起來。這時候滇緬公路就成了世人關注的焦點。

1937年底,約20萬的勞工來到中緬邊境開始著手公路的修建。他們沒有任何的器械設備,只有一雙勤勞的手和一顆赤誠的心。



最初的建設工程不得不用最原始的方法。在幾乎所有的路段上,勞工們都是用自己家裡帶來的揹簍來搬運泥土和石塊。在長達959.4公里的路段上,大都用這種螞蟻搬家似的方法。

一位中年婦女也參加了這場浩大的工程。

為什麼還有老人和這麼小的孩子,因為青壯年大部分都應徵入伍幹小日本去了。

修路的壓路機就是一種大石碾子,純手工的將坑坑窪窪的道路碾平。

1938年8月舉世矚目的滇緬公路正式通車,修建到完工不到一年的時間。

至此,中國政府在國外購買的和國際援助的戰略物資可以源源不斷的進入國內。



貴州晴隆,二十四道拐,大部分國際物資都要經過這裡到達暫時陪都重慶。亦或是其他地方。

終點站重慶,圖為歡呼的老百姓。

美國援華技術工人。

1942年來到中國的美陸軍中將史迪威。

1942年3月,第一次入緬的中國遠征軍以巨大的傷亡代價,成功的掩護了英軍的撤退。為此,中國遠征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命隕他鄉。

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滇緬公路被切斷,無奈人們只得重新開闢一條印度到中國的物資補給線,史稱,史迪威公路。期間的戰備物資只得通過空運進入中國。

那段往事已經離我們遠去,可這條路還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