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當你老了後,你會選擇和孩子們住在一起,還是自己單獨住,還是進養老院生活?

古今譚


其實,無論是居家養老,還是去養老機構,都是一種養老方式的選擇。也許更關鍵的是,我們是否真的知道人老了之後,都在想什麼,作為子女又該如何和年邁的父母相處。

記者做了一次有關養老的不完全調查,我們用一週時間,在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走訪了34位老人,這也許是目前為止,媒體對杭州福利中心時間最長的一次探訪。

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成立於1999年,目前有1458張床位,1300多位老人在此養老。這裡算是市區,價格適中,很受歡迎。

我們最終將訪談的內容濃縮為四個問題:為什麼選擇福利中心養老?子女多久來探望一次?一天的生活是如何安排的?有什麼擔心或想做的事嗎?對於養老這個複雜的話題,也許能管中窺豹。

老人們的經歷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也許會讓你思考,當你老了,你如何養老。

為什麼選擇福利中心養老

18個人的回答都是和房子有關:樓層太高,沒有電梯,爬樓不方便,或者要把房子讓給子女居住。其中騰房子的有7人。其餘的則是年紀太大,吃不消買菜、做飯、洗刷等。對於請保姆,受訪者一致覺得不現實:價格太高,請不到合適的,還三天兩頭要漲價或者辭工,太折騰。

88歲的段萍是2004年住進來的,“原來的房子在賣魚橋,6樓,沒有電梯,我老頭有心臟病,一個兒子一個女兒當時都不在身邊,他一犯病,我就要把他從6樓扶下來,有時候一週都要三四次。”段萍當時自己身體還好,勉強能上下樓,但是老伴吃不消。後來在子女的建議下,段萍陪著老伴一起住進了這裡。

91歲的吳奶奶入住一年半了,自己的房子原來在武林銀泰對面,因為拆遷住進了臨時安置的房子裡,當時是和孫女同住的,但孫女經常早出晚歸。“年輕人啊,一大早出去,很晚回來,乒裡乓啦的,我睡眠又不好,影響我休息啊。”吳奶奶於是就住進了福利中心,把房子留給孫女住。

福利中心的老人在做活動。

子女多久來探望一次

每天都來探望的有4人,其他基本都是每週1-2次,還有3人是每月探望1-2次 ,有1人和子女發生矛盾,對方從來沒探望過。子女們每次探望的時間平均在2-3個小時之間,給老人帶些水果、零食、燒好的魚肉,陪著聊聊天,有些會帶父母出去吃個飯。而這種探望,孫子輩很少來。

77歲的高強,9年來,幾乎每天上午都會過來陪自己100歲的母親。“上午9點過來,陪她聊聊天,她腿腳不方便了,我不來,她只能在走廊裡來回走走,我來了,可以攙她到樓下散散步,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到中午的時候,我去食堂給她打好飯,陪她吃個飯。”高強說,能天天來,也是因為現在家裡孫輩不用他去管,沒什麼要操心的,自己身體也還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離這裡近,每天騎十多分鐘自行車就到了。

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副主任趙胡明說,因為地理位置便利,不像其他養老機構那麼偏遠,來這裡探望父母的人還是挺多的。

在福利中心,高強的母親是被不少老人羨慕的,因為兒子天天來,這少之又少,大多數老人的子女都只能每週來1到2次,老人們對這個頻率已經相當滿意了。

“他們都蠻忙的。我也不想太麻煩他們。”91歲的劉志向代表了很多老人的說法。

一天生活是如何安排的

這是四個問題中,共性最強的一個。受訪的所有老人,每天最主要的“娛樂”活動就是在院子裡散步,多的早中晚可以走兩到三個小時,少一點的也有一個小時。

88歲的陳華美入住4年,她一天的安排是這樣的:早上5點多起來,簡單活動一下手腳,7點吃完早飯,出去做保健操,中午早點吃飯,下午搓兩個鐘的麻將,回來休息後吃晚飯,傍晚在花園裡走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再到大廳裡看看別人跳舞,回房間看會兒電視休息。

福利中心有各種興趣班,繪畫、唱歌、詩歌朗誦、交誼舞、保健操、學英語等十多個,還有老年大學,但參與的人並不多。

“興趣班小組的人氣是蠻旺的,但你會發現活躍的永遠是同一群人。”趙胡明說。

有什麼擔心或想做的事嗎

5個人希望能住單間,不想和別人拼房間。11個人不想自己將來以後被送入9號樓,還有4個人擔心自己以後不能動了,或者失智失能了,子女不來看望。

福利中心的9號樓是失智失能護理區,住進這裡的老人是生活已經不能自理,需要被護理員照顧的。老人不想住進來,其實是對年紀增大後,各種功能喪失的一種恐懼。

85歲的張奶奶就擔憂自己越來越遲緩,遲早有一天不能自理怎麼辦,“我現在看到那些不能自理的老人,覺得太心酸。”

96歲的劉松入住兩年了,一直和另外一位老人合住,“打呼嚕,太吵了,脾氣也差,我只能躲著他,這樣不吵架。我還是想一個人住,以前在家習慣了。”

但是目前,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自理區的套房只有40多套,單人間130餘套,其餘的多為雙人住的標準房,想住單間的老人只能申請後排隊等。 (文中老人,均為化名)

家屬來過,很多老人會眉飛色舞好幾天

每週三、週四,杭州“滴水公益”和“潤和心理諮詢”服務中心會分別來福利中心為老人開展心理關懷項目。前者以舉辦團體類活動為主。後者更多的是一對一的訪談,予以個案疏解,為老人們建立個人心理檔案。

“潤和心理諮詢”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範慧珺告訴記者,從去年8月底至今,他們對全市4家公立養老機構的400多位老人進行了訪談,她發現,“喪失感”是老人最常見的心理諮詢問題。面對身體機能的衰退,不少老人會有強烈挫敗感。

“訪談時,有一位老人告訴我,前一天他還在游泳,第二天就中風了,之後身體急轉直下,曾經有一段時間吃飯都沒法自理,要用手抓麵條。”範慧珺說,老人一邊說,一邊就哭了。

福利中心的老人在讀書

老人們描述第二常見的問題是“孤獨感”。

“為什麼說很多養老機構辦在郊區沒人去,因為老人並不想遠離社會。”趙胡明感觸很深,“每每有老人的家屬看望過後,很多老人就能持續幾天的眉飛色舞。有一位老人,她的愉悅感只能持續3、4天,可兒子一個禮拜只來一次。於是她每個禮拜的心情就和過山車一樣,半個禮拜亢奮半個禮拜低落。有一段時間子女連續幾個禮拜沒能來,她就會各種‘搗亂’,找護理員出氣。”

範慧珺提到,訪談對象裡,有一位老人,他單位的領導逢年過節會來看望他,讓他覺得自己的存在感、價值感被放大。後來單位換了一位風格不同的新領導,不再看望老同志,讓他很是寂寥,很懷念老領導,他說,哪怕是握個手也好啊。

“潤和心理諮詢”負責人賽燕燕告訴記者,諮詢師們最大的感觸,是老人特別需要被傾聽、被支持。

我們是否真的知道人老了之後,都在想什麼,作為子女又該如何和年邁的父母相處。

【浙江新聞+】

房子給兒子,進養老院的老人後悔了

有人為了資助子女,賣掉自己唯一的房子;有人堅持要守住房子,作為養老的資本;有人擔心自己百年之後,子女因為房產傷了和氣;因為房子,有人後悔了,有人在糾結,有人想辦法未雨綢繆……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雖然住進了養老機構,但房子依然成為老人們最掛心的問題之一,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法律援助點接受的法律諮詢中,三分之一都和房子有關的。

不同的選擇背後都有故事和紛爭,養老和房子之間的故事,值得一聽。

賣掉房子後,70多歲的老兩口曾四處租房

82歲的劉偉驃,頭髮花白,戴一副眼鏡,削瘦,斯文。退休前他是高級工程師,年輕時是學霸,通四國語言。

今年3月初,他和78歲的老伴顧文香搬進了福利中心。

“我們沒有家了。”劉偉驃這麼說。

上個世紀80年代,老兩口唯一的女兒高中畢業後,提出想出國留學。劉偉驃說好啊,你考得上就出去。“她英語不好,我輔導她一段時間,託福真的考出來了。”

女兒如願去了美國,半工半讀,第一年的學費是劉偉驃四處給人翻譯技術材料掙來的。

七八年前,在美國定居的女兒要買房子,缺錢,劉偉驃和老伴一合計,把杭州唯一一套房子賣了120多萬,資助女兒。

已經70多歲的兩人從那時起開始四處租房。

“當時鄰居說,你們這樣會後悔的,現在身體還這麼硬朗,怎麼能把房子給賣了。我們覺得都一樣啊,人家是快不行的時候把錢留給孩子,我們只是提前給了。” 劉偉驃看得很開。

顧文香更不用說了,“我們就這一個女兒啊,她那邊發生困難了,沒有人救她,我就把房子賣了給她,當然這點錢也不夠。”

採訪的時候,這是顧文香重複最多的一句話:就這麼一個女兒。

租房的幾年,因為房東收回、樓層太高、房子出現質量問題等原因,兩人平均兩年就要換一次房子,搬家的時候,年過70的他們就拖著一輛小拖車,坐著公交,來回八九趟,搬完了事。

“反正我們也沒有大件,就幾個箱子。”

直到去年,因為年紀太大,中介不願再出租房子給他們,兩人才決定住進了福利中心。

“我們覺得蠻好,這裡條件不錯,我倆的工資管自己看病、吃飯,也沒其他需求,夠了。” 劉偉驃覺得沒什麼後悔的,“女兒在美國已經給我們申請出了綠卡,待了5個月,實在受不了,逃回來了。舉個例子,在那兒,我們出去散步,走一個小時都見不到一個人,在這裡,我到西湖邊坐坐,隨便一個陌生人都能聊上天。那邊看病還特貴,我們這種條件,在那裡就是窮人,以後也是要住最差的養老院。”

說起這些,老兩口笑聲不斷,雲淡風輕地像在講一件有趣的事。

劉偉驃唯一覺得不便的是,這裡的飯菜不太合自己胃口,“以前在家,我會買點上好的裡脊肉,炒一下,很嫩的,再加點豆角,獅子頭、紅燒肉我們也會做,味道那個好啊。”

說起這些,劉偉驃的話裡就有了滋味,“過幾天,我要去以前常去的菜場,買幾罐醪糟存起來,慢慢吃。”

顧文香說,他們如今對女兒是報喜不報憂,隔段時間視頻下就蠻好了,“在金錢上,我倆已經盡了洪荒之力,如今,我們活著,就要高高興興過日子,他們嘛,也只要過得好好的就行了。”

他把房子都給了兒子,如今後悔了

“哎呀苦啊,沒有想到老來會吃那麼多的苦。”在福利中心見到85歲的董爺爺時,他正擺著手,一人在走廊上漫無目的地踱步。見到記者,他一臉平靜地把我們迎入房間,此後,話匣子卻再也止不住。

2011年,他和老伴在兩個兒子的勸說下,住進了福利中心,原因是老伴患了多年糖尿病,兒子說擔心他吃不消照顧,“住到福利中心,就有人照顧了,我那個時候覺得兒子還蠻孝順。”。

但住進福利中心後,兩個兒子以各種藉口,要求董爺爺把名下的三套房子先後過戶給他們。

“我起初不同意,可是老伴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隨孩子吧。”

至此,兩位老人名下一套房子也沒有了。不久後,2012年4月,董爺爺的老伴因為糖尿病併發症過世,而這也成了董爺爺和兒子們關係的巨大轉折點——孩子5年來再沒看望過他,小兒子還中斷了每月3000元的養老費用。

“兩個兒子都是騙子!房子過戶以後他們就不再看我。要我們錢,要我們財產。”董爺爺抖抖索索地拿出一張紙,上面詳細記錄著兒子“騙”走了他多少錢:給兒子買房子,老太婆的喪葬費……

董爺爺坐在20多平米的房間裡,“毛擠(杭州話,指空間擁擠),你們不要見笑”,他說話激動時,眼角有渾濁的淚。一張木桌上,還放著他的午飯,兩個素菜:蠶豆和豆腐。

“我本來條件很好的,原來有房子有錢,但是兩個伢兒被老太婆寵壞了……哎,不瞞你們講,我心中苦悶。”

董爺爺想去法院起訴小兒子,把房子拿回一套養老。上個月18號,他去福利中心法律援助點諮詢。律師告訴他,房子是拿不回來了,只能狀告兒子不盡贍養義務。

到底要不要告,董爺爺其實很猶豫。“我都85歲了,還要告自己兒子,心裡想想,做人沒意思了。”

這5年,董爺爺撥打小兒子的電話再無人接聽。可是聽兒媳婦說,兒子過年過節都會回杭州,只是不去看他。他嘗試去住處堵人,也沒有成功過。

“我經常掉眼淚,想想有點傷心。兒子不來看我,究竟是什麼原因。我沒有對不起他的地方。從小到大,給他買汽車,給他錢。孫子來看我,說他爸是沒臉見我。如果真的沒臉,來看看我解釋解釋,為人父母,我也不會真正怪他,我總歸想他的。”

“生兒子容易不孝啊,還是女兒好!”,董爺爺感嘆著,又突然想起來什麼:“福利中心有位奶奶,女兒想要她媽一套房子,老太婆不肯,這個女兒6年沒來看她。看來女兒也狠心的。”

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法律援助點的負責人介紹,他們提供法律援助一年來,接收到的諮詢大約有近100多起,其中佔比最大的就是立遺囑,差不多有40多起,而立遺囑的內容幾乎都是關乎房產的。

“有些是怕自己百年之後,幾個子女因為房產起糾紛,就提前立好遺囑分分掉。有些是從保護自己孩子的角度考慮,立遺囑說把房子只留給兒子或者女兒,不讓它成為夫妻共同財產。”該負責人說,還有的做法是簡單幹脆的,比如,有兩個孩子,一個不照顧老人,父母就提前把房子賣掉,錢拿來養老,等自己不在的那一天,就把剩下的錢直接給孝順的那位。“總的來說,老年人對房子的問題還是比較操心的,也比較敏感的。”

在我們的走訪中,問及34位老人,是否願意把唯一的房子留給子女,靠退休金在福利中心生活?得到的答案竟幾乎都是:願意。在犧牲和成全的背後,他們常說的一句話是:“年紀大了,房子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願他們孝順。”

(文中老人,均為化名)


浙江新聞


生孩子不是為了養老,這個觀念相信七零後的人開始已普遍可以接受。

自己的例子:父親13年去世,母親要求哥嫂與她同住,沒幾個月以吵架哥嫂搬回自己家收場,又回覆了週末一聚的老樣子。誰是誰非真得不好辯但我嫂子說的一句話我印象深刻--你沒生沒養我憑什麼管我!以大姑子的立場我覺得無禮但換位思考一百平米的空間老少三代婆婆真得算是"陌生人",空間擁擠真得做不到和諧。

母親自己過了幾年,我是遠嫁每年母親跟我住二三個月再回家,我哥隔幾天去看看她。孤獨是一定的,可是是誰也避免不了的,孩子越來越大就會離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因為會有自己的伴侶和兒女,更因為有許多的社會因素真得讓人分身無術。所以對父母的疏忽無論你願不願意是事實存在的。

17年母親癌症復發,我回孃家與母親生活,的確我也想自己的家也想老公但生養我的人最重要,就這樣兩年直到母親去世。講真這兩年的日子不快樂,不僅是因為母親重病思想壓力大,也因為我已適應了自己小家的生活,也因為中年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習慣而在父母眼裡還固執的認為你還是幾十年前那個小孩,吃飯穿衣甚至作息每天充滿了磕磕碰碰,雖然我現在還經常幻想我開著廁所燈走開一會回來老太太已把開關關掉了;雖然自從媽媽走後至今八個月我沒吃過餃子包子(因為我媽媽做的最多的也是做的最美味的就是包子餃子)

我生活在德國,我家小區裡就有個養老院,小區裡的餐館經常聚集著老人家們聚餐喝咖啡聊天,週日有的會被兒女接回家有的兒女會來探訪一起走走曬曬太陽,更多時候他們是三三倆倆或孤獨的一個人,落寞一定會的可是那是一個漸漸暮年的人一定要經歷的呀。安想晚年真得是個要自己定意的詞:老年 --其實就是殘酷的詞,蹣跚的腳步爬滿皺紋的臉混濁的眼神衰弱的肢體……沒什麼遺憾的,曾經年輕過,順其自然,老有所依老無所以依其實都是可憐,不是嗎?


四月草16


老伴兩年前因病去世後,我就一直獨住。

我沒有兒子,只有兩個女兒。兩個女兒還算孝順。並且家裡也都有相對寬敞的房子讓我住。女兒女婿每次回來時幾乎是懇求我跟他們去一起生活。

享受兒女侍奉堂前的天倫之樂也是眾多老人的希望。但是,兩代人是有代溝,生活習慣是有差異的。長期住女兒家,每天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難免會磕磕碰碰,久而久之,互相都會感到壓抑。所以,如其在一個鍋裡筷子撞碗,不如與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讓距離產生親和美。

如果要我選擇隨子女,進養老院,個人獨住這三種生活方式,我肯定選擇後者。我現在這樣最好,女兒隔得也不算太遠,近的開車一個小時路程,遠的最多三個小時也能到家。

在我有生之年裡,我不會和孩子住,更不會去養老院。

我自己照顧自己,每天上網看頭條,寫評論,自成體系,享受著獨一無二的自由。


曉涵佳佳之外婆寧群


我是沒有辦法,只有一個女兒天天住一塊煩,女人脾氣不好,心底善良,我不喜歡和她們住,女兒怕我一個人住可憐,說實話我真不想和她們住,多年一個人習慣住,現在年輕人和我們過去不一樣生活,女兒出嫁都在婆婆家,我女兒在城市生活,他們在農村,姑爺大學畢業後分到西安房子也買到西安!女兒就沒在他房子住,二套都租出去,都在我們家住。🌹


用戶3362690015982


方我老了,我會選擇單獨住。

人老了也分幾個時期,第一時期,是我自己完全能照顧自己的時候,那當然是自己住比較自由。

第二個階段,自己不能完全照顧自己,但是意識清楚。我覺得現在的生活其實很方便,不能做飯可以點外賣,不能拖地有掃地機器人,不能收拾屋子還可以叫個長期鐘點工,所以我覺得只要能挪動就不存在不能獨自生活,頂多和子女住在同一小區,有空了過來看下我就行。

第三個階段,完全的老年痴呆階段。這個時候怎麼樣我就完全管不了了,看子女是怎麼安排的吧。

每個人都會老,我覺得在年輕的時候要有意識的儲存點養老金,這才是養老之本,有錢了才能選擇,所以,一起加油吧。


內心寧靜1


當我老了我選擇我和老伴一起過,不和兒孫一起住,老人有老人的作息時間,兒孫自有兒孫福,就一個兒子現在五十多歲說老不老說年輕也不年輕了,能邦他們帶孩子現在還可以,等孫子大了過和老伴自己的生活,各過各的倆套房子,實在生活不能自理在說



貝貝奶奶223518410


去養老院給兒子女兒留下空間打拼事業,這是我的想法但我不知道兒女會不會讓去,我兒女都孝順,兒子說過我沒吃過的東西讓我吃到沒去過的地方帶我去玩,一切都是以我為主,兒子為他父親完成了我的心願,我真的幸福快樂在這謝謝兒子辛苦了,為了家兒子負出太多了




美萍6295


我家有兄弟姐妹四個,三個在城裡,有一個在農村,條件都還行,我們就打算老了兄弟姐妹四個住一起相互照應,想城裡住也行,想農村居住,種菜養雞鴨也可以,兒女有兒女自己的事,生活能自理就儘量自己自立,真的到了不能自理還死不去的情況下也就只有靠兒女了。不過我想真到了不能自理的時候時間也不多了。


愛戀德陽的德陽人


我和我丈夫都已六十多我們有一個女兒,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跟女兒住,不想給任何人找麻煩,我們有住房有退休公資,等老了動不了了就住敬老院,現在能動,在身體容許的情況下我們經常出去斿遊,到處轉,何樂而不為那


馬254414386


我會首選居家養老。

我會告訴孩子:痴呆了,行動有障礙了,再送養老院或護理院吧。

現在的護理院和養老院良莠不齊。另外養老院和護理院是不同的,護理院有醫療,養老院醫療就弱了。

孩子有孩子的生活,有他自己的家庭,有他自己的朋友圈。

對於年老者,不要用任何孝道上的東西來綁架子女。他孝是因為你們教的,他不孝也是你們教成的。

你的人生已經精彩過了,就不要去妨礙孩子的精彩,讓他們好好享受生命,儘量地不要成為孩子的羈絆。

現在保險內容豐富,等我們老了,醫療保障漸趨完善,醫療開支不是問題。就是經濟上都可以提前準備。理財是門學問,沒學的可以早的學。

老年人最主要的是如何排遣孤獨寂寞。不妨在年輕時找到自己的興趣,或者早點培養自己的興趣。比如:讀書、畫畫、寫作、下棋,學習英語,學園藝,多一些公益活動等等。

人活到老學到老。

冰心說:八十歲才開始。

袁隆平說:我沒退休,我身體還好好的話我就不退休,退休對我來說是不存在的。

趁自己還沒老得走不動,趁自己還沒痴呆,趕緊好好學習。內心豐盈,就足以託得住年老的孤獨寂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