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追追追,為什麼追不上,心裡還沒點數嗎?

上帝說:“要追熱點。”於是有了杜蕾斯。

對於每個品牌來說,杜蕾斯無疑是追熱點界的高手,不僅在圈內赫赫有名,更是讓每一位是否有性生活的人,都知道了杜蕾斯的存在。從某一個時刻起,你就經常會聽到這樣的需求:“我希望每個熱點事件都要有熱點圖和文案配合,要像杜蕾斯那樣,耳熟能詳,引起騷動!”

然而實際情況是,所謂的熱點圖最後只會在朋友圈內部做一輪傳播,剩下寥寥無幾的留言和幾個同事不走心的贊。

所以,追了那麼多年的熱點,到底追上了嗎?總結下來,多數是這幾種情況:

一、“尬撩式”

追熱點其實就像追姑娘,可惜現在太多“直男屬性”的品牌,熱點只能算“尬撩”。

追追追,為什麼追不上,心裡還沒點數嗎?

一則尬撩示例

尬撩的特徵,就是對方明明尷尬得要死,自己卻沉浸在所謂高超的把妹技巧裡不可自拔。聽起來像不像大多數的“熱點圖”?

這種的問題在於從文案到設計,統統只站在品牌自身的角度,無非是借了個時機來表達“嘿,你看,是我。”

然而在社交媒體上,信息的選擇帶有一種交互性,一條信息僅僅出現在讀者面前並不能算作成功的傳播,更重要的是要讓人產生記憶點

追追追,為什麼追不上,心裡還沒點數嗎?

以這張圖為例,很明顯是某飲用水品牌在“520”這個網絡節日時做的一張熱點圖,看到這張圖,站在普通消費者的角度試問自己:看到這張圖後,願意留言嗎?

要知道產生記憶需要一定的思考過程,這個思考無論是深是淺,但是過程必不可少,而“留言慾望”正是檢驗是否有思考的最好方式。

文案用了諧音梗,設計也將產品和節日關聯到了一起,那麼問題出在哪?問題在於看到這張圖的人想必一定會疑惑:這張圖跟我有什麼關係?於是,硬要回復的話或許只想發省略號外加一個捂臉的表情。

追追追,為什麼追不上,心裡還沒點數嗎?

“對方不想說話並扔給你一個敷衍的表情”

下面再來看一下模範生杜蕾斯的作業:

追追追,為什麼追不上,心裡還沒點數嗎?

2016年5月20日杜蕾斯官微圖片

看到這張圖,想不想留言?想不想手動圈男友?想不想截圖悄悄發朋友圈然後設置分組僅某一特定的人可見?知道是杜杜的作品之後,內心是不是又會額外浮現出一絲意味深長的微笑?

杜蕾斯有產品特殊性這一光環加持,一般品牌的確學習不來,但是這種文案的互動性卻是應該借鑑的。讓看到的人有話可說,才是一張熱點圖的最樸素的目的。

二、“自殺式”

好在上述這種尬撩式追熱點通常除了給人一種“憨厚朴實”的印象外,通常不會有太大的負面效應,無非是不痛不癢的在指尖劃過,掩埋在信息洪流中。

但是另有一種“自殺式”追熱點,雖然達到了與粉絲互動、引發思考、產生記憶點的作用,但統統都是負面的效果,對於品牌而言,這種熱點追的無異於自殺。

追追追,為什麼追不上,心裡還沒點數嗎?

這是某衛視在婦女節當天的熱點圖,發佈後遭遇了鋪天蓋地的罵聲,當天便刪除了該微博。

乍看這張圖,怎麼說呢,並不能說不用心,也不能說創意人員立場歪,相信初衷在於表達對成熟女性的欣賞,發出後卻收到了完全反相的評價。

要知道網絡這個輿論場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敏感”,再加上信息傳播無限快速的放大性,使得任何信息都非常容易遭到質疑。比如這張圖最容易遭受的詰問是:為什麼用豬蹄比擬女性?顏色一深一淺是有什麼影射嗎?什麼叫更有味道,女性是用來吃的嗎?

粗觀這些評論會發現似乎有些小題大作,但是結合發佈平臺來看就不難理解。如果這是一個熟食品加工品牌的熱點圖,恐怕負面聲音不會有這麼多。關鍵在於這是一家媒體發佈的,讓人不免聯想到是否代表某一立場?某種觀點?進而把事件的惡劣程度提升八百級。

品牌若忽略自身立場,只是一味謀求獵奇、刻奇的效果,很有可能帶來這種自殺式效果,任何時候,品牌“三觀”的正確表達都很重要。

最後再來看一篇滿分作文吧,依舊來自杜杜:

追追追,為什麼追不上,心裡還沒點數嗎?

同樣是婦女節的文案,女性們看到這張是不是更加舒心以及毫無歧義?任何一張圖片、一句文案,對粉絲讀者的洞察觸達什麼程度都是昭然若揭的。所以借用這張文案也送給品牌一則“追熱秘籍”:先有妳們,再有我們。先考慮讀者感受,再考慮品牌訴求。

「 “點禾共享沙龍”隨手記:熱點圖

1、找到消費者訴求、品牌、節日間更為直接的結合點,自然有趣,邏輯合理,且將消費者訴求放在第一位

2、清楚表達三觀立場,不開媚俗玩笑,不做自我感動

3、創意內容與品牌形象相符,“人設”不崩

追追追,為什麼追不上,心裡還沒點數嗎?

追追追,為什麼追不上,心裡還沒點數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