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明代松蘿茶 老竹大方絕美如龍井

  明正德前後,僧大方創制於休寧縣松蘿山之松蘿庵。松蘿茶炒制技術代表了當時我國炒青綠茶的最高水平。

  今之松蘿茶原料製法與炒青綠茶略同。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江蘇溧陽巨賈吳筱竹幕松蘿茶之名,創建“松蘿墾殖工學團”於休寧,以“安徽體寧松蘿山特產真正松蘿名茶”為宣傳詞,專營松蘿茶生產和銷售。後轉由吳巧祥經營,更名徴州休寧縣松蘿商社”,直傳詞為“此茶名貴,中外馳名,松蘿峰高,雲霧滋潤,氣候溫寒,最合茶性,搜求真貨,年僅百石,本團商標,負責保證,質厚味濃,芬芳騰鬱,歷五六開,色香不減,飲後口中,回味雋水,可以解渴,可以消食,可以醒酒,可以避疫。”

茶知識 | 明代松蘿茶 老竹大方絕美如龍井

  松蘿茶外形條索緊卷勻壯,色澤綠潤,香氣高爽,有橄欖香味,湯色綠明,滋味醇厚,細品有藥味。

  松蘿茶被世人所重,除了炒法精妙,品質優異之外,還在於其藥用價值,清·張璐《本經逢源》說:“徽州松蘿,專於化石。”

  有一則掌故云:“北賈某,貿易江南,善食豬首,兼數人之量。有精於歧黃者見雲,間其僕,曰:每餐如是有十餘年矣。醫者曰:疾將作,凡藥不能治也。俟其歸,尾之北上,將以奇貨。久之無恙,復細詢前僕,日:主人食後,必滿飲松蘿數甌。醫爽然曰:此毒惟松蘿可解,悵然而返”(《秋燈叢話》)。

茶知識 | 明代松蘿茶 老竹大方絕美如龍井

  趙公尚《中藥大辭典》(1930年)亦記載:“松蘿茶產地徽州,功用:消積滯油膩,消火下氣降痰”。濟南、天津、北京等地中醫以松蘿茶入藥,新中國成立後仍常用。據試驗,松蘿茶能明顯降低血漿膽固醇含量,對預防動脈硬化有一定作用。

  筆者曾為休寧縣農業局多經站茶葉技術幹部,1983年初初秋,曾到松蘿山檢查茶園管理,生產松蘿茶的茶園分佈在海拔600~700米山腰間,松蘿山山高壑深,群巒攢簇,松蘿交映。茶園土層並不深厚,礫石很多,偶有巖體露出地面。茶樹從生,翠綠油潤。有一種開黃花的草本植物與茶樹共生,拔而嗅之,藥味甚濃,此種植物在他處茶園未曾見過。此種植物藥物功能如何?茶葉吸附性強,松蘿茶藥性是否源於此?

老竹大方

  大方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國,《舊五代史》有:“乾化元年十二月,兩浙進大方二萬斤”之記載。浙江東道和浙江西道簡稱浙東浙西,合稱兩浙。據陸羽《茶經》,浙東茶區有越州、明州、婺州、台州;浙西茶區有湖州、常州、宣州、杭州、睦州、歙州、潤州、蘇州。可知當時的大方茶產區不限於徽州。

茶知識 | 明代松蘿茶 老竹大方絕美如龍井

  今之扁形大方,相傳是僧大方創制於歙南老竹嶺,與松蘿茶創制者為同僧人,時在明正德(1506-1520年)之前。

  老竹大方外形扁平挺直,色澤墨綠油潤。尤以頂谷大方最為名貴,芽藏不露,翠綠微黃,身披白毫,開湯清澈淡杏黃,香氣高長,有熟板栗香,滋味醇厚爽口,葉底嫩勻肥壯。

  頂谷大方原料為一芽二葉初展,約三萬個芽葉製成一公斤幹茶。老竹大方製作分殺青、揉捻、拷扁、輝乾等工序。頂谷大方不揉捻,以炒代揉,整個製作過程都在鍋中圍繞做形進行,用甩、捺等手勢,將芽葉做成扁葉形,俗稱靠鍋青。溫度先高後低,約140℃-60℃。為了保持鍋壁潤滑免損茸毫,需在鍋壁抹少許菜油。

茶知識 | 明代松蘿茶 老竹大方絕美如龍井

  頂谷大方產於老竹嶺、福泉山等地,年產約400公斤。20世紀70年代,茶農潘老五和茶葉幹部餘怡生創制於福泉山十門九不鎖之腳踏。1978年因菜油緊張,曾用食用臘磨鍋,所製茶葉翠綠,絕美如龍井。

茶知識 | 明代松蘿茶 老竹大方絕美如龍井

  老竹大方分1-6級,產老竹鋪、三陽、金川、杞梓里等鄉鎮。老竹大方銷路略同於黃山毛峰,清末至民國時期以東北各省和全國店莊銷售為大宗,新中國成後以京、津、滬等大城市為主要銷售市場。

  老竹大方,195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1986年被選為國家禮茶。日本人將之作為保健飲料,十分得寵,譽之為健身之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