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漢文帝是怎樣的人?

心絃指間


公元前157年,年僅46歲的漢文帝去世了。他在位23年,他的短暫的一生為歷史與後人詮釋了什麼是一位有道明君,什麼是一位仁君。他去世時的遺詔是其偉大人格的最好總結:

“朕聞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當今之時,世鹹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無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臨,以離寒暑之數,哀人之父子,傷長幼之志,損其飲食,絕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朕獲保宗廟,以眇眇之身託於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餘年矣。賴天地之靈,社稷之福,方內安寧,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過行,以羞先帝之遺德;維年之久長,懼於不終。今乃幸以天年,得復供養於高廟,朕之不明與嘉之,其奚哀悲之有?其今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毋禁娶婦、嫁女、祠祀、飲酒食肉者”,喪禮也從簡,霸陵不要大興土木,夫人以下至少使的後宮女子全部放回孃家生活。

這篇遺詔一定是漢文帝臨終前的親筆或親口敘述,因為沒有任何人敢擅自替皇帝起草如此謙卑的遺詔,它反覆強調了自己的無德無才,對社會、百姓沒什麼貢獻,生死是自然的規律,因此要求百姓不要為他服喪超過三天,嫁娶、吃喝玩樂都不要受他的喪禮影響;將他的妾們全部放回孃家,實際是允許她們再嫁,這是一種非常人性化的安排,又減少了民眾供養的負擔;自己的陵墓不許大興土木,也是為了節省民力、財力,也反應了他對死亡達觀、通透的認識。漢文帝的霸陵在其去世後僅動員了三萬一千名民夫興建,於今天西安東郊的白鹿原北崖壁上穿鑿而成,是西漢諸帝陵中最為簡樸的一座。


漢文帝的霸陵(侯楊方拍攝)


這篇遺詔公佈於天下,是對繼任皇帝的約束,擔心他違背自己的心意而為自己大辦喪事,騷擾百姓,浪費人力、物力,漢文帝的用心良苦可見一斑。漢文帝終其一生始終堅持不擾民,與民方便,藏富於民,而對於他自己,卻生前不增修宮殿,不添加個人用具,死後不營建豪華墳墓,不陪葬任何值錢的財物。在現代自戀流行、以炫耀財富、權勢為榮的社會,即使一個普通人能做到這些也是非常不容易了,何況是一位擁有四海的皇帝,更何況是這樣一位建立豐功偉績、開創一代盛世的有道明君?!

漢文帝安葬於霸陵後,群臣為他擬定諡號為“孝文皇帝”。按諡法,“慈惠愛民”曰“文”,這是對他一生最恰當不過的評價。在唐朝以前,只有那些有功有德的皇帝才有廟號,或稱某祖,或稱某宗。稱祖者側重於其有功,因此多為開國皇帝;稱宗者側重於其有德。沒有廟號的皇帝在過了幾代後,其牌位要從宗廟中撤除,而有廟號者則世世代代接受後代皇帝與民眾的祭祀。漢文帝逝世後的第二年,丞相申屠嘉等奏:“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盛於孝文皇帝。高皇帝廟,宜為帝者太祖之廟;孝文皇帝廟,宜為帝者太宗之廟。天子宜世世祭祀祖、宗之廟,郡國諸侯宜各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廟”。漢景帝批准了這一建議,漢高帝劉邦的廟號稱為太祖,漢文帝的廟號稱為太宗。

具有卓然的獨立人格,強烈的批判精神的司馬遷對漢文帝非常景仰,他評論道:“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廩廩(漸近)鄉(向)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嗚呼,豈不仁哉”!司馬遷的評論既是對漢文帝謙虛偉大的人格與德政的頌揚,也是對漢武帝的暗諷。大漢繼承秦朝的制度,曆法以十月為歲首,即為一年的第一月,到了漢武帝時才改以正月為歲首;按五德學說,大漢為水德,衣服尚黑,也於漢武帝時改為土德,服色尚黃;封禪也是漢武帝時進行。這三個舉措在當時都是極其重大的制度變革,顯示天下太平,盛世來臨,從理論上講,它們是有大德大功帝王們才能做的事。正因為此,惜墨如金的《史記》全文記錄了漢文帝的遺詔,而對其他皇帝的遺詔卻無一字記錄。

漢文帝寬厚仁慈,但這並不代表軟弱無能,漢文帝與功臣集團、諸侯王之間的鬥爭已經充分證明了他的政治能力。仁者,愛人。仁者要有對弱勢群體博大的同情心與愛心。漢文帝輕徭薄賦,甚至史無前例地免除了當時政府主要的收入來源——農業稅;不浪費民力,不主動發動戰爭,不興土木,不為自己興建宮殿,添置器具,生活簡樸;開放國有資源包括自己的苑囿給民眾利用;廢除肉刑,寬以待民,重視以德治國;擔心自己的喪禮影響民眾日常生活,甚至在遺詔中不厭其煩地規定喪禮的各種細節;他在位二十餘年,已經儘可能地做到為民眾考慮,儘可能地剋制自己的慾望;他不需要通過動輒殺伐決斷,驅使民眾如螻蟻來顯示自己的權力,滿足自己的慾望和虛榮,而是儘可能地包容各種勢力,緩和各種矛盾,潛心於國家、社會建設,發現並培育人才,虛心吸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見,這才是一位真正的有道仁君。雖然漢文帝也有寵幸鄧通,贈送給他大量財物、資源的劣跡,但這畢竟如日有食,他不是一位完人,這無損於他人格、事業的偉大。

漢文帝如果不是一位皇帝,而是一位普通人,我們也會非常樂於與這樣的人相識、相知,希望他成為自己的朋友、同事和上司;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目睹了太多為富不仁、為權不仁的現象,難以想象這些普通人,他們如果掌握了至高無上、生殺予奪的權力會有何種不堪、暴虐的表現;這反過來更加說明漢文帝的偉大,在位二十餘年仍然保持一貫的謙虛、謹慎,是多麼難能可貴,幾乎沒有人能在這個位置上比他表現得更好了。非常幸運,也非常驕傲,我們中國的歷史上有這樣一位偉大的仁者之君。


侯楊方


在漢朝的歷史,乃至在中國的歷史中,漢文帝劉恆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皇帝之一。他文治武功,一切都是為國家考慮,為人民想辦法。他制定規則,執行規則,遵守規則。


漢王朝建立後,西漢的主要任務就是鞏固政權,加強治理,發展生產。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輕徭薄賦,減輕人民的負擔,雄心勃勃的實行著大治的新局面。

農業方面,勸課農桑,開放國家山林,經常給農民賞賜,鼓勵他們發展生產。促進了關乎國計民生的鹽鐵事業的發展。


和周邊少數民族盡力維持了相安和睦的關係,對於強大的匈奴採取了和親政策,不輕易用兵。為人民勞動生產創造了和平的環境。他還對秦朝以來的的法律進行改革。廢除終身勞役制;廢除了一人犯法,全家受連的“收孥相坐律令”;廢除酷刑。
最重要的一點,他親自帶頭,以身作則,厲行節約。他在位23年,十分節儉,宮廷內沒有增加任何東西。連他最寵愛的慎夫人都衣不曳地。各貴族官僚也不敢濫事搜刮,都不敢奢侈無度。這樣,人民的負擔便得到了減輕。



他臨終時下了遺詔,他死後不能厚葬,不能動用國家的車馬錢糧。治喪期要短,不能侵擾群眾,不得禁止百姓結婚,飲酒,吃肉等。


文帝開創了大漢王朝的“文景之治”。對以後武帝北擊匈奴,南平南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就厲行節約這一點,他也可以算是千古一帝了。


秦野雁


漢文帝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漢朝的第三個皇帝。呂后死後,當時身為代王的劉恆聯合劉璋剷除了呂產、呂祿等竊國者,登上了皇帝寶座,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治世”。

漢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他採取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措施,使漢朝由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



他總結了秦朝滅亡的教訓,減少田租,改善了社會風氣,用來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漢文帝為了解放生產力,開始減輕徭役,使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3年服役1次。



其次,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漢文帝還廢除了過關用傳制度。漢代在軍事重鎮或者邊地要塞,都設關卡以達到控制人口流動的目的。出入關隘時,要持有“傳”,也就是要有憑證才能過關。在他廢除這一制度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繫,同時也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正是由於漢文帝採取的上述方針和措施,使得漢朝社會獲得了顯著的發展,統治秩序日益鞏固,為“文景之秩”的盛世開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南京小不點


漢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漢惠帝就劉盈的弟弟,母親是薄夫人,皇后是竇漪房,兒子劉啟是漢景帝,女兒是館陶公主。



漢文帝劉恆的母親薄夫人,並得不到劉邦的寵愛,沒被劉邦寵幸多少次,但慶幸的懷孕了,並生下漢文帝劉恆。

劉邦除去幾個開國的異姓王后,又封了幾個劉姓王,劉恆被封為代王。

劉邦死後,劉盈繼位,呂雉尊為太后,薄夫人想去代國兒子劉恆那裡,呂雉覺得薄夫人之前都不被劉邦寵愛。對自己構不成威脅,於是就放薄夫人去了代國做國太后。



呂雉死後,陳平周勃發動政變,剷除諸呂勢力,朝臣之後選立誰為皇帝。覺得代王劉恆是目前劉邦兒子中在世最大的。

同時漢朝經歷了呂后專權的事情,而朝臣覺得薄太后為人仁厚。不像呂雉那樣,會亂權專政。所以陳平周勃立劉恆也是皇帝,就是漢文帝。


文帝有子劉啟,是為後來的漢景帝,開始了他們的文景之治。為以後漢武帝劉徹對匈奴作戰奠定了基礎。


中孚鑑


文帝,是劉邦的中子(第四子),名叫劉恆,薄太后所生,被封為代王。誅諸呂之後,被迎立為帝。

當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派人去迎接代王的時候,劉恆看不清形勢,不知道是吉是兇,就找了占卜官來算算,卦文說,大王此一去,將會封為天王。

代王說,我已經是大王了,再封王什麼意思?

占卜的人說,天王就是天子。

代王覺得有些道理,於是先讓舅舅薄昭去見絳侯周勃摸摸情況。周勃就把群臣迎立的意思全部告訴了薄昭,薄昭回來對代王說,千真萬確,不用再懷疑了。代王大喜,立刻安排套車趕奔長安。

代王沒有直接入長安,到了高陵停下,派中尉宋昌先進長安打探虛實。宋昌到了渭橋,丞相陳平率領群臣已經等著了。宋昌放心回來,擁著代王馳至渭橋,群臣下拜稱臣。代王這個時候還不太適應,連忙下車還禮。太尉周勃走過來低聲說,大王,請借一步說話。宋昌警惕性很高,心想誰知道你要把大王帶到哪裡去呀,說,太尉要是說公事就在這裡當著大家面兒說,要是說私事,代王不受私言。太尉於是跪下敬獻天子玉璽與節符。代王非常慎重,說,咱別這裡商量大事,還是到我王府從容計議。

到了代王府邸,群臣說,少帝劉弘不是惠帝的親兒子,您是高祖的親子,理應繼承皇位。代王心裡明白了,這就沉住氣了,於是從容道,我德少才薄,不足以為帝。高帝還有弟弟,楚王劉交是不是更有資格為帝呀?群臣不想再囉嗦,全部趴在地上磕頭堅決請代王繼位。代王把身子轉到西邊,群臣就轉到西邊跪著,代王把身子又轉到南邊,群臣又轉到南邊跪下磕頭。翻來覆去折騰了老半天,丞相陳平急了,大王不要再謙讓了,不論哪個方面您都是最合適的接班人。代王說,要是宗室將相列侯都認為我合適,那我就答應了吧。於是接過璽符,成了名正言順的天子。

太僕夏侯嬰和東牟侯興居先去清宮,把呂太后立的那個少帝趕出宮,代王當天晚上從代王王府進入未央宮正式執政辦公。這個時候他最感激的是跟隨他來長安的中尉宋昌,當天晚上就封宋昌為衛將軍,相當於首都衛戍區司令員,掌管南北軍權。自己當代王時的郎中令張武仍然是郎中令,掌管宮中大小事務。有了這兩個心腹在自己身邊,劉恆就放心了。

還是不過夜,下詔書,大赦天下。按照漢時的律法,老百姓三個人以上不得無故聚會飲酒——同志們,你們偷著樂去吧,沒事兒就能三五成群喝個酒唱個歌什麼的,在那個時候可都是不允許的——為了慶祝新皇帝繼位,全體國民可以以五天聚會飲酒的自由。於是萬民感激涕零。

文帝這個人應該說是幾千年專制歷史上比較優秀的好皇帝。從他的應對繼位這件事上來看,就可以看出為人非常謹慎,非常機警,處事比較果斷大度,政治上相當成熟。繼位後大賞誅除諸呂的功臣,廢除了一些比較苛刻的律法。漢朝的律法都是繼承的秦法,最不得人心的是相坐法,一人有罪,誅連家室。文帝首先把這一條廢除了。

轉過年來,立子劉啟為太子,妻子竇氏為皇后。為表示祝賀,天下鰥寡孤獨窮困以及年八十以上的老人、九歲以下的孤兒,都賜以布帛、米肉。

文帝對群臣說,天下治亂都繫於我一身,我也並不是一當了天子就什麼都英明,我要是有什麼過失,做決策辦事情有不妥當的地方,希望你們告訴我。發現方正賢良、敢於說真話的人才,你們都要積極推薦。

還有,我們的法律尚存誹謗妖言之罪,至於什麼是誹謗什麼是妖言還不是憑有司來定嗎?搞不好會成為閉塞言路的藉口。群臣百姓都不敢說真話,在上的無從聽到自己的過失,這怎麼能保證決策科學,怎麼能吸引天下的賢良之才呢?必須馬上廢除這樣的惡法。

這些應該都是發自肺腑的實話實說,看不出是英雄欺世的虛偽之詞。

《史記》說,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

文帝做了二十三年皇帝,活了四十七歲,臨死時下遺詔交代,天下軍民守喪三日即可,三天之後即可除孝服。不要因為我去世禁止老百姓婚喪嫁娶。務必要薄葬,不要浪費。中國歷史上的皇帝無數,能做到這種程度的還真不多。

所以司馬遷稱讚文帝說,“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


梅軒速寫課


漢文帝在歷史上以與民休息,愛惜民力聞名,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排的上號的好皇帝。大部分人也認為漢文帝是一個仁慈的好皇帝,但實際上,身為一個殺伐決斷的統治者,要想做得好,也就是成功統治,最重要的特質絕對不是仁慈。而漢文帝的統治政策,也可以說是“寬嚴相濟”,下面就簡單以整治功臣為重點介紹一下文帝作為統治者的一面。



圖/漢文帝像


刁難周勃

周勃作為功臣集團的代表,在平滅諸呂,迎漢文帝即位這件事上起過關鍵作用。文帝一開始任命周勃為丞相,但卻以雜事相詢,咄咄逼人,使得周勃汗流浹背愧不能對,如不是陳平在場,恐怕不能下臺。


難道文帝真的不知道全國一年之中要審理的案件有多少件,全國每年收入和支出的金錢是多少這樣的事情有專人掌管嗎?作為帝國的皇帝,甚至是一個深諳統治之道的皇帝,絕不會如此。其實,這正是文帝故意之舉,目的正是給這些自恃有功的功臣下馬威。



圖/周勃像


周勃下獄

不久之後,文帝逼迫功臣就國,他就明確告訴周勃讓他帶頭,周勃只能從丞相的位置上離職,黯然回到封地。即使這樣,文帝還是覺得功臣勢頭未被壓盡。


周勃回到封地後不久,有人告發周勃謀反,以周勃那時的境遇,這當然是子虛烏有的。文帝當然也知道以周勃一個被重重監視的縣侯的實力謀反當然是無從談起。但他還是把周勃從封地“請”到了廷尉府。周勃出獄後感嘆道:“吾嘗將百萬軍,然安知獄吏之貴乎。”我曾經將兵百萬,怎麼知道小小獄吏的尊貴啊。


實際上,小小獄吏怎敢如此對待堂堂列侯,當然要麼得到了什麼暗示,要麼嗅到了什麼消息而已。就連周勃的出獄也頗有喜劇色彩,在花費重金打通了文帝生母薄太后的關係後,薄太后為周勃進言說,周勃身掛皇帝賜給的印璽,在北軍率領軍隊,不在那時謀反,如今身居一個小縣,反倒要謀反嗎?實際上,這個道理誰都懂,文帝此舉也正是故意要震懾功臣集團罷了。


統治之道

如果具體到周勃和文帝個人,周勃對於文帝和漢帝國有大恩,有大功,然而文帝對於周勃可謂刻薄寡恩。但如果放在統馭帝國的角度上,文帝此舉卻又表明他是一個成熟的統治者。如果不能壓制功臣勢力,那皇權又如何得以伸張?帝國的治理就更無從談起了。

圖/西漢中心區域圖


所以,如果非要衡量一個統治者“好”或者“不好”(實際上歷史人物的複雜導致很難這樣評斷),那也是他的統治是否成功而不是是不是仁慈。

1、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歷史研習社


漢文帝,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母親是曾為魏王豹的小妾薄姬。一次偶然的機會,劉邦寵幸了薄姬,並生下了劉恆。劉恆七歲時便受封為“代王”,從此就再也沒有見過父親,也沒有回到長安,而是與母親在封地相依為命。可以說,劉恆壓根就沒受劉邦重視,他自然也就對皇位毫無想法,因為這位置根本就不屬於他。同時劉恆的封地偏遠,臨近匈奴,是眾皇子中最不受待見的一個。

後來,先帝駕崩。周勃、陳平在鎮壓“諸呂之亂”後,為了鞏固好不容易到手的權力,他們把目光投向毫無實權與影響力的代王劉恆,並派出使臣前往代地迎接他到長安繼位。漢文帝劉恆受母親影響較大,為人謙遜和善,中規中矩,諸呂之亂以後,也只有他有繼承大統的血脈和德行。


即位後,他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外有北方匈奴正是鼎盛時期,冒頓,老上,君臣三大雄主,內有開國軍功貴族集團把持朝政,皇族內個個對他的皇位虎視眈眈,國力民生凋敝,這樣的局面下漢文帝外拒匈奴,收河南地,內驅軍功貴族集團,奪回皇權,平定皇族叛亂,恢復國力民生,開創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文治武功政治手腕沒有一樣差的,這樣的皇帝,歷史上有幾個比他厲害的?


海賊王的第一大劍豪


心狠手辣的人!

先別急!聽我說。

為什麼我這麼說呢,因為前不久,我看史記的時候,發現了這麼一段。

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數月,公卿請立太子。——《史記》

這段是出自於漢文帝的後來的皇后竇漪房的傳記中。裡面的那個“代王”,就是漢文帝劉恆。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代王劉恆曾經有一個王后!而且這個王后給他生了四個兒子。

不過可惜,王后在代王成為漢文帝前就去世了,所以竇漪房才能上位。

蹊蹺的是,這位代王后的記載就只有這麼一句!作為一個堂堂帝王曾經的正妻,她連名字都沒有留下?這正常嗎?顯然不。她有可能是被人故意隱瞞了。

再往後看!

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等到劉恆被立為漢文帝之後一個月,這四個由代王后生的兒子全部病死!

四個由同一個爸媽生出來的青少年,在之前都好好的什麼事沒有的情況下!突然病死!一個月內!全部!

巧合不?我也覺得太湊巧了!是吧?

太巧合的事情終歸是有蹊蹺的,如果說,有什麼手段能讓四個兄弟短時間內同時死亡,那麼謀殺恐怕比疾病更令人信服!

如果是謀殺!那麼是誰?

是誰敢殺皇帝的四個兒子?在當時有比皇帝還厲害的人嗎?

有!

記得劉恆是被誰立為皇帝的嗎?周勃啊!

太尉周勃掌握著軍事力量,平定了呂氏之亂,才迎接劉恆繼位。

那麼周勃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顯然,他很忌憚這幾個孩子!為什麼?因為這個孩子是一個媽生的嗎?

很有可能!因為這個神奇的媽,後世連名字都不敢記在史書上,自然不會是泛泛之輩!

顯然,這位代王后的血脈讓周勃忌憚!周勃此時的勢力比文帝還要強,所以顯然不是害怕這個血脈此時的勢力,那麼他怕的,只能是這個勢力未來的報復!

好了,既然是報復!周勃顯然做了對不起這個代王后血脈的事情!是什麼呢?

想想周勃之前幹了什麼?平定呂氏之亂!殺戮呂氏全族!呂家男女老幼全部被殺!呂后的妹妹,劉邦悍將樊噲的妻子被用鞭子活活抽死!可以說,周勃的手上,沾滿了呂家的血。

而呂后在世時,曾經大力支持劉呂聯姻,齊王,趙王,朱虛侯……幾乎所有的劉家王爺都被呂后標配安排了一個呂家的姑娘!

代王,又怎麼會例外呢?

答案呼之欲出了!

代王的呂氏王后生下四個孩子後病死,此時,假如你是周勃,當你殺光了呂家人之後,卻尷尬的發現,呂氏的血脈現在有可能成為太子!你怎麼辦?

自己殺?不可能的!代王是未來的皇帝啊,殺皇帝的兒子,想不想混了?

唯一的辦法是,讓皇帝自己妥協!讓他在皇位和血脈中做出選擇!

劉恆來到長安時,周勃在宮門口安排十個壯士攔住宮門口不讓劉恆進入,直到周勃趕來,讓他們退下,劉恆才進入未央宮!

這個意思很明顯!沒有我,你連宮門都進不去!劉恆不是傻子,他顯然陷入了沉思!

一個月後,四個呂氏血脈全部病死!

代王才真正成為了漢文帝!

個人猜測!不喜勿噴!


扣毛


劉邦共有8個兒子:庶長子劉肥(封齊王)、二子劉盈(即孝惠帝)、三子劉如意(封趙王)、四子劉恆(即文帝)、五子劉恢(封梁王)、六子劉友(封淮陽王)、七子劉長(封淮南王)、八子劉建(封燕王)。其中三個(劉如意,劉恢,劉友)被呂后害死;劉肥和劉建不僅封地被呂后分割給呂家,而且還被迫娶呂氏女子為王后,二人或被氣死,或抑鬱而死;劉長驕橫跋扈,後因反叛而被廢,不久便死。只有劉恆符合繼承帝位的條件,而且其母薄氏性情溫良,沒有干政野心,符合陳平周勃選擇繼承人的標準。事實證明這種選擇非常正確。當然如果劉如意沒有被害,繼承帝位的話,肯定也會幹的非常好,可惜歷史沒有假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