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中國白酒“走出去”了10年,外國人有沒有愛上它呢?

《戰狼2》中,吳京在非洲跟人拼酒吹茅臺,很多人認為是場景植入。

誰能想到,茅臺早在2002年就開始了規模化的出口。2017年貴州茅臺在國外的銷售額超過22億元,相當於一家大中型白酒企業的營業收入。

不過,茅臺優秀的出海表現,也仍然扛不起中國白酒出口的大旗。

茅臺以外,規模成出口的白酒企業寥寥無幾;2016年的數據顯示,中國白酒出口額5.72億美元,貿易逆差達到7.27億美元。

中國白酒產量佔世界烈性酒產量的38%,但中國白酒在國際市場的市場佔有率不足1%。在空間巨大的海外市場,中國白酒行業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它們大多依靠外資股東打開海外市場,採取低價模式,甚至在財務上做出讓步,以求站穩腳跟。

中國白酒“走出去”了10年,外國人有沒有愛上它呢?

國際市場份額不到1%

2017年,貴州茅臺國外市場的銷量達到1941.60噸,營業收入為22.70億元,同比增長10.27%,在公司營業收入中的佔比為3.90%。當年貴州茅臺國外的經銷商也從95家增長到104家。

貴州茅臺規模化的出口,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當年,貴州茅臺的營業收入為18.35億元,而國外銷售就達到1.10億元,佔比5.97%。此後,隨著貴州茅臺走上開掛之路,其國外市場的銷售也水漲船高。

16年時間,貴州茅臺出口總額為115.42億元。

茅臺積極出海,除了有自身在海內外的影響力作為基礎,也有其戰略考慮:要想從中國酒王成為世界酒王,海外市場是必爭之地。

貴州茅臺對海外市場的重視,從貴州茅臺前任掌門人袁仁國的Title可以看出來:除了擔任貴州茅臺黨委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他還兼任中國貴州茅臺酒廠貿易(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貴州茅臺酒個性化定製營銷(海外)有限公司董事長。

中國白酒“走出去”了10年,外國人有沒有愛上它呢?

但是,縱觀整個中國白酒行業,即便是白酒十強中,海外業務拿得出手的,也就只有貴州茅臺。

水井坊,2017年出口業務3064.48萬元,佔當年營業收入的1.50%,較2016年的出口業務額下降了10.73%。

古井貢酒2017年國際業務172.36萬元,佔當年營業收入的0.02%,較2016年的國際業務下滑了32.64%。

五糧液、瀘州老窖雖然也有國際業務,但並未單列。

這就是A股19家白酒上市公司的出口成績單,也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國白酒業出海的“全貌”。

雖然中國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酒生產大國、酒消費大國、酒文化大國,但中國白酒出口量只佔國內產量的0.12%,出口額在白酒銷售收入中只佔0.5%。

2017年,海關總署發佈了2009年-2016年1-8月中國白酒的出口數據。大家看完之後的第一印象是:八大名酒的出口數據,加起來不如一家做調料米酒的小企業。

酒鬼酒在海外市場前躍躍欲試,其在2017年報中披露:我國白酒產量約佔世界烈性酒產量的38%左右,但國際市場份額不到1%。

中國白酒出海處於“初級階段”

中國白酒行業規模化地出口,也就是最近十年左右的事情。十年過去了,中國白酒行業仍在“摸著石頭過河”。

斑馬消費發現,中國白酒行業拓展海外市場時,仍然依賴於關聯方的渠道,採取低價模式,甚至是在財務上做出讓步,使得白酒出海仍然停留在“初級階段”。

中國白酒“走出去”了10年,外國人有沒有愛上它呢?

2007年,當時的泰國首富蘇旭明準備收購古井集團100%股權,古井集團持有古井貢酒61.15%的股權。

當年,古井貢酒的出口額超過5000萬元,並於2008年達到品牌的出口頂峰。

2008年,古井貢酒出口額達到5605萬元萬元,佔當年營業收入的4.12%,出口地為東南亞。

不過就在外資收購的消息公佈幾天之後,主導國企改革的古井集團董事長王效金被調查,古井貢酒易主之事不了了之。

直到2009年,“富豪學者”史正富收購古井集團40%股權。亳州國資委持股60%、史正富持股40%的股權結構一直維持到現在。

隨之,古井貢酒的出口業務在2008年以後遭遇斷崖式下跌。

2009年,公司出口額313.85萬元,同比下降94.40%。此後多年,古井貢酒雖仍堅持出口業務,但規模僅維持在每年兩三百萬元,出口地“東南亞”也從2011年開始改為“國際”。

中國白酒“走出去”了10年,外國人有沒有愛上它呢?

相比古井貢酒,水井坊藉助外資控股股東開展出口業務,算是進入了穩定的狀態。

幾乎就在帝亞吉歐參與水井坊(當時還叫“全興股份”)及其控股股東全興集團的股權爭奪之時,水井坊就開啟了出口業務。

水井坊的出口業務,採取的是價格戰打法。2017年,水井坊的整體毛利率為79.06%,省內業務的毛利率為68.65%,省外業務的毛利率為80.73%,出口業務的毛利率僅為61.05%。

不知道那些看著廣告買了水井坊的外省消費者們,看到這組數據會作何感想。

斑馬消費發現,有出口業務的酒企們大多存在這種情況,只是不像水井坊價格差異那麼明顯。

除了在價格上給出“優惠”,白酒企業們為了出口,在財務上也是做出了讓步。

瀘州老窖2017年期末按信用風險特徵組合計提壞賬準備的應收賬款餘額增幅達72.79%,公司在年報中解釋稱“為了拓展海外業務,適度放寬海外業務的賒銷政策”。

中國白酒“走出去”了10年,外國人有沒有愛上它呢?

儘管如此,以瀘州老窖、五糧液為代表的中國白酒企業仍在積極推動出海,也許不久的將來,“初級階段”終將過去。

注:本文改編整理自《和訊名家》文章《中國白酒出海十年仍“摸著石頭過河”:茅臺一年20億難扛大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