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罵“死”人,你就有了存在感?

罵“死”人,你就有了存在感?

最近,網上開始流行網上“互罵群”。有媒體從微信方面瞭解到,對此,微信平臺已經介入,一旦查實將會進行包括但不限於封停功能、限制登錄處理。心理學家指出,簡單、粗暴的罵戰,無法從根本上緩解壓力、宣洩情感;律師更表示,網絡空間裡罵人,同樣要負法律責任。(《成都商報》6月11日)

罵“死”人,你就有了存在感?

眾所周知,不論是在現實生活裡還是在網上罵人,都可能涉及到一般侵權行為。情況嚴重的,還有可能涉及到人身侮辱和誹謗的問題,進而受到法律的嚴懲。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會在大庭廣眾之下參與集體“互罵”,這會被人批評為不文明、低素質,但為什麼到了網上,就可以肆無忌憚呢?

過去常見的解釋,是網友戴著不同的面具,和現實生活有所區別,既然是網上聊天和虛擬社交,一些人就覺得可以逃逸於現實世界,在網絡虛擬世界裡發洩情緒和尋找快感。

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在微信交流這種實名制和熟人社交的平臺裡,現實和虛擬的邊界已經漸趨模糊,這種解釋就顯得很無力了——像微信這樣的社交工具,只是現實社交在網上的延伸化呈現,或者通過這些平臺來協助現實裡的社交,而非純粹的虛擬社交,這區別於過去的網絡論壇、貼吧等平臺的社交模式。

因此,與其用“不文明”“沒素質”之類的標籤去解讀這種現象,不如去思考下這種現象及其背後的心理,到底是如何產生的。筆者嘗試進入了一個討論社會熱點話題的“互噴群”,後因無法忍受其中的汙言穢語和偏執見解,很快便退出了。但筆者發現,“互罵群”有兩個容易被忽略的特徵。

罵“死”人,你就有了存在感?

(本文圖片都源於網絡)

其一,並不是所有群成員都參與“互罵”,圍觀者其實居大多數。尤其是“互罵”現象得到輿論關注後,很多人只是抱著好奇的想法進了群,真正參與“互罵”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人。

其二,“互罵”的各方並不是真的有什麼利益糾紛和矛盾,而是就一些本來就敏感的話題發表不同看法,比如地域偏見、性別歧視、階層偏見、學歷歧視,等等,而且他們有時刻意將它訴諸於非理性,故意用偏激的言論來激怒他人,已達到“刷存在感”的目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互罵群”的問題還在於網友的“集體無意識”——盲目從眾的心理和“刷存在感”的心理在作祟。其實,盲目圍觀是不值得提倡的,而“刷存在感”的想法更是沒必要的。“刷存在感”在這裡更像是一種行為藝術的形式,如果真的想表達自己的看法,宣洩情緒和偏激言論顯然不是最佳選擇,這隻能把事情搞得更亂更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