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父母的音量,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教養

美國說話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研究者將媽媽們大吼大叫以超過85分貝的音量,放給10名7至10歲的兒童聽。之後讓他們寫出媽媽吼叫的內容,結果只有13.3%的孩子寫對。

研究者稱,大音量的吼叫,對管教孩子毫無用處,音量越大,孩子注意力越不集中。

正如北師大教授錢志亮所言“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孩子聽得就越認真,教育的效果也就會越好。”

1

音量越大,孩子越不聽話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時,以為聲音越大,孩子越會記憶深刻,效果也就會越好,結果事與願違,還引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爸爸去哪兒3》裡有這樣的情節:

林永健的兒子林大竣和夏克立的女兒夏天,被節目組要求看守糖果和冰淇淋,年紀小經不起誘惑的他們,違反了規定偷吃了糖果。

林永健看到兒子的表現,立馬提高音調,大聲對兒子說:

“吃什麼吃?你為什麼要吃?站一邊好好想想去……”

而夏克立則把女兒拉到一邊,親切而又嚴肅地小聲告訴她:

“錯在哪裡?為什麼不能這樣做?錯了就要接受懲罰。”

被爸爸大聲訓斥的林大俊,壓根不知道自己的錯誤所在,明明是自己犯錯導致爸爸生氣,卻演變成自己生爸爸的氣,在接下來的節目中,故意和爸爸頂嘴,不配合爸爸的行動。

大聲對孩子說話,不僅沒有起到作用,卻起到了反作用,讓孩子越叛逆,越聽不進去大人的話。

父母的音量,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教養

而被爸爸小聲教育的夏天呢?心甘情願地接受罰站,在接下來的節目中,心情愉悅,開心玩樂。

同樣的一件小事,爸爸大聲訓斥和小聲說教,效果天壤之別,一個讓孩子認識到了自己錯誤,主動承認了錯誤,成長收穫了一整天,一個讓孩子不知所以然,只記住了爸爸的高分貝,鬱悶失落了一整天。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寫道:“我們習慣於對家人大喊大叫,指責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溝通,我們都忽視了最關鍵的一點:有效溝通。”

對孩子大聲嚷嚷絕不是最佳的溝通方法,只有裝滿愛的語言,才能浸潤孩子的心靈,整天扯著嗓子嚷嚷的父母,往往很難引導孩子的成長,更影響親子關係的親密融洽。

溫聲細語比大聲怒吼更有震懾力,當父母的說話聲是甜的,每一句話孩子都能牢記於心。

2

音量越大,孩子越感受不到愛

當你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的內心是什麼樣的?

“當媽媽對我大吼大叫時,我的全身都散架了,我的腦袋飛到了宇宙裡,肚子落入了大海里,嘴巴插在了高山上……”

這是德國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裡企鵝的心聲,雖有誇張成分,但現實生活中,大聲說話對孩子的傷害絕不可低估。

在臺灣,有這樣的真實實驗: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看看媽媽是如何用吼叫傷害孩子的。

父母的音量,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教養

父母的音量,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教養

父母的音量,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教養

3

父母的音量,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教養

父母的音量,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教養

父母的音量,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教養

父母的音量,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教養

父母的音量,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教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