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浙江省聯社理事長王小龍:普惠金融要避免落入兩個“陷阱”

“發展普惠金融要避免落入兩個‘陷阱’,一是避免個人過度授信帶來新的信用風險,二是避免互聯網金融‘先發展後治理’的風險。”6月12日,浙江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理事長王小龍在由中國人民大學普惠金融研究院主辦的“普惠金融與鄉村振興研討會”上做出這一表述。

他認為,自《國務院關於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印發以來,普惠金融成為金融領域的熱點,無論是傳統銀行還是新興的非持牌機構都積極投入其中,這一派繁榮景象的背後,有一些新情況應被業內高度重視。

首先,避免個人過度授信帶來新的信用風險。

“過去銀行對企業過度授信、多頭授信,客觀上成為經濟發展埋下隱患。”王小龍說,以浙江省為例,在經濟下行期,因聯保互保引發信用風險,該省銀行業曾大吃苦頭,甚至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如今,由於各大銀行轉型紛紛下沉重心,大力拓展零售業務,個人貸款的總量和比重明顯增加。“我感覺當前比較危險的趨勢是,農信社個人業務做到哪裡,別的行跟著我們做到哪裡,這種個人過度授信是很危險的。”

他表示,農村過去是授信不足,但如果在農民金融知識不夠豐富前提下給他過度授信,反而會讓他誤認為融資是很容易的事,不利於可持續發展。

同時他認為,當前影響普惠金融的因素之一是成本,即整個社會融資成本高,但融資成本高與所謂的銀行業競爭不充分沒有直接關係,而是因為普遍的資產升值預期帶來的高槓杆推動了市場利潤。

“在浙江杭州有近60家銀行在競爭,目前不是銀行競爭不充分,而是過度競爭,很多銀行在同一個縣域,我的看法是沒有可持續的條件和能力。所以,利率高不是銀行競爭業競爭不充分的問題,也不是普惠金融力度不夠的問題。”王小龍說。

其次,避免互聯網金融“先發展後治理”的風險。

他表示,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其在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效率、提升服務體驗等方面具有優勢,但目前其治理模式尚不完善,特別是如何規範、合理地利用大數據十分重要,不能走上不規範、不合理濫用信用體系的彎路。

“實踐中,有部分金融機構或非金融機構利用大數據分析,選擇特定的優質客戶群開展跨區域營銷,這種利己主義者的互聯網金融,我認為不應該被視為普惠金融的有機組成部分。”王小龍說。

他建議,監管部門應繼續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和引導,鼓勵正規持牌金融機構重新利用互聯網技術來提升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同時,防止別有用心、打著所謂“互聯網金融”旗號做違法違規事情的機構和個人,尤其應加強對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數據的管理。

最後,普惠金融應融入社區治理體系重構的進程。

王小龍表示,城鄉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單元,長期以來,廣大農村地區通過黨的領導、村民自治、鄉規民約的有機結合,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社區治理體系,特別是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農村地區的面貌煥然一新,鄉村治理日益完善。

“然而,目前缺乏城市社區治理,現在叫金融機構上人家家門是進不去的,社區對農民的情況也不瞭解。”王小龍說,從全國整體範圍看,社區治理體系正處在不斷完善和重構的進程中。

深化提升普惠金融發展,接下來農信社一方面要總結農村治理的相關經驗,開展社區網格化服務,讓服務觸及家家戶戶、邊邊角角,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城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全面融入社區治理體系重構的進程中。同時,要積極應用金融科技力量,著力提升服務便捷度、體驗度,讓社區百姓“一次都不用跑”,為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