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偉大的轉折: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

偉大的轉折: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

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左起)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主席臺上。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後,經歷十年動亂的中國百廢待興,“文革”留下的許多遺留問題亟待解決,“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仍然在實行,眾多冤假錯案需要平反糾正,黨的工作重心急需轉移。正是在此背景下,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成為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此次會議的時間雖然較短,但會議的前前後後的細節卻仍然值得回顧。

三中全會前奏——中央工作會議

實際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召開前,中共中央還舉行了一次為期40多天的中央工作會議,為三中全會的各項議程定下了基調。為實現全黨工作重心轉移,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的京西賓館召開了中央工作會議,各省市自治區、各大軍區及黨政軍各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共212人參加會議。本次會議原本主題是討論1979-1980年的國民經濟計劃安排及如何儘快把農業生產搞上去等經濟問題,並分成了東北、西北、華北、西南、中南、華東六個小組進行討論。但會議開始後,陳雲等提出解決“文革”遺留問題及重要領導人功過是非與平反問題,得到了與會代表的響應,使會議討論主題發生了轉向,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等領導人也發表了講話。代表們一致贊成鄧小平提出並經中央政治局同意的從1979年1月起把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決定,並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對部分犯錯誤的同志及中央部門也進行了批評,華國鋒也進行了自我批評。會議討論了促進農業發展問題,對於1979、1980年國民經濟安排,則提出解決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及流通、分配等問題。會議還討論醞釀了中央政治局的人選及設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問題。親歷此次會議的朱佳木回憶說:“中央工作會議原定有三個議題,都是有關經濟問題的,只是在進入正式議題前,用兩三天時間討論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的問題。然而,會議開始後,與會的絕大多數代表討論的主要是一些重大的歷史遺留問題、對幾位中央負責同志的意見、真理標準討論中暴露的問題和中央人事調整問題,並且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鄧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著名講話,為隨後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供了基本指導思想。他在講話中指出:“這次會議開得很好,很成功,在黨的歷史上有重要意義。我們黨多年以來沒有開過這樣的會了,這一次恢復和發揚了黨的民主傳統,開得生動活潑。我們要把這種風氣擴大到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中去。”中央工作會議全面討論了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 、黨的建設等方面的問題 ,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作了充分準備。由於中央工作會議對當時中國面臨的各種問題的討論很徹底,也形成了很多共識,三中全會實際成了落實此次會議的成果,故開得十分順利。

三中全會的過程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了著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出席大會的中央委員169人,候補中央委員112人,列席代表9人。除中共中央主席、副主席外,參會代表仍然被分成華北組、東北組、華東組、中南組、西南組及西北組共6個小組,並設立了各組召集人。

12月17日,參會代表陸續到會議舉辦地的京西賓館報到,並領取了會議日程、分組名單及會議文件等資料。17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各組召集人開會,主要傳達了三中全會的議程及開會辦法。12月18日白天,參會代表主要是閱讀學習華國鋒、鄧小平等人講話在內的中央工作會議文件及《1979、1980兩年經濟計劃的安排(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等。六個小組也在當天分別召開會議,由各組召集人向代表們通報了17日下午各常委有關會議安排的指示,並討論了犯錯誤同志的處理問題。此外,秘書組還向代表印發了《大寨大隊關於農業建設投資情況的報告》的參考資料。

18日晚,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開幕,華國鋒主持會議並講話,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等中央政治局常委出席。華國鋒在講話中提出全會的主要任務是:“討論通過中央政治局提出的關於從明年1月起,把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問題;同時審議、通過農業問題的兩個文件,和1979,1980兩年經濟計劃的安排;討論人事問題和選舉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19日,代表們仍是學習文件,西北組等個別組也進行了討論。秘書組當天印發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以及汪東興在12月13日中央工作會議的檢討,還有吳德、陳錫聯、紀登奎在18-19日各自提交的書面檢討,供代表們參閱討論。因代表們對在“文革”中設立專案機構審查干部的意見甚大,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曾提議撤銷中央專案機構,汪東興還在19日下午主持召開了關於移交中央專案一、二、三辦和“五一六”聯辦專案材料的會議,提出四條處理原則,決定將這些專案機構全部撤銷,相關材料都交由中央組織部統一處理,受到了代表們的肯定。

12月20-22日下午,六個小組都是在進行分組討論,主要討論華國鋒、鄧小平等人的講話,還有會議的各項既定議程,諸如工作重點轉移,處理歷史遺留問題,《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這兩個農業文件,1979-1980年的國民經濟安排、健全民主法制等重大事項,並對會議印發的文件提出意見,而且代表們紛紛讚揚了中央工作會議取得的成果。會議秘書組還在20-21日又印發了《增補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候選人名單》及《關於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組成問題的第三次報告》及附件《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候選人名單(草案)》,供代表們進行討論。關於各小組分組會的討論內容,據親歷者于光遠回憶概括有四條:第一條是原先參加中央工作會議的中委們以發言的形式向未參加會議的中委們介紹中央工作會議的情況;第二條是所有出席者都對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中央領導人的講話表態,對全會增補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副主席表態,對中央設立紀律檢查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候選人名單表態;第三條同中央工作會議一樣,對“兩個凡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平反冤假錯案、康生問題等發表意見。第四條是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的草稿表態並提修改意見。關於全會公報,據時任胡喬木秘書的朱佳木回憶說,早在中央工作會議期間,就開始了這個公報稿的起草工作,由胡喬木主持起草,經多次修改。在全會閉幕的最後一天即22日,才送到了與會者的手中,他們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而對於提交書面檢討的四位同志,代表們也認同中央政治局常委提出的“給他們一些考慮時間,再作進一步檢查”,並在小組討論中對他們的錯誤進行了批評,同時還批評了康生、毛遠新、張鐵生等人所犯的錯誤。

六個小組的代表在討論中也暢所欲言,為中國的下一步發展獻計獻策,這些發言也多在會議簡報上刊登。六個小組都根據討論結果向中央政治局提交了書面建議,學者程中原曾根據檔案對各組討論要點進行過梳理,如西北組根據討論結果,向中央提出了部分開放中南海、開放人民大會堂、設立中央秘書長、政治局委員不能搞特殊化等五條建議。西南組則建議要搞好黨內團結,堅持民主集中制,這樣才能保證全國的團結,才能為工作重點轉移創造安定的局面。華北組在討論中則建議加強群眾監督及對中央委員的監督。華東組討論中則建議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只有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才能保證民主。對於各組的建議及對農業文件、經濟安排的意見,黨中央都進行了認真聽取,部分建議也在全會公報及以後的實踐中得到落實。

12月22日通過了兩個農業文件和1979—1980年國民經濟計劃的安排及全會公報,選舉產生了中央紀律委員會成員,並選出第一書記陳雲,第二書記鄧穎超,第三書記胡耀邦。經過表決同意,全會還增選陳雲為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增選鄧穎超、胡耀邦、王震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增補黃克誠、宋任窮、胡喬木、習仲勳、王任重、黃火青、陳再道、韓光、周惠為中央委員。其中對於人事變動,于光遠回憶說:“有些與會者對幾位政治局委員提了不少批評性意見,提出他們現在擔負的工作是否合適,有人甚至直接提議免除其職務。但鄧小平同志不同意,他幾次在中央常委跟各組召集人談話的時候,都說到了一個原則,叫‘只進不出’或‘只上不下’。鄧小平的考慮是:第一,要給海外一箇中共高層是穩定的、團結的形象。第二,考慮到當時中國需要大規模引進外資,不能影響中國的加快經濟建設工作。”

當選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陳雲在閉幕會上講話,除了表示感謝外,還指出:“我認為三中全會和在此以前的中央工作會議,開得很成功,大家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解放思想,暢所欲言,充分恢復和發揚了黨內民主和黨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認真討論黨內存在的一些問題,增強了團結。”華國鋒最後講話,肯定了毛澤東的貢獻,也指出了一些歷史遺留問題的錯誤處理是毛澤東同意過的。他強調要貫徹落實中央工作會議及三中全會兩次會議精神,要求:“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一定要執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一定要不斷地加強各級領導班子的建設;一定要抓緊落實黨的幹部政策;一定要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作風。”最後,華國鋒宣佈大會閉幕,為期五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圓滿結束。隨後在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確定了新增選政治局委員的分工問題及其他人事安排,並決定設立中央秘書長,由胡耀邦出任,為落實三中全會各項方針政策提供了組織保證。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一次影響深遠的會議,三中全會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後最重要的歷史轉折。此次會議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及組織路線,開始全面糾正“文化大革命”及之前所犯的左傾錯誤,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確定瞭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做出了將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的偉大決策,開始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此次會議的精神可以在會議公報中得到體現,公報於12月22日由全會通過,胡喬木23日又加以修改,再由中央常委審定,23日晚正式廣播發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開篇介紹了會議概況及人事決定,之後分五大部分介紹了三中全會做出的重要決策,包括工作重點轉移、經濟工作安排、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與健全民主法制、毛澤東的評價及黨的民主集中制問題。而12月24日的《人民日報》刊登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提要》也對此進行簡要概括:全會一致同意華國鋒同志代表中央政治局所提出的決策,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全會深入討論了農業問題,認為全黨目前必須集中主要精力把農業儘快搞上去;認真討論了“文化大革命”中發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也討論了“文化大革命”前遺留下來的某些歷史問題;決定撤銷中央發出的有關“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和天安門事件的錯誤文件;審查和糾正了過去對彭德懷、陶鑄、薄一波、楊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錯誤結論;全會根據黨的歷史的經驗教訓,決定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健全黨規黨法,嚴肅黨紀。全會公報還向全黨發出號召:“只要全黨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領,繼續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群眾路線,既勇於創造新的經驗,又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充分調查研究,實行精心指導,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就一定能夠加快實現新時期的總任務,任何困難都不能阻止黨和人民的勝利前進。”

三中全會的反響

作為關係黨和國家命運、前途的大事,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後,也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23日晚上,全國人民在廣播中聽到了公報全文,24日登載公報全文的報紙也在各地銷售一空,大家都感到精神振奮。廣大幹部群眾紛紛擁護全會各項決定,決心緊緊跟上並適應工作重點的轉移,為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貢獻力量。各省市、自治區黨委也都迅速召開會議,學習討論此次公報,傳達會議主要精神,並要求當地各級黨委根據公報精神及工作重點的轉移,部署安排1979年工作,帶領群眾認真學習公報。12月25日的《人民日報》在報道首都人民的反響時稱:大家普遍認為,這次全會將以它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在我黨的歷史上放射出燦爛奪目的光輝,指引著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奪取新長征的偉大勝利。人們用這樣的話來表達自己歡欣鼓舞的心情:“我們的黨將更興旺發達,我們的人民將更鬥志昂揚,我們的國家將更團結一致,蒸蒸日上!”有的同志賦詩表達自己的心情說:“聽罷公報淚盈眶,多少熱血譜新章。‘天馬’‘四害’曇花現,民主法制與天長。歷史經驗永汲取,實現四化凱歌揚。”對於京外的反應,12月26日的《人民日報》曾對此報道稱:許多幹部、群眾都說,這次全會影響深遠,意義重大,我們黨很久沒有開過這樣好的會了。他們指出,全會決定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從一九七九年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個重大的戰略決策,是我國曆史發展進程的客觀要求,反映了全國八億人民的迫切願望。

12月27日上午,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舉行座談會,專門討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會議作出的重要決策反映了全國人民的共同心願,會對中國的各項建設產生深遠影響。12月28日的《人民日報》對此座談會報道稱:到會委員一致認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極其重要的一次會議。

這次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轉折,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從此,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始了新的偉大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