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行氣之辟穀

行氣之辟穀

辟穀又稱卻谷,斷谷,絕谷、休糧、絕粒等,也就是不食五穀。關於不食五穀的修煉方法在道教的不少經書典籍中都有涉及,如在《莊子,逍遙遊》中就談到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其“不食五穀,吸風飲露”。而在《淮南子,人間訓》中同樣有不食五穀的記載,其說單豹”倍世商俗,巖居谷飲,不衣絲麻,不食五穀,行年七十,猶有童子之顏色。”“因為有不少經典都載有辟穀的內容.甚至長壽的先例,所以修習此術者代不乏人。

據《漢武帝外傳》中說,方士王真“斷谷二百餘年,肉色光美,徐行及馬,力兼數人。”《後漢書,方術傳》中載:“(郝)孟節能含棗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但這樣的一種方法是否行之有效,真的如經書典籍中所論及的那樣,能夠有如此久的耐力與無飢餓感,自然會使人持懷疑的態度,如葛洪《抱朴子內篇.雜應》篇中所載,三國吳道士石春,常一月或百日不食,吳景帝聞而疑之,“乃召取鑠,令人備守之。春但求三二升水如此一年餘,春顏色更鮮悅,氣力如故。”這似乎給人以很好的印證,說明辟穀的妙用。但辟穀有時也要伴有藥物,甚至應懂得如何服氣,那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人們不得不承認闢 谷這種方法,通過現代醫學的研究證明的確有不少的正面作用,如健腦益智、開發人體潛能,以及健美或清理腸胃等的作用。說其健腦益智、開發人體潛能皆因能除去體內的贅物及毒素,使腸胃得以調節與靜養,心智得以澄清與靜化。再者,人要是吃得過飽時,心智自有蔽障,思維自然不暢,而進人不飢不餓之狀,則有意想不到之效。至於健美或清理腸胃則不言而喻。在仙經中說:“子欲長生,腸中當清,長生不死,腸中無癢。”醫學研究證明,人體的衰老和疾病多因大腸中的糞便堆積和發酵而產生有害物質,使人體慢性中毒,以至於成為百病之源。如果清除不盡,會產生多種毒素危害人體的健康。也正由於有這樣的一種認識道教經書中說:“故知絕粒者,乃長生之徑路;服氣者,為不死之妙門。”

唐朝高真司馬承禎曾認為“凡服氣斷谷者,一旬之時,精氣微弱,顏色萎黃:二和之時,動作螟眩,肢節悵恨,大便苦難,小便赤黃,或時下狗前剛後溏三旬之時,身體消理,而難以行,四甸之時,顏色漸悅,心獨安康,五旬之時,五臟調和精氣內養;六旬之時,體得如故,機關調暢;七旬之時,心惡喧煩,志願高翔:八自之時,恬淡寂寞,信明術方:九旬之時,榮華潤澤,聲音洪彰;十旬之時,正氣皆至,其效極昌,修之不止,年命延長。三年之後,瘢痕滅除,顏色有光;六年髓填,腸化為筋,預知存亡;經歷九年,役使鬼神,玉女侍傍,腦實脅胼,不可復傷,號日真人也”。這較為詳盡地闡明瞭辟穀過程中所出現的一些狀態,有些狀態在常人認為是不正常的,但卻在服氣斷谷的過程中是一種自然的現象。不過對於一些現象的判定是需要有懂得或經歷過的人去指點,尚不可盲修瞎煉,否則,不僅難得延年之理,反而會傷損到身體,無利於長生,這是初煉辟穀者所應認識和意識到的。

另外,辟穀在道教中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除去三尸神。道教認為在人體中藏有三尸,為人大害。上屍彭倨也日青姑,在人頭中,令人眼暗、發落、口臭、面皺、齒落,常使人好嗜慾凝滯,學道之人宜禁制之;中屍彭質也日白姑,在人腹中,伐人五臟,少氣多忘,令人好作惡事,賧食物命,或作夢寐倒亂,常使人貪財,好喜怒,獨亂真氣;下屍彭矯也日血姑,在人足中,令人下關搔擾,五情勇動淫邪,不能自禁,常使人愛衣服,耽酒好色。斬除三者的方法之-就是辟穀,意味人不食可括,而此三尸寄於人體,體內無食,其無食可食,不食便死,而人反得以存活;反之三尸若活,人則多病以至於死,所以只有除卻生死之患,才能無患。當然世俗中人斬三戶則多以守庚申的方法斷之。

道書認為三尸每至庚申日皆上白司命,言人罪過。過大者,奪人紀;小者,奪人算。除辟穀之外,只有庚申日,兼夜不臥,持而守之,若身體疾累,小伏數覺尚可,但不能睡熟。若能三守庚申,則三尸振恐,七守庚申,三戶長絕。所以求仙之人,當恬淡不欲,使神靜性明,以除卻三尸,方人仙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