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曹爽掌握兵權把持朝政,為何還是敗給大權旁落養病在家的司馬懿?

歡迎讀者邊聽這首歌,邊看本文。

公元239年正月,35歲的魏明帝曹睿駕崩。臨死前,曹睿在賦予曹爽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的軍政大權後,便將8歲的養子曹芳託付給了曹爽和太尉司馬懿。

曹爽掌握兵權把持朝政,為何還是敗給大權旁落養病在家的司馬懿?

軍政大權在握的曹爽

十年之後,公元249年2月9日,洛陽城東市,託孤重臣曹爽諸兄弟、何晏、李勝、畢軌、丁謐、桓範等八族數千口人不分男女老弱婦孺,全部被另一託孤重臣司馬懿下令斬殺!

曹爽掌握兵權把持朝政,為何還是敗給大權旁落養病在家的司馬懿?

心狠手辣的司馬懿

在之前的十年間,曹爽明明手握兵權把持朝政,為什麼最終卻鬥不過大權旁落養病在家的司馬懿呢?

在本人看來,曹爽與司馬懿之間的明爭暗鬥,不僅僅是兩位託孤大臣爭奪最高統治權的鬥爭,還是以曹爽為首的官制改革派與司馬懿為首的守舊派之間爭奪施政話語權的鬥爭,司馬懿能夠戰勝曹爽,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諸多世家大族對士族領袖司馬懿鼎力支持,而對曹爽的改革則強烈抵制乃至仇視;

曹爽接受魏明帝曹睿的託孤重任後,他實際上擔任的角色是曹睿治國方針的延續者和魏國國策的改革者,尤其是魏國人才選拔制度—九品中正制的改革者。

而眾所周知,九品中正制,是魏文帝曹丕稱帝時,為獲取魏國諸多世家大族的鼎力支持,遂特意交由世家大族來掌控的人才選拔制度。

曹爽掌握兵權把持朝政,為何還是敗給大權旁落養病在家的司馬懿?

將選拔人才制度交由世家大族把持的魏文帝曹丕

這個作為曹丕稱帝之交易籌碼的人才選拔制度,雖然初期選拔人才時確實兼顧了被選拔人員的家世、品德和才能,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世家大族子弟憑藉父祖輩高官的“推薦”當上高官,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選拔原則逐漸變得越來越任人唯親化和唯家世化。

而隨著選人原則的壟斷化和狹隘化,大多數官員也變得越來越沾親帶故和官官相護,長此以往,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的世家大族式壟斷,要麼導致官場的腐敗和各世家大族的互相爭權奪利,要麼導致世家大族聯合起來欺凌皇權,要麼導致世家大族全家因國家優惠政策而不交或少交賦稅、隱匿人口、萬千百姓只得多交賦稅直至不堪重負乃至造反……

鑑於以上諸多防微杜漸之念,魏明帝曹睿和繼任的託孤大臣曹爽,都將有利於世家大族而不利於萬千百姓和皇家宗室的九品中正制當作重點改革對象,改革手段:當時擔任吏部尚書的是魏國老牌士族盧毓,曹爽則奏請朝廷,提議讓盧毓晉升尚書僕射。接著,曹爽舉薦親信何晏繼任吏部尚書。何晏任吏部尚書後,削弱中正官(負責品評士人的地方豪強士族)的權力,擴大吏部職能,其改革的原則,也就是將各州由出身世家大族之中正官掌握的人才選拔權力收歸中央的尚書檯及吏部,而人才選拔原則也改革得重新注重才能和道德、輕家世出身。

曹爽掌握兵權把持朝政,為何還是敗給大權旁落養病在家的司馬懿?

選拔人才公平正直且稱職的何晏

曹爽的這樣一改革,簡直就是在變相地砸世家大族子弟們的飯碗和前途,各世家大族作為九品中正制的既得利益者,肯定會非常不願意,於是他們開始支持世家大族的領袖司馬懿,希圖司馬懿掌權後能夠恢復九品中正制原來有利於他們的那種人才選拔模式,而司馬懿家族作為九品中正制的既得受益者,自然樂見與各世家大族合作對抗曹爽。

於是,在獲取各世家大族的支持和擁護方面,曹爽敗於司馬懿。

其二,大多數中間派對曹爽改革派逐漸失望,並踴躍向司馬懿一方投靠;

曹爽在執政初期,因為太顧及輿論壓力,遂被各世家大族玩弄於股掌之間,之後曹爽為了雪恥,也為了加快改革進程,便開始施展強硬的執政風格和強勢的處事態度,這在執政效率提升的不經意間,也得罪了本可以從新政中受益進而支持改革派的大多數中間派。

對於父親的好友蔣濟,曹芳剛登基稱帝時,蔣濟擔任中領軍職務,可任人唯親的曹爽愣是將蔣濟封為太尉,並藉機讓弟弟曹羲頂替蔣濟當上了中領軍。多年前,蔣濟和曹真是至交好友,如今好友兒子大權在握了,自己卻被這位賢侄剝奪了兵權,曹爽的這種不信任感,自然讓蔣濟心裡非常難受。同時,他對曹爽搞的政治改革也腹誹不已,且多次直言不諱地抨擊時政,漸漸地,他與同樣不支持改革的司馬懿越走越近。

曹爽掌握兵權把持朝政,為何還是敗給大權旁落養病在家的司馬懿?

曹爽父親曹真的至交好友蔣濟

對於同鄉長輩,掌握大權後的曹爽特意將賦閒在家的桓範召進朝廷擔任掌管軍糧的大司農,曹爽對這位同鄉長輩畢恭畢敬的態度讓桓範感激涕零。

曹爽掌握兵權把持朝政,為何還是敗給大權旁落養病在家的司馬懿?

足智多謀的桓範

對於幼時好友,正始七年(公元246年)夏,幽州刺史毌(guàn)丘儉遠征遼東半島,大破高句麗部族領袖王位宮。曹爽敏銳地抓住這個戰果舉薦毌丘儉任豫州刺史兼豫州都督。

曹爽掌握兵權把持朝政,為何還是敗給大權旁落養病在家的司馬懿?

曹爽發小毌丘儉

對於以太后為首的外戚勢力,曹爽宣佈裁撤掉皇宮禁衛營中的中壘營和中堅營,然後將這兩營的禁衛軍全部劃撥給時任中領軍的弟弟曹羲統領。這樣,當時統領中堅營的外戚甄德,和統領中壘營的另一位外戚郭建,便毫無意外地失業了。兩位皇親國戚突然被曹爽剝奪了兵權。所以立場上不用說,意圖東山再起的他們也被踢到了司馬懿陣營。

同時,曹爽把甄德和郭建的後臺老闆郭太后也得罪透了。不久,郭太后被曹爽強行遷到永寧宮,失去了垂簾聽政的權力。這樣,不能通過參政為家族人謀福利的郭太后也自然而然地向司馬家族靠攏。

對於自詡曹魏忠臣的司馬懿三弟司馬孚,曹爽雖然依舊讓其擔任尚書令,但尚書檯的主要職權,已被曹爽的親信何晏、丁謐、鄧颺等人完全掌握,司馬孚徹底被架空,為保全家族重掌實權,司馬孚只得投向哥哥司馬懿一方。

曹爽掌握兵權把持朝政,為何還是敗給大權旁落養病在家的司馬懿?

司馬懿三弟司馬孚

對於支持曹爽掌握大權的有功之臣,曹爽並沒有對他們報以應該有的感激和信任,於是中書省的中書監劉放和中書令孫資便同時辭職,以實際行動向所有人表明自己並非曹爽一派。

對於曹魏股肱老臣孫禮,曹爽與其就河北清河、平原兩郡劃界問題爭吵不休,並貶黜了這位原本忠於魏室的老臣,之後幸得司馬懿求情寬恕,孫禮才得以繼續擔任地方高官,自然,孫禮見曹爽如此蠻橫專斷,便也向親近自己的司馬懿靠攏。

曹爽掌握兵權把持朝政,為何還是敗給大權旁落養病在家的司馬懿?

忠於魏室的骨鯁老臣孫禮

總之,除了大司農桓範和小時玩伴毌丘儉,曹爽的一意孤行,將很多本可以結為盟友的中間派硬生生推給了實力已經非常強大的司馬懿一派。所以,在籠絡廣大中間派方面,曹爽敗於司馬懿。

其三,皇族宗室的持續勢弱及曹爽對此勢力的猜忌忌憚,導致曹爽派無宗室相助而進一步孤立化;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駕崩前,曹睿本打算讓燕王曹宇、曹肇、曹爽、夏侯獻、秦朗這五人聯合輔政,不過,由於中書省孫姿、劉放的從中干預及暗箱操作,曹宇、曹肇、夏侯獻、秦朗等四位宗室大臣均被剝奪了輔政權。

取而代之的是,太尉司馬懿和曹睿新任的大將軍曹爽掌握了輔政大權。

排擠掉諸多曹魏宗室進而掌握輔政大權的這一經歷,既令曹爽得嘗躋身為唯一宗室大臣掌握軍政大權的快意,又令曹爽對曾有資格與自己共同輔政之宗室大臣們心懷忌憚,就如魏文帝曹丕猜忌諸藩王一樣。

這樣一來,當宗室曹冏建議曹爽強化宗室藩王的實力時,曹爽並沒有採納此建議。他認為,自己在與司馬懿的鬥爭中已經穩操勝券,無須藉助藩王的力量來徒增爭權煩惱。而曹爽在面對司馬懿的鬥爭威脅時,自然也得不到宗室大臣勢力的支持。

這樣一來,在司馬懿與曹爽兩派的鬥爭中,宗室大臣們沒有實力,也沒有資格幫助其中任何一派,形同虛設的他們只能坐看兩派的獲勝者對他們隨意處置。

其四,正始十年間,曹爽本人的優柔寡斷、矯枉過正、麻痺大意及心存幻想先後敗給了司馬懿的果斷乾脆、厚積薄發、裝病示弱及兩面三刀。

曹爽的優柔寡斷VS司馬懿的果斷乾脆:

從公元239年到244年的改革初期,在官場上,為了將官制改革順利推行下去,曹爽異常在意官場上的輿論評價,可是在群臣及諸多世家大族的輿論壓力下,曹爽曾被迫授予司馬懿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的職權,一時間,司馬懿大有與曹爽平起平坐且超越後者的勢頭。

不過,在親信丁謐的巧妙斡旋下,曹爽得以明升暗降地任命司馬懿為位高權無的太傅,此舉重新將德高望重的司馬懿壓制在了次要的地位。

然而,曹爽在官場上剛取得的優勢,擅長打仗的司馬懿又從戰場上討了回來。

曹爽掌握兵權把持朝政,為何還是敗給大權旁落養病在家的司馬懿?

關鍵時刻幫助司馬懿的孫權

在戰場上,公元241年,東吳皇帝孫權派朱然率軍進攻樊城,魏援軍主將夏侯儒逡巡不前,樊城危急,司馬懿果斷率軍擊退朱然,憑此戰功,司馬懿得以加封食邑五千戶。戰後,司馬懿建議朝廷撤換夏侯儒,而在士族百官公卿們鋪天蓋地的譴責下,曹爽亦不得不下令由司馬懿親信王昶繼任荊豫都督。至此,司馬懿的親信佔據了魏國的三大軍區之一。

見此情景,曹爽亦不甘示弱,在親信李勝的建議下,他以拜司馬懿長子司馬師為中護軍的代價,博得了司馬懿的同意,得以任命親信夏侯玄擔任掌管關中隴右軍事的雍涼都督。

曹爽掌握兵權把持朝政,為何還是敗給大權旁落養病在家的司馬懿?

司馬懿長子司馬師

公元244年,曹爽下令伐蜀,為防止司馬懿從中作梗,他特意帶著司馬懿次子司馬昭為人質坐鎮長安,同時他派夏侯玄統領七萬雍州軍從駱谷進軍漢中,可是,前鋒軍主將、雍州刺史郭淮攻至漢中與駱谷的谷口交界處時,發現蜀將王平已經佔據興勢險地嚴陣以待,於是司馬懿親信郭淮便識時務地宣佈撤軍。

曹爽掌握兵權把持朝政,為何還是敗給大權旁落養病在家的司馬懿?

作為人質的次子司馬昭

而與此同時,朝中的世家大族司馬懿、鍾毓皆給曹爽寫信,要求他知難而退,不然會被西蜀費禕的援軍擊敗,不擅長打仗的曹爽在世家大族們的逼迫下,遂只能無奈地宣佈撤軍。

曹爽掌握兵權把持朝政,為何還是敗給大權旁落養病在家的司馬懿?

曹魏重臣鍾繇之子鍾毓

曹爽伐蜀失敗後,空耗錢糧、顏面掃地的他懷著滿腔怒火回到了洛陽,至此,曹爽與司馬懿的明爭暗鬥逐漸變得嚴酷起來。

總結:這一期間,曹爽因為剛剛大權在握執政經驗不足,再加上他想推行公平選才的官制改革,所以他小心翼翼得非常在意公眾的輿論評價,這使他用人行政縮手縮腳以至於優柔寡斷,這種優柔寡斷給了果斷乾脆的司馬懿以可乘之機。

司馬懿先鼓動世家大族們為他請命以加重自己的權柄,再利用曹爽的在意輿論以致不敢犯眾怒,便輕而易舉地獲得了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的權力,雖然在後來丁謐的巧妙斡旋下,司馬懿的大權被曹爽收回。但是,東吳孫權的進攻又給了司馬懿東山再起的機會,果斷乾脆的司馬懿不顧優柔寡斷的曹爽阻撓,直接率領中央軍打敗了朱然軍建立起新功,曹爽遂不得不繼續封賞司馬懿,並在司馬懿等世家大族們的輿論要求下任命司馬懿親信王昶為荊豫都督。與此同時,年輕氣盛的他亦在尋找戰機意圖建立外戰戰功壓過司馬懿。

父親曹真在關中的威望和伐蜀的需要,促使曹爽將親信夏侯玄推到了雍涼都督的職位,為了在戰功方面壓過司馬懿,曹爽發動了伐蜀之戰,然而,蜀將王平的嚴防死守、魏將郭淮(司馬懿親信)的逡巡不前、尤其是司馬懿為首的世家大族們的輿論阻撓,動搖了曹爽本就優柔寡斷的心,信心不足的曹爽立刻停止伐蜀之戰,可謂無功而返空耗錢糧。

曹爽掌握兵權把持朝政,為何還是敗給大權旁落養病在家的司馬懿?

名士夏侯玄

可以說,曹爽的數次優柔寡斷敗給了司馬懿的數次處心積慮的果斷乾脆。

這樣一來,官制改革的諸多不順、世家大族們的諸多阻撓和伐蜀的後方掣肘式失敗,迫使因優柔寡斷而丟人現眼的曹爽用人行政不再顧及輿論,下一時期,他將採取一系列強硬的手段把那些與他作對的人踢出官場。

曹爽的矯枉過正VS司馬懿的厚積薄發:

從公元245年到247年,為挽回顏面,加快改革進程,曹爽不再顧及世家大族們聲勢浩大的輿論壓力,他開始強硬地排擠司馬懿及其親信、強勢地對付那些世家大族。

首先,曹爽將士族盧毓由吏部尚書提升為尚書僕射,然後讓親信何晏擔任選拔官吏的吏部尚書。這樣,曹爽通過何晏掌控官吏任免權,得以起用新人、打壓舊臣;

其次,曹爽將李勝、丁謐、畢軌、鄧颺等親信逐個安插進尚書檯,讓他們擔任尚書,此舉既架空了尚書令司馬孚,又控厄朝廷施政樞紐掌控了魏國政局;

再次,曹爽調畢軌去擔任司隸校尉,畢軌一上任就彈劾鍾毓、盧毓、王觀等司馬懿派士族大臣,將他們調往閒職,後者自然懷恨在心。同時曹爽讓李勝擔任河南尹,李勝到職後立刻使用新的選官方法裁撤了河南郡的大多數官員,並換上自己選拔的合格官員去治理萬民;

最後,在四方軍鎮方面,鑑於夏侯玄已經擔任雍涼都督,足以壓制住司馬懿的親信雍州刺史郭淮,於是曹爽便將目光望向了荊、豫、揚三州:他將王昶這一荊豫都督的職位瓜分,分出豫州讓親信毌丘儉擔任豫州都督和豫州刺史,這樣王昶就被毌丘儉所牽制。此外,為了防止王昶北上造反或南下投吳,曹爽特意徵召王昶兒子王渾、侄子王沈到自己身邊當人質,王昶自然對曹爽面和心不和;同時曹爽派老鄉文欽擔任廬江太守,派諸葛誕擔任揚州刺史,以逐步取代已不再是揚州都督的王凌。

曹爽掌握兵權把持朝政,為何還是敗給大權旁落養病在家的司馬懿?

司馬懿親信王昶

而司馬懿一派呢,司馬懿在這三年間拼命拉攏被曹爽打壓的士族大臣,並與他們不斷謀劃應對之策;至於同為太和浮華案的受害者,看到以上諸位同志皆被曹爽重用,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可謂百感交集。不過他沒有氣餒,在父親的秘密指示下,司馬師傾散家財去收買洛陽市井的諸多死士,到了247年初,司馬師已經暗結一千餘名死士隨時準備聽命行非常之事。

總結:這一時期,曹爽的惱羞成怒、過於強勢,在將大部分親信都強硬地推舉到中樞要職的同時,也將失勢的大部分世家大族官員和被得罪的大多數中間派推到了司馬懿一派,俗話說,皎皎者易汙,剛強者易折。在籠絡人心方面,矯枉過正過於剛強的曹爽敗給了隨時厚積準備薄發的司馬懿。

曹爽的麻痺大意VS司馬懿的裝病示弱:

從公元247年到249年,曹爽通過之前三年那大刀闊斧的人事調動,已徹底將司馬懿為首的士族派大臣們壓制。

但是,司馬懿並沒有束手待斃,他在之前那三年拼命拉攏被曹爽打壓的士族大臣後,便在247年初聲稱身患重病不再上朝。

此後一年間,司馬師繼續秘密地在洛陽大規模收買死士以充實實力,而司馬懿則繼續裝病來麻痺曹爽。

一年之後的248年年末,曹爽調河南尹李勝去擔任荊州刺史,其取代荊州都督王昶的意圖可謂昭然若揭。李勝臨行前,曹爽特意派他到司馬府上探望。

曹爽掌握兵權把持朝政,為何還是敗給大權旁落養病在家的司馬懿?

司馬懿裝病騙李勝及曹爽

面對曹爽黨羽李勝的試探性探望,看似病入膏肓的司馬懿先裝作耳背與李勝反覆盤桓幷州、荊州的理政問題,看到李勝認為自己只是耳朵不靈時,又假裝邋遢地喝粥以示自己生活不能自理行將謝世,待到李勝確實認為自己垂垂老矣時,司馬懿又以兩兒子相托以定李勝之心。

就這樣,李勝回報曹爽時,自然聲稱司馬懿命不久矣不足為懼。於是曹爽對司馬懿的防範之心頓消,定於來年的拜謁先帝陵寢活動,本來曹爽打算讓一位兄弟坐鎮洛陽掌控禁軍以防不測,但此時他已不打算再提防司馬懿。

這兩年,司馬師進一步收買死士,直至達到三千人的規模。

總結:這一時期,司馬懿的裝病示弱既為司馬師的收買死士壯大實力爭取了充足的時間,又成功麻痺到了如日中天的曹爽兄弟,使他們在後來的拜謁高平陵時對司馬家族疏於防備。

曹爽的心存幻想VS司馬懿的兩面三刀:

公元249年2月5日,時值魏明帝駕崩十年之際,麻痺大意的曹爽、曹羲、曹訓等兄弟不聽大司農桓範的屢次勸阻,便全部隨魏帝曹芳去拜謁曹睿的高平陵。

趁此洛陽城群龍無首的良機,之前還垂垂老矣的司馬懿在此時卻生龍活虎地派長子司馬師聯絡三千死士及一千餘禁軍,待這四千餘軍隊集結完畢後,司馬懿便帶領著司徒高柔、太僕王觀、太尉蔣濟、尚書令司馬孚等重臣,扈從著軍隊先去洛陽城東北角的武庫,在控制武庫裝備好這四千餘軍隊後,司馬懿帶領著上述眾人浩浩蕩蕩地前往永寧宮覲見太后。

曹爽掌握兵權把持朝政,為何還是敗給大權旁落養病在家的司馬懿?

雖盡忠職守但反對曹爽的世族高柔

進入永寧宮之後,司馬懿將早就擬好的彈劾曹爽擅權不法、心懷篡逆的奏章呈遞給了郭太后,與曹爽早就有嫌隙的郭太后看完奏章後,便立刻同意了司馬懿隨後提出的“清君側”義舉,並頒佈懿旨命高柔代理大將軍職務,命王觀代理中領軍職務,令司馬懿率軍平定曹爽黨羽。

高柔、王觀領命後便前往各自的轄區去安撫洛陽城軍中各營,就這樣,司馬懿控制住了洛陽城內的各部軍隊。接下來,司馬懿要對付的就是城外的曹爽集團了。

就在司馬懿忙於控制洛陽城形勢時,忠於曹爽的大司農桓範趁亂出城投奔曹爽,他到了曹爽大營後,立刻建議曹爽挾天子到許昌號令四方軍隊勤王,然後率領勤王之軍討伐洛陽城的司馬懿。

曹爽聽了桓範的建議後,並沒有立刻下決斷,他陷入利弊的考量和深深的沉思中。

孫子兵法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為了達到不戰而使曹爽屈服的目的,司馬懿先派尚書陳泰、侍中許允、殿中校尉尹大目趕至曹爽軍中,三人竭力安撫曹爽,並向他保證司馬懿曾親手指著洛水發誓,只要曹爽兄弟們向洛陽投降仍可長享富貴,絕無性命之憂。

曹爽的鬥志被勸慰之語消磨得不那麼堅定時,太尉蔣濟的書信緊隨其後地送至曹爽案前,信中,蔣濟苦口婆心地勸說曹爽繳械投降,並信誓旦旦地向曹爽保證,只要曹爽交出兵權,司馬懿就絕不會加害曹爽兄弟性命。

最終,心存幻想的曹爽在司馬懿兩面三刀的誘惑下,放棄了抵抗,直接向洛陽投降。

至此,原本手握大權的曹爽徹底被大權旁落的司馬懿打敗。

總結:這一時期,面對司馬懿由病轉敵的突然發難,曹爽本來可以採納大司農桓範的建議,先佔據許昌,再以皇帝為號召四方都督勤王,最後號令四方兵馬共同討伐洛陽的司馬懿。

然而,本來就不擅長打仗的曹爽,對荊州都督王昶的猜忌,對揚州王凌、文欽、諸葛誕等武將的難以掌控,對雍涼都督夏侯玄的信任及對雍州刺史郭淮的深切懷疑,都嚴重打擊著他到許昌號召四方都督勤王對抗用兵如神之司馬懿的信心。

兩面三刀的司馬懿對曹爽面臨的困境及其對政敵的心懷幻想可謂洞若觀火,所以老謀深算的他,才會一次又一次地派遣數撥使臣去遊說曹爽為保全性命而放棄權位。

最終在四方都督未必肯為己所用、自己未必能戰勝司馬懿、徒生內亂會給吳蜀兩國以機會、投降可能會保住身家富貴、戰敗則全族必死的諸多考量下,曹爽毅然決然地枉顧桓範建議,率領諸兄弟向司馬懿投降。

在將心存幻想的曹爽軟禁於家中不久,兩面三刀的司馬懿便以謀反之名牽連了以曹爽為首的整個改革派,最終,曹爽改革派在成者王侯敗者寇的歷史規律中,先被司馬懿族滅,又被司馬家族豢養的歷屆史官輪番抹黑,終致身敗又名裂。

著名史學家呂思勉曾這樣評價曹爽與司馬懿之爭:魏曹爽一輩人,頗有志焉,然其圖甚大,不為時俗所順悅;正人君子,往往非奸邪小人之敵,曹爽遂為司馬懿所覆,司馬懿本惟計私圖耳。由此可見,曹爽非司馬懿家族編纂的史書那樣十惡不赦,司馬懿也非本家族史書中描述得那樣正大光明,僅從他不惜違背魏文帝詔命私結郭太后、違背誓言族滅曹爽,就可看出,司馬懿乃詭詐無信之輩,正人君子,往往非奸邪小人之敵。呂思勉的評價,可謂洞若觀火入木三分。行事正道的曹爽敗給司馬懿,是歷史的偶然,亦是必然。

綜上所述,曹爽改革派與司馬懿守舊派的十年內鬥中,雙方不存在正義與邪惡的明確分野,兩派都招攬有奸邪小人,也都具備品行高潔之士,身在鬥爭漩渦中的兩派人士,不過是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並以命為賭注而頑強互鬥罷了。本來大權在握的曹爽,卻敗於大權旁落的司馬懿,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世家大族對士族領袖司馬懿鼎力支持,而對曹爽的改革則強烈抵制乃至仇視;

其二,大多數中間派對曹爽改革派逐漸失望,並踴躍向司馬懿一方投靠;

其三,皇族宗室的持續勢弱及曹爽對此勢力的猜忌忌憚,導致曹爽派無宗室相助而進一步孤立化;

其四,正始十年間,曹爽本人的優柔寡斷、矯枉過正、麻痺大意及心存幻想先後敗給了司馬懿的果斷乾脆、厚積薄發、裝病示弱及兩面三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