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唐太宗李世民十八學士之一的孔穎達,為何被認為是唐代儒學代表人物之一?

仁勇校尉


唐代喜歡評選“十八學士”,前後產生了兩撥人:

一、唐太宗時期開文學館,命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薛收(他去世後,劉孝孫補入了)、褚亮、姚思廉、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十八人並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還請閻立本給他們畫了圖,讓褚亮題了贊,號《十八學士寫真圖》。這件事情,《舊唐書·褚亮傳》記載了。

二、唐玄宗開元時期,以張說、徐堅、賀知章、趙冬曦、馮朝隱、康子元、侯行果、韋述、敬會真、趙玄默、毋煚、呂向、鹹廙業、李子釗、東方顥、陸去泰、餘欽、孫季良十八人為學士,命董萼繪像。這次的記錄,我們今天只能看宋人王應麟《小學紺珠·名臣》和元人白珽的《湛淵靜語》了。

這其中大部分人,我們今天一般中國人是並不清楚的。而孔穎達(574~648)呢,今天人知道他,完全是因為《五經正義》。

孔穎達字衝遠,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曾跟著隋朝的經學家、天文學家劉焯學習。隋大業(605~616)初年,孔穎達舉明經高第,授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博士。

當時,隋煬帝召諸郡儒官集東都洛陽,詔國子秘書學士參加當時的最高學術會議。會議期間,孔穎達表現非常突出,並且年齡最小。有的老同志感到非常羞愧,甚至暗遣人刺殺他,幸好沒有成功。算一下他當時也就30出頭,相當於今天一個90後的碩士生去參加中科院、社科院的學術會議,所有老教授都不如他,得多遭人嫉恨。

到唐代,孔穎達歷任國子博士、國子司業、國子祭酒(相當於北大校長)等職。去世以後,官方給他的諡號是“憲”。

唐貞觀初年,康太宗認為當時儒學師說多門,章句繁雜,為了統一思想,就命孔穎達主持編撰五經義訓。孔穎達乃兼採南北經學義疏,以南學為主,編成《五經正義》180卷,為經學註疏的“定本”,就是今天《十三經注疏》中五經的疏文。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五經正義》向全國頒佈,成為了考試標準,對宋代程朱理學影響也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