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司馬炎為什麼要毒死自己的父親?

淡抹伊人妝


司馬昭不是他的兒子司馬炎毒死的,不要相信野史傳聞,真實歷史是司馬昭病死的,是中風而死。

電視劇《三國演義》為什麼把司馬昭說成大笑而死呢?其實箇中原因還是中風引起的。中風都是因為情緒激動,大喜大悲情緒波動而引起的。司馬昭滅蜀國後,俘虜了後主劉禪,他為了試探劉禪是否有野心復國,故意試探他,當劉禪說出:"此間樂,不思蜀"這句話時,司馬昭看到劉禪的窩囊相,禁不住哈哈大笑,突然就死了。由此可見,司馬昭是情緒激動而引起中風而猝死。


說司馬昭是被兒子司馬炎毒死的,始作俑者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羅貫中故意把這件事寫的撲朔迷離,讓人浮想聯翩。

不過親們仔細想一想就明白了,司馬昭這個人陰毒和狡猾是兒子司馬炎可望不可及的,司馬昭的智慧無人能及,他曾經在滅蜀國時,能"一石三鳥"——一計殺三賢。

第一殺了徵西大將軍鍾會,鍾會可不是小人物,是曹魏權臣鍾繇的兒子,看過軍師聯盟的親們對其父子並不陌生吧。

第二個殺的是徵東將軍鄧艾,鄧艾是滅蜀國的人物,能滅一國的人,沒能力行嗎?

第三個是捎帶殺了蜀國大將軍姜維,姜維可是諸葛亮的徒弟,論謀略姜維是蜀國頂尖人物。這三個人都是人精,都被司馬昭收拾了,你說司馬昭厲害不?

有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道出了司馬昭謀權篡位急迫的心情,對於權利之爭,司馬昭是教父級別的人物,無論是和哥哥司馬師爭權,還是作為次子上位的謀略,司馬昭做的相當出色,也就是在這方面積累了經驗。司馬炎所思所想,司馬昭閉著眼也能猜出來,事實也確實如此。



司馬昭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司馬炎,二兒子是司馬攸,由於哥哥司馬師無子,老二過早早過繼給了司馬師。這樣以來,司馬炎自然被立為了世子,換言之,沒人和司馬炎爭皇位,再者說了,當時司馬昭又不是皇帝,皇帝還是曹奐呢。司馬昭只是被封晉王,司馬炎沒理由毒殺父親,司馬炎稱帝是魏國皇帝曹奐禪讓的,換言之,司馬炎只是撿了了個大便宜,摘了父親的桃而已。

羅貫中如此寫,無非是詆譭西晉建立的合法性,詆譭司馬家族。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故意混淆是非,但老羅可沒有直說,換言之,他也不能肯定司馬炎毒殺了司馬昭,把這個謎留給了讀者。

(皇帝曹奐欲封昭晉王)昭心中暗喜;回到宮中,正欲飲食,忽中風不語。次日,病危,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馬荀顗及諸大臣入宮問安,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馬炎而死。時八月辛卯日也。——引自《三國演義》

羅貫中寫的很巧妙,這就是考驗讀者的智慧,他也寫出了真實的中風,同時留下了一個迷局,指著司馬炎而死,你自己判斷去吧,也許是……?也許是……?






秉燭讀春秋


公元249年1月司馬懿乘著曹爽及其黨羽跟隨魏少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曹叡,都城洛陽空虛之機,發動高平陵之變,一舉摧毀曹爽陣營,奪取曹魏軍政大權,位居人臣,一呼百應。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繼承父業,曹芳密謀殺害司馬師,但事情敗露,司馬師廢除曹芳,立曹髦為皇帝,司馬師等同“幕後執政”。

司馬師病逝後,司馬昭繼承兄爵位。曹髦深知司馬昭之心,率宮廷衛隊殺入司馬府誅殺司馬超,但反被家丁殺死,立曹奐為魏帝,自此司馬昭掌握曹魏軍政大權。

司馬昭分兵滅蜀後,自稱晉公,後加晉王。鹹熙二年,昭中風猝死,享年54歲。

司馬炎,字安世,司馬懿之孫,司馬昭之子,公元263年,魏國滅蜀。265年,司馬炎廢魏帝,自稱皇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司馬炎就是晉武帝。280年,西晉大舉進攻吳國,吳國投降。西晉統一南北,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

正史記載:司馬昭是因為情緒激動,大喜大悲情緒波動而引起中風而死。

司馬昭滅蜀國俘虜後主劉禪,為試探劉禪是否有野心復國,當劉禪說出:“此間樂,不思蜀”時,司馬昭看到劉禪的窩囊相,禁不住哈哈大笑,突然就死了。

野史和《三國演義》中均記載司馬昭是被司馬炎毒死,原因主要有四:

1、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司馬家的大權理應歸司馬炎無疑,但司馬昭並不喜歡司馬炎,而是偏愛司馬攸,司馬炎見司馬昭要廢長立幼,自然是驚恐萬分,隨起了殺心,有意在酒中下毒,司馬昭飲酒之後,中毒而亡。

2、司馬炎對魏帝垂涎三尺,只要司馬昭活著一天,司馬炎就無法稱帝,司馬昭嚴重阻礙了司馬炎進位稱帝的進程,司馬炎於是對司馬昭有了殺心。司馬炎五月被立為世子,八月司馬昭便離奇死去,死的時間點值得人玩味。

3、司馬炎在登基之後,追加伯父司馬師為景帝,對司馬昭卻沒有任何表示,可見,司馬炎父子的感情不好。

4、正史的記載只說司馬昭中風,但司馬昭去世前幾天還臨幸了一個宮女,身體一直健狀,突然病死,未免讓人浮想聯翩。

但野史並不可信,野史上還說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的呢!


美麗青春您真痘


根據《三國演義》當中的說法:司馬昭是被長子司馬炎毒死的,原因是司馬昭晚年寵愛他的次子司馬攸,並有意將其立為世子,意思是讓司馬攸繼承自己的遺產。但是,古代都是嫡長子繼承製,按照禮法該司馬炎繼承,對於司馬昭的這種偏袒,司馬炎很不爽,於是對父親司馬昭起了殺心。後來,他在父親司馬昭的酒中下毒,司馬昭飲酒之後,中毒而亡。其實,《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裡面的事件經過文學加工,大家不要太認真。

我們來看看《晉書》裡面是怎麼說的:“初,文帝以景帝既宣帝之嫡,早世無後,以帝弟攸為嗣,特加愛異,自謂攝居相位,百年之後,大業宜歸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與焉。”將議立世子,屬意於攸。何曾等固爭曰:“中撫軍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發委地,手過膝,此非人臣之相也。”由是遂定。簡單的翻譯一下,不對之處望指正!當初,司馬昭(諡號文帝)因為哥哥司馬師(諡號景帝)是父親司馬懿(諡號宣帝)的繼承人,去世早而無兒子,便把司馬炎(諡號武帝)的弟弟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為子嗣。司馬昭在哥哥死後,將司馬攸看得與眾不同,關愛有加。認為自己位居丞相之位,死後大業應該給司馬攸。他經常說:“這是哥哥司馬師的天下,關於這件事,我沒有議論的餘地。”將要議定世子時,司馬昭的意思想立司馬攸作為繼承人。但是,當時的魏國尚書何曾等大臣,卻反說:“中撫軍(指司馬炎)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頭髮拖地,手臂過膝,這不是做人臣的相貌啊!”這麼多大臣為司馬炎求情,於是司馬昭就立司馬炎為世子。公元265年5月(魏元帝鹹熙二年)司馬炎為晉王太子。

按照《晉書·武帝本紀》來看,司馬昭曾經有想法,把自己的位置讓給次子司馬攸。因為司馬攸是哥哥司馬師的養子,司馬師死後自己接替了哥哥的位置,想把位置讓給司馬攸。不過當時大臣反對,認為司馬炎聰明神武,在外帶兵打仗,適合接替大位。司馬昭估計也有這個想法,畢竟司馬攸已經過繼給了哥哥,且司馬炎又是長子,所以就把自己的位置傳給了司馬炎。並不是《三國演義》當中所說,司馬炎在司馬昭的酒裡面下毒,如果這樣被發覺,司馬攸當時有兵權,在外帶兵打仗,會不會造反呢?

事實上,司馬昭在病重的時候也很擔心司馬攸的命運,曾勸說兩人和睦相處。司馬炎稱帝以後,與司馬攸相處得也很融洽,只是司馬炎在滅吳國以後生了重病。國內謠言四起,說司馬攸可能接替司馬炎的位置。這個和宋太宗趙光義在位的情形差不多,當時趙匡胤的次子趙德昭也被很多人視為繼承人,結果趙德昭害怕家人牽連,自己就自殺了。而司馬攸和趙德昭的命運差不多,本來沒有哪個想法,卻被人大肆傳播皇位的繼承人。結果被司馬炎聽見,於是把司馬攸貶謫,本為大司馬的司馬攸因此失去了兵權。最後,因為憤恨生了病,不久司馬攸就吐血而死,死的時候才36歲。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應該也是根據司馬昭當年想傳位給次子司馬攸,認為司馬炎的嫉妒,因此編出了司馬炎向父親司馬昭酒中下毒的橋段。在當時,嫡長子繼承製深入人心,且司馬炎是司馬昭的長子,次子司馬攸又被送出去了,司馬昭不太可能讓位給次子。他就算有這個想法,在大臣反對以後,他也改變了注意,所以司馬炎沒有必要在父親的酒中下毒。至於大家相信正史,還是相信小說只能靠自己判斷了。總之,我認為小說不能全信,雖然說《三國演義》根據《三國志》改編,裡面的故事非常精彩,不過也要作一個區分。文學作品歸文學作品,歷史歸歷史,我們不能亂去改寫,還是要實事求是。


謀士說


據正史中所說司馬昭是病死的,並不是司馬炎殺毒殺的。但是根據演義中所說司馬昭是被司馬炎毒死的。所以我們就需要客觀的從兩個方面去看待。

正史:

司馬昭早年隨父抗擊蜀漢,戰功赫赫。正元二年(255年),司馬師死後,繼任為大將軍,專攬國政。

鹹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馬昭病逝,葬於崇陽陵,其子司馬炎繼位。同年十二月,司馬炎代魏稱帝。

據記載,司馬昭有意讓其幼子司馬攸繼位,但是遭受到眾臣的反對。於是在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被封為太子。同年八月,司馬昭因中風病逝。

正史上並沒有對司馬昭的死因有任何記載,基於作者提出的問題,我有以下兩點猜測:

1.司馬昭的確是病死的,我剛剛在文中提到司馬昭,早年便隨父征戰,身上肯定大大小小傷口肯定不少,基於對三國當時的醫療條件並不是很發達來看,可能是早年征戰殺場留下的暗疾,導致晚年中風,隨後病逝。

2.司馬昭在早年曾想立幼子司馬攸為太子,但是卻遭到眾位大臣的反對。司馬炎害怕司馬昭重新起了這個念頭,所以下藥將司馬昭毒害。

但是我本人還是偏向第一種想法的,因為當時司馬炎已經被司馬昭封為太子,毫無謀害司馬昭的動機啊,況且司馬昭是在司馬炎立為太子之後死亡的,如果是司馬炎謀害司馬昭不符合常理啊。

野史和《三國演義》:

在野史和三國演義中均記載,司馬昭是被司馬炎毒死的。基於作者提出的問題,我也有以下的兩點猜測:

1.按照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來說,司馬炎肯定是大位的繼承人,但是司馬昭偏愛幼子司馬攸,害怕父親廢長立幼,所以毒害司馬昭。

2.司馬昭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司馬炎的稱帝,對帝位早已經垂涎三尺司馬炎決定毒害司馬昭,以達到他代魏稱帝的野心。

基於作者的問題,從正史野史兩方面來踹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反正正史上並沒對司馬昭的死有任何記載,給後人留下不少懸念。


WEI佳


其實正史中記載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是因中風猝死,不過在野史中卻有說司馬炎毒死了自己的父親司馬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這種說法其實起源於《三國演義》,羅貫中故意把這件事寫的撲朔迷離,讓人浮想聯翩。



(皇帝曹奐欲封昭晉王)昭心中暗喜;回到宮中,正欲飲食,忽中風不語。次日,病危,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馬荀顗及諸大臣入宮問安,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馬炎而死。時八月辛卯日也。——引自《三國演義》

你看,他又說了中風,又指著司馬炎,又不明說是毒死,又不說到底怎麼死的,但是《三國演義》其實是一本藝術類作品,並不是史記,所以會有藝術的手法,從《三國演義》來推敲是不符合邏輯的。


而且司馬昭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司馬炎,二兒子是司馬攸,哥哥司馬師無子,老二早就過繼給了司馬師。這樣算起來,司馬炎自然被立為了世子,換言之,是沒人和司馬炎爭皇位。而且當時司馬昭又不是皇帝,皇帝是曹奐呢。當時司馬昭只是被封晉王,司馬炎沒理由為了一個王的位置毒殺父親,司馬炎稱帝是魏國皇帝曹奐禪讓的,禪讓是猝不及防的,司馬家族撿了了個大便宜,而司馬炎也是撿了父親的便宜而已。

而且我們家炎兒這麼可愛,怎麼可能那麼腹黑呢🤓🤓🤓


四月辣椒


司馬家除了司馬懿活得長,後面都不行,估計張春華有遺傳病,從隱性遺傳變為顯性遺傳,把遺傳病傳給了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也命短,生個兒子司馬衷還是個傻子,這不是基因不好是什麼?整個東西晉就沒聰明皇帝,長命皇帝,一代不如一代。真的出了明主怎麼會被一個個權臣玩弄,從王敦王導,到桓範桓玄,一直就沒翻過身,幾乎都是傀儡!這智商只能說種太差了!就這智商,說司馬炎毒死父親也不奇怪,但正史沒有提到,因為死的早懷疑被毒死也不奇怪了!


乾永泰


根據《三國演義》電視劇裡面的情節,鍾會、鄧艾滅蜀,劉禪向司馬昭投降,舉家搬到了洛陽城,在一次宴會上面,司馬昭特意安排了蜀地的歌舞,原來的蜀臣都感到十分的悲傷,而只有劉禪去看得津津有味。

司馬昭就對賈充說:劉禪這樣的人,即使諸葛亮活到現在也沒有辦法,更何況姜維呢?賈充說:如果劉禪不是這樣的人,蜀國又怎麼會被我們吞併呢?

司馬昭就問劉禪:你在這邊還會思念蜀地嗎?劉禪說:不會呀,我在這邊玩得很開心的,一點也不思念蜀地的。劉禪身邊有一個蜀臣叫做郤正,他對劉禪說:如果司馬昭以後再問起來的時候。你就說,先人還在葬在蜀地的呢,我不能忘記。

劉禪趕緊記下來了,過了幾天,司馬昭再問劉禪這個問題,劉禪一本正經的郤正教給他的話再說了一遍,然後作悲傷狀,司馬昭笑著說:怎麼感覺是郤正教你的呀。劉禪很驚訝的說:對呀,你怎麼知道呀?司馬昭大笑,然後就中風猝死了。

而根據三國演義小說的情節,司馬昭並不是在笑劉禪的時候中風的,而是之後,已經立司馬炎為世子之後,某一天聽到大臣奏報,有一個人從天而降,說司馬昭可為天子。

司馬昭聽了之後,回到宮中,正打算吃飯呢,就突然中風不能言,然後司馬昭手指司馬炎,然後就死了,當然這個手指司馬炎並不是指司馬炎是兇手,而是讓司馬炎繼位的意思,很多皇帝死的時候,不能說話的時候,都這樣做的。

而根據晉書記載,司馬昭是在鹹熙二年,也就是公元265年八月的時候駕崩的,晉書用”崩“這個字,這個一般做病死來解釋,但沒有說具體的死因,至於說是被毒死的,只能說正史無記載。

司馬昭確實在立司馬炎,還是司馬攸上面猶豫過,因為司馬師傳位給司馬昭,而司馬攸已過繼給司馬師,他想傳位給司馬攸,就相當於傳位給司馬師的後代,但是在群臣的勸說下,司馬昭還是立司馬炎為世子,那麼司馬炎根本就沒有那個動機了。


歷史簡單說




司馬炎字安世,河內溫縣人,司馬懿之孫,司馬昭之子,他也是西晉的開國皇帝,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襲父爵位“晉王”,數月之後,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皇位,於是司馬炎建都洛陽,改元泰始,國號晉,史稱西晉。司馬炎在司馬昭去世幾個月後突然稱帝,司馬昭又離奇死亡,司馬昭之死是否和司馬炎有關係,司馬炎又為何想謀害司馬昭,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司馬昭是怎麼死的。

其一,據正史中記載司馬昭是中風而死。司馬昭隨司馬懿抗拒諸葛亮多有戰功,被封為中郎將,司馬懿通過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奪取曹魏軍政大權,位居人臣,一呼百應。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繼承父業,並率兵攻伐東吳,曹芳為了除掉司馬師,密謀殺害,但事情敗露,司馬師提前下手,廢除曹芳,立曹髦為皇帝。



之後,司馬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司馬師病逝後,司馬昭繼承兄爵位。司馬昭篡位之心更是昭然若揭,曹髦自知是傀儡皇帝,早晚必遭不測,於是蓄謀殺害司馬昭,率宮廷衛隊殺入司馬府,卻不料被司馬昭家丁殺死,立曹奐為魏帝。自此司馬昭掌握曹魏軍政大權。司馬昭與鹹熙二年立司馬炎為世子,同年,司馬昭得中風而死。據史料記載:

回朝後自稱晉公,後加晉王。立子炎為世子。司馬昭責戲阿斗,阿斗蜀樂不動情。鹹熙二年,昭風猝而死。數月後,司馬炎代魏稱帝。建晉朝。追尊昭為文帝,廟號太祖。



其二野史和《三國演義》中均記載司馬昭是被司馬炎毒死。司馬昭其實並不喜歡司馬炎,而是偏愛司馬攸,並且有意將次子司馬攸立為世子,司馬炎深惡痛絕,隨起了殺心,有意在酒中下毒,司馬昭飲酒之後,中毒而亡。死前雙目直視酒杯,指著酒杯還沒來得及說話便死絕身亡。而此時司馬炎在一旁侍奉,並無半點傷心,由此可見,司馬昭之死也是司馬炎蓄謀已久的。





其次分析司馬炎為何要謀害司馬昭

其一司馬炎雖為長子,卻不受寵愛,司馬昭想要廢長立幼。司馬炎雖然是長子,但性格品行都不受司馬昭喜愛,但司馬炎的帝王之心更勝於司馬昭,可以說司馬家的後人,一代比一代有野心。司馬炎見司馬昭要廢長立幼,自然是驚恐萬分,然而從理法上講,司馬炎最應該是那個繼承晉王爵位的那個,當時很多人都反對司馬昭,包括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也是站在司馬炎這邊。司馬炎對其父司馬昭忍無可忍,終究還是起了殺心。



其二司馬昭嚴重阻礙了司馬炎進位稱帝的進程。司馬昭一生征戰,勞苦功高,等到有機會稱帝的時候,卻年老體衰。於是司馬昭也沒有稱帝的打算。但司馬家有個陰謀家,對魏帝垂涎三尺,他就是司馬炎。只要司馬昭活著一天,司馬炎就無法稱帝,就算是晉王也沒有他的份,司馬炎不想消耗時間,要有帝王之心的他,對司馬昭有了殺心。從時間上看也是吻合的,司馬炎五月被立為世子,八月司馬昭便離奇死去,可見司馬昭的死非同一般。而司馬炎在登基之後,追加伯父司馬師為景帝,顯而易見,司馬炎父子的感情不好。

你是如何看待司馬炎和司馬昭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其實這是一場宮廷奪嫡之爭。

司馬懿晚年垂死一搏幹掉曹爽之後,已經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野心,但是自己日暮途遠,朝中忠於曹魏的異己者還很多,外有吳蜀掣肘,因此在他有生之年完不成篡魏大業,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

其實司馬師比司馬昭能耐大多了,文韜武略都是佼佼者,只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沒有子嗣,臨終把篡魏大業託付給司馬昭。司馬昭為了表示對兄長的尊重,就把次子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成為司馬師的兒子,還在朝堂上屢屢揚言,我的位子就是我哥給的,我死之後,我要把王位(司馬昭是晉王)傳給我哥的兒子,也就是司馬攸。

有大臣勸司馬昭篡魏,司馬昭說,如果魏朝氣數已盡,吾願為周文王。周文王長子伯邑考,次子姬發,也就是周武王。按照嫡長子繼承原則,他應該把王位傳給伯邑考才對。但是他卻傳給了姬發,派伯邑考進京當人質,最終被紂王殺死。因此司馬昭這裡有弄死司馬炎的意思。

司馬炎作為長子,理應成為世子,現在眼看要被弟弟搶了王位,而且小命不保,只好暗中串聯一幫朝中大臣為他說話,其中最有話語權的是司隸校尉何曾。何曾跟司馬昭說,司馬炎比司馬攸強。第一,名字應天順人。漢為土德,魏為木德,木克土,所謂曹魏取代了劉漢。現在晉為火德,要取代魏的天下,火克木。司馬炎名字為炎,炎即火焰升騰之像,因此該立為世子。第二,司馬炎不是省油的燈。“長髮委地,雙臂過膝”,跟大耳賊劉備一樣,都是潛龍之相,遇風雲就要騰飛。如果司馬攸當了皇帝,司馬炎肯定不服,到時候難免一場血雨腥風,司馬攸能不能幹過司馬炎還難說呢。為了晉室長遠考慮,應該立司馬炎。

司馬昭也是血雨腥風一路闖關過來的,明白其中利害,權衡利弊,決定傳位司馬炎,不傳司馬攸。但是父子之間因此有了隔閡,司馬昭晚年經常夢到被自己滅門的仇人前來複仇,神智混亂,對司馬炎屢有斥責之言,司馬炎怨懼交加,最終對司馬昭痛下殺手。司馬昭臨終手指司馬炎而不發一言,恨然而死。


唐風宋月


此種說法在正史中不可見,只在野史中有提及,正史中記載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是因中風猝死,不過在野史中卻出現了這樣一種聲音即司馬炎毒死了自己的父親司馬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後人根據司馬昭喜愛自己的幼子司馬攸,曾有意讓幼子司馬攸繼承王位而選擇性忽略長子司馬炎,要不是眾大臣的反對,司馬炎很可能喪失繼承人身份這一點來說司馬炎對自己的父親懷恨在心。其實細想是站不住腳的,原因就在於:

司馬炎雖是晉國的開國皇帝,但晉國的基業基本上都是其父司馬昭,伯父司馬師,祖父司馬懿打拼下來的,尤其是對他的父親司馬昭而言登不登基全在他自己的一念之間,大臣都臣服於他,軍隊也在他的掌控之下,在司馬昭去世前,司馬昭已經明確立司馬炎為晉王太子,身份已經確定,大臣也都偏向司馬炎,大局已定,司馬炎沒有必要冒殺死自己父親的這個風險。萬一失敗,豈不是一無所有?

再說自己的父親又沒有苛刻自己,自己已經是繼承人了,只要低調,安心等待一切都會水到渠成。所以司馬炎毒死自己父親的這個說法,竊以為是不合理的。

天時(嫡長子),地利(整個國家都在他們司馬家掌控之下),人和(眾大臣都支持他)司馬炎都佔,為什麼要去冒弒父的風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