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特朗普為什麼希望被攆走的普京重回G7?

孫成昊(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李靜雅(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俄羅斯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近期,美俄兩國領導人之間互釋善意,一場“計劃已久”的“特普會”似乎即將上演。6月初,美國媒體發佈重磅新聞,稱白宮正在籌劃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會見。《華爾街日報》率先披露稱,美國駐俄大使洪博培已專程返回華盛頓促成此次會晤。在出發前往加拿大前,特朗普再次對俄示好,呼籲G7機制應該重新納入俄羅斯而成為G8,引發歐洲盟友譁然。

特朗普為什麼希望被攆走的普京重回G7?

普京對於美國伸出的“橄欖枝”態度積極,表示在美國做好準備的前提下,若工作日程允許,期待與特朗普會面。更有媒體稱,普京在6月初訪問奧地利時已向奧總理庫爾茨提出讓維也納主辦“特普會”。美俄之間確實需要一場實實在在的領導人會晤。儘管過去近一年半特朗普與普京已經舉行兩次會晤,但都是利用多邊場合匆匆相聚,談得不夠深也不夠透。

特朗普任內美俄“快速重啟”失敗讓外界對“特普會”有了更多的期待。美俄關係遲遲不見好轉與一系列因素有關,這些因素有的逐漸固化,有的也在悄然生變,能否管控甚至改變這些因素將成為破解美俄僵局的關鍵。

從歷史上看,自克林頓以來的美國曆屆總統一直擁有實現對俄關係轉圜的夙願,卻屢屢遭受挫折。特朗普亦不例外,其執政後一直公開表示應重啟對俄關係,甚至在推特上曾表示願攜手俄羅斯共同解決一些迫在眉睫的全球性議題。即便如此,特朗普仍然對推動美俄關係“破冰”滿懷熱情,如果美俄關係真能生“變”,那這一“不變”將成為重要推力。

而普京對於“特普會”的欣然接受源自其固有的追求和新任期的需求。一方面,繼續表明俄羅斯的開放姿態以鼓勵美方與其相向而行。普京6月5日訪問奧地利接受採訪時表示,“特普會”至今未能成行是因為美國國內激烈的政治鬥爭。他在訪華期間也表示,只要美方做好準備,願儘快與特朗普舉行會晤。普京實際上早已將“皮球”踢給美國,向外展示出願意對話的姿態。儘管俄美關係惡化,但在特朗普仍對俄羅斯“曖昧”的情況下,普京不失時機展現俄方開放態度。

特朗普為什麼希望被攆走的普京重回G7?

另一方面,謀求在新任期開始獲取外交加分。自普京5月新任期就職以來,俄羅斯積極開展密集外交,分別與德、印、法、日、奧領導人會晤,並派外長拉夫羅夫訪朝,積極參與朝鮮半島和平談判進程。8日-10日,普京訪華並參與上合峰會,與中國和中亞領導人會晤。儘管俄美關係跌入低谷,但普京深知美國仍舊是世界舞臺上的重要力量,因此“特普會”有助其在新任期樹立俄羅斯世界大國形象,展現俄外交實力。若“特普會”能儘快舉行,無疑將為普京新任期開始的外交成績冊添上濃重的一筆。

特朗普為什麼希望被攆走的普京重回G7?

從第三方因素看,歐俄關係之變則為美俄緩和提供了外部氛圍,至少歐洲不再扮演純粹的阻礙力量。烏克蘭危機以來,歐俄關係陡然滑坡,雙方戰略猜疑和防範空前上升。特朗普執政之初,由於擔心美國“越頂”歐洲與俄羅斯快速緩和、“出賣”歐洲利益,歐洲不斷喊話特朗普,要求其對俄強硬並在北約集體防務上承擔應盡責任。然而,歐洲逐漸意識到美俄關係受制於結構性因素難以快速緩和,甚至出現惡化態勢,其後果將傷及歐洲。美國去年年中對俄羅斯實施的新制裁傷及歐洲能源企業的利益,進一步促使歐洲反思怎樣的美俄關係才對歐洲真正有利,並逐漸採取對俄緩和的實際動作。

歸根結底,即使“特普會”能夠在今年順利舉行,如果美俄關係中至少三個重大的新老問題不變,那麼一次會晤恐怕也無法徹底扭轉當前態勢。

一是美國國內的政治氛圍。“通俄門”調查仍在持續進行,儘管調門有所降低,但對特朗普而言仍是一顆隨時可能爆炸的“政治炸彈”。中期選舉一旦有一院或兩院被民主黨“翻盤”,“通俄門”調查對特朗普而言將更加麻煩。二是美俄之間的戰略互信。特朗普政府接連出臺的《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戰略》等官方報告繼續將俄羅斯定位為“修正主義國家”和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這樣的敘述方式只會加劇兩國間的戰略不信任。三是美俄之間的地緣博弈。隨著敘利亞進入“後伊斯蘭國”時代、美國宣佈退出伊朗核協議等,美俄此前因反恐而出現的有限合作局面或將被大國地緣博弈所取代。

一場雙方期待已久的領導人會晤固然是美俄當前迫切所需,但只有真正從實處維持有利因素、化解不利因素,才能“以點帶面”促進美俄關係真正之變。(責任編輯 王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