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戴斌:共商、共建、共享,優質旅遊新格局

戴斌:共商、共建、共享,優質旅遊新格局

5月28日上午,戴斌院長受邀出席在鄭州舉辦的“2018中國(鄭州)國際旅遊城市市長論壇”,並做了題為“共商、共建、共享,優質旅遊新格局” 的主題發言。中文演講稿全文如下:

戴斌:共商、共建、共享,优质旅游新格局

尊敬的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李金早副部長,

尊敬的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祝善忠執行主任,

各位市長,

女士們、先生們,

2017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上的開幕致辭中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對共享經濟時代如何發展優質旅遊同樣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共享經濟和全域旅遊時代,發展城市優質旅遊需要共商共識。在一個經濟開放體系中,在一個人員自由流動的社會里,城市日益成為本地市民和外來遊客共享的生活空間。市民對這塊空間有就業、消費和休閒的需求,企業有生產、物流和盈利的需求,員工有收入增長和職業尊嚴的需求,當然,遊客也有來到這裡欣賞美麗風景和分享美好生活的需求。這麼多的需求匯聚到一起,就需要政府提供相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或者說,政府在提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時候,得統籌考慮本地市場和外來遊客的現實需求。我們應當,也必須承認,這麼多的利益相關者,會有共同目標和一致行動,也會有差異,還會有矛盾,甚至衝突。

比如鄭州的國棉一廠、健康路、豐慶路等著名夜市,各式小吃風味獨特,物美價廉,是市民納涼休閒的好去處。結果攜程、馬蜂窩、窮遊、路書和美團大眾點評把它們在網上一推薦,遊客蜂擁而至,愈發熱鬧了。應當說這是好事兒,客流量多了,商家可以賺更多錢,政府可以有更多的稅收,城市知名度也可以藉此拉昇。可是也會帶來物價上漲、環境整治、社會治安和網絡關注的壓力,需要政府更多的公共投入,低收入階層還可能會產生“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弱參與感。這種現象在景區建設、主題街區開發和城市形象提升,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旅遊城市發展進程中普遍存在。甚至香港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也會存在到訪遊客越來越多,消費越來越高,但是社區居民特別是草根階層的年輕人卻越來越無感的現象。

怎麼辦?無論是城市旅遊發展的戰略決策,還是項目投資、業態佈局和產品創新,最好的辦法是大家商量著來,好事要辦好,也要好好辦。值此大眾旅遊新時代和全域旅遊新方位,城市旅遊已經從早期的景區、酒店和旅行社為主的封閉世界,走向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緊密互動的開放體系。無論是旅遊資源開發、項目建設、市場推廣,還是中長期發展戰略的制訂與實施,都應有紮實的社會調研和壓力測試,廣泛開展座談、走訪、信息公開、媒體宣傳和行政部署。值此遊客訴求開始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大眾旅遊新階段,旅遊業正在從高速度增長走向高質量發展,也就是我們所倡導的優質旅遊新時代。如果沒有廣泛的民意認同,沒有社會力量的協同,優質旅遊就不可能持續發展的環境基礎。

新時代城市旅遊發展應當且必須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尋求最大社會公約數。

各位市長,女士們、先生們,

共享經濟和全域旅遊時代,發展城市優質旅遊需要共建共行。今天的旅遊絕不是跟著導遊的小旗子逛景區、聽講解那麼簡單。實際上,從行前的目的地信息收集和消費決策開始,遊客就開始與城市形象打交道了。現在的城市形象不僅是旅遊宣傳推廣機構的事情,還取決於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城市底色,取決於商務和休閒旅行者在全球範圍內的文明形象,取決於社交網絡上的民意彙集。很多時候,遊客是否選擇某座城市,並不是因為你是否在時代廣場和中央電視臺重金打了形象廣告,而是因為一首《加州旅館》、《卡薩布蘭卡》、《成都》這樣的經典流行,或者因為你邀請了全城的流浪漢到五星級酒店免費享受了一次大企業放棄的正式晚餐。遊客願意並能夠感受到的城市品質,可能並不是那些精美絕倫的大場面,不是警車開道的特權享受,不是用咬著筷子訓練出來的八顆潔白牙齒,而是來自移民局官員發自內心的微笑和真誠的歡迎,來自共享汽車司機的安全感,來自Airbnb、途家等共享住宿平臺的誠信和互動,來自廣場舞大媽臉上洋溢的幸福。這樣的城市形象和遊客感知,是城市整體由內而外散發出的氣質,它必須,也只能由行政主體與市場主體、社會機構和社區居民共同建設,相向而行。

旅遊與經濟社會發展諸要素理當共融共生,創新發展,城市旅遊尤其如此。旅遊與文化、科技、教育、製造、金融、農業農村等領域的融合發展,可以概括為“旅遊+”,也可以稱之為“+旅遊”。經歷了需求驅動的自發成長期,以及資源開發的產業成熟期,今天的城市旅遊已經進入了生活引領和內容創造的新時代。在這個進程中,城市居民、生產者、商家和公共機構當然是主導力量。同時也要看到,遊客在欣賞美麗風景和分享美好生活的同時,也以多元的視角打量本地生活,以多樣的動力與本地居民共同推進動城市文明的演化。學會傾聽遊客的聲音,讓城市成為多元文化與共同價值協調發展的新空間,無疑是明智的選擇。

遊客也是城市優質旅遊的建設者和同行者。中國有句古話,“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在行使旅遊權利的時候,也要發自內心地尊重公務人員、企業員工和社區居民。如果抱著把一切都視作理所當然,甚至居高臨下的心態,再好的服務,再高的品質也可能會視而不見的。學會尊重當地的法律和風俗,欣賞別人的勞動成果,儘可能“得理也饒人”,我們才可能感受旅遊的品質,才可能在行走時成為當地人眼中的風景。當然,城市管理者、企業員工和社區居民也要有意識營造文明的待客氛圍和品質的生活空間。

各位市長,女士們、先生們,

共享經濟和全域旅遊時代,發展城市優質旅遊需要共享共感。

經常會有媒體和同行問我最喜歡哪一座城市?這確是“選擇一個,得罪一百”的棘手問題,考慮到今天的主題是“優質旅遊”,是當著各位市長的面公佈答案的時候了。

我喜歡的城市是優雅、時尚而有活力的。就像哈里王子和梅根在溫莎城堡舉辦的童話婚禮,每一個細節都透著講究,每一個鏡頭都在吸引全世界的關注,告訴我們每一個人“愛的力量”。我注意到婚禮是在年輕人創造的情人節前一天即5月19日舉行的,這一天也是第八個“中國旅遊日”。城市是文明的產物,是傳承文化、傳播文化和創造文化的中心,也是以美好生活吸引各地遊客到訪的品質之城。事實上,美好生活已經成為優質旅遊的新動力。我注意到鄭州舉辦了“時尚買手節”,用潮流為城市帶節奏;位於開封的河南大學推出了“航拍畢業照,青春不NG”,用科技和創意見證青春;西安的最高領導人帶頭撿拾地上的菸頭,用“抖音”為城市“打Call”。這就很好啊!要知道對於鄭州、開封、西安這樣揹負了千年歷史文化的名城來說,哪怕能夠展示些微的時尚與活力都是值得報以掌聲的努力。須知,遊客也好,市民也罷,要的是觸手可及的溫暖,而不僅僅是繁華的記憶。

我喜歡的城市是商業的、感性的,擁有最溫暖的萬丈紅塵。旅遊是人類的基本權利,是異地的生活方式。回到生活本身,人們需要吃飯、睡覺、上廁所,需要出行、購物、看演出,需要交流和獲得必要的協助。在市場經濟社會時,這些需要的滿足基本上表現為付費的商品或服務,比如酒店、餐館、咖啡館、出租車、共享單車、商場、精品店、美容美髮美甲的小店,等等。從世界旅遊發展經驗來看,完善的商業環境以及由此而生的品質生活,日益成為城市旅遊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在共享經濟和智慧旅遊時代,城市的商業環境越完善,越是國際或區域性的消費中心,遊客就越願意到訪,而且體驗感和滿意度就越高。請各位市長一定要將面向生活的商家納入到當代旅遊發展體系中,一定要善待投資者、運營商和創業創新者。不管他們是外地的大企業家,還是本地的小業主,都是城市旅遊的活躍因素,都是優質旅遊的底層器件。

我喜歡的城市是善意的、平等的,也是包容的。作為城市的管理者,能否給予小商小販討生活的空間?至少,城管執法的時候不要與他們發生肢體衝突。能否給予街頭藝術家以必要的創作空間?至少,他們在一些要拆遷的牆壁上塗鴨的時候,就以藝術的名義多保留一段時間。能否給基層勞動者以應有的尊重?至少,在以城市發展的名義讓他們離開的時候,告訴他們還可以去哪裡。一座城市能夠容納流浪者的尊嚴,我相信也一定能夠給予千千萬萬的遊客以真正的品質感。

戴斌:共商、共建、共享,优质旅游新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