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我真的不想回家:和父母“相愛”最簡單也最難

1

“彤彤,你可真夠專情的。”

“怎麼啦?”

“在一起工作三年了,我就從沒見你換過微信頭像。”

“不是專情,我前腳把頭像換了,我媽後腳就要打電話過來追問。”

“你媽媽真關心你,我媽可注意不到這些小細節。”

“嗯,是關心。”彤彤一邊苦笑一邊低聲說。“因為頭像是我媽指定的啊。”她在心裡默默地回應。

彤彤今年27歲,家在山東,大學四年在四川成都,畢業後找了一份和專業對口的工作就留在了這座城市。“一個女孩子,怎麼選了離家那麼遠的地方工作啊?”當別人問其原因,彤彤總是笑著說:“成都太好吃了,捨不得離開啊。”而真正的原因彤彤卻不願提及,她常常在想如果能像處理舊信件一樣,將往事一一打包,丟進心裡的雜物間就好了,也不用再重讀。

從彤彤記事起,媽媽就是嚴肅的,難以取悅的。

彤彤得到一朵小紅花,媽媽會說:“你原本可以得到兩朵的。”

彤彤得到學習標兵的獎狀,媽媽會說:“你英語比小白還少了5分呢,老師怎麼把這個獎給了你?”

……

除此之外媽媽還有極其敏銳的洞察力,彤彤這邊有個風吹草動,媽媽就會立馬出現糾正,彤彤就像一輛小火車,而媽媽就像在前面鋪設軌道的人,不允許火車軌跡出現任何偏離,而且只能一板一眼的走直線。

彤彤想:我還小,什麼都不懂,媽媽會為我多把把關,也許再長大些就好了。

我真的不想回家:和父母“相愛”最簡單也最難

“我要你每天給家裡打個電話,就那麼難做到嗎?”

“你又和同學出去玩了?一個女孩子10點了還在外面,像什麼話?你別總覺得我嘮叨,這還不是為了你好。”

“給你打電話怎麼沒有馬上回過來,長大了,翅膀硬了?不需要爸爸媽媽了?”

……

畢業後的第二年,彤彤在一個讀者見面會上結識了現在的男朋友劉帆,兩個人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三觀又契合,穩定地交往了一年多後蓉蓉打算向家裡說明情況。

“媽,我有男朋友了,成都人…….”她的聲音彷彿還沒來得及落地,就被電話那頭媽媽的咆哮聲擊打了回來。

“當初你說去外地讀書是為了增長見識,我不同意,你和你爸兩個人聯合起來跟我軟磨硬泡,你把那邊的工作辭了吧,回家我們幫你安排個工作,踏踏實實的…….你在聽我說話嗎?”

“媽,我現在的工作正處在上升期,感情的事我也有自己的打算。”彤彤無可奈地說。

“你自從去了成都,家都不知道回了,你看隔壁王叔叔的兒子再忙每個月都要回家看看,你呢?”

“媽,你難道真的不知道我為什麼不願意回家嗎?”

“你現在長大了,不聽話了是吧?”

“媽,小時候你就要求我乖乖聽話,可我今年已經27歲了,你還要我聽你的話?萬一哪天你不在了,你讓我聽誰的話?我到底要怎麼做你才會滿意?”

電話兩端忽然一下子都沒了聲音。

2

在最新一期《十三邀》中姜文說他在拍電影的時候可以做到如魚得水,但是不拍電影時,回到現實,仍然面對的是十幾歲時的困境,不知道怎麼去處理,自己在生活中是個很不自信的人。

比如說怎麼都處理不好自己和母親的關係,看見別人能和自己母親又摟又抱,很親暱,但自己做不到。直到媽媽去世,想處好,卻一直也沒處好。

我真的不想回家:和父母“相愛”最簡單也最難

姜文說自己也做了很多努力,他賺錢了給母親買房子,母親並沒有表現出很高興,而且還不願意搬去住。而朋友同樣給母親買了房子,卻得到了“好兒子”的誇讚。

姜文滿心歡喜地把中戲的錄取通知書拿給母親看,本以為母親會為他高興,母親卻把通知書“啪”扔到一邊說:“你那一盆衣服還沒洗呢,你別跟我聊這個。”

“我不知道怎麼能讓她看見我做的事而高興。”說完這句話,姜文沉默了。

我真的不想回家:和父母“相愛”最簡單也最難

我們很難把在片場殺伐決斷,說一不二,對所有細節都能果斷、精準把握的姜文和生活中不自信的姜文聯繫起來。

他花了很長時間只想得到母親的一個肯定,然而每一次迎來的都是打擊和無奈,最終“求而不得”成為了迄今為止令他感到最失敗的事。

3

譚雅出生在美國一個貧寒的家庭,她從小便在母親的打擊中長大,動不動就會遭到打罵和羞辱,唯一能讓她感覺到一點溫情的父親也在她10多歲時被母親趕出家門,從此她變成了一個極度缺愛的小女孩。

我真的不想回家:和父母“相愛”最簡單也最難

好在她在花滑上擁有極高的天賦,又肯刻苦努力的訓練。

然而譚雅無論取得多好的成績,冷漠的母親都不會給她一點表揚和關愛,甚至還會拿髮梳一邊打她一邊罵她是個“沒用的廢物”。

譚雅受到評委的不公平對待時,母親還辱罵她:“我都替你害臊。”

母親認為這種嚴厲、苛責、打罵會激發出女兒更好的表現。

15歲時她遇到了心愛之人,“你很漂亮。”這樣的讚美讓她欣喜若狂,她天真地認為可以從這個男人身上得到缺失的珍惜和愛,但好景不長家暴男的本性在婚後逐漸顯現,愈演愈烈,譚雅卻暗暗地對自己說:“媽媽打我是因為愛我,丈夫也是愛我的。”

我真的不想回家:和父母“相愛”最簡單也最難

譚雅不服輸的毅力使她成為了當時唯一一位能完成三週半跳躍的選手,她打敗對手,成為了全美最好的花滑運動員,走上了人生的巔峰。然而能力的增長,並不能讓她擁有健康的心理。極端的打壓式教育,糟糕的婚姻,輿論的摧殘很快將她從巔峰拉了下來。

我真的不想回家:和父母“相愛”最簡單也最難

譚雅最大的對手南茜被譚雅的丈夫襲擊,膝蓋受傷,譚雅因包庇罪被終身禁賽。

她轉行做了拳擊手並調侃道:“畢竟暴力是我一直熟悉的事物。”

其實即使沒有買兇傷人這一醜聞,譚雅的結局我們也是大概可以預測到的。長期的精神和肉體折磨最終釀成了她的人生悲劇。

我真的不想回家:和父母“相愛”最簡單也最難

幾乎沒有父母是不愛孩子的,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很多父母卻喪失了維繫健康親子關係的能力,家長執著於對孩子的絕對控制,沉迷於樹立威信,卻缺乏與孩子的有效溝通。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中孩子在不斷長大,家長自己卻放棄了成長。

其實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家長逐步放手的一個過程:嬰兒時期,我們給孩子足夠多的關愛和照顧,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幼兒時期,我們幫孩子培養各種生活技能和習慣。兒童時期我們重點培養孩子的閱讀和自學能力。到了少年時期,開闊孩子眼界、樹立正確的三觀成為了首要目標。青年時期,我們要鼓勵孩子獨立思考,自己做決定。

你會發現父母從引導的角色中逐漸撤出,而孩子已經成長為了一個成熟的獨立個體。

所以一段健康親子關係的維繫靠的不是操控,而是雙向成長,家長和孩子都應找到各自合適的角色和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