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阮宜成:見證安慶30年變遷的攝影人

阮宜成:見證安慶30年變遷的攝影人

從狹窄的街道到寬闊的馬路,從低矮潮溼的小屋到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改革開放以來,安慶的城市面貌和安慶人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

攝影,一個能記錄人間滄桑鉅變的動人詞彙;照片,一個能見證社會歷史變遷的靈活載體。在宜城,有這樣一類人,他們用手中的相機,時刻關注著城市發展的每一次脈動;他們的鏡頭,觸摸著大街小巷的每一絲變化;他們用自己的熱心,在方寸之間忠實地定格著一個個折射安慶30年來不斷開拓進取的精彩瞬間。人物專訪:見證安慶30年變遷的攝影人——阮宜成(塔影橫江記錄於2014.7.27)

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

老照片除了能給我們留下難忘的記憶外還能帶來什麼?能見證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在宜城,有一位老人總是默默地穿行於城市之中,“飛躍”、“柯尼卡”、“海鷗”,3部老式相機陪伴他走過了流水般的歲月。30年間,他幾乎走遍了安慶的每一個大街小巷,用手中的相機記錄著改革開放以來安慶城區的變遷。他就是現年82歲的阮宜成老人。

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

老人為城市留影存照阮老雖然身體單薄,但精神矍鑠。談起阮老,他在安慶可謂小有名氣,阮老拍照不為名、不為利,只為記錄下安慶變化的點點滴滴。直到現在,不少學者、新聞界人士及政府相關部門尋找老照片時,經常會到阮老家“淘寶”。對此,阮老總是來者不拒,“那麼多人來,說明我拍的資料有價值!”

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

阮宜成老人退休前在新華書店工作,1983年的一次會議,使他萌生了要為城市留影存照的念頭。當年下半年,阮老去省城開會時,聽人說安徽全省要搞大拆遷、大開發、大建設。“城市發展是件大好事,不過這樣一來,以前的舊街舊巷後人豈不是就看不到了?”作為土生土長的安慶人,阮老對這片土地很有感情。而此時一篇以《現在就拍老照片》為題的報道也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

能不能用相機把城市面貌拍下來,這樣以後和城區新貌作對比欣賞,肯定非常有意義。在這個念頭的支配下,阮老由兒女們湊錢資助,當年就花了八九十元錢購買了一部“飛躍”牌傻瓜照相機,這相當於他兩三個月的工資。自1984年起,他正式走向了一條為城市留影存照的攝影之路。

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

1994年,阮老退休時單位送他一部柯尼卡相機,這讓他非常感激。1995年,他攢錢買了一部海鷗單反相機,從此他有了3部應手的傢伙。而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髮展,阮老拍的照片也越來越多,最多的一年竟用掉了103卷膠捲!

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

新舊照片見證宜城鉅變阮老家的房間不大,但成袋成捆的照片資料塞得滿床滿地都是。“2005年媒體採訪時統計了一下,當時有4萬多張底片,現在肯定不止了。”阮老告訴記者。在阮老細心地搜找和介紹下,一幅幅新舊照片在記者眼前鋪張開來。

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使用個人照相機拍照的人還不多,自從有了相機後,阮老便開始著眼於古城新貌題材,遊走在城區大街小巷,凡是像樣子的街道基本上都一一攝入鏡頭。

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
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

由於所工作的新華書店地址位於柏子橋,阮老對這一帶印象非常深刻。“我們單位旁邊原來有一個四五層樓高的貿易中心,我經常在這裡拍照,能拍下集賢路全景,天氣好的時候還能拍到安慶老八景之一的‘龍山曉黛’。”阮老笑著說。

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

記者在阮老拍攝於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一張柏子橋照片上看到,當時這一帶基本上都是磚木結構的平房,房舍低矮簡陋。這裡曾是安慶變壓器總廠,臨街的是門面房,附近則是該廠的廠房宿舍。上個世紀90年代,安慶變壓器總廠開始拆遷,阮老用相機記錄下了珍貴的圖片資料。而如今,這裡已被嶄新的圖書城所代替。

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

上世紀80年代,雖然安慶的城市建設有所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經濟基礎仍然薄弱。當時自柏子橋、張家拐、平心橋,向姚家口、蕭家橋、同安嶺、科學街、梓潼閣、韋家巷、楊家拐,過黃甲坡巷至江邊,拆遷前全程彎曲坎坷,最寬處不過9米,最窄處只有3米左右。這裡交通擁堵,兩側多為低矮潮溼的小屋。1984年,市委、市政府借改革開放之春風,加快了道路拓展步伐。1987年12月30日,龍山路建成並全線通車,目前已成為城區重要主幹道之一,道路兩側也早已更替為林立的高樓。

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

從1985年人民路上的安慶市委辦公大院、老幹部局,到現在已成為市民消費重要選擇的金華聯購物中心、徽商銀行;從1993年雙井街與孝肅路交叉口附近的低矮民房,到現在拔地而起的市房產局大樓……記者翻閱著一張張老照片,猶如在歷史的長河中徜徉,深感時代變遷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

“就拿你們報業大樓附近來說,這一帶變化也是相當大的。”阮老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發區報業大樓一帶屬於舒巷村,當地農民的生活條件很差,而到了1994年前後,當地開始拆遷擴建,如今這裡已經變成高樓林立的城區,農民也轉化成了市民。

“現在有不少人說安慶的變化不大,發展不快,但如果看一看以前拍的老照片,就知道安慶的變化有多大了。”阮老說。

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

安慶人奉獻方式越來越多

阮老拍攝的題材非常廣泛,其中拍攝好人好事的公益照片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安慶街頭就時時出現學雷鋒做好事的隊伍。一些機關企事業中的黨團員及部隊的青年民兵經常走上街頭,為市民免費修臉盆、刨砧板;黨政機關組織人員為群眾開挖煤氣管道;教育系統師生節假日期間上街搞衛生,搞宣傳。

而隨著時間的變遷,安慶人奉獻愛心的方式越來越多。他曾經拍過安慶無償獻血“第一人”濮建民,濮建民自1992年開始無償獻血,至今已獻血2.3萬毫升,今年還被評為了“安慶市文明市民”。

“今年五月份汶川發生大地震後,安慶人救災熱情高漲,常常出現排隊捐款的場面,我抓拍了不少感人的好照片!”阮老說。在他的眼裡,近年來,在國家連連出臺大好政策的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及各級相關部門、各界人士對困難職工、殘老孤寡等人員的幫扶和照顧力度越來越大,講奉獻、講貢獻的風氣越來越好。

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

阮老眼中的重大事件

從記錄古城新貌新變化,到周邊的好人好事好活動,再到安慶人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自從走上攝影之路後,阮老都盡最大能力衝在第一線,力求全角度拍下每一個難忘的瞬間。在阮老心中,1998年抗洪、2004年安慶長江大橋通車、2008年抗雪除冰等幾件大事讓他難以忘懷。

1998年我國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安慶遭受暴雨襲擊和洪水的重大威脅,全市領導幹群齊心共濟,迅速投入到抗洪救災工作當中。“大災面前全市人民全力抗災,我一定要將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記錄下來。”在原郊區領導的同意下,阮老隨車、船趕赴了搶險第一線。每每看到抗洪人員奮戰在江堤時,他連連按下快門,將一個個震撼瞬間攝入鏡頭。

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

在阮老的心裡,安慶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這一事件讓他感觸最深。“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2004年12月26日,承載著安慶人百年夢想的安慶長江公路大橋建設完成,這一天,宜城幾乎萬人空巷,,誰都不願意錯過這一載入安慶史冊的歷史性瞬間。

“安慶長江大橋創六項第一,它在中國橋樑中列第7位,列世界第16位。”阮老至今談起大橋時仍是如數家珍。“大橋橋基建在了迎江區五里廟的‘蘆柴基地’上,解放後安慶造紙廠的主要原料和市民生活資料曾經堆放在這裡。”

從橋基開工,到最後一塊鋼箱梁安裝到位,直至勝利通車,阮老的鏡頭自始至終地緊盯著大橋建設,為此他還以“夢想成真”為題專門拍攝、整理了一套圖片資料。

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

2008年初,我市遭遇了罕見的雪災,阮老用大量鏡頭記錄下了城區群眾抗雪除冰的情景。“我當時四處尋找最佳拍攝角度,爭取拍出最好、最能體現安慶人精神面貌的好東西。”阮老說,為拍攝照片,他還不慎丟了一副好手套,不過看到好作品洗出來時,他覺得“值了!”

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

整理材料留參照

為城市留影存照24年,阮老為此幾乎花光了全部積蓄,但他毫不後悔:“有那麼多同志過來,說明我拍的東西有價值,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

“現在我一晚上睡不了幾個小時,經常有同志一聯繫,我半夜就要爬起來找資料。”阮老說。由於來找資料的人很多,阮老現在連出門拍照的時間都很少了,而且他也很想把以前拍的資料做個系統整理。

採訪臨近結束時,阮老一再向記者表示,一定要感謝各級部門及單位領導同志對他多年來的支持。

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

記者手記採訪結束時,記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阮宜成,因為這樣一位奔走24年立志為城市留影存照的執著老人,我們得以從一幅幅新舊照片對比中感受到宜城在歲月變遷中的不斷髮展和進步。

阮宜成:见证安庆30年变迁的摄影人

正如阮老所說:“如果看一看以前拍的老照片,就知道安慶的變化有多大了。”在數碼相機已經普及的今天,在大發展、快發展、好發展成為歷史潮流的當代,生活在安慶的人們,不妨以阮老當年所看的《現在就拍老照片》報道為題,今天就來拍“明天”的老照片。或許,你不是專職攝影者,或許,你沒有阮老那麼執著,但你還是可以用鏡頭記錄下身邊的點滴變化,一同見證、體味安慶真正實現跨越發展的偉大曆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