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旱夔門的地下,藏著一位魔術師

“旱夔門”距赫赫有名的小寨天坑,距離不足五公里。

在巫恩路上居高臨下看它,像是被某種力量狠狠地砸了一下,繼而裂開一道口子。

裂口深邃神秘,兩邊數百丈高的石壁如虛掩著的大門,像極了瞿塘峽口的夔門。

旱夔門的地下,藏著一位魔術師

旱夔門外的世外桃源

進入旱夔門必須先到椅子埫(埫:[tǎng] 指山間平地,多用於地名,也是土地面積單位),村子的入口頗有些曲徑通幽。

沿竹林中的小徑七彎八拐後,眼前豁然開朗,凹陷的平地上農田房舍錯落有致,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眼前此景,像是進入了“桃花源”。

旱夔門的地下,藏著一位魔術師

村子裡住著兩百多口人,有意思的是,大多數人都姓唐。

唐玉安住就在旱夔門入口處,是村裡地勢最低的一戶人家。

旱夔門被外界發現之後,他把家改成了農家樂。

他笑稱自己為“看門人”。

旱夔門的地下,藏著一位魔術師

居住在椅子埫,能輕易知道四十多公里外的“茅草壩”有沒有下大雨。

因為每次大雨過後,洪水會經地縫漫到小寨天坑,再到旱夔門後面的峽谷裡,。

地圖上看,這幾個地方相隔不算近。

從茅草壩流下來的撒谷溪,在地縫失去了蹤影。

原來它藏到了地下,長期衝擊侵蝕著山體,加上地殼運動,使石灰岩岩層不斷崩塌,地縫、天坑、旱夔門由此形成。

未被充分侵蝕的石灰岩依然矗立,上覆蓋層較厚的椅子埫,抗塌性強,沒有發生較大坍塌,引來了唐家祖先安家落戶。

旱夔門的地下,藏著一位魔術師

迷宮河裡藏著熬硝遺址

唐玉安叫來老唐,帶我們穿越旱夔門。

他曾帶領過多支科考隊下去過。

路上滿是亂石和荒草樹藤,曾在這裡熬硝的古人修出小道,只有部分還裸露在外。

兩個月前老唐帶領一隊人馬來過這裡,砍倒的草木又瘋長了起來。

走完雜草亂石埋沒的小路,熬硝古道出現。

旱夔門的地下,藏著一位魔術師

古道沿山崖開鑿,僅容一人側身而過,腳邊是幾百米高的懸崖。

對面約200米高的一處山洞裡,擺放著一副懸棺。

筆直陡峭的山體,即使常年在此採藥的山民,也無法攀爬上去。

懸棺的出現,證明這裡很早就有人居住了。

旱夔門的地下,藏著一位魔術師

密林中明清時的硝場,規模龐大,卻只剩些斷壁殘垣。

河流盡頭300多米高的山崖上,有處巨大的硝洞,裡面是古人熬硝遺址。

老唐說,解放後這裡還用作熬硝,幾十口大鍋整天煮著硝水,硝渣廢料堆積如山。

周圍幾個村的人,都以熬硝為生。

為什麼此處有如此豐富的硝土資源呢?

旱夔門的地下,藏著一位魔術師

迷宮河用之不竭的硝土資源,依然要歸功於這裡的地下水。

水的搬運和沖刷形成洞穴,吸引了蝙蝠和老鼠來棲息,它們的糞便是硝土來源之一。

但並非每個溶洞都有足夠多的動物糞便。

地下水在下滲過程中,除了把洞外土壤中的硝酸鹽帶入洞穴,還能把地表獲得的有機質運到洞穴裡,被細菌利用,產生硝化反應,形成硝酸鹽。

硝土在地下水的作用下不斷積累,才吸引了古人不辭艱辛在絕壁上開礦熬硝。

旱夔門的地下,藏著一位魔術師

樹林中的熬硝遺蹟

下到谷底,於地縫消失的那條河流,在這裡歡快流淌。

河谷四面被絕壁圍繞,常瀰漫著濃霧,使人難辨方向,當地人便稱這條河為“迷宮河”。

河水冰冷刺骨,我們逆流而上,去往迷宮河的盡頭。

在那裡,我們將見到村民們所說的“炮泉”。

旱夔門的地下,藏著一位魔術師

神奇的炮泉

居住在椅子埫,稍微上了年紀的村民,都記得四十多年前的一件怪事。

那是與平日毫無區別的一天,到了下午時分,突然從迷宮河盡頭,冒出幾十丈高的水柱,轟隆巨響震徹山谷。

那股水柱冒了一陣,又突然消失。

實際上每隔數年,迷宮河盡頭的泉水,都會冒出來一次,只是再沒有那次壯觀。

每次冒水出來,轟隆作響,彷彿有人放炮,村民們便把這眼泉水,稱為“炮泉”。

旱夔門的地下,藏著一位魔術師

在地理學上,“炮泉”就是間歇泉。

在火山活動地區很常見,但旱夔門並非火山活動區,為什麼會產生間歇泉呢?

原來,罕見的地質構造也能產生間歇泉,泉水冒出地面的過程,是由虹吸岩溶洞穴系統完成的。

地下水溶蝕山體,巧合中形成了一條虹吸管道,從上游源源不斷的供水過來,水就會沿著虹吸岩溶洞穴流出地表。

當上遊給水突然超出洞穴承載時,下游出水口就會形成間歇泉。

旱夔門的地下,藏著一位魔術師

原理示意圖,與抽水馬桶工作原理相同

在迷宮河裡艱難跋涉後,終於來到了炮泉所在地。

兩塊石頭形成虛掩的門,門中的石縫裡,一條瀑布傾瀉而下。

老唐指著深不見底的水潭說,水柱就是從那裡冒出來的。

炮泉此時處於歇噴狀態,但也許它正在預謀著下一次的噴發呢?

旱夔門的地下,藏著一位魔術師

太陽落山前,我們從迷宮河回到椅子埫,炎熱撲面而來,村民們正悠閒地在院子裡乘涼。

站在唐玉安的院子裡,再次仰望旱夔門,彷彿下面躲著一位魔術師,悄悄用千萬年時間,創作出這奇妙的一切。

旱夔門的地下,藏著一位魔術師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1.《The Joural of Geology》 黃倫先譯

2.《岩溶洞穴中硝石的研究進展》歐陽歡歡、閆志為、眭華生、李水新

3.《通過實驗談間歇泉的成因》焦赳赳

4.《中國的間歇泉》佟偉

5.《我國岩溶塌陷研究綜述》張麗芬、曾夏生、姚運生、廖武林

(圖文版權歸屬重慶地理地圖書店&重慶地理探索頻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