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8年抗戰已改為14年抗戰。在盧溝橋事變之前的6年中,我軍數次與日軍作戰,規模較大是長城抗戰和“一·二八”淞滬抗戰。在廣州市區東部,地鐵6號線沙河頂站附近,有座西式大門,便是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地。門正面是原民國政府主席林森題寫的“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背面是民國政府行政院長宋子文題寫的“碧血丹心”。
“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在1932年,與1937年的淞滬會戰是兩回事。日本在發動“九一八”事變之後,企圖在東北成立滿洲國,但它擔心西方國家反對,便在上海挑起事端,企圖轉移注意力。32年1月18日,幾個被川島芳子收買的傢伙,在大街上打死日本僑民,日本以此為藉口,向上海調兵。
駐上海的19路軍,沒有聽從避戰命令,在1月28日與日軍開戰。開戰次日,已經下野的蔣介石復出,出任軍委會委員長,並發表《告全國將士電》,要求全國將士奮力抵抗。與此同時,民國政府決定遷都洛陽,表示絕不屈服。
為援助19路軍,民國政府將中央軍精銳第88、87師等合編為第5軍,張治中任軍長,隸屬十九路軍總部參戰。不過,打到3月2日,日軍還是攻佔了上海,我軍退守第2道防線。由於西方國家的壓力,以及國聯決議要求停戰,日本這才坐下來與我國議和。
據我方數據,淞滬抗戰日軍傷亡10254人,而日方數字是3091人。我軍傷亡14104人。為紀念民族英雄,戰後,華僑們捐資修建了這座烈士墓。
19路軍的總指揮是蔣光鼐。淞滬抗戰後,19路軍調往福建,蔣將軍任省主席。一年後,他與數人聯手發動反將政變,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但很快失敗,19路軍番號被撤銷,蔣將軍從此賦閒,1949年以後當過紡織部長,1967年在北京去世,骨灰開始在八寶山,1997年遷移到此。
蔡廷鍇是19路軍的副總指揮兼軍長。他也參加了福建政變,與蔣將軍不同的是,他在抗戰期間還出任過第26集團軍總司令,並參加了崑崙關戰役,但很快成為光桿司令,只好一直閒居。再往後,他成立了民主促進會,1949年以後擔任過很多職務,1968年在北京去世,骨灰也在八寶山,1997年遷移到此。
廣州除了19路軍烈士陵園,還有新一軍烈士陵園,它們紀念的,都是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將士們。但願,人們別忘了這些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