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日俄戰爭爆發的國際背景:英日美對陣法德俄

日本自從19世紀後半葉“明治維新”以來,打破了封建的閉關鎖國的狀態,迅速發展資本主義,使日本較快地擺脫了半殖民地化的危機,建成了當時亞洲僅有獨立自主的資產階級國家。然而,日本在國家制度和社會生活中仍然保留著大量封建因素,特別是軍國主義。這種情況決定了明治維新以後的政權具有特殊的侵略性。這個政權對內殘酷剝削和鎮壓勞動人民,對外積極擴張掠奪,走上了類似俄羅斯帝國那樣的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道路。

日俄戰爭爆發的國際背景:英日美對陣法德俄

1894年日本悍然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甲午戰爭”。1895年4月日本脅迫清政府簽訂上文提到的《馬關條約》。該約除規定承認日本控制朝鮮外,還要清政府向日本割地賠款以及同意日本享受其它特權。特別是關於割讓遼東半島的規定,激怒了俄羅斯,於是演出上文所說三國干涉還遼、迫使日本修改《馬關條約》的事件。日俄在遠東的利害衝突進一步激化。

此後,日本立即加緊對俄戰爭準備。1895年它從中國掠奪的賠款白銀2.3億兩,大部用於戰備方面。日本的國家開支在1893—1894年為8400萬日元,到1897年增至2.4億多日元,其中軍費大幅度增加。甲午戰後,日本通過一項陸海軍軍備計劃和鐵路建設計劃,所需款項總額達5.16億日元,這項計劃到1900~1901年時基本完成。這標誌著已經作好對俄戰爭的準備。日本武士集團和大資本家的聯盟確信,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鐵路尚未建成之前儘快發動奪取朝鮮和中國東北的戰爭,對日本最為有利。日本國內的進步人士也曾開展過反對日本統治集團侵略和戰爭政策的鬥爭,但是他們的力量尚不足以制止戰爭的爆發。於是,日俄戰爭已不可避免。

日俄戰爭爆發的國際背景:英日美對陣法德俄

1895年,俄羅斯帝國通過劃定與中亞國家阿富汗(此時已淪為英俄兩國的半殖民地)的邊界線,暫時緩和了英俄在這一地區的衝突。

1897年,俄羅斯和奧匈帝國達成維持奧斯曼帝國(1299~1922)的巴爾幹半島現狀的協定。後來又多次同奧匈帝國簽訂關於巴爾幹問題的其他協定。

19世紀後半期,各資本主義列強最後瓜分世界的鬥爭加劇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為了打破孤立,乃利用德法矛盾,轉而加強與法國的關係,但同時,它並沒有放棄緩和與德、奧的矛盾的一切機會。

19世紀末期,興起於歐洲東部、後向西亞、巴爾幹和亞洲北部擴張的俄羅斯的領土已經擴張到2280萬平方公里;佔全世界陸地面積17%。據俄國1904年所作的人口調查,總人口約為1.41億人。總之,這個時期對俄國來說,歐洲處於相對平靜之中。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俄羅斯把注意力轉向了遠東。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是各列強掠奪的主要對象之一。在此期間,俄羅斯帝國對中國的侵略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俄羅斯制訂了“黃俄羅斯計劃”,特別是在東北方向,俄羅斯妄圖併吞整個東北地區,將其變成“黃俄羅斯”,並且在遼東沿海奪取一個常年不凍港。1894年7月,日本在美英帝國主義慫恿下,發動侵略中國和朝鮮的甲午戰爭,打敗了中國軍隊。清政府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把遼東半島割讓與日本,這同俄羅斯圖謀獨佔我整個東北的侵略計劃水火不相容。消息傳出,俄羅斯統治集團大譁,不惜以武力強迫日本放棄遼東半島。他們認為這樣一來,清政府就會把俄羅斯當作“救星”,下一步文章就好作了。

1895年4月17日(即《馬關條約》簽字當天),為了對日本施加壓力,俄羅斯政府夥同德法兩國,共同對日干涉。演出了一場“三國干涉還遼”的鬧劇。當時日本經過甲午戰爭的消耗,一時無力進行新的戰爭,在三國壓力下,被迫“拋棄遼東半島之永久領有”(實際上是清政府以白銀3000萬兩向日本“贖回”遼東半島)。這樣,俄羅斯就成了戰勝國的戰勝國。事後,俄羅斯以“還遼有功”為藉口,對清政府敲詐勒索。

1896年,誘逼清政府接受《中俄密約》,隨即索取了修築中東鐵路及其支線等特權。1897年底,俄羅斯艦隊擅自闖進中國旅順口;翌年3月,俄羅斯政府以軍事壓力為後盾,強行向清政府“租借”旅順、大連及其附近海域,霸佔整個遼東半島,從而在遠東取得了夢寐以求的不凍港。

日俄戰爭爆發的國際背景:英日美對陣法德俄

1900年8月初,八國聯軍1.8萬餘人進犯北京。與此同時,俄羅斯以鎮壓東北義和團運動為名,以國防部長兼陸軍大臣A.H.庫羅帕特金為總參謀長,徵調13.5萬餘官兵,編成四個軍,大舉入侵我東北地區,其目的是獨吞我東北三省。俄羅斯陸軍大臣庫羅帕特金公然叫嚷:“我們將把滿洲變成第二個布哈拉。”這場戰爭被稱為“東北軍民抗擊沙俄入侵之戰”。當時清廷京畿危急,對俄羅斯入侵東北持妥協求和方針;東北全境兵力僅9萬餘人,三地區的主官又和戰分歧,不能統一部署抗敵。1900年10月1日,俄軍佔領奉天(今瀋陽),4日佔領錦州,6日,各路俄軍在鐵嶺會師。

當參加八國聯軍的其他帝國主義侵略軍撤出北京後,在中國東北的俄軍仍賴著不走,實現其所謂“黃俄羅斯計劃”。俄羅斯的陰謀引起中國東北和全國人民的強烈義憤,英日等帝國主義從本身的利益出發,也堅決反對。1902年4月8日俄羅斯政府不得不簽訂《交收東三省條約》,被迫同意分三期撤兵,一年半時間撤完。但是,1903年8月俄羅斯又悍然成立以旅順為中心的遠東總督區,任命阿列克塞耶夫為總督,實際上把我東北當成了俄羅斯領土,接著又重佔奉天。 這樣,俄羅斯終於擺出了一副獨佔中國東北,且不惜為此一戰的架勢。

英國曆來把俄羅斯看作同它爭奪中國的對手。它企圖假手日本阻止俄國南下同它爭奪中國長江流域。因此,英日互相勾結,於1902年1月30日在倫敦簽訂英日同盟,矛頭針對俄羅斯。

美國:自1899年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來,幾度想插足中國東北,都被俄國拒之門外。為了打破俄羅斯對我東北的壟斷地位,美國政府站在日本和英國一邊。英美兩國對於日本給予了大量的經濟援助,為日本的擴軍備戰輸血打氣。

法國:仍然忠於俄法同盟。1902年3月12日,俄法兩國在聖彼得堡發表宣旨,聲稱兩國對於將來遠東或中國發生變化時,為保護兩國之利益,保留其自由行動的餘地。這是把法俄軍事同盟推廣到遠東,矛頭直指英日同盟。但是,法國並不希望俄羅斯把主要軍事力量投入遠東,以免削弱俄法同盟在歐洲對付德國的實力,因此對俄羅斯遠東政策的支持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德國:繼續執行其推動俄羅斯東進的政策。它希望由於俄羅斯佔領東北而和日本甚至英國的矛盾激化,迫使俄羅斯調開西部邊境的俄軍,間接削弱俄法同盟對德國的壓力。因此,德國對俄羅斯1901~1904年間的遠東政策,基本上表示支持。戰爭爆發以後,德國繼續推行這種政策。當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東調時,德國表示願為它加煤。後來甚至醞釀俄德“結盟”。

這樣,到1902年春,上述各帝國主義國家在遠東問題上形成兩大集團:一個是英日同盟,以美國為後盾;另一個是法俄同盟。德國在歐洲反對法國,在遠東則支持俄羅斯。至此,日俄戰爭的國際條件已經形成。

日俄戰爭爆發的國際背景:英日美對陣法德俄

俄羅斯:內部以沙皇為首的統治集團,在對日戰爭問題上並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存在兩派主張。但在同日本爭奪中國和朝鮮等基本的方面這兩派是一丘之貉,都是沙皇政府對遠東的侵略擴張政策的忠實執行者。他們的分歧主要是在策略方面:一派以財政大臣維特和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等人為代表。他們看到俄羅斯在國內和國際上(包括在歐洲和遠東)困難重重,建議不要輕易發動對日戰爭,而應作出某些讓步,同時加強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和戰爭準備,待西伯利亞大鐵路貝加爾湖段通車,運輸能力提高,旅順及其外圍要塞竣工,再伺機決戰;另一派以御前大臣亞歷山大·別佐勃拉佐夫、內務大臣維亞切斯拉夫·普列維、遠東總督阿列克塞耶夫等人為代表。這是一群狂熱的沙文主義者、帝國主義冒險家;他們過低估計日本的力量,認為日本是蕞爾小邦,不堪一擊,“扔帽子就可以把它壓倒,俄羅斯需要一場小小的勝利的戰爭,以便制止革命”,“只有毫不含糊地使日本瞭解,俄羅斯準備捍衛自己在滿洲的利益,如果必要,即不惜訴諸武力,才能夠指望談判獲得成功”,因此主張對日強硬。國內革命高潮愈是逼近,這一幫人愈是想從戰爭尋找出路。

沙皇尼古拉二世本身是戰爭的罪魁禍首,但在發動戰爭的時機問題上,他凌駕於兩派之上。他知道俄羅斯準備不足,希望推遲戰爭,認為“時間是俄羅斯最好的盟友”,“每一個年頭都會加強我們的實力”。但是,他確信推遲戰爭的最好辦法是採取強硬政策,而“讓步總是引起新的讓步”。這樣,他實際上支持了別佐勃拉佐夫一派的主張。1903年5月,沙皇排斥了維特對遠東事務的干預,重用別佐勃拉佐夫,正式推行所謂“新方針”。與此相呼應,在全俄國掀起一片戰爭叫囂,呼籲人民“流血、犧牲”,“保衛祖國”,大造戰爭空氣。但是,俄國實際的戰爭準備進展緩慢。

另一方面,日本統治集團看到,“每拖延一天,甚至一小時,都會增強俄羅斯取勝的機會”,因此在英美支持下加緊備戰,同時對俄羅斯展開外交攻勢。在日俄談判過程中,日方不斷提高要價,開始則要求俄羅斯承認其對朝鮮的“保護”,繼而要求打入“南滿”,最後又要求在“北滿”及其他地區的權利。儘管沙皇政府玩弄外交手腕,故意拖延談判,以爭取時間,但日本統治集團決心利用當時有利的國際形勢和俄羅斯準備不足的致命弱點,於1904年2月6日正式與俄羅斯斷交,2月8日夜間不宣而戰。從此爆發了日俄兩國統治集團長期準備的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

日俄戰爭爆發的國際背景:英日美對陣法德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