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隨筆」呂志勇|人還在,卻已經死在了朋友圈裡

點擊上方“芝蘭園”關注我們

「随笔」吕志勇|人还在,却已经死在了朋友圈里
「随笔」吕志勇|人还在,却已经死在了朋友圈里

三觀正不正,真的很重要!

智能手機的微信朋友圈,號稱萬能。找人找事找情懷,似乎無所不能。

於是,每天的大量時間,很多人死死盯住朋友圈,熬紅了眼,費盡了心思,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了朋友圈上。殊不知,這個朋友圈,正在吞噬你的時間,毀掉你的三觀。

“有事就找朋友圈”,已如一劑慢性毒藥,正在將你拉入深淵。

1

朋友小李,公務員,有車有房有事業,生活正朝著滋潤復滋潤的方向一路前行。

「随笔」吕志勇|人还在,却已经死在了朋友圈里

忽然一天,他的老父親病了。

父親病了,自然要盡孝。醫院開出了藥費單。

小李說:“鉅額!”

然後,他果斷編髮了一條朋友圈。訴說父母供養自己一路上學的辛苦、艱難,訴說正在上學的妹妹的學費和成績,訴說老家的老屋,訴說爺爺的家世……

這一切,都在水滴籌上,真實呈現。

要佩服小李的文筆,極度煽情,讓讀者看後潸然淚下,默默伸出手指,為他籌集資金。

而我知道,小李的車還在,房還在,存款甚至都還沒有正式地和醫院握手。還有,他選擇性地沒有說父親有退休金、醫療金。

我作為小李多年的老友,這一次沒有捐出那幾塊錢。

這種選擇性的陳述,是在糟蹋公眾的良知和善心,真實背後的真實,往往並不真實。

當然,我並非冷漠,是質疑這種“顧不上把親爹推入ICU,卻只顧轉發水滴籌”的孝心,到底有幾分的溫度。

2

有天正在寫作,忽然朋友發來視頻請求,本不準備接,可手機響個不停,只好擱置下思路,接通了視頻。

結果卻令我啼笑皆非。

「随笔」吕志勇|人还在,却已经死在了朋友圈里

他著急忙慌地上來就兜頭一句話:“快看朋友圈!”

不等我反應過來,就掛斷了。

我一看,他的朋友圈裡,是一個車禍的視頻。很短,很慘烈。一個騎電動車的女人倒在血泊中,一個孩子孤苦伶仃地趴在媽媽身上,一聲一聲地哭泣……

聽到視頻裡的人在說:“大家都快看看,這人是哪村的。”“出車禍了,儘快轉發。”

毋庸置疑,發視頻的人完全是出於善良,才在第一時間轉發這條視頻,為的是讓親人儘快能找到親人,讓悲傷不至於在陽光下發黴。

這樣的視頻,轉發量往往是驚人的。

也看到很多上了歲數的人在看到視頻後感慨:“光知道拍照,不叫120、110,現在社會冷漠到啥程度……”

於是,本不相干的人等,在扮演吃瓜群眾的同時,開始了一場又一場毫無意義的口水大戰。

我相信,這樣的視頻發出去的同時,交警、醫護人員已經趕到了現場。即便是群眾“不敢扶”,這些專業人員也會毫不費力地找到親屬。

我感到痛心的是,往往幾天後,這個視頻還在轉發,大家還在熱情飽滿地浪費著善心,饒有興趣地互為敵人。

「随笔」吕志勇|人还在,却已经死在了朋友圈里

有用的互聯網是用來快捷傳遞信息的,卻不是用來轉發獵奇的。很多人發視頻的意義就在於,表明“我在現場”,儘管並無惡意,卻從不考慮看視頻的親屬會不會更痛苦,會不會有人趁機作祟。

動用全朋友圈的力量,來證明“我在現場”,這種善良的代價確實有點大。而且你也無法制止後面的連鎖反應。若有壞人趁機複製,你就是罪人。

其實,若是無名人士,官方會公佈消息的。

3

一個不錯的朋友說,他被一個女人刪除了。

他是因為給她發微信,才發現竟然早已被拉黑。

他詢問朋友才得知,這個人早就埋怨過,說他從不給她的朋友圈點贊。

「随笔」吕志勇|人还在,却已经死在了朋友圈里

我的朋友說,他點贊,往往是隨機隨性的,看到不錯的文章會點贊,看到捧腹大笑的趣圖也會點贊……

可他唯獨沒有想過,點贊不過是動動手指,點一個小“心”圖標,真的就那麼重要嗎?

確實如此!

很多人不但發朋友圈很瘋狂,看朋友點贊數量也很瘋狂。

他們以點贊多為榮,彷彿這是多麼值得炫耀的人生資本。點贊越多,人品越好。

漸漸的,有些人就陷入了看點贊數,看點贊人。由此引發心裡的猜測,甚至想當然地以為朋友看不起自己。

他(她)認為“點贊”就是“看得起”,所以,別人不點贊就是看不起!從不想別人是不是在工作?會不會沒看到?或者根本就不認同這個文章。

他(她)以為,你加了我的微信好友,就要無條件為我隨時點贊!好友嘛,不點贊還算什麼好友!

「随笔」吕志勇|人还在,却已经死在了朋友圈里

說到底,這樣的人,往往是玻璃心,凡事總以自我為中心,朋友縱有千般好,一件小事不投機,就歇斯底里、狂躁不止,於是,果斷刪除微信好友,他(她)們以為:我刪除你,看你再嘚瑟!

你以為你是誰?皇帝嗎?你以為:朕刪除你,很可怕嗎?

要知道,微信只是一種聊天工具,並非你的情緒發洩舞臺。

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選擇分手,證明錯不在別人,你只好自我狂躁地遷怒朋友圈。

罪過並不全在朋友圈,是你整個人陷入了深谷裡,拿朋友圈出氣罷了。

你的憤怒是病,別人不應該為你買單

當然,也真有人不捨得給別人點贊,無非是本著“我不紅,也不讓你紅”的陰暗心理,躲在角落裡自娛自樂,還竊以為“我的一票很重要”。

4

諸如此類的朋友圈轉發效應,還有:

“母親節你在朋友圈盡孝,可惜母親不看朋友圈。”

「随笔」吕志勇|人还在,却已经死在了朋友圈里

“曾國藩告訴你三個字,做人做到極致。”

“人到中年病痛不斷,真相竟然是長期吃這個。”

“每天做好這五步,藥瓶全部都扔掉。”

“室外不要曬被子,衣服,不要吃外賣的食物(燒烤等露天食物)。儘量減少郊外……”

“連續一個月查酒駕……”

“請大家轉發,急急急,撿到考生身份證……”

……

朋友圈,只是個朋友圈,不應該成為你生活的全部。

每天陷在朋友圈裡,不但浪費很多時間,還會於無形中毀了你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該醒就醒,別有事沒事發朋友圈。

有選擇地發朋友圈,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要不然,人還在,卻已經死在了朋友圈裡。

「随笔」吕志勇|人还在,却已经死在了朋友圈里

呂志勇筆名大愛無痕。70後暢銷書作家。創作至今已在《北京文學》《啄木鳥》等報刊發表文字400餘萬。作品屢被《讀者》《特別關注》《青年文摘》等轉載。已出版長篇《鳳舞未央呂雉傳》(四部)《曝光》《商場無兄弟》《忠臣碩鼠和珅》《勤勉的昏君崇禎》《仁慈的暴君朱棣》《西西皇后》等十三部。


「隨筆」呂志勇|人還在,卻已經死在了朋友圈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