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中國秦漢隋唐歷史上 漢族最頑強的敵人:高句麗王國的建國曆程

中國秦漢隋唐歷史上 漢族最頑強的敵人:高句麗王國的建國曆程

高句麗是個另類。

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建立高句麗,定都於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滿族自治縣五女山城)。此後,沸流國(位於今富爾江流域)歸順。高句麗從建立之初就開始不斷兼併周邊小國和部落。

公元前32年,高句麗發兵征服長白山東南一帶,隨後又以武力攻滅北沃沮(今圖們江流域)。朱蒙之子琉璃王執政時,高句麗先後受到扶余、鮮卑的攻擊,於是將王城由紇升骨城遷至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然後發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一帶)。

公元22年,琉璃王親自率軍攻打扶余,殺其統治者帶素,四年後又吞併了蓋馬國(今朝鮮狼林山脈地區),殺其國君,迫使句茶國舉國歸順。

公元53年,高句麗太祖大王高宮即位,兩年後攻滅東沃沮(轄境在今朝鮮咸鏡南、北道),後又攻取東涉(今朝鮮江原道)部分地區,將國土範圍擴展至日本海沿岸,並迫使扶余稱臣納貢,然後開始向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的遼東地區擴張,開始了作為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存在的歷史。

當時的高句麗像大多數邊地小國一樣恭恭敬敬的向中原稱臣,絲毫不敢有半點怠慢,西漢政府也設立了玄菟郡來管理高句麗事務。那麼,這個原本臣服的邊境小國,後來為何會脫離中原漢族政權的統治,屢屢侵擾遼東邊境,最後走上與中原王朝對抗的道路呢?

這還要拜中國歷史上那位臭名昭著,又極具創意的改革家王莽所賜。

王莽是個酷愛標新立異之人,稱帝后,他覺得高句麗這樣的小國沒有資格封王,就別出心裁的把“匈奴單于”的名字改為“降奴服於”,狠狠羞辱了匈奴人一把。匈奴人可不是好惹的,當初西漢政府連打帶拉,花了大力氣才讓他們稍稍安分,現在王莽居然主動找事。匈奴單于一怒之下,起兵反叛。

王莽的自我感覺很好,認為這是個建立不世軍功的機會,於是集結30萬大軍準備討伐匈奴,並徵發高句麗人一同出征。高句麗人去是去了,可還沒見到匈奴人就紛紛逃亡,順道殺了遼西大尹田譚(估計這位大人平日裡利用職權對高句麗人不怎麼友好)。王莽大怒,派大將嚴尤征討高句麗。嚴尤來到遼東後,誘斬高句麗大將延丕,一戰而勝。王莽大喜,覺得高句麗不堪一擊,就下旨把高句麗的名字改為“下句麗”,還降一級為侯,稱“下句麗侯”。

高句麗出身山民,國家不大,卻很有血性,根本無法忍受這等侮辱性的舉動,當即宣佈脫離漢朝控制,隨後攻佔了玄菟郡高句麗縣。由於高句麗人主要生活在玄菟郡境內,所以獨立以後,高句麗主要靠蠶食玄菟郡領土擴大地盤,開始了獨立建國的歷史,慢慢成為中原王朝東北邊境最大的隱患。

公元28年,東漢與高句麗之間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高句麗大武神王高無恤堅壁清野,在國都國內城附近的丸都山城(今集安縣以西山城子)據守。漢軍圍城三月,高句麗人糧盡,假借犒軍之名給漢軍送去酒和剛捉到的鯉魚。漢軍主將誤認為城中糧草充足,就此罷兵,高句麗也躲過了亡國之危。

中國秦漢隋唐歷史上 漢族最頑強的敵人:高句麗王國的建國曆程

三年後,漢光武帝恢復了高句麗的王號,但已經結下的樑子不是那麼容易化解的,高句麗從未停止過對東漢的侵擾,還曾一度佔據了鴨綠江南岸的樂浪郡。此後,光武帝派大軍從海路收復樂浪郡,並與高句麗約定,薩水(今清川江)以南地區歸東漢管轄,以北屬高句麗領土,換來了兩國之間60多年的和平。

高句麗太祖王在位期間(太祖王在位93年,活了118歲),兩國關係急轉直下,爆發了幾次較大規模的衝突:公元105年春,高句麗進犯遼東,被太守耿夔所敗。公元107年(漢安帝永初元年),東漢政府無力維持對朝鮮四郡的控制,於是就把長城以內遼陽、候城、高顯三縣劃歸玄菟郡管轄,並把玄菟郡遷到了今遼河流域的瀋陽、撫順一帶,間接承認了高句麗對玄菟郡故地的佔領。

公元118年,高句麗與穢貊聯手進犯玄菟郡,攻取華麗城。三年後,東漢幽州刺史馮煥率軍遠征高句麗,卻中高句麗詐降之計,死傷數千人;同年夏,高句麗與鮮卑聯軍8000人偷襲遼東,東漢郊縣太守蔡諷以下百餘人戰死;同年冬,高句麗聯合馬韓、穢貊等萬餘人馬進犯玄菟郡,扶餘國派出2萬援軍支援漢軍,擊退聯軍。

中國秦漢隋唐歷史上 漢族最頑強的敵人:高句麗王國的建國曆程

公元146年,高句麗再次進犯樂浪郡,殺帶方縣令,掠其妻子。同年,100歲的太祖王傳位於次大王高遂成,東漢與高句麗之間的關係趨於緩和,次大王、新大王、故國川王當政時,兩國維持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

到了東漢末年,玄菟太守公孫域(就是給公孫度介紹老婆的那位)大破高句麗,斬首千餘。這說明,當時高句麗人對遼東已是虎視眈眈了,只不過自身實力還不夠強,只能逐步蠶食。此後,每當中原王朝實力削弱,高句麗都會大舉蠶食玄菟郡在長城內的轄地,而且多次侵入遼東腹地,開始了作為一個獨立政權爭霸遼東的歷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