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千古奇乞話武訓

千古奇乞話武訓

武訓,何許人也?我想,如今知道的人怕是很少了,但是我們不能因為知道的人少而忘記他曾經的存在。武訓史有其人,而且就是咱們山東的冠縣人,他離開我們也不過一百多年的時間,如今,還有一些學校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是幹什麼的呢?說起來真是不可思議,他是一位乞丐。乞丐?是的,他是一位乞丐,但是,這可是位了不起的乞丐,他的感人事蹟,驚動過朝廷,一百多年來,許多政界、軍界、文教界的風雲人物,都曾經對他做出過高度的評價或讚譽。如民主人士蔡元培、黃炎培、等;政界的蔣介石、汪精衛、何思源等;軍界的馮玉祥、張學良、楊虎城、張自忠等;文教界的郭沫若、陶行知、郁達夫、臧克家等,或撰文讚頌,或親筆題辭,或參加各種紀念活動,或以武訓為名的義學捐款等等。不僅如此,他還被收入到《世界教育辭典》中,因為他不識字,故稱他為“無聲教育家”、“平民教育家”。

一個乞丐究竟做過什麼事轟動如此之大?還是讓我們看看他不幸的人生經歷和不懈的理想追求吧!

武訓生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今山東冠縣柳林鎮武莊人。武訓自小家貧,貧到什麼程度?貧的連個名字都沒有。武訓在家排行第七,人們都叫他武七。武訓這個名字,是後來朝廷嘉獎他的興學義舉而賜的名。

武訓七歲那年父親不親去世,之後跟隨母親乞討為生,十四五歲的時候母親又離開人間,沒有依靠的武訓只好給人家當傭工,由於不識字年齡小,屢屢遭人欺侮。為一大戶人家連幹了三年,僱主知道他是文盲,以假帳相欺,謊說三年的工錢已付清。武訓據理爭辯,僱主反說他“訛賴”,遭到家丁的毒打。武訓氣的口吐白沫,大病三天,不食不語。醒來後,武訓深深感受到不識字的苦處,又想像他這樣的窮苦人還不少,如果不念書識字,就吃不盡人間的苦頭,於是,他決心行乞興學。

21歲的時候,武訓肩背褡袋,開始了乞討集資生涯。他爛衣遮體、蓬頭垢面,一邊走一邊唱著自己編的歌謠:“吃雜物,能當飯,省錢修個義學院。”白天行乞,到了晚上把揀來的破爛績麻纏線,並唱著:“拾線頭,纏線蛋,一心修個義學院;纏線蛋,接線頭,修個義學不犯愁。”另外,他還經常為人做些苦力活,還學江湖藝人的表演鬥樂招徠施捨,甚至吃蛇蠍、吞磚瓦以取賞錢。武訓把乞討等換來的收入存放在本縣一位楊舉人家中,49歲的時候,他已置田230畝,積存3800餘吊錢。武訓已經相當富足了,但他仍然乞討,過著赤貧的生活。光緒十四年(1888)年,武訓花4000餘吊錢在柳林鎮東門外建起了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他親自跪請有學問的進士、舉人任教,跪求貧寒的人家孩子入學,不收學費,經費從他置辦的學田中支出。每逢開學第一天時,武七都要先拜老師,次拜學生,這種儀式持續多年。每次置宴招待老師時,他都請當地名紳相陪,而自己則站立門外,專候磕頭進菜,而自己等待宴後吃些殘渣剩羹離去。有空他來義塾看看,對於勤於任教的老師叩跪感謝,對於貪玩不認真學習的學生下跪泣勸。光緒十六年(1890),武訓與寺院合作,在館陶縣楊二莊興辦了第二所義學。光緒二十二年(1896),武訓又靠行乞積蓄,並求得臨清官紳資助,用資3000吊在臨清縣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武訓一心一意興辦義學,一生不娶妻、不置家產。光緒二十三年(1896)四月二十三日,武訓在朗朗讀書聲中含笑病逝於臨清御史巷義塾,終年59歲。出殯當日,參加葬禮達萬人以上,沿途來觀者人山人海,師生哭聲震天,鄉民紛紛落淚。他的遺體遵照本人的遺囑葬於堂邑縣柳林鎮崇賢義塾的東側。

這就是武訓,一個乞丐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