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鄭板橋的力作《道情》十首,被京城歌女唱紅200年不衰

道情,是中國曲藝的一個曲種,最早始於唐代《承天》、《九真》等道曲,是出家人求施捨,化緣時唱的“道中情理”,宣傳道教教義,反映道家生活,講述修賢勸善的故事。自宋代起,唱道情開始使用漁鼓和簡板做伴奏,所以也叫“漁鼓道情”。經過演變,後來多以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為主,如《二十四孝》,《八仙傳說》等。

鄭板橋的力作《道情》十首,被京城歌女唱紅200年不衰

《道情》的名氣

在交通閉塞,信息封閉的古代,藝人們天南海北,四方賣藝,把道情傳遍全國。人民群眾既接受了教化,又享受了藝術,使古老的道情在各地紮根,幾百年來,長盛不衰。

試聽-劉澤旺《板橋道情》

老藝術家李波和郭蘭英曾演唱過風靡一時的《陝北道情》(翻身道情),高亢奔放,暢快淋漓;老電影《怒潮》中的插曲《送別》,運用了南方漁鼓道情的音樂元素,悽楚悲壯,細膩深情,亦曾傳唱一時。

鄭板橋的力作《道情》十首,被京城歌女唱紅200年不衰

鄭板橋作的《道情》火了200年

鄭板橋,清代著名詩人、書畫家,“揚州八怪”中的代表人物,以畫蘭、竹、石揚名,人稱詩書畫三絕。個性孤高狂放,卓爾不群。他一生坎坷,幼年喪母,中年喪子、喪妻,生活艱辛;中年後曾在河南範縣、山東濰縣做縣令,公正不阿,政績卓著,卻受到同行排擠誣告,鬱郁不得志。

鄭板橋的力作《道情》十首,被京城歌女唱紅200年不衰

雍正七年(1729)鄭板橋作了《道情》十首,先後修改訂正了14年,於乾隆八年(1743)正式完成。字斟句酌,傾注了滿腔心血。他在序中寫道:“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人間,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譜得道情十首,無非喚醒痴聾,銷除煩惱,每到青山綠水之外,聊以自遣自歌;若遇爭名奪利之場,正好覺人覺世,這也是風流世業,措大生涯(貧寒讀書之人),不免將來請教諸公,以當一笑。”

鄭板橋的力作《道情》十首,被京城歌女唱紅200年不衰

電影家夏衍曾收藏過鄭板橋的《道情》十首的原稿,後在1989年捐給了浙江省博物館。內容是描寫清代社會底層的人的生活狀態。回顧歷史,借古喻今,寄託了其看破紅塵,超然物外,歸隱江湖,怡情山水的情懷。社會底層人士,雖然生活清苦平淡,簡單平實,卻也無拘無束,瀟灑超脫,沒有爭名奪利,爾虞我詐,是作者官場失意,歷盡曲折後追求遠離塵世,嚮往過自由自在平靜生活的真實寫照。

《道情》十首之最,當屬《老漁翁》

鄭板橋在他的遺著《劉柳村冊子》(1760年)中明確寫道:“《道情》十首,作於雍正七年,改削十四年,而後付梓問世。傳至京師,幼女招哥首唱之,老僧起林又唱之,諸貴亦頗傳誦------”京城歌女招哥姑娘首唱《道情》十首,並使之揚名,板橋先生十分感慨,為表達感激之情,向招哥姑娘贈詩贈銀:“宦囊蕭瑟音書薄,略寄招哥買粉錢。”

鄭板橋的力作《道情》十首,被京城歌女唱紅200年不衰

《道情》十首中,在江浙一帶一直傳唱不衰。其中第一首《老漁翁》流傳最廣:

老漁翁,一釣竿,靠山崖,傍水灣,扁舟來往無牽絆。

沙鷗點點輕波遠,荻港蕭蕭白晝寒,高歌一曲斜陽晚,

一霎時,波搖金影,驀抬頭,月上東山。

鄭板橋的力作《道情》十首,被京城歌女唱紅200年不衰

曲詞清新典雅,文采飛揚,曲調舒緩悠揚,高亢嘹亮,意境高遠脫俗,聞之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曲子用的是“耍孩兒”曲牌,因有“工尺譜”記錄,所以200多年來,曲調沒有大的變異,南北方演唱的均為同一曲調,只是北方用普通話,南方用江浙話而已。

鄭板橋的力作《道情》十首,被京城歌女唱紅200年不衰

《道情》後記

民俗學家李家瑞先生1933年編著的《北平俗曲略》中記載:“現在北平唱道情的沒有江浙一帶多,然而也不至於聽不到。”說明至少在上世紀30年代,北京地區仍然有漁鼓道情的演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歌唱家於淑珍出版的磁帶中,就有這首《老漁翁》,曲名為《蘇南道情》,她的演唱清脆甜美,細膩抒情,古韻悠然,別有風味;

試聽-於淑珍《板橋道情》

南方的版本,筆者認為劉澤旺演唱的最好,吳儂軟語,韻味悠揚,感情真摯,意境灑脫,很好的表達出鄭板橋原作置身物外,獨享清淨與安寧的精神境界,曾在中央電視臺的《民歌中國》和《歡樂中國行》的晚會上演唱。

鄭板橋的力作《道情》十首,被京城歌女唱紅200年不衰

在江浙,此曲通稱《板橋道情》,揚州把它歸為“揚州清曲”(小曲)類,除了演唱原詞,還創作新詞,演唱揚州的古老小巷。還有美聲唱法的版本,但咬字含糊,音調飄忽,顯得綿軟無力,功力不足,實在不敢恭維。這首二百多年前的《板橋道情》,已被收入江蘇省非遺保護名錄。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