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灌縣老故事丨勝地尋蹤:城南門搶修記

田世松(四川都江堰)

依山傍水的灌縣古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尚有四座城樓,它們分別位於古城的東西南北四方。其中的東門(現在的宣化門)臨蒲陽河,北門傍楊柳河,而西門與南門則依託玉壘山脈分別建造其山峰和山麓。

在盛世年間,這四個城門自然是民族交往、繁榮經濟的通商口岸,成了茶馬古道的起點與驛站。然而每逢戰亂年代,它們就成為了拱衛灌縣城的軍事要塞。筆者曾經看到一篇關於川西解放的史料記載:在中共地下黨的指導下,1949年12月9日,川軍將領鄧錫侯、劉文輝、潘文華在彭縣聯名通電起義,即令駐灌縣的川軍95軍225師675團扼守灌縣城,並在玉壘山挖戰壕、築工事,構築稱為“第二防線”陣地,阻止國民黨胡宗南殘部,防止其往阿壩方向潰逃,以此配合人民解放軍解放大西南的戰略部署。當然,時事多變,古城最終無戰事。12月23日灌縣和平解放,十多天後,灌縣人民政府的第一任縣長郭平接任起義的95軍代理縣長王元樞,成為當時灌縣的最高領導人。

雖然灌縣城免遭戰火劫難,但是新政權面臨的挑戰接踵而至:先是1月古堰歲修工程遭到土匪幹擾,民工住處被襲擊;接著是“二五”叛亂髮生,叛匪火燒觀鳳樓;還有在鄉下徵糧的工作組隊員被圍困,隨之有徵糧隊員和解放軍遭殺害的情況發生……嚴峻的形勢下,新的政府既要抓生產(保證古堰4月5日的清明放水),又要護城安民,還要剿匪、平叛、徵糧……不難想象,當時小城四方的城門一定變成了軍事要塞:白天設崗,盤查行人;夜晚閉門,放哨打更。筆者之所以如此猜想,除上述有史料記載的那些大事件外,還源於有幸發現的一些當年的小資料,現在抄錄出來,供大家賞析:

灌縣老故事丨勝地尋蹤:城南門搶修記

令蒲陽鄉人民政府

查你鄉前日抬運安瀾橋橋樁,撞壞了南門門一扇。本府以事關城防安全,未便擱置不理,已於3月22(日)僱工修復,共該工資、材料費計人民幣7萬3千元正。上項經費應由你鄉負擔,此有開單據二張已於3月23日交由尹澤生同志轉來,特此通知你們,迅將此款繳來本府,務必了清手續為要。

此令

縣長郭(平)

3月30日

今收到

灌縣人民政府發來3月22日搶修南門所買鐵釘2斤14兩,接包條燒焊三火工。以上共收4萬5千元正。

此據

福元長號

1950年3月27日

灌縣老故事丨勝地尋蹤:城南門搶修記

附:

木料14,000元

鐵釘2斤14兩

每斤14,000元

該40,000元

又接鐵包條(三斷)

該5,000元

木工四人每(人)3,500元

共該14,000元

以上共該73,000元

灌縣老故事丨勝地尋蹤:城南門搶修記

縣長郭平

資料中提到的南門,雖然今天已經全無蹤跡,但要考據也不難,它還有一段老城牆遺留下來,就是現在的西街入口處,即城牆末端與現在的南街街面之間大約20米距離處,就是當年南門所在地。至今,從那微微隆起的地勢,不難想象出古人依託山麓築城樓的獨特之處呢。

順便提及,以上那些東西在今天看來談不上是什麼重要史料,無非就是說明了兩點:其一,那時南門挺重要,被撞壞一扇馬上要修復,且上報縣的最高官員——縣長;其二,對於催收維修費這樣的瑣碎小事,最高領導縣長竟親筆書寫政府令,而且非常及時,僅在完工的兩天後就送達執行,可見其辦事的高效迅速。我們對於前一點尚可理解,因為“本府以事關城防安全,未便搕置不理”,須及時僱工修復。可是對於後一點縣長郭平的做法,就不能不令人驚歎。前面提到當時全縣形勢緊迫,政府工作日理萬機,作為當地最高領導人的縣長,除了能在大處運籌帷幄外,還親自提筆為一樁維修且費用不多的事情書寫催款令,真可謂是事無鉅細、盡力而為了。在百忙之中還能認真仔細處置瑣碎小事,當時政府幹部的這種務實和負責的工作作風,難道不令我們肅然起敬和由衷讚揚嗎?

這也是筆者今天翻出這歷史遺留下來的發黃的紙片,且將這些陳年舊賬公示於世的原因吧。


田世松,筆名田松,四川都江堰人,螢詩刋發起人之一,有多篇作品發表在《中國法制文學》《工人文藝》《都江文藝》《南方週末》等報刊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