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揭祕在線教育高薪表象後的真相與正確出路

兩年前,一則“在線教師一小時收入18842元超網紅”的消息刷遍全網,以至於很多教師蠢蠢欲動,希望在網上授課獲取高薪。

不過,這種“倖存者偏差”的好事往往很難落到普通人的身上。在線教育教師高薪傳聞的消息往往存在媒體誇大之嫌,也是平臺自我營銷的結果。能在在線教育平臺立足的教師本來就少之又少,能拿高薪的更是鳳毛麟角。

“時入18842元超網紅”就像是刮彩票,永遠都是屬於最頂尖的頭部教師。更多教師其實還是拿著微薄的收入,做著繁雜的工作,購買用戶也比較有限。

揭秘在線教育高薪表象後的真相與正確出路

鮮為人知的困難

大多數教育機構、老師收入不高,生存艱難。即使是頭部教師,同樣賺的是辛苦錢,遠沒想象的那麼簡單,這才是在線教育的產業真相。

事實上, “在線教師一小時收入18842元超網紅”新聞事件中的教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提到,一小時課程通常需要30小時備課,線上上課壓力很大——30小時備課往往意味著將近一週的備課時間。

我隨意找了兩個知名在線教育平臺,而且是被譽為剛需的K12教育課程,看這家平臺函數課程的銷量。

揭秘在線教育高薪表象後的真相與正確出路

結果發現,部分函數課程銷量確實很好,30元的課程售出近千份。但更多課程在3、4元的低價下,僅售出了幾百份,有些甚至只售出了幾十份。而且要知道,大部分課程其實分成了2-3個課時,30元的課程售出近千份的函數課,其實是分成了7次課時。

按道理說,函數作為高中數學的核心課程,應該銷量最好、售價最高。但結果來看,其實收入並不算高。

放在政治、歷史、地理這些文科課程更是如此。我特意在兩個教育平臺再看了看三個文科課程的銷量和銷售額。當然,為了尊重教師也尊重平臺,我給這兩個平臺以及截圖中的教師、部分課程打上了馬賽克。

揭秘在線教育高薪表象後的真相與正確出路

從這份截圖來看,政治、歷史、地理課程有些銷量好,一門課程就能拿到數千元甚至數萬元,但銷量差的課程只能賣出幾份而已,僅僅夠吃一頓晚餐。

銷量好的課程往往課時數也多,有些甚至達到了6個課時。按照一小時課程需要30小時備課的工作量來計算,這個課程的備課週期長達一個月以上。

這才是大部分在線教育教師的真實收入情況。K12剛需教育尚且如此,更何況職業教育以及技能教育。

天價時薪的真相

能在在線教育平臺上掙到錢的教師其實已經是少數群體,說完收入情況後,我們再來看看產業鏈上下游的內幕,就會發現這個行業裡的更多困難——這裡我想說出5個真相。

第一個真相:

所謂時入1萬僅僅只是偶然事件。部分平臺在初期為吸引教師會採用這類事件營銷型的手法,但是平臺本身盈利規模有限,放在更長時間、更大範圍來看,收入能不能維持時入1萬,還是個問題。從長遠來看,截圖中看到的收入才是普遍現象。

第二個真相:

能在平臺上獲得收入的,往往是一線城市的閒暇教師。在線教育存在地域差異,特別是中小學教育,考題全國各異,每省市自主命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很多地方省份的在線教育教師發展。一線城市、一線省份而且還有空閒時間才能支撐起高收入

第三個真相:

大多數在線教育平臺馬太效應嚴重。前面截圖可以看到,同樣是函數課有人能賣出數萬元,有人只能賣出數百元。流量往往會被頭部吸走,發佈課程還要加收課程的抽成、流量費用,比例在10%-50%不等,不太適合中小V 進行傳播。

第四個真相:

很多老師在在線教育平臺上需要十八般武藝。不單單是講課這麼簡單。機構、教師有時候需要自己負責運營推廣,成本不菲。推廣的成本算在了課時費用之中,很多時候是在花錢賺吆喝,真正到手的收入有限。第五個真相:

真正優質的課程往往不是零散的,而是具有完整的體系。這導致單個教師很難單打獨鬥完成課程設計,所以他們背後往往有教育機構,就像是網紅背後有MCN一樣,教師在獲得收入之後,很大一部分要交給機構。

對很多老師來說,在線教育看似自由,實則最後很大一部分收入都不屬於自己。最後收入過低最後會挫傷老師的積極性。對這部分低收入老師來說,與其自己開課,還不如回到學校或者回到線下機構,拿一份穩定的工資。

這些問題歸咎到根源,就是當下在線教育創業企業在資本和市場的衝擊下,發展節奏太亂。資本的引入註定了要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盈利規模來迅速變現。最終很容易落入鋪廣告、炒事件、造明星,薅老師、學生羊毛的怪圈。

老師與平臺實現雙贏

目前無論是在知識付費行業還是在線教育領域,由平臺參與教育機構或講師的分成策略一直是最主流的盈利發展模式。不可否認,這是一個健康、有序的盈利模式。

不過,這個產業內容佈局剛剛成型,內容充實度遠遠不夠,還處於需要打基礎的時機。至少從當下來看,在線教育產業,最重要的事情還是賦能機構和老師,讓機構和老師專心做內容,讓更多用戶參與進來,共建教育生態。

最良性的在線教育生態或許應該是這樣的:

平臺足夠大,能夠聚集起一批優質的機構、老師、學生,能給機構、老師、學生帶來價值;

機構專業過硬,而且具備較強的推廣能力,能給老師足夠的收入;

老師有較高的授課水平,能夠在學生群體之間形成比較強的個人品牌;

學生可以支付相對較低的價格享受最好的課程,而且不管是學習任何內容都會第一時間想起平臺。

目前,一些目標長遠的平臺,已經在嘗試採用取消分成的方式,來推動產業前進。今年年初,網易雲課堂為了實施平臺實施精品化戰略,採用了零分成政策——平臺不對機構、教師自己帶過來的流量進行分成,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扶持機構與教師的發展。

這個“不對機構、教師自己帶過來的流量進行分成”其實我們還可以更深入地進行解讀。

很多機構、教師本身是自帶流量、自帶粉絲的,他可能在微信公眾號、微信社群、知乎、微博都積累了一批活躍粉絲,願意為其課程買單。

對學生來說,未來可能可以以更低的價格享受課程,這對於個人提升會起到重要作用。對老師來說,老師可以賺的更多了,甚至定價也可以相應降低,讓課程普及率更高。

零分成政策的實施,還能節省機構的運營成本,為優質內容的誕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對老師來說,這個政策也能提升老師的收入。在更多收入的前提下,老師、機構才會投入更多精力去優化課程。

零分成政策的實施,給網易雲課堂平臺帶來的直觀影響也非常明顯——吸引了更多優質的教育機構或講師,形成了由老師、機構和平臺構建的內容生態體系,共建精品化教育生態。

在線教育本質上看並不是一門生意,它是一個偏向於半公益性質的事業,目標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教化改造人心。急功近利辦教育,不會有任何好下場。

在線教育發展尚處於起步期,平臺要做的事情是好好保護市場,這是個需要長期培育澆灌的領域,容不得炒作和虛火。

特別是職業教育+技能教育以及K12教育,它需要潛滋暗長把根基扎牢,讓老師、用戶在其中漸漸形成習慣,通過平臺獲取收入與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