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連載:民工小哥,騎著摩托隻身環遊中國(4)

這是整理出版的書稿,歡迎大家挑錯!

連載:民工小哥,騎著摩托隻身環遊中國(4)

單人單騎 | 403天 | 31省區 | 7萬公里

.

連載:民工小哥,騎著摩托隻身環遊中國(4)

油嶺村全景

連載:民工小哥,騎著摩托隻身環遊中國(4)

油嶺村山下風光

連載:民工小哥,騎著摩托隻身環遊中國(4)

連載:民工小哥,騎著摩托隻身環遊中國(4)

連載:民工小哥,騎著摩托隻身環遊中國(4)

連載:民工小哥,騎著摩托隻身環遊中國(4)

連載:民工小哥,騎著摩托隻身環遊中國(4)

連載:民工小哥,騎著摩托隻身環遊中國(4)

連載:民工小哥,騎著摩托隻身環遊中國(4)

連載:民工小哥,騎著摩托隻身環遊中國(4)

連載:民工小哥,騎著摩托隻身環遊中國(4)

連載:民工小哥,騎著摩托隻身環遊中國(4)

連載:民工小哥,騎著摩托隻身環遊中國(4)

連載:民工小哥,騎著摩托隻身環遊中國(4)

連載:民工小哥,騎著摩托隻身環遊中國(4)

連載:民工小哥,騎著摩托隻身環遊中國(4)

連載:民工小哥,騎著摩托隻身環遊中國(4)

初識油嶺是一位同事在qq上發來的一張照片。照片大概出自專業攝影師之手,構圖唯美而不失古樸韻味。那是她計劃中的清明假期旅遊景點之一,最後捨棄了,我問她原因,她發來了一堆網上負面評論。受這些負面評論的影響,加上出行當天摔倒,養傷擔務了不少時間,油嶺本已剔除在我的旅行計劃之外,卻因走錯了路,鬼使神差地到了油嶺。

從廣東第一峰山頂到山腳秤架鄉一線的道路已經硬化,但絕壁開道,坡陡彎急,我剛摔跤不久,前傷未愈,在這樣的山路上騎車本就謹小慎微;又貪戀一路險峰秀色,到達秤架鄉已過正午。

秤架鄉位於廣東第一峰南麓,沿國道323設街。323國道路面光滑平整,查了一下地形,秤架鄉至廣西一段,坡度起伏不大,於是很樂觀地計劃當天可以出廣東界,進入廣西。不料到達連州城區,國道已經被更名為某某大道,城區的主幹道直接連接一條修得比國道還寬的省道。我沿著省道逛奔二十公里,才赫然發現走錯了道路,只好沿另一條省道走u字形繞回323國道。

沿途路牌多次以景點標識指向瑤族古寨,因急於趕路沒過多在意。

出“三排瑤寨”路口數百米,道路一側群峰成林,消損了我趕路的急切;打開地圖一看,峰林正是油嶺村方向。再看時間,當天想進入廣西已經不太可能,於是改變計劃,前往油嶺一探究盡。

從“三排瑤寨”路口沿著一條鄉村公路曲折向前,翻過幾個小山頭,一壩綠田在前,四周群峰環繞,峰壁如削似鑿,形態各異。

壩中有紅磚平房沿著公路排列成村,村頭路牌標識“油嶺村”。村子不小,比西部山區很多鄉鎮還大。樓房當路一面大多用磁磚裝點一新,也有部份是初建成型的坯房,可見村子仍在不斷擴建。村中有商店開門營業,我向一個商店老闆打聽“油嶺古寨”的情況,老闆告訴我古寨離此新村還有近十公里路程。

沿著商店老闆指引的方向繼續前行,公路被緊密相連的樓房夾在中間,形同街道。沿途有身著傳統瑤族服裝的老人攜幼行走,幼童穿的是現代童裝。

夕陽西斜,山影漸長,村中道路曲折交叉。為了避免走錯浪費時間,在村尾攔下一個騎摩托的中年男子問路,其實我只希望他捏一把剎車,指指道路就行;他看我是個外地遊客,熱心地將車靠邊與我交談。

男子姓羅,在村委會做過十幾年幹部。他告訴我三排鎮一帶是白瑤的主要聚居地,油嶺古寨是三排鎮最大的瑤族古寨,已經搬到山下建了三個新村,古寨中仍住著一千多村民,他們或是因為土地主要集中在山上,或是因為因為家庭條件較差,僅憑政府補貼無法搬遷。

我看他對自己的民族歷史頗為了解,又在村委做過幹部,向他提了一個問題:瑤寨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山腳壩區,山腳不缺水源,為什麼他們的祖先會選擇在山上建村呢?

他想了想,也不清楚原因,寨子已經存在千年,不知道千年前的老祖宗是怎麼想的。

我提出了防匪的假設,他表示認同。

出村尾,沿著一條盤山公里摺疊向上,4公里到達村頭一塊坪地。坪地前後錯落幾棟新建樓房,一側古樹成蔭,十幾個村民聚在坪地傍抽菸閒聊;一群孩子在戲鬧玩耍。一輛賣小吃、雜貨的小貨車停在坪地一頭,掛在車尾的電子喇叭不停重複叫喚。

村子免費開放,大概不是節假日的原因,我是幾乎是當天唯一的遊客,村民對於遊客倒也見慣不怪。

登上坪地前的一個小山堡,古寨一覽無餘。古寨在一個緩坡上橫向修建,大致成排而隨地勢略有錯落,層層向上堆疊,遠看一片青磚黑瓦,顯得古樸滄桑。村頭一棟嶄新的兩層樓房,據說是香港人捐建的小學,小學只辦到三年級,四年級需要到山腳新村就讀。

從山堡沿村道橫過古村,村道多為石塊堆砌而成,或砌坎橫行,或壘階向上,縱橫穿插,苔痕遍佈。村道左右,成群的土雞在刨石覓蟲,有土狗舒服自在地扒路傍慵懶熟睡,似乎見慣了生人遊客,看了我一眼,又事不關己似的繼續熟睡。

夕陽已過山頭,行走在村道中,不時能聽到涮鍋舀水的聲音,翻炒臘肉的香味夾雜著家畜糞便的味道伴隨一路。

我在村中左瞄右看,走走停停,偶爾需要側身為勞作歸來的村民讓路。一群在路中玩耍的小孩看我拿著相機,便做出各種表情和手勢。他們大概被不時造訪的遊人誆著擺拍慣了,加上一些攝影愛好者會給農村孩子一些零錢做為“出鏡費”,孩子們倒樂於出鏡,很多時候是主動出鏡。

石階拐彎處,一個較為寬敞的屋簷下,一個身著短袖T恤的中年男子和一個身著傳統瑤裝的長者在下棋。這種用粉筆或木炭在地上劃幾條線作為棋盤,撿幾顆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石子當棋子的遊戲,我小時候也玩過,不過現在連叫什麼名字都忘了。兩人左右圍了一群出謀劃策的“謀士”,似乎輪到長者出棋,紛紛為長者出著,但長者不為所動,顯得淡然縱容,我在對面石階下歪著咔咔拍照,長者仍渾然不覺。

沿石階向上,行至村中一個開闊處回身下看,山下峰林如筍,錯列爭奇;綿延鋪展百里之外,盡在眼底。

如此一方寶地,我開始懷疑我在山下提出的“防匪”假設了。山中防禦自然要比山腳容易得多,然而環顧古寨左右,山陡峭而無險隘。古時土匪本就盤據山頭謀生,顫于山路奔走,一般山坡恐怕難堪防匪大任。古時瑤民在此建村的原因,因應還有兩種可能,一是出於風水的考慮;二是在遵循“叢林法則”的蠻荒時代,山腳的一壩良田並不屬於古寨中的瑤民。

村中正房多為青磚瓦房;耳房、偏屋和豬圈牛棚則以木皮代瓦。坡度較陡的地方多以正房配腳樓的形式修建。腳樓為關牲畜所用,位於正房門前,因為坡度較陡,腳樓與正房存在一層樓的落差,這樣腳樓的首層樓頂即與正房門前的簷廊相平,有的會繼續加蓋一層,用於堆房木柴和牲畜過冬的雜草,有的則鋪平為陽臺,用於晾曬穀物;這種建築在山區農村較為常見,並非瑤族特有。

我走到一家腳樓陽臺拍山下風景,陽臺比較嶄新,應該剛修建不久。腳樓前的幾間房屋已經被遺棄,坍塌得只剩幾堵青磚牆體。主人開門相見,主動向我問候。主人是個三十多歲的婦女,普通話比兩廣很多城裡人都標準流利。我問她有沒在村中針對遊客做點生意,她說只有節假日才會有些團體遊客,平時只是偶爾有一兩個攝影愛好者踏足,並沒什麼生意可做。她和我講了許多攝影愛好者在她家陽臺苦等光線和某種景象的事,我心裡暗想,要是在其它遊客絡繹的景點,她家的陽臺大概可以掛個牌子“最佳攝影點,收費十元”了。

辭別陽臺主人,繼續在村中竄門。一位村民熱情向我介紹火塘、三角之類的陳設;其實我本農村人,村民家中的這些細節我已經再熟悉不過,沒有任可新奇可言。對於那些看慣了被包裝和修飾過的“古城”、“古村”的遊客,油嶺難免顯得太過荒涼破敗,甚至邋遢得不可思意;但它是真實、鮮活的中國山區農村,至少目前如此。

.

  • 未完待續……

>>>>>>>>>>

連載:民工小哥,騎著摩托隻身環遊中國(4)

想落天外

雲南文山人,不識時務的八零後,上過八年學,讀過二十幾年書,半個漢語言文學科班生。愛旅行、愛寫作;現漂在大理擺攤、讀書、寫字。

連載:民工小哥,騎著摩托隻身環遊中國(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