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騰訊的對外投資已超過紅杉、IDG等機構,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湯湯哥兒


先看看騰訊近年來的投資成績。

從2009年到2018年這十年間,騰訊已經投資了近600家公司,投資數量和金額猛增是從2013年開始,對京東、美團、搜狗等重量級投資也在這個時期,巧合的是,2013年也是微信開始崛起的時候。這個後文會講到。

騰訊投資的領域非常廣泛,不僅侷限於騰訊擅長的社交和遊戲領域,還包括教育、金融、汽車、電子商務、體育等,可以說是多賽道同時下注了,有錢真任性。

如果以上這些數據你們沒什麼概念,那我們就來橫向對比一下BAT三家企業在投資方面的數量對比。從這張圖可以看出,騰訊的投資規模是遠大於阿里和百度的,特別是和百度相比,幾乎已經是百度的三倍。

嗯,你們應該對騰訊的投資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了,接下來我們來說說騰訊投資理念的轉變。

騰訊在2011年前其實是沒什麼穩定的投資意識的,可能也是運氣好,2005年從雷軍錯過的機會中收購了foxmail,獲得了張小龍,當時誰也不知道,張小龍會成為騰訊新時代王者的奠基人,要是當時foxmail被雷軍的金山收購了,現在騰訊在互聯網行業的地位怎麼樣還真說不好。

真正讓騰訊的價值觀產生轉變的是2011年“3Q”大戰之後。在3Q大戰中,騰訊受到了全國用戶的質疑,聲譽跌落谷底,這個事件也使得騰訊管理層深深反思,覺得自己每個方面都想做好是很不現實的事情,3Q大戰也是因為騰訊在殺毒軟件方面和360有了利益糾紛,每個領域都有龍頭企業,如果騰訊所有領域都要自己做,不可避免要和很多領域的龍頭打架,那麼,類似3Q大戰的事件以後只會多不會少。騰訊真的不想再來一次了。

所以,在2011年3Q大戰後,騰訊管理層痛定思痛,徹底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從以前的什麼都要稱霸,什麼都要自己做,到以參與者的角色廣泛擁抱各行各業,不求擁有,只求共生。

這是一個充滿智慧的選擇。

你要知道,目前騰訊投資佈局廣泛,霸主地位更加鞏固,一切看起來好像那麼自然,但在當時,在國內互聯網企業投資意思普遍還沒打開的時候,思考的方向從來都是怎麼樣把自己做到行業頂尖,再到其他領域搶佔市場份額,開放、廣泛參與式的想法極少。

所以,當騰訊確立了開放的價值觀時,也淘汰了一批堅守老思想的高管。

變革總需代價。

劉熾平一路堅持著開放的思想,把握騰訊投資的路線,騰訊給業界和外界的形象也慢慢有所改變,加上2013年微信的崛起,成為騰訊新的流量聚集點,劉熾平把投資思想確立為“資本+流量”,通過資本和流量來支持被投的企業,一方面使得騰訊的投資更具效率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使得騰訊對被投企業的掌控力更強,雖然佔股少,但是作用很大。

也是因為騰訊這種開放的思想,讓騰訊在業內的朋友越來越多,通過與各領域龍頭企業的合作,騰訊的資源觸角變得更廣。

格局和眼界一大,盤子也變得更大,自從騰訊把自己的“半條命”交給各合作企業後,騰訊的霸主地位反而更加鞏固,盈利結構更加合理,作為數百家被投公司的小股東,騰訊2017年“非控制性權益”高達210億元,比2016年翻了近一倍,而這一項在2013年僅有5億元。在2017年,騰訊投資的企業的增長率更是遠高於騰訊自身的增長率。


所以,騰訊對外投資規模超過紅杉、IDG等風投機構,其實是一個巨頭企業打開格局後更高層次的業務佈局,通過收攏更多人才,為自己的增長提供新的增長點,這種“兩條腿走路”的價值觀,也使得騰訊與其他企業的差距越拉越大,在偉大帝國的路上一路狂奔。


我是悟空問答的簽約作者,互聯網問答專家,每天發表關於科技、互聯網的深度觀點,有興趣的趕緊來關注一波~



科技扯談官


騰訊投資涵蓋領域:

光2017年騰訊就投資了113個項目,騰訊累計投資了600多家公司,橫跨海內外,行業涉及文化娛樂、遊戲、交通出行、零售等多維度。2017年,共有120多家公司拿到騰訊投資,比BAT中另外兩家的總和還要多。騰訊一年的投資金額毫不輸陣一線基金的盤子,從種子輪到Pre-IPO甚至上市公司,全線進攻。

騰訊投資的知名企業:

華南城:這個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經營發展著大型物流和貿易中心。騰訊今年兩次投入巨資在華南城: 1月投資8億港幣(1.03億美元),9月115億港幣(19.3億美元),騰訊獲得了華南城13%的股份。

滴滴打車:騰訊在滴滴打車的C輪融資也是騰訊今年兩個連續鉅額融資案例之一。這款打車軟件在獲得了騰訊的輸血之後,與競爭對手阿里巴巴投資的快遞打車在市場上展開了競爭,並贏得了中國大片市場。滴滴沒有停止腳步,在十二月份收到了騰訊又一次7億美元的融資之後,使得滴滴打車成為世界上僅次於Uber的第二大打車軟件。

星創互聯:在騰訊的投資組合裡,QQ和微信可能是更突出的社會產品,但是騰訊也是一箇中國最大的遊戲公司。一月份,騰訊向星創互聯投資數千萬人民幣,在七月份,星創互聯又以14.4億人民幣(2.32億美元)收購了群興玩具。於是,騰訊在手機遊戲產品裡有了三個頭銜了。

京東:這可能是騰訊今年最有名的投資,京東是僅次於電子商務巨頭阿里的中國最大的直銷市場。就在兩個月前,JD實現至今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IPO(後來被阿里巴巴超越),騰訊投資了2.14億美元獲得京東15%的股份。像大眾點評網一樣,JD現已集成到微信。

58同城:58.com是中國最大的在線分類廣告網站之一,只有趕集網能與之抗衡。58同城在去年十月份上市,然後在六月份,以7.36億美元向騰訊出售了19.9%的股份。九月份,騰訊又購買了58價值1億美元的股票,使得騰訊佔股達到24%.


蔣昊說經濟


對於這個問題,首席投資官評論員四維認為:

騰訊作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巨頭之一,在社交和遊戲領域獨領風騷。而除自身絕對強勢的主業之外,它的另一大業務是對外投資。

首先,通過對騰訊近5年的投資數量對比發現,該數量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儘管2016年略有下降,但2017年又迅速回歸併趕超。投資項目數量是阿里巴巴投資數量的2倍多。

其次,從投資輪次看,騰訊偏向於投資早期項目,C輪及之前的項目佔到66%,而E輪及之後的項目僅佔25%。可見騰訊的投資傾向於PE/VC一類的創業投資。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其實是跟騰訊的投資邏輯有關。它是藉助其流量和資本優勢,快速扶持現有優勢企業,助推其成長上市然後獲取超額回報。而基於這種投資邏輯,騰訊主要以參股投資,並不深入介入企業經營。

正是因為騰訊除資本優勢外,還擁有不同於紅杉、IDG等投資機構的流量優勢,因此更能吸引無數創投企業為之競折腰,因此超過他們實屬意料之內。


首席投資官


相比較KPCB、鼎暉創投、IDG等純粹的投行,騰訊有著天然的優勢:

1)足夠的資金。騰訊公佈的2018年Q1季度財報顯示,該季度騰訊擁有的自由現金流為人民幣130億元,這還不算騰訊產業投資基金本身的資金。兩者加起來,足夠騰訊在投資領域大開大合而無後顧之憂。投行雖然也有錢,但要是一次性投資幾億美金並不容易。

2)騰訊的數據、雲等業務能夠幫助騰訊在投資決策上提供更多參考,比如拼多多、快手等在微信、QQ上的數據表現究竟如何,是否值得投資,投行在這些具體數據方面,反而不如騰訊。

3)騰訊本身的資產,騰訊作為國內最大的社交網絡平臺,旗下的微信、QQ、QQ空間等產品擁有著天然的流量優勢,而這些流量對於創業者來說無疑有極大的吸引力,不少創業者之所以願意拿騰訊的錢,看中的就是跟騰訊的流量結合,投行是沒有流量的。

另外,微信支付、騰訊地圖等騰訊系資產,均能夠優化和協調創業公司的相關佈局。

騰訊唯一缺的就是專業的投資人,但從2011年起,騰訊投資部也吸納了不少投行的人才,在人力上,也是不輸給專業投行的。

在有錢又有人才的情況下,騰訊的投資項目增多,也是正常現象。

對於騰訊來說,通過投資相關公司,能夠獲得:

1)將自身的流量與創業公司連接,實現效益最大化。騰訊本身有流量沒錯,但騰訊的流量也需要變現和轉化,這個過程中,僅靠騰訊自身是遠遠不夠的,騰訊也需要有外部的力量協助才行。

通過戰略投資,騰訊的流量就能夠與創業公司進行連接,雙方實現效益最大化,騰訊的“九宮格”裡的酒店、外賣、電影等業務,都需要跟外部進行合作。

2)通過投資實現資本回報。3月份,騰訊4.6億美金獨家投資虎牙,5月11日,虎牙正式赴美上市,如今,虎牙的市值已經突破了70億美金,類似的情況並不少見。

3)提前押注,拓展業務邊界,加深護城河。騰訊自身也是需要突破邊界的,越是巨頭,便越是理解站在“浪潮之巔”的好處,另一面則是,“高處不勝寒”,稍有不慎,騰訊便有可能跌落巨頭的地位,騰訊不少投資也是奔著拓展業務邊界,加深護城河去的。

實際上不僅騰訊,阿里、百度、京東、蘇寧等巨頭也在不斷加大投資佈局,谷歌也是非常活躍的投資者,2017年投資達103起。

資本的故事聽起來並不酷,離用戶也相距甚遠,但對於公司來說,只要有高回報,一切都是值得的,投行化,也是正常的。


郭靜的互聯網圈


在以資本驅動的市場經濟中,其競爭異常激烈。無論是專業的投資機構,還是現階段的科技巨頭公司BAT,都在進行資本擴張,以重金開啟“買買買”的模式。

騰訊從2013年開始大張旗鼓地對外投資,京東、58同城、美團、滴滴、搜狗等都是那一時期的關鍵投資,其對標很明顯就是其死對頭阿里。

二者投資方式略有不同,騰訊是廣撒網,資本運作將是參與式的,通過小額佔股進行平臺賦能,只求共生,不求擁有;而阿里則是儘可能的進行對被投資者的控制,來建立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

其實從劉熾平加入騰訊以後就開始走投資之路,其職位就是首席戰略投資官,負責騰訊作為一家新上市公司所需要的一切戰略、投資、併購與投資者關係方面的工作。

而發展下來,騰訊確實在投資的路上一去不復返,依託自己強大的資金儲備,進行各行業、領域的投資。如今騰訊已經成為中國創投市場最活躍的機構,超過任何一個天使、超過任何一家VC、超過任何一家PE,騰訊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最活躍的、出手最快、錢最多的投資機構。

無論從投資數量上還是從資金上,騰訊都已經遠超國內頭等的投資機構。從初創公司到上市公司,只要是騰訊覺得有必要的,都會成為其投資對象,而且,很多主流VC也是其合作伙伴,如紅杉中國與經緯中國等,騰訊也注入了大量的資金。

雖然無法從公開渠道獲得騰訊的投資收益,但是從其他相關數據也可以略知一二。騰訊總裁劉熾平在年初騰訊投資年會上透露了一組數據:自2011年起,騰訊投資了超過600家公司,投資金額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其中有50~100家初創企業已成為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2017年一整年,這600家被投企業市值的增長超過騰訊。同年騰訊股價漲幅達到114%,市值增長超過2500億美元。

從2017年的利潤表上看,其他收益淨額為201億元,比2016年的36億翻了5倍多,其原因主要是投資的多家公司完成的IPO,市值上升所帶來的利潤釋放。

騰訊依靠自身的流量優勢以及資本優勢,其投資策略還會進一步深化,這也讓人們產生了一種錯覺,騰訊到底是一家互聯網公司,還是逐漸變成了一家投資公司?而現階段,投資確實是騰訊最佳的發展方向。


王長勝


騰訊對外投資早在2014年起就超過紅杉、IDG等投資機構了。不止騰訊,阿里巴巴的投資額也早就超過了紅杉中國了。

以2017年為例,截止7月25日,騰訊總投資1172.44億元,898.15億元,但是同樣的時間紅杉中國只投資了307.96億元,經緯中國投資121.53億元,IDG投資157.9億元,啟明創投了55.46億元......相當於騰訊的投資=2個紅杉中國+2個經緯+2個IDG+2個啟明創投的金額,阿里的投資=1.2個紅杉中國+1.2個經緯+1.2個IDG+1.2個啟明創投。而單個投資的金額上,騰訊和阿里巴巴也比VC高很多,騰訊平均單個項目投資金額是27.26億元,是紅杉中國的2.83倍,是IDG單個投資金額的5.99倍。

阿里巴巴和騰訊在投資上的花費,只會讓VC汗顏,並且再也追不上了,更重要的是VC還要看騰訊的顏色,想著騰訊和阿里巴巴生態鏈缺失的部分並投資,以便讓阿里和騰訊接盤。


而且VC和騰訊、阿里巴巴這兩大巨頭的差異會越來越大,並且阿里巴巴和騰訊會影響到VC的工作和模式的進化,因為阿里巴巴和騰訊為了生態成為了VC第三種變現渠道,以2017年為例,在2017年騰訊投資的43個項目中,有21個是紅杉跟投,有9個是經緯中國跟投,有8個是高榕資本和創新工程跟投項目。

所以,隨著阿里巴巴和騰訊的發展,兩家公司不僅會主導紅杉這樣的投資機構,以後兩家公司可能會主導中國互聯網的進化,你想用什麼產品可能要看騰訊和阿里巴巴的臉色哦。


毛琳Michael


之前知道騰訊對外投資業務做得很好,但超過紅杉、IDG等老牌投資機構還真的是稍有些吃驚。不過,倒也不算是太意外。畢竟早前有新聞報道過,騰訊投資的項目估值據說已經超過了騰訊自己的市值。阿里、百度等其他互聯網巨頭的對外投資規模也非常可觀,特別是阿里,其對外投資的規模應該不亞於騰訊。

1、互聯網企業成為投資巨頭是國內市場特殊情況下的產物

國內互聯網巨頭變身投資公司的現象,與國內市場的發展現狀有關。國內投資行業起步晚,實力弱,而國外的投資機構也進入較晚,比如說,紅杉資本就是2005年才進入中國市場。這種情況之下,當互聯網創業熱潮到來時無法滿足市融資需求,而互聯網巨頭因為了解行業而成為創業者融資的新選擇。

其實騰訊自己早年就遇到過類似的境地。因為QQ服務器和帶寬成本難以為繼時,就曾經到處找投資,其中就包括新浪、搜狐等當時的幾大門戶網站,只是他們過於保守沒有投而已。與傳統企業相比,互聯網企業更加了解市場情況,進入互聯網投資行業也就更順理成章一些。比如新浪搜狐當時沒有投資騰訊只是在風險判斷上存疑,而海爾等家電企業對騰訊則是完全否定的嘲諷。

就這樣,BAT等實力強大的互聯網巨頭就無意中被推上了投資者的舞臺。它們的出現彌補了市場空白,促進了創業熱潮和市場繁榮。

2、通過對外投資進行擴張已經成為互聯網企業的常見策略

企業擴張通常有兩種策略:一是自營業務多元化;二是對外投資。以往,互聯網企業往往以前者為主,從某個主營業務向外延伸新業務。但近年來,通過對外投資進行業務擴張,已經成為互聯網企業的常見策略。

對外投資可以快速進入新興產業,縮短時間成本、提高成功率。這在迭代更新越來越快的互聯網行業,投資背後追求快速和效率的意義愈顯重要。因此我們看到,不僅是騰訊、阿里這樣的巨頭在加大投資力度,其他二三線企業也同樣積極,比如小米雷軍的全家桶可能整體估值不如騰訊和阿里,但也被號稱涉及國內互聯網半壁江山。同樣,被認為內部孵化非常成功的今日頭條,其全家桶裡邊也有一半是投資項目。

在國外,類似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谷歌、微軟、亞馬遜、蘋果等科技巨頭,都紛紛加大了對外投資的力度。我們甚至可以說,只顧埋頭自力更生的互聯網企業,今後很難在快節奏的競爭中取得長期優勢。早期三大門戶正是因為在投資上不夠果斷而錯失了不少機會(搜狐、新浪應該後悔得腸子青了),而淪為第二甚至第三陣營,甚至出局。

互聯網巨頭進入投資業務,有可能出現涉嫌市場壟斷等不利因素,但也應該承認客觀上起到推動中國互聯網行業快速發展的作用。比如,國內O2O、移動支付、新零售、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就是很明顯的例證。對於互聯網巨頭成為投資巨頭一事,我個人覺得利大於弊,只要依法加強行業監管,這不是什麼大問題。


螞蟻蟲


各類數據統計其他回答者已經提供的非常完整,數據方面我不再重複,從獲取騰訊投資的優勢來分析。

首先,獲取投資標的信息優勢。從我過往瞭解的幾家投資機構獲取投資標的的方式來看,比較起來,騰訊,當然不僅僅是騰訊還有阿里百度可能更容易更早的獲得投資標的信息,互聯網相關創業人員大多數來自互聯網公司,尤其是那些優秀的創業點子,在他們有這個想法準備出去單幹的時候,可能公司的投資部門就已經跟上了。當然這一點其他投資機構也有類似的動作,時常約見BAT有創業想法的員工,但與內部比較起來,可能還是有差異。

其次,項目判斷。對於互聯網創業,涉及到行業敏感度,以及對技術的判斷、對市場的把握等。投資機構作為一個金融機構,更多的是用模型來判斷是否值得投資,但行業內的人可以從業務本身來做判斷。在這一方面,也有知名投資機構做過類似的人才招聘改革,從BAT去尋找願意轉行到投資機構的人才。

另外,戰略優勢。比如說遊戲、電商、網上支付類相關的創業,如果我是創業者,我可能更願意獲得騰訊這一類公司的投資,為什麼呢?因為作為創業者我需要的不僅僅是資金上的需求,還有戰略上的訴求。比如騰訊能幫我帶來流量,這一點是純投資機構做不到的。或許還能幫我解決技術、人才團隊的問題。當然這一點其他投資公司也可能提供相應的投後服務,但是騰訊可能從內部抽調員工就能協助解決。

一點淺顯的分析,供參考。


家族企業雜誌


一家企業做大以後,對外投資是非常正常的;不過投資有幾種情況:

1)戰略投資型

戰略投資具有明確的行業特性以及目的性,其目的在於掌控投資公司的控股權或者是部分控制權,或者獲取技術和資源來為本身企業的戰略做鋪墊。阿里就更為偏向這一類型;

2)投資型

這一類屬於純粹的投資,只要哪些行業可以賺錢,那麼就投資哪些行業;當然,騰訊並不屬於這一類,它的投資雖然非常寬泛,但是還是有一定界限的;

3)投資+戰略混合型

這種公司如騰訊,他們傾向於在自己的領域內或者是周邊領域投資,但是這些投資並不一定謀求控股和控制,只要能夠賺錢,那麼他們就願意投資。


再來看看騰訊:

看起來多嚇人,一年投資了這麼多企業,有點像大的投資企業,而不是一家專門做產品的公司了。下圖的行業分佈可以看出,,2017年騰訊在國內投資的文化娛樂項目最多,佔比高達37%,其次是企業服務佔比11%,電商零售點比9%,汽車交通和智能硬件領域分別佔比8%,金融、醫療健康、教育領域分別佔比6%。騰訊的投資要雜的多。

那麼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呢?

1)對於大公司來說,如果看中了一個行業,不可能押寶在一家企業,肯定是多撒網,才能保證企業未來在這一領域佔據優勢,所以投資多自然是正常的;

2)騰訊和阿里的投資策略各有其利弊,現在還很難評論其對錯;

3)互聯網企業的優勢填補了投資領域的空白,由於中國的投資發展的慢,而互聯網企業是最近幾十年最接近投資的行業,也是發展最快的行業,自然業內巨頭無可避免將成為投資巨頭,因為它們具有信息與資源優勢;

4)互聯網行業的互聯性決定了這個行業的發展總是關聯性非常強,天然的流量性造就企業發展的多樣性;互聯網企業在投資前面臨著更多的選擇,也有更多的投資壓力,因為你不知道什麼角落就會冒出一隻獨角獸,如今日頭條。


以股易金


這個事,對於騰訊來說,也許是好事,有一天,騰訊已經沒有產品,卻是很多公司的股東。

但這個事,也證明了一個道理,騰訊只關注賺錢,沒有夢想。

一個做產品的公司,最後成為一家投資公司,除了證明你不斷在賺錢,還能證明什麼呢?

錢可以用來投資賺錢;

可以用來做新產品賺錢;

也可以用來研究對全社會有價值的東西。

投資賺錢可以賺到錢,最終成為投資家,金融家;

做新產品賺錢,可以成為受人尊敬的企業;

研究對全社會有價值的東西是追求夢想。

當然有一天,騰訊不做產品了,只做投資,對於中國創業者才是好消息,現在又投資,自已又做,對於創業者來說更多是噩夢。

事了了:matt

我們在軟件開發、互聯網高級人才服務、互聯網轉型輔導方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如果您有這些需求,關注聯繫我們,讓您的創業、轉型更有把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