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奪門之變時于謙為何坐視不管?

景泰八年(1457年),武清侯石亨、都御史徐有貞與宦官曹吉祥諸人趁景泰帝朱祁鈺臥病之時猝然發動兵變,將被囚於南宮的太上皇帝朱祁鎮重新迎上皇位,同時廢景泰帝為郕王,史稱“奪門之變”。說起來當年擁立朱祁鈺的時候于謙就該想到,如果英宗回來,自己可能會被反攻清算,但是在奪門之變的時候卻沒發現于謙有任何動作,這是為什麼呢?

說起來,于謙是個合格的忠臣,卻不是個合格的政治家。千古忠臣于謙,清正廉明,勇猛果敢,但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政治不敏感,或者說他根本不屑於敏感。

在他的世界裡,只有大明天下,其他事情他從不考慮,也不屑於考慮。而有的時候,忠臣未必能做名臣,名臣也不能成為主導天下的能臣!

奪門之變時于謙為何坐視不管?

于謙

其實當時的于謙談不上坐視不理,于謙對於事變的反應,一者是茫然無措,一者是猝不及防,當然或許也有不爭之意,因為他若爭則國家定亂。

英宗土木被俘,值國家板蕩之際,于謙擁祁鈺為帝。

明英宗朱祁鎮在正統年間寵信宦官王振,在王振的忽悠蠱惑下,領著精銳便去親政瓦剌了。行至土木堡時,英宗兵敗為瓦剌領導人所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在明英宗被俘以後,明朝舉國震盪,自家的皇帝讓人給俘虜了,這絕對是要命的事,皇帝是國家的主宰,國家機器的運行亦是以皇帝作為核心,說是國家板蕩並不為過。明朝朝堂因此亂成一鍋粥,當時便有貪生怕死的人建議監國朱祁鈺南遷,南京是明朝的陪都。

南遷對於明朝來說是好事嗎?當然不是,甚至可以說如果真的南遷了,可能明朝要遭殃了。當時于謙聽到有人說要跑路,怒衝衝呵斥:“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隨後,于謙向朱祁鈺建議調兵拱衛首都。但是因為英宗被俘,導致明朝沒有皇帝主持國事,雖然朱祁鈺是監國,可是畢竟名不正則言不順,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又年幼,於是由於謙主導,擁立朱祁鈺為帝。

于謙敢於出面主導擁戴朱祁鈺這件事,絕對是有大魄力的。也先俘虜英宗後,隨行的宦官喜寧很快投降,並且給也先出主意,讓明朝出重金贖回英宗,這重金有多重自然是不言而喻了。也先的條件讓明朝進退兩難,拿出這麼多錢的話又於國不利,只好強硬地回絕了,雙方繼續抗衡。

明朝在英宗被俘後可以迅速穩定下來,于謙可謂是功不可沒的,他所做的佈局也讓明朝因為英宗被俘之事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于謙對於明朝有功,可是對於英宗,卻是有過了。

奪門之變時于謙為何坐視不管?

朱祁鈺

英宗歸朝,被囚南宮,祁鈺病危,奪門事起,于謙獲罪。

當明朝經過幾次威脅明朝政府花錢贖英宗無果後,終於知道明朝確實不想花這筆錢,尤其是對於朱祁鈺來說,錢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英宗回來後他該如何自處或者如何安置英宗。最後也先無奈之下只好免費送英宗回來了,也別以為他是好心,這可是赤裸裸的陽謀,如果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沒死的話,這兩帝相爭不說讓明朝萬劫不復,最少也會加速滅亡。當英宗回來後,朱祁鈺當然不願意將皇位歸還了,於是將英宗囚禁在南宮。

朱祁鈺當皇帝以後,將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可是很快又將朱見深廢了,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朱祁鈺這擺明了要耍賴了,不肯將皇位還給朱祁鎮這脈了。然而讓朱祁鈺徒然悲嘆的是朱見濟在景泰四年便夭折了,明朝的儲君之位自此空懸,因為朱祁鈺已經沒有兒子了,又不肯重立英宗的兒子,因為他還很年輕,還有機會。沒有儲君,後來朱祁鈺又病重,明朝國本動搖。

這時的于謙是很茫然的,他擁立朱祁鈺已經得罪了朱祁鎮,又不肯花錢贖朱祁鎮,更是徹底走向了對立面,他不知道應該怎麼辦了,以他的胸懷和魄力,他自可以擁戴朱祁鎮的兒子,可是又有幾人肯站在他這邊?他性格剛正,得罪朝堂裡太多人了!

于謙得勢後壓制了部分英宗朝的舊臣,可是真有能力的卻也肯用敢用,比如石亨、徐有貞諸人,可是他們對於謙可沒什麼感激之情。拿石亨來說,石亨曾經感念于謙恩情,好心舉薦他的兒子于冕,結果遭到了于謙的痛罵,石亨鬧得灰頭土臉。于謙之所以得勢,最主要是他遇到了賞識他、信任他的明主——朱祁鈺,否則他早不知道死多少次了。這時朱祁鈺突然臥病不起,眼看要駕崩了,按理來說作為臣子應該想的是怎麼救皇帝的命,可是有夥人卻將此視為機遇,即是石亨、徐有貞他們,連夜帶人踹開南宮緊鎖的門,架起發愣的英宗復位去了。于謙以前不殺石亨他們,石亨他們可不會放過於謙,事實上英宗也不想殺于謙,說“于謙實有功”,可是徐有貞厲聲說不殺于謙,不能正名。而這徐有貞就是當年因為倡議南遷被于謙怒斥的徐埕,因此徐有貞這次要殺于謙其實是有公報私仇的嫌疑的。

奪門之變時于謙為何坐視不管?

于謙被殺

再者,于謙被殺,也是朱祁鎮的帝王權術。“不殺于謙,此舉無名”。這句話,實屬權謀之術的藉口。但是,朱祁鎮必須信。

復辟以後,朱祁鎮肯定要為復辟正名,殺于謙就是為了立威和正名;復辟以後,給於謙平反,主要是為了打壓徐有貞等“還鄉團”!要是徐有貞等人後來不獨攬朝政,而是專心輔佐朱祁鎮,那麼于謙平反肯定要在等很久。

于謙不管“奪門”,是于謙覺得自己有功於國家,本來就沒有罪!自己也不想參與皇位之爭,也認為朱祁鈺復辟是沒有錯的。所以,于謙手握重兵,卻不參與。

于謙是君子,問心無愧!於是,等到英宗復辟後,他又從容上朝。

一心為民不想兵連禍結

前面這些都是從常理性的理由去分析的,我覺得這可以作為一定的原因,但是不是根本原因。于謙之所以沒有阻止朱祁鎮的奪門之變,個人覺得根本原因是于謙不想去因為要阻止朱祁鎮復辟而發動兵變,最後搞得兵連禍結,百姓遭殃。

試想一下,如果於謙一旦發兵鎮壓朱祁鎮的奪門之變,那麼兩股勢力必定會進行你死我活的鬥爭,一旦事情擴大化,那就不只是一場小規模的政變了,演變成一場像“靖難之役”那樣的奪權戰爭是很有可能。

這可能是于謙最不願意看到的。四年“靖難之役”,老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樣慘痛的教訓,于謙是非常明白的。一旦奪權戰爭爆發,受苦的還是老百姓,而剛剛經歷過土木堡之變不久的北京城,還能禁得起幾次摧殘?所以他為了江山和百姓而放棄抵抗也就不足為奇了。

奪門之變時于謙為何坐視不管?

于謙墓碑

于謙死後,“皇太后初不知謙死,比聞,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後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諸人也相繼因為腐敗問題被問罪,明憲宗時期,于謙的兒子于冕得到赦免,隨後明憲宗亦為于謙正名,自此于謙之冤方得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