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昨天剛看了妖貓傳,裡面講的大唐楊貴妃之死,當時的歷史真相究竟是什麼?

克里斯托夫金


楊貴妃,歷史上四大美女之一。長得漂亮那自不必說,且能歌善舞,唐玄宗三千佳麗,只獨寵她一人,從不雨露均霑。



到底是哪裡人氏,好像至今也是沒有定論,有人說她是山西的,還有說陝西的,有說河南的,還有說四川的,無一定論,但確實是出身官宦之家,要不然也進不得皇宮。



楊貴妃歷史也也算破有爭議的人物,尤其是她是怎麼死的,死在哪,到底是死沒死。死在馬嵬坡咱就不說了,大家知道晁恆吧,就是日本遣唐使阿陪仲麻呂,有的史學家認為,楊貴妃當時在馬嵬坡確實跟阿陪仲麻呂走了,但阿陪仲麻呂並沒有迴歸日本,只是託人把楊貴妃送過去了,逃過一死,至今,在日本的山口縣大津郡,還保留著一座楊貴妃墓。



唐玄宗為了貴妃一笑,親手譜寫《霓裳羽衣曲》,到也是一段愛情佳話。電影《妖貓傳》,是根據日本作家夢枕貘的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改編拍攝的,其實原著小說中楊貴妃未死,當時插到她後頸那根銀針,並沒有插對位置,被人做了手腳,導致楊貴妃雖然未死,但也是慢慢老去,無人再識。更不可能再得到皇上寵愛了。

怎麼說那,楊貴妃死於馬嵬坡是正史,在《新唐書》與《舊唐書》中都有記載,不過我個人更喜歡那些後人編纂出來的美好願望。


北方木喬


楊貴妃死的一點兒也不蹊蹺,歷史上都記載的很明白。

唐朝天寶十四載,即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

安祿山和史思明密謀聯合,以討伐楊玉環之兄楊國忠為由,起兵叛變,不足兩月便大破潼關,再長驅直入,攻破洛陽。

此時的唐玄宗心知大難臨頭,皇帝寶座岌岌可危,形勢所迫之下,玄宗只得帶著楊貴妃以及楊國忠等人逃往蜀中。

然而在途經馬嵬驛時,一直護駕左右的果毅都尉陳玄禮,趁機突然兵變,他率領全部禁軍,手中握有最大兵權,可以說在兵變的這一刻,唐玄宗已然成了一副空殼子。

但陳玄禮兵變事出有因,他繼而提出一個要求,若玄宗答應,陳玄禮則繼續效忠。

這個要求正是逼迫唐玄宗當場處死楊國忠與楊貴妃。

前者被認為是禍亂朝綱,後者則被認定為禍國殃民。

為了九五寶座,更為了李唐社稷,萬般無奈的唐玄宗只得同意陳玄禮的部分要求。

為何是部分要求呢?

因為他覺得楊玉環罪不該死,只讓陳玄禮殺了楊國忠便可。

誰知陳玄禮連同一眾禁軍將士並不買賬,在把楊國忠亂刀砍死後,進而逼迫玄宗賜死楊玉環。

眼看後有安祿山叛軍追殺,身旁親軍又趁機譁然,前路茫茫的唐玄宗即使萬般不捨,也只得默許,而玄宗身邊的寵臣高力士則提議,為讓楊玉環儘可能的體面,應賜楊玉環一條白綾,命其自縊。

不出半刻,一代貴妃楊玉環即自縊馬嵬驛,終年三十八歲。

楊玉環香消玉殞的整個過程即是如此,說她禍國殃民也好,滿腹冤屈也罷,都不過是當時環境下的必然結局,因為玄宗李隆基沉迷楊玉環美色,朝中上下早有不滿,只是礙於他九五之尊的身份,人人隱忍不發,未曾找到合適的時機。

陳玄禮正好是順勢而為,就連安祿山起兵造反也是因為楊國忠,所以楊國忠在玄宗身邊一天不死,護駕的禁軍將士就一日不寧。

同時楊國忠長久以來的禍亂朝綱,所仰仗的正是楊玉環,從裙帶關係的角度來說,陳玄禮等人肯定把矛頭對準楊氏二人,所以在他們看來,逼死楊玉環和楊國忠,才算真正除掉了唐朝大患。

其實楊玉環的死,在安祿山起兵的那一刻就早已註定。

只是時間早晚罷了。

身為皇帝最寵愛的妃子,要想在朝堂之爭中不淪為權力的犧牲品,縱觀歷史,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寥寥無幾。

——————

參考文獻·正史:


唐人李肇所著《國史補》:

玄宗幸蜀(逃往蜀中),至馬嵬驛,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



《舊唐書·后妃傳》:

(玄宗一行)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

力士覆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寶,時年三十八,瘞於驛西道側。



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

上(玄宗)杖屨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

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

上曰:“朕當自處之。”

入門,倚杖傾首而立。

久之,京兆司隸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

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

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

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

與屍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


——————


錢品聚


影視劇和真實的歷史肯定是有區別的,楊貴妃,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古人形容美女的時候喜歡用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這裡的羞花指的就是楊貴妃。楊玉環這個女人的一生是非常傳奇的,一開始她做了李瑁的王妃,可是好景不長他被李瑁的父王唐玄宗給看上了,唐玄宗作為一國之君,公然搶自己的兒媳婦可不好。

於是乎唐玄宗想了個好辦法,他讓李瑁的妻子給其母親守孝,並且要楊玉環出家做尼姑,和李瑁完全的脫離關係。李瑁這個時候當然沒有多想,楊玉環出家之後,唐玄宗每日把她召進宮裡,她每天都給唐玄宗跳舞,這樣一來二去兩個人就好上了,這時候楊玉環和李瑁已經沒有關係,所以唐玄宗乾脆就直接把楊玉環給娶了。

中國歷史上有句老話叫做,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在楊貴妃得寵之後,他的家人也都跟著她過上了好日子,別說楊貴妃的近親,就連她的一個遠房兄弟楊釗,此人本來就是個市井無賴,後來都身居高位,還能夠操縱國政,唐玄宗賜名給他國忠。

這樣一來很多人肯定都是看不下去了,後來安史之亂,安祿山等人造反,唐玄宗領著楊貴妃等人逃難,途徑馬嵬驛的時候,士兵突然譁變,楊國忠被亂刀殺死,其餘士兵要求唐玄宗將楊貴妃賜死,唐玄宗為了自保將楊貴妃給賜死。

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吊死在了佛堂的梨樹下。實際上這場譁變還有太子的事情,禁軍首領已經被收買,除掉楊國忠和楊貴妃才是他們的任務。有趣的是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楊貴妃實際上並沒有死,唐玄宗給了她一條生路。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歷史的小學生


當時的真相就是:當唐玄宗一行好不容易走到馬嵬坡時,卻不料外禍未至,內亂先發,太子趁機發起了政變。

這個機會對太子李亨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沒有比這更好的逼玄宗退位的時機了。但是政變要成功,首先一要找到好的理由,第二是要找到可以依靠的力量。

理由是特別好找的,安祿山叛亂,罪肯定不能歸咎於皇帝本人,但是可以推給楊國忠、楊貴妃兄妹。玄宗最多隻需要揹負一個寵信小人的過錯。

而政變需要依靠的力量也在眼前,就是跟隨玄宗逃難的禁軍。所以禁軍的統領陳玄禮成了一個關鍵人物。能拉攏陳玄禮,也就等於得到了禁軍的支持。

但是陳玄禮和玄宗是非常親密的,當初玄宗即位前,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陳玄禮就立有大功,所以幾十年來始終是玄宗的親信。我們很難相信,這樣一個人會對玄宗不利。

而那一天,發生的事實是:居然就是陳玄禮,帶領士兵誅殺了楊國忠和楊氏姐妹,並且親自請求玄宗,一定要賜死楊貴妃。這時玄宗身邊的親信只剩高力士一人,勢單力薄,面對咄咄逼人的太子和禁軍,只好答應了這一請求。

在這種情形下,玄宗也被迫接受了太子李亨的其他條件,就是他退位,並在高力士等人的陪同下西向入蜀避難。而太子李亨則分道揚鑣,北上即位,統領天下兵馬抗擊安祿山的叛亂。

這時,陳玄禮又做了一個選擇,楊貴妃一死,他立馬宣誓,效忠玄宗。按理說他對於太子能即位是立了頭功,完全可以宣佈效忠太子。而他卻沒有。他選擇了跟隨玄宗一起入蜀,和高力士一左一右,侍奉玄宗,直到安史之亂被平息後,才和高力士一起護送玄宗回到長安。

所以可以大膽的猜測,陳玄禮在這場兵變中,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緩衝兩方矛盾的重要作用。太子要逼宮,利用楊貴妃和楊國忠有罪的理由造勢,而士兵層面確實也對楊國忠兄妹非常不滿。陳玄禮一方面,要平息這場譁變,勢必要殺掉楊氏一家,另一方面,他又要儘量保護玄宗,所以不得不帶頭兵變,又在貴妃死後馬上帶頭效忠玄宗。甚至可以說,假如沒有他從中掌握分寸,玄宗的下場可能都未必是退位這麼簡單。

而楊貴妃,在這場政治漩渦裡,始終像一枚棋子,說棄就棄,還得揹負本不屬於她的錯。倒是民間對於楊貴妃,一直抱有同情,出於美好的願望,希望她沒有真正死去,所以流傳了大量的傳說。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李白

這首詩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吧,是描寫李白初次見到楊貴妃的場景。楊貴妃在歷史上特別出名是因為唐玄宗的溺寵以及安史之亂給她帶來的神秘政治色彩。



楊貴妃的家鄉在今廣西玉林,本人傾國傾城,能歌善舞,深受唐玄宗喜愛。而且據說她沒有架子,也不欺負宮女太監,深受宮中人士的喜愛,都稱呼她為娘娘。

貴妃深受寵愛,有道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家裡的親戚也跟著平步青雲。楊國忠就是貴妃的哥哥,他囂張跋扈還沒啥文化,弄的朝野雞犬不寧,後導致安史之亂。沒辦法陳玄禮就找藉口說楊國忠通胡,將其殺害後又怕貴妃以後秋後算賬。所以就說將士要將貴妃交出來。唐玄宗沒辦法,只能命人將楊貴妃溢殺。


兵變是楊貴妃死的前提,而兵變是太子李亨一手策劃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帝位。可是陳玄禮對唐玄宗還是又敬又愛。所以殺害了貴妃以後他又效忠於唐玄宗。最後太子只能分道揚鑣去收腹安史之亂的失地。而唐玄宗去了四川。

在哪個時候,楊貴妃必須死,不然引起公憤唐玄宗都不一定能活下去了。沒辦法只能賜死了楊貴妃。其實大唐人以胖為美,不一定貴妃就是我們現在認為的這個樣子,也有可能是這樣。


哈哈 ,真的有可能的。


娛樂叨叨團


日本山口縣有個“楊貴妃墓”,在介紹楊貴妃墓的木板上寫著:

充滿著謎團和浪漫色彩的楊貴妃之墓。傳說她在馬嵬驛兵變中並未被逼自縊身亡,真正死的是其替身侍女,而楊貴妃在皇帝親信的護送下,從海上乘船逃走,漂流到日本向津縣半島的唐渡口,不久之後因病身亡,當地人將她葬於二尊院。

如今日本山口縣地方政府及有關社團,已將楊貴妃墓作為旅遊勝地進行開發。


馬未都經常說“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

我認為說得很對,當年插手朝政的是楊國忠,而禁軍士兵的不滿也是針對楊國忠的。楊貴妃只是受牽連,加上唐玄宗本身有“不忍”之心。因此,殺個替罪羔羊,讓貴妃真身出逃,並不是沒有可能。

只是這樣的話,我真心同情那個“替死的侍女”,她的命運可比楊貴妃悲催N倍!


從耗子胖成豬


這個賀歲檔很熱鬧,第五代導演中的兩位相繼出山,馮小剛的《芳華》講述上世紀“校園霸凌”的故事,陳凱歌的《妖貓傳》講述大唐朝女神唯粉、cp粉、私生飯的故事,都相~當精彩。

今天暢讀小歷主要跟大家聊聊《妖貓傳》中的絕對女神,唐朝版瑪麗蘇,楊貴妃女士。

(下文可能涉及一點點電影情節,劇透恐懼患者慎入)

《妖貓傳》主要講述的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cp粉、同人圈大大白居易先生在編輯黑貓的奪命連環催稿下,和一個會念經的外國和尚一起穿越時空,親眼見證自己女神死因的故事。

電影中的楊貴妃是個人見人愛的形象,幾乎所有男人的眼睛都直勾勾的盯著她,就差問一句“我這張舊船票,還能否登上你的小船”了。

楊貴妃,名玉環,號太真,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在她大約只有38年的生命中,先後經歷過李隆基兒媳婦、太真尼姑、李隆基寵妃等多重身份。

還衍生出了死後還魂、死遁日本等傳奇經歷。

近年來隨著各路女明星的演繹,更是把她妖魔成了一個集玉女與慾女於一身的形象。

(小歷總也分不清冰冰範女士的武則天和楊貴妃)

上文中暢讀小歷說了,作為楊貴妃和李隆基的cp粉,白居易寫了一篇名為《長恨歌》的同人文,並在其中描述了兩人驚天地泣鬼神、至死不渝的感人愛情。

但既然是同人文,自然就存在自由發揮,與史實不符的情況存在。

比如我們白大大說了,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這就是胡說了,玉環哪裡是“養在深閨”?

她分明是唐明皇兒媳婦出身吶。

玉環的第一任老公叫做李瑁,他是唐明皇的第十八個兒子,兩人在唐明皇女兒的婚禮上相見,李瑁對天生麗質的楊玉環一見鍾情,請旨賜婚。

在李瑁生母,寵妃武惠妃的請求下,唐明皇下旨將玉環冊立為壽王妃。

結果沒幾年,武惠妃去世了,唐明皇一下子失去了寵愛的妃子,茶飯不思,鬱鬱寡歡。

這裡再說幾句武惠妃,她是武則天的孫侄女,但由於當時李唐一脈極端厭惡武氏,所以武惠妃儘管得寵,卻沒能封后,她的兒子也沒能成為太子。

武惠妃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李瑁成為太子,用計害死了太子和其他兩位皇子,然而武惠妃只繼承了武則天的手辣,卻沒能繼承她的心狠,害人之後沒多久,她自己就被嚇死了。

武惠妃死後,李瑁徹底失去了角逐太子位的希望,他的媳婦玉環也被老爹收了。

就在唐明皇為武惠妃“曾經滄海難為水”之際,有人給皇帝陛下安利了他的兒媳婦楊玉環,說玉環“姿質天挺,宜充掖廷”(掖廷就是後宮)。

於是唐明皇立馬就“取次花叢愛回顧”了。

為了把玉環正大光明的收入後宮,唐明皇以為母親竇太后祈福為名,敕書楊氏出家為女道士,道號“太真”。

走完這道流程後,壽王妃就變成了楊貴妃。

而壽王,也基本退出歷史舞臺,跟老爹新賜給他的王妃相依為命去了。

婚後的楊貴妃,的確很像白居易寫的那樣,“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她想吃千里外的新鮮荔枝?有!一天之內就給送到眼前;

她的家人官職不高?封!楊家大把人口都因玉環的得寵而高官厚祿;

她的美貌無人欣賞?詩仙呢!把李白抓進宮來助興;

宮廷樂曲配不上她的舞姿?三郎親寫《霓裳羽衣曲》……

(延伸一下,唐玄宗另一位寵妃梅妃擅跳“驚鴻舞”,就是《甄嬛傳》中嬛嬛愛跳的那個,而梅妃就是因為楊玉環入宮而失寵)

(王璐瑤版楊貴妃,她曾在《天龍八部》中扮演王語嫣母親)

這種相親相愛的日子一直持續到安史之亂爆發。

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叫做安祿山,他比楊貴妃大了將近二十歲,卻為攀附權貴而甘當楊貴妃為的乾兒子,坊間也有傳說兩人關係不清楚,真假存疑。

有了楊貴妃這個大靠山,安祿山平步青雲,很快成為三鎮節度使(相當於一個省的軍事、政治一把手),之後安祿山密謀造反,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玉環之兄)為名大舉進犯長安城。

唐明皇帶著楊貴妃、楊國忠等人倉皇出逃,途徑馬嵬坡之際,士兵反水,要求處死楊氏兄妹才肯繼續效忠皇帝。

最終,楊國忠被亂刀砍死,楊貴妃得賜白綾一條。

(也有楊貴妃是吞金而死、被亂刀砍死等說法)

“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輿尸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資治通鑑》

據說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沒找到。

基於此,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假想了唐明皇對楊貴妃“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尋找,以及楊貴妃死後成仙與三郎“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的約定。

直至最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美好愛情。

清朝戲曲家洪昇也以兩人之間的愛情悲劇為藍本,並結合白居易的《長恨歌》,創作了崑曲劇目《長生殿》。

楊玉環在這些文學作品的演繹中,羽化成仙,與唐明皇在月宮再續前緣。

(楊貴妃衣冠冢)

電影《妖貓傳》中,將這段故事演繹成“假死變真死”的“誤操作”。

方術黃鶴表示可以給貴妃先施以假死之術,待局勢穩定後再開棺將她迎回,唐明皇也勸楊貴妃接受。只不過當時兩人都不相信假死之術,只是帶著“最後的溫柔”假意相信。

唐明皇假裝相信貴妃不會死;

貴妃假裝相信自己可以活著。

於是“活”玉環被裝入真棺材,但出乎意料的是,她真的活過來了,但由於頂不起沉重的棺材蓋,玉環在留下道道掙扎的血痕後,被活活憋死。

《妖貓傳》的同名原著小說就是由日本魔幻小說作家夢枕貘所著,暢讀小歷家裡還有一套他的《陰陽師》。

這位日本作家對楊貴妃死因的想象,只是日本對楊貴妃濃厚興趣的一角。

很多日本人相信,楊貴妃在逃離馬嵬坡後,東渡到了日本,而且還開枝散葉,留下了兒女。

在日本境內的確也有兩座楊貴妃墓,京都等古城甚至還有她的塑像。

日本女星山口百惠就曾公開說過她是楊玉環的後代。

至於原因,暢讀小歷猜想可能跟當時的日本與大唐有密切的文化往來有關。

(山口百惠)

其實歷史大多數都是殘酷的,文人的想象再怎麼浪漫,恐怕都抵不過楊貴妃成為政治犧牲品有說服力。

而所謂的“唐明皇在貴妃死後鬱鬱而終”的說法,其中原因,有多少是真的因為楊貴妃,又有多少是因為丟了實權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太上皇而導致的,大家心中自有評定。

作為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見證者,唐明皇和楊貴妃這兩個人,恐怕也不是一句“愛情”就能說清楚的。

正如電影中所講,“大唐的隕落不是她的錯”。

楊貴妃,再美,再會跳舞,再得寵,也只是政治之外的調味料。

唐明皇愛她,卻不會因為愛她而願意失去自己的權力和生命,千古以來每一位帝王都是如此,不會為了美人拋棄江山。

當然,可能人們總是無法接受美麗女人因政治而死這個殘酷的現實,於是前有西施與范蠡泛舟湖上,後來又有了楊貴妃東渡日本的傳說。

無論如何,關於美人,我們總是希望她好的~


德勝門唯一娛文樂


楊貴妃之死,一直是個歷史謎團。

關於楊玉環之死,最正統的說法則是死於馬嵬坡。“安史之亂”,玄宗出逃蜀中,至馬嵬坡時,軍士發生譁變,玄宗為求自保,不得不以白綾的方式賜死楊玉環。《新唐書》和《舊唐書》對這段記載相差不多。

另外,根據詩文描述,楊玉環還可能死於佛堂或者亂軍,或者吞金自盡。

甚至,還存在楊玉環未死的消息。“安史之亂”平定後,玄宗派人尋找楊玉環遺體,未能尋回。

有傳言,楊玉環東渡日本。如今在日本的山口縣久,以“楊貴妃之鄉”而聞名。也存在楊玉環未死出家的說法。

不論如何,關於楊玉環的一切謎團,都是人們對她對唐玄宗美好愛情的聯想。


五味社


歷史究竟沒有真相,我不敢下結論,也無法下結論。史書所載,究竟是場景真實的還原還是有人希望是那樣的,沒有人說的清楚。就比如說楊玉環之死,是否卻有其事還是有心人掩蓋了真相,難說。

在《新唐書》和《舊唐書》的記載中,玄宗出逃至馬嵬驛時,禁衛軍發生譁變,要求玄宗處死楊國忠和楊玉環等人,玄宗無奈,賜貴妃三尺白綾,把楊玉環勒死在馬嵬坡下。這是正史上記載的,白紙黑字,言之鑿鑿。

然而,在一些民間的聲音中,楊玉環沒有死,而是東渡去了日本。玄宗出逃時,日本遣唐使阿部仲麻呂也在,據傳阿部偷偷將楊貴妃渡回了日本人,至今在日本的山口縣還留有一座貴妃墓,日本女明星山口百惠還聲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後人。

白居易也曾在《長恨歌》中寫道“聽聞海外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白居易是中唐詩人,《長恨歌》成書於公元806年,安史之亂髮生公元755年,中間只差50年的時間,時間間隔並不是很長。白居易寫海外仙山,是否就是暗示楊貴妃沒有死,去了海外?

不管正史記載也好還是民間傳說也罷,楊玉環究竟魂歸何處,並不重要。就像《妖貓傳》裡瓜翁所說的一樣“幻術裡也有真相”,歷史的真相其實就位於每個人的心裡,關鍵在於你怎麼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