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領跑者之爭,千億規模賽跑,茅臺,五糧液,誰是最後贏家?

就像提及麥當勞就會想到肯德基,提到可口可樂就是想到百事一樣,提到茅臺往往就要提及五糧液。這兩家企業白酒行業的雙子星,經常會外界一起擺放到聚光燈下,兩相比較。

日前,五糧液集團1-4月經營情況經媒體披露,今年前四個月,五糧液集團實現銷售收入337.05億元,同比增長16.9%,實現利潤總額65.64億元,同比增長38%。

如此業績表現,其強勁增勢引人注目,而從行業競爭格局與產業經濟發展的維度來看,五糧液集團的這張成績單,還透露出更豐富的“內涵”。

2012年下半年起,白酒行業進入深度調整的陣痛期,茅臺銷售曾一度跌入谷底,隨即轉型培育民間消費群體。2016年,行業回暖趨勢逐漸明朗,貴州茅臺業績同比增長近20%。2017年它更是迅猛增長,增速達到50.5%。

不僅如此,2017年8月9日茅臺宣佈籌建茅臺金融控股公司,以助力實現“千億”。貴州茅臺董事長袁仁國曾公開表示,茅臺集團千億銷售目標中,茅臺酒板塊佔700多億,其餘200多億靠金融板塊支撐。

在今年1月的茅臺集團2018年度工作會議中已經透露2017年完成了764億元的銷售收入。2018年,茅臺集團將收入目標提升至900億元,這意味著其“千億”目標將加速。

與茅臺近兩年銷售額的快速增長相比,五糧液近兩年的銷售額增長緩慢,營收上頗為顯著。通過財經數據瞭解到,2013年貴州茅臺和五糧液的營收差為62.03億元,2014年擴大到105.63億元,2015年則是110.01億元,2016年更達到143.18億元。

一、兩大企業“領頭羊“之爭。

1、茅臺董事長:李保芳調研江蘇市場:對茅臺酒營銷近期無新政策、新要求;貴州茅臺市值突破1萬億元時任貴州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的李保芳在2015年便已入駐茅臺,出任茅臺集團總經理、黨委書記。他上任以來著力控制茅臺價格,整頓經銷渠道,頻頻對經銷商祭出罰單以保護產品價格。此外,他還加大了對於系列酒的支持力度,意欲構建茅臺酒和茅臺系列酒雙輪驅動格局,以促進實現千億目標。

6月4日、5日,茅臺集團董事長、總經理李保芳對江蘇市場展開調研。他指出,茅臺酒當前市場總體是平靜的、穩定的,沒有出現價格大起大落和銷售緊缺等現象,近期對茅臺酒營銷工作不提新要求、不出新政策。“當前情況下,最好的辦法應該就是無為而治。”李保芳說。

2、五糧液董事長王國春1985年王國春出任五糧液廠長,用22年的時間,一步步將五糧液從一個地方中等規模企業發展成為中國的“白酒大王”。記者查詢數據獲悉,在王國春剛剛掌舵五糧液時,五糧液資產約為3000萬元,賬面流動資金也僅有8萬元。到1998年,五糧液成功登陸資本市場,2005年前後,該公司體量已經達到茅臺的2倍以上。

領跑者之爭,千億規模賽跑,茅臺,五糧液,誰是最後贏家?

隨著距離的拉大,五糧液如何追趕茅臺一直是業界關心的話題。

2017年3月,李曙光履新,接替唐橋成為五糧液集團董事長。他上任後,提出“二次創業”的口號,表示要帶領五糧液提前跨越千億臺階。

二、兩大企業的未來規劃不同。

茅臺:李保芳認為,當前茅臺酒市場有“兩個不愁”,一是不愁市場,二是不愁效益。這得益於公司2016年、2017年出臺的強勢管控措施,穩價格,平供需。經銷商從開始的不理解,到現在自覺地、主動地站出來維護政策的實施和執行,他們嚐到了政策的甜頭。他同時表示,當前茅臺酒的價格很好地兼顧了各方利益,在相當一個時期內,“茅臺不會動出廠價格,但一定會管終端價格,而且一定會管住、管好。”

五糧液:自2017年以來,五糧液開啟“二次創業”,結合酒業復甦趨勢和自身實際情況,其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轉型升級的第一動力,明確了“做強主業、做優多元、做大平臺”的發展新戰略,確立了以酒業為核心,以大機械、大物流、大包裝、大金融、大健康等5大產業為支撐的“1+5”發展結構佈局。

如果把五糧液集團2018年前4個月的業績情況,與其股份公司一季度表現做個對比,就會看出“1+5”佈局的長遠價值所在。

今年一季度,五糧液股份公司實現營收138.98億元,同比增長37%,實現淨利潤49.71億元,同比增長38%。與集團整體業績表現相比,其白酒主業的核心地位與主導增長的強勁勢頭非常突出,而包括其他產業板塊在內的股份公司之外業務,則在利潤貢獻上有很紮實的表現。

企業間的對抗,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是力挽狂瀾、突破桎梏,成就盛名,還是默然無聲,悄然退場,考驗的是不同的決策者各自的思考和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