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 富二代之殤:敗家子為何這麼多?

富二代之殤:敗家子為何這麼多?

我去潮州出差的時候,當地有許多陶瓷企業,跟一些企業負責財務的人聊天兒,談到私人老闆接班人的問題,對方跟我講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在當地,有這樣一種團伙,專找富二代下手。拉關係套近乎,帶富二代去賭博,然後借錢給你,等到借的錢堆積到一定的數目,就帶上人去找他老爹要錢:不給錢,就剁掉你兒子的手!許多人就這樣妥協了,我當時去的那家陶瓷企業,少東家二十多歲,已經揮霍掉了他老爹兩個廠房。”

創業容易守業難,這是歷來的大問題。改革開放,造就了一批先富者,可是先富起來的這部分人,能否把家產放心的交到後一代的手中,這個要打到問號。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這就談到一個問題,對於富二代的教育問題,究竟應該是一種怎樣的態度?

我父親原來的老闆,家裡的長子比我大一歲,屬於典型的揮霍無度型;家裡的次子,小小年紀,就無惡不搞。他們的家庭,在我們當地算得上是足夠富裕的了,可是對下一代的教育卻是完全失敗的,而且失敗的一塌糊塗。老兩口活著的時候還能撐著門面,真的哪一天,老兩口走了,剩下的兩位公子能不能守住門面,這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

你能說有錢人不重視教育嗎?當然不是,哪怕一個農村人,有時為了孩子的教育,也會不惜一切代價,更何況是有錢人呢?可是富二代的一些事情卻屢屢引發公眾的關注,比如李天一事件,在這樣家庭中長大的才藝雙全的天才少年,竟然不幸淪為階下囚,這一刻,我感覺到的是深深的悲哀:是先富者,不能帶動子女富起來的悲哀!

每一個家庭,都有每一個家庭的不幸與痛苦,哪怕是眾人羨慕仰望的家庭,也存在著不和諧的因素。對於富二代的教育問題,尤其為重。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環境中長大的一代人,獨立,是他們的天敵;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他們可以為所欲為。可是離開了父母的庇護,社會不會絲毫的同情他們的撒嬌與脆弱,因為這個社會本來就是——適者生存!

教育問題搞不好,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還會重新返貧,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哪怕你今天有萬貫家財,它也撐不住整日揮霍,從這個意義上講,對下一代的教育,是一個家族能否保持長盛不衰的決定性因素。任何一個人,只要他願意努力、願意拼搏,他都有富起來的機會和可能,但是若要把這種意志傳遞到下一代身上,則需要超越常人的耐心和付出。

所以我們不能把責任單純推到敗家子身上,父母,也是關鍵的一環。史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關於商聖范蠡的。范蠡有三個兒子,老二在楚國犯了死罪。他就讓小兒子帶錢財去楚國,把老二給救回來;老大說:爹,還是讓我去吧,我跟著您走南闖北,閱歷豐富!范蠡說:如果你去,老二必死無疑,如果老三去,老二就能活著回來。結果老大纏著他不放,就讓老大去了。

老大到楚國,找到范蠡的好朋友,給了他一袋金幣。這個人就跑到王宮對楚王說:我夜觀天象,民間怨氣很重,我們還是大赦天下吧!楚王就同意了,老大打聽到這個消息,以為不用范蠡的好朋友幫助,也能把老二救回來,就跑到范蠡的好朋友家中把錢要了回來。結果對方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人家跑到楚王面前一吹小風,把別人都放了,單獨把老二給咔嚓了。范蠡知道之後就對他們兄弟說:“老大跟著我走南闖北,知道掙錢不容易,所以心疼;老三從小生在富貴之家,揮霍無度,所以不在乎。恰恰是老大的心疼錢財,害死了老二。”

范蠡不愧是陶朱公,他對自己的兒子心知肚明。今天先富起來的人,又有幾個對自己的孩子心知肚明呢?也許是明白的,可是終究是無力的,許多富二代,就是范蠡的小兒子,在關鍵時刻,你若發揮他的特長,比如花錢消災,興許是有用的。但是在一些特殊場合,他就派不上用場。做父親的,如果能根據孩子的特性,來為他們設計好一條好的成長之路,也許,家族的興盛就能延續得下去;若是明知孩子是阿斗的料,非要扶他上牆,到最後不單害了自己的孩子,也害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