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58歲的雍正皇帝,突然去世後,乾隆皇帝為何要掩蓋死因?

空心樹子


清朝有四大疑案,太后下嫁、順治出家、偷龍換鳳,最後一個就是雍正死因。

史書記載:1735年10月8日,雍正皇帝在圓明園的行宮整理政務,第二日下午突然病危,當天晚上就因為病重去世,而雍正帝生什麼病,為什麼突然去世,史書中卻一點都沒有提及。

正因為如此,加之雍正為人刻薄,民間演繹出不少故事,最有名的莫過於雍正被女俠呂四娘殺死,呂四娘據說是呂留良的女兒,因為文字獄被抄家流放,呂四娘學得武藝,潛入清宮殺死雍正為父報仇。梁羽生先生的小說《江湖三女俠》即以此為原型,影響很大。

但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此事難度很大,幾乎不可能。彼時大清國政治穩定,紫禁城更是戒備森嚴,一個女人縱然有通天的本領,想潛入禁宮殺死皇帝還能全身而退,斷無可能。

如果不是他殺,只能從雍正自身方面找原因,從歷史記載的蛛絲馬跡來看,雍正很有可能死於丹藥中毒。

中國古代皇帝為了追求長生不死,有服丹藥的傳統,明清兩代更是登峰造極,雍正年輕時期就信奉佛教,做了皇帝后,求仙問道,把眾多神仙道士請入宮裡做法,忙的不亦樂乎,尤其是十三阿哥允祥去世以後,雍正感念人力有時盡,為了追求長生,變本加厲服食丹藥,這些丹藥都含有汞、鉛等重金屬,且由於高溫煅燒,熱性很大,縱然是個健康的人也受不了,莫說身體一直抱恙的雍正。

康熙第八世孫金恆源先生在其出版的《正本清源說雍正》中提到:據雍正的心腹大臣張廷玉的私人記錄,當時雍正七竅流血,令他“驚駭欲絕”。

而當代學者楊乃濟先生通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清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活計清檔》等第一手資料,撰寫了《雍正帝死於丹藥中毒旁證》一文,認為雍正是死於丹藥中毒。金恆源先生對此十分認同。

也正因為雍正死的如此“驚駭欲絕”,乾隆不願世人知曉雍正的死因,所以採取隱瞞的做法,他即位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雍正皇帝生前蓄養的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驅逐,且讓他們出宮之後不可亂說一句話。不僅如此,乾隆帝還交代宮中的宮女太監不準亂傳。

此地無銀三百兩,不由讓人浮想聯翩。



日慕鄉關


這個問題真是好笑,歷史上又有多少皇帝被公佈了死因呢。

如果凡是沒公佈死因的,那就是隱瞞死亡的真相,這個邏輯通順嗎?


雍正死亡的當夜

雍正生命的倒數計時,目前主要都是參考張廷玉年譜中的記錄。

根據張廷玉的回憶,在雍正死亡的當天,情況是這樣的——

  • 八月二十日,聖躬偶爾違和,猶聽政如常,廷玉每日進見,未嘗有間。

  • 二十二日漏將二鼓,方就寢,忽聞宣詔甚急,疾起整衣趨至圓明園,內侍三四輩待於園之西南門,引至寢宮,始知上疾大漸,驚駭欲絕。
  • 莊親王、果親王、大學士鄂爾泰、公豐盛額、訥親、內大臣海望先後至,同至御榻前請安,出,候於階下。太醫進藥罔效。
  • 二十三日子時龍馭上賓矣。

這段話將過程講的很清楚,就是死亡當天,雍正身體很不舒服,但還是照常辦公。誰料當夜,病情急轉直下,張廷玉等人趕緊入宮見雍正最後一面。次日凌晨1點,雍正駕崩。

所有關於雍正死因的謠言,都是晚清乃至於民國初年傳出來的。

這些說法本來就不足為信,但是偏偏就是有人喜歡嚼舌頭,對宮廷秘密感興趣。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嘉慶,清朝官方公佈了他的死因,但不是照樣沒人信?非要造謠人家是被雷劈死的?

清朝官方公佈的嘉慶死因:

此次蹕途,偶感暍暑,昨仍策馬度廣仁嶺,迨抵山莊,覺痰氣上壅,至夕益甚,恐弗克瘳。

事實上,根據清宮的醫案,嘉慶確實是因為中暑、勞累引發冠心病急性心衰而去世的。但是沒人相信啊。

總而言之,皇帝死因不神秘,問題出在你心裡。


HuiNanHistory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很容易理解,因為雍正很可能死於服用長生不老丹藥,也就是中毒死的。

雍正死的時候,年齡並不大,也就58歲。

雍正的體質一向比較好,不然也不可能被選為皇帝。

死前2年雖然經常生病,但都不算嚴重。畢竟人上了歲數,加上雍正又是工作狂,積勞成疾,有些病是正常。

奇怪的是,雍正在1735年8月21日再次得病,但並不重,還是照常辦公。然而,8月23日雍正卻突然暴斃,毫無徵兆。

其實,雍正死於服用金丹。

死於金丹的皇帝,當然遠遠不止雍正一個人。

古代的所謂道家金丹,裡面有很多重金屬,放在今天都是劇毒物質。如果長期服用,或者短期突然大量服用,和服毒沒什麼區別。

雍正最遲從1730年,也就是死前5年就開始服用金丹。

到死前12天,有200斤煉丹的黑鉛運入圓明園,看來又是要煉製新的丹藥。

而雍正暴斃後第二天,乾隆就將煉丹藥的兩個負責道士張太虛、王定乾趕了出去,頗為惱怒。

可見,雍正最有可能就是在死前2天,也就是21服用了這種新的丹藥,結果出現中毒現象。

23日可能雍正不信邪,再次服用大劑量的丹藥,最終急性中毒送命。

那麼,雍正是吃金丹死的,又不是乾隆害死的,為什麼要隱瞞真相。

第一,傳出去有損雍正形象。

當時民間也有信奉道教的有錢人,不少人求長生不老吃金丹而死。

這種人多被社會當作呆子,因虛幻的事情送命。

現在雍正是這樣死的,豈不是同這些呆子一樣。

乾隆為了維護老爸的形象,也只能隱瞞了。

第二,怕傳出不好聽的話。

雖然是吃金丹死的,畢竟雍正是中毒而死。

一旦雍正中毒死的消息傳出去,必然有人懷疑是乾隆下的毒手。

畢竟,歷朝歷代皇帝送命,絕大部分是被毒死的。

而宮廷鬥爭,兒子殺老子,老子殺兒子,哥哥殺弟弟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你說乾隆為了儘快繼位殺了老子,也沒人會感到意外。


所以,那就只能隱瞞了。


薩沙


雍正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勤奮的皇帝,現存的雍正奏摺漢滿文字多達近萬件,都是他親自硃批,在位不到十三年,雍正皇帝的硃批加起來多達三百萬字,但遺憾的是,正當雍正在治理國家初有成效時,卻突然猝然長逝。

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突然駕崩,其死因眾說紛紜,各種說法層出不窮,這也難怪,因為雍正不僅死的快,死的也蹊蹺,史書也只是一筆帶過,只是強調突發病症暴斃,有人說七竅流血,不知道是哪本史書上敢這麼寫,反正正史沒寫。

但無論如何,暴斃卻不寫明死因,這就給大家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下面講一講幾個比較流行的說法,也就差不多知道為何乾隆皇帝要隱瞞其死因了。

第一個說法:病死

這是個比較正常的死法,也是以乾隆為首的官方比較希望大家認可的,畢竟是正常的疾病,但事與願違,這種說法相信的人並不多。

第二個說法:暗殺

這個故事想來大家不陌生,就是民間的最流行說法,有個俠女叫呂四娘,父親和爺爺因為雍正的文字獄而死,於是為了報仇,所以呂四娘把雍正的人頭給砍了拿走了。

乾隆知道自己阿瑪死無全屍,所以才隱瞞死因,鑄造了個金的腦袋安葬了。

這個說法一看就是不懂皇宮規矩,真把飛簷走壁,飛入皇宮刺王殺駕這種武俠小說的情景當真了。

第三軸說法:吃錯藥

吃錯藥分兩種可能,第一個就是春藥,有史料表明,雍正晚年貪圖女色,而且有嚴重的腎虧,所以靠藥物來維持性能力的可能性很大,服用過量,導致暴斃。

這種可能性很大,也可以說通為啥乾隆皇帝不願意將死因公佈。

接下來的這個說法,是經過歷史學家多年的研究得出的結論,那就是雍正是服用過多的丹藥,導致重金屬中毒而死的,雍正皇帝晚年,親近道士,誤信其長生之術,最後服用丹藥而死。

這種說法最為可信,但無論哪種死法,在乾隆看來,都不是啥光彩的事情,所以正史上對於雍正皇帝的死因就這樣遮遮掩掩的一筆帶過了。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雍正皇帝是個富有傳奇色彩的皇帝,他的得位、執政、駕崩,無不與傳奇相伴相隨。“九子奪謫、終成正果”,說得是他;“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說得是他;“金頭之謎、四娘弒君”,說得也是他。雍正爺一生執政恭儉勤勉、勤為天下先、朝乾夕惕、宵衣旰食。叫板滌盪自身所代表的士紳階層,行改革之策,既舒緩了民力、又國力大增。展現了這位滿清君王既急於、也能於革故鼎新的豪邁膽略和執政技巧。然而,作為25歲便登臨大寶、御及四海的乾隆皇帝,其著急忙慌地遮掩先帝死因的心願,甚至超過了他對喪父的哀傷。箇中緣由,實在令人所不齒。

正史對雍正皇帝死因的記載草草無幾,在《東華錄》卷32中有寥寥數語:”雍正13年8月23,雍正皇帝在圓明園患急症突然去世。”相比其他皇帝殯天后記載之繁隆,令人感嘆這位得罪全國士紳、銳意改革的皇帝,其身後事的別樣淒涼。


雍正是個比較怕熱的人,所以,他在園明園避暑的時間,比別的皇帝要多,且在園明園內有寢宮不少,如九洲清宴、四宜書屋、萬方安和等處。常在圓明園與大內兩處輪換著住。雍正帝在這兩處的好幾個寢宮落腳的遊移不定和戒備森嚴,從客觀上導致了從情報偵知、獲取、甄別,以及行刺的潛入、等待、刺殺等難度的直線上升,這是呂四娘無論如何也無力去解決的。所以,刺殺論可以休矣。

一,雍正王朝之殤

關於雍正之死因,小編羅列了幾條為數不多的清宮史料文載。來佐證雍正爺到底死於何因,並深度剖析其為何而死,及乾隆皇帝為何草草平息先皇駕崩的事態緣由,並簡單回顧下,雍正爺一生的功績對滿清王朝的意義。


1.雍正朝的《起居注》記載,”雍正13年8月,雍正爺在圓明園內,8月18,他與臣工共商少數民族事務,8月20他召見寧古塔屬地官員,8月21正常辦公, 8月22,忽而得病,當晚,命若遊絲的雍正爺急詔傳位給弘曆(乾隆皇帝),8月23,58歲的雍正爺於圓明園駕崩。”

2.據《內務府活計檔》記載:(雍正13年)八月初九日,總管太監陳久卿、首領太監王守貴一同傳話,圓明園所用牛舌頭黑鉛200斤。當天,200斤黑鉛便運入園明園。

3.據清宮檔案記載,雍正8年(1730年),雍正爺患病之後,他就開始積極參與道教活動。除欽安殿專司道教法事外,還在太和殿、乾清宮等置放道神符板,於寢宮養心殿安設鬥壇,在御花園建屋供道士居住,以方便驅策。為了做法事,令蘇州置辦絲緞法衣,一次就是60件。


4.雍正賓天次日,乾隆皇帝急令驅逐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一干道眾,責令一干道眾勿得左右妄言。隨後,乾隆帝對外界宣佈,先皇雍正爺,雖行禮道法事,卻對煉丹道士“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

根據上述1的記載,雍正爺當屬暴病急亡,不過在駕崩前,還是相當正常地在履行國政,身體應該還是過得去,否則是無法承擔召見大臣共商國是之舉的。根據2的記載,這個算物證了,200斤製作丹藥的黑鉛運進園明園。黑鉛是煉丹藥之原料,更是一種有毒金屬,煉丹所用的鉛、汞、硫、砷等礦物質都是有毒的,這是常識。200斤黑鉛能煉多少仙丹,這個不懂,不好亂說。但想必不會少,都長期吃進肚子裡去,中毒是絕對沒跑的,這也是常識。


根據3的記載,雍正從登基第8年某次病後,就開始傾心道教法事。至雍正13年暴亡前,其煉丹規模已是無以復加。短短几年的時間,痴迷如此至深,除了尋常帝王的苛求長生之念外,結合密摺制度、粘杆處的特務機構——即民間傳說之血滴子、整飭吏治、以及一系列的對清王朝中興有重大作用的舉措,比如從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火耗歸公、改土歸流、廢除賤籍等減輕萬民的負擔,增加財政收入的波瀾壯闊的全域性改革之中,便可得窺其為何會痴迷於煉丹的玄機。

下面先將大家接觸不多的”改土歸流”和”廢除賤籍”解釋下。在大清的西南方向,有好多的少數民族集聚區,這些地區,原來都是由當地的土司進行管理。雍正4年,雍正爺命令取消土司制,引入了隨時可以任免的流官。這不僅對減輕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負擔很有幫助,而且對清王朝實施全國性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也有重大的意義。而廢除賤籍,則是廢除了以前統治者強加給某些人受歧視的身份之舉。比如有官妓、蜑戶(世代不許上岸的漁民)、墮民(多任婚喪喜慶之雜役)等身份的人,這些賤民沒有人權保障,不許參加科舉,不許從事農工商學之業,也不許與普通百姓通婚。只能自體聯姻,還需集居於城垣的破落處,任何人都可以使喚和欺凌之。雍正爺全部廢除了他們的賤籍,升為平民。這是封建社會在人權方面的重大改革。讓這些人脫離了痛苦的深淵,也使清王朝沒有走向印度那種高低種姓之間,互相仇恨、一盤散沙的結果。雍正爺的如此舉措,確實功德無量。



因為上述的這一系列的改革,損害了皇帝所代表的士紳階級的既得利益,必將受到士紳階級的日夜詛咒和暗中抵抗,甚至招致士紳階級同仇敵愾、明目張膽地反撲。雖然雍正爺剛直明睿、執法嚴苛、政治技巧嫻熟,但由於頂級同盟軍的襄助之力不豐(僅十三爺支持他),這種嚴峻的形勢,必然造成雍正爺獨負巨大的精神壓力。換個角度來說,此刻的雍正,只是個眾叛親離的船長,為了讓王朝之舟行之更遠,不得不經常彈壓船上所有心懷私慾的手下、極盡正常或非正常的政治手段,逼令他們好好開船。

失去利益收入刺激的水手,則一定會消極怠工、從中使壞。船長就用恐怖的密摺奏報和特務監視,來衝跨他們持續頑抗的防線。天長日久,就雍正爺來說,除了依賴特務機構的支撐外,還必須去尋找一個超然世外、更為厲害的道術,來給自己延命再戰和舒緩心理上的創傷。然而這種自我救贖,卻偏偏以食丹為手段。以今天的常識來看,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不過,就此蠡測雍正朝銳意改革之難,士紳階級把持朝政、以逞私慾之頑固,倒是個不錯的佐證。

二,乾隆草草為那般?

根據4的記載,乾隆皇帝一改清朝皇帝駕崩,須停靈乾清宮的舊制。於同年九月,將父皇的梓棺安放在雍和宮。雍正爺駕崩的圓明園位於紫禁城西北方向,取近道運回雍正的靈柩,由北下門進京。他的靈柩也就被草草地安放在雍和宮了。這種不忌舊制,凸顯草率的做法,未免洩露了新帝乾隆,對雍正爺執政理念的“外尊內惡”的心理。出於儒家“親親得相首匿”和“為尊長諱”的正統理念,乾隆帝在表面上當然必須維護雍正爺,一位父親和皇帝的尊嚴,另一方面,他的治國思想與雍正爺的執政理念,又是那麼的涇渭分明、風格相左。

初年便不諱言自己“賦性寬緩”,倡導“政尚寬大”。雍正爺亡故才一個月,就將被雍正爺削掉宗籍、並圈禁而亡的政治對手胤襈、胤禟恢復了宗籍、收入了玉牒,還賞其子孫紅帶。為緩和雍正爺因改革之故,與士紳階層所形成的尖銳矛盾,乾隆皇帝將雍正年間,因貪贓被革職的官吏一齊復職,對隨後的貪汙案,也不予追究,放鬆對官吏的考績。於是,吏冶又崩壞了。一句話,乾隆從登基伊始,便急於實施寬政,完全顛覆了雍正嚴治國、苛治吏、仁施政的風格。





這種情況的出現,只能說明乾隆在未登基之前,就對其父的做法很是反感、乃至是暗中反對的。只不過,當時未被雍正爺在生前所發現而已。怪不得有人戲言,乾隆唯一的成功,是讓雍正當上了皇帝;雍正唯一的失敗,是讓乾隆當上了皇帝,誠如斯言。那麼,草草平息雍正爺駕崩的事態和隨意停靈於雍和宮,除了不讓雍正食丹而亡的消息外傳,出於儒家理念,維護清王室和自已的顏面之外,難道就沒有嫌棄雍正與所有士紳階級為敵的態度表露的成份在內嗎?這位自詡“文治武功、十全聖君”的乾隆皇帝,真的以為,自己從雍正王朝繼承而來的5千萬兩的財政盈餘,和”七下江南”時的歌舞昇平,是僅憑一己之勢所能造就的嗎?如果真那麼想,只能說乾隆狂妄!

要知道,雍正從康熙手裡接過的江山,除了康熙爺造就的幅員遼闊的雄蹈偉略之外,還要負責還清巨多的康熙王朝所積歉的債務。而且,在駕崩之時,竟然還賺了5千萬兩白銀給乾隆去化,真是天大的造化和本事,雍正帝是具有真正名符其實的帝王之才!當然,話說回來,覽閱清史,新帝乾隆確實也不是什麼庸才,反而能力居於中上帝才之階,但僅經歷短短十幾年吏治嚴苛的雍正之治,實在是不足以讓士紳階級的私慾浪子回頭、造福中華。觸動利益比改造靈魂更難,必須持續彈壓官吏,廣泛對民施行仁政,這麼明顯著的事理,聰穎如乾隆帝,怎麼就不會就勢上坡,再苦十幾年,繼續雍正帝的未竟之志,讓他的清王朝多飛會兒呢?讓萬民繼續休生養息一會兒呢?畢竟此刻的因勢利導,絕沒有雍正朝所面臨的百廢待興那麼難了。所以,滿清王朝的泰坦尼克號之舟,扭頭駛向毀滅,自乾隆始,所言未虛。乾隆這個敗家子,要不要對此負上一半以上的責任呢?這個問題,還是留給讀者去判定吧。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首先,問這個問題的,肯定沒有看過《清史》。



雍正十三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駕崩於圓明園。據《清世宗實錄》所載,雍正於八月二十一日得病,八月二十三日就去世;而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雍正還在照常辦公。又,乾隆在雍正去世後,第一件事便是趕走了宮裡的道士張太虛等人,並且嚴令他們不許瞎說;試想,如果是非正常死亡,或者知道什麼不該知道的秘密,這幾個道士肯定早就身首異處了,還指望乾隆會放過他們?


不過,既然說到雍正皇帝的死;不妨分析一下死因。自古以來好進丹藥的皇帝不在少數,因為吃丹藥死的也有很多;不著名的不說,唐太宗的死就和丹藥有很大關係。雍正皇帝晚年,服食了不少丹藥;而雍正的勤政也是天下所知,有幾組數據大家感受一下,雍正在位十三年批覆奏摺達41600餘件,御筆硃批字數達2000餘萬;每天只睡兩個時辰(4小時);應該說,十幾年如一日的勞累,掏空了他的身體;所以,一點平常人不致死的丹藥的毒性,對他來說足以是虎狼之藥。

沒有人刻意隱瞞什麼。


吟遊詩人883


清朝皇帝是死因都比較隱晦,官方的表述都是不詳的,其中雍正的死因更是撲朔迷離,乾隆皇帝都下旨進行掩蓋。

大清朝的皇帝死因都在正史上表述不詳,比如皇太極,清史記載是死於疾病,明朝野史記載是在寧遠被滿桂一炮給幹成了重傷;後來的順治皇帝的死更是具有傳奇色彩,出家說,殉情說,其實也就是得了天花而死;甚至康熙皇帝的死都有野史說是雍正給害死的。

而雍正皇帝的死更為傳奇了,民間傳得最邪乎的就是呂四娘刺殺說,說得有板有眼,但真正的雍正死因連清朝官方都沒有確切的答案,只說是暴斃而亡。那麼事實的真相道理如何呢,後來的乾隆皇帝為什麼要可以掩蓋雍正皇帝的死因呢。

雍正十三年的八月二十,雍正皇帝突感身體不適,但無礙,進補丹藥後繼續批閱奏章,直到第二天忽然病情加重,直至晚上駕崩,這一切都來得非常的突然,按照現代醫學的理論,這種症狀要麼是急性重疾,要麼就是中毒。

雍正駕崩後,乾隆皇帝登基,我們可以從乾隆登基後頒佈的兩道聖旨可以尋找雍正死亡的真正原因。

乾隆皇帝頒發的第一道聖旨是給朝中大臣的,大概意識是群臣不要妄議先帝雍正信任方士,煉丹吃藥的事情;同時還在聖旨命令解散和驅趕宮中的一群道士。

乾隆皇帝的另外一道聖旨是頒發給宮中太監和宮女的,大概意思依然是嚴禁議論先帝吃藥、煉丹的事。

以上看來,雍正皇帝的真正死因是由於信奉道教,信任方士,吃了丹藥中毒而亡。雍正在位期間都以信奉道教出名,後世都保存著他著道士服的各種畫像,從而也得到了印證。

乾隆的皇帝要對雍正死因進行掩蓋,出於對皇家顏面的維護,堂堂大清皇帝“嗑藥”而死,說出去肯定有損朝廷顏面。

乾隆登基後,不但驅趕了道士,甚至對道教更是沒有任何興趣,自己的宗教信仰一直都是藏傳佛教,主要是佛教不煉丹吃藥,只念經打坐,沒有身體傷害啊。


沉墨I方之城


雍正的死亡是很突然的,也有很多說法,我這兩天正好寫了好幾篇文章專門寫雍正之死,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下面簡單說一下雍正的各種死法。



第一,雍正死於刺殺,死相極慘,下葬時還做了一個金頭

刺殺雍正的主角有呂四娘,竺香蘭,宮女,還有喬引娣,一個一個說吧

呂四娘是呂留良的孫女,呂留良是堅定的反清知識分子,他的弟子在他死後策反川陝總督嶽鍾琪造反失敗被殺,呂家被牽連滿門抄斬,呂四娘在親戚家倖免於難,後來拜了名師,習得一身武藝刺殺了雍正。竺香蘭是曹雪芹的情人,被雍正霸佔,與曹雪芹密謀毒死了雍正,曹家和雍正的公案大家應該都清楚。還有一個版本是照搬宮女謀殺嘉靖的版本,幾個宮女深夜裡謀殺了雍正,喬引娣就更神奇了,是雍正的親閨女加弟媳加寵妃,心裡一直裝著雍正的弟弟,用剪刀殺死了雍正。



第二,雍正死於重金屬中毒,也就是丹藥。

我們只羅列證據:

第一,雍正皇帝曾經寫過一首詩《燒丹》:“鉛砂和藥物,松柏繞雲壇。爐運陰陽火,功兼內外丹。” 第二,雍正帝與道士也頻繁接觸,宮中養著婁近垣、賈士芳、張太虛等人,他極力推崇金丹派南宗祖師張伯端,把他封為“紫陽真人”,雍正特別讚賞張伯端發明了金丹要領。 第三,從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開始,雍正就經常吃道士煉製的一種叫“既濟丹”的丹藥。從他對田文鏡奏摺的批語中,可以知道他感覺服後有效,還把丹藥作為禮品賞賜給鄂爾泰、田文鏡等大臣。 第四,專家從《活計檔》中發現,從雍正八年到十三年這5年間,雍正先後157次下旨向圓明園運送煉丹所需物品,其中光為煉丹用的煤炭就有234噸,此外還有大量礦銀、紅銅、黑鉛、硫磺等礦產品。

丹藥的主要成分是重金屬,其實是慢性毒藥,這個說法目前被普遍認可。


漫威百科全書


正值中年的雍正突然暴斃,兒子乾隆登基後,反而沒有公佈先皇的死因。其實,原因很簡單:雍正皇帝死因不明,有損清廷聲譽。

(《甄嬛傳》雍正)

雍正皇帝的死因是清王朝歷史上最神秘和最有爭議的!

中國皇帝一生中通常會得罪很多人,很多高高在上的皇帝都是莫名而亡,並且連正史都不會記錄在冊。而縱觀華夏幾千年歷史,清朝的皇帝莫名而亡的就有6位,這一紀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雍正皇帝就是清朝歷史上神秘死亡的代表人物,而且是最具有爭議、最具戲劇性的。接下來,我們來談談雍正皇帝的幾種死因:


1、晚年吃長生丹藥,中毒而死

雍正帝“中毒而死”論,是現在清史學者普遍所持有的觀點。


中國的皇帝,在他們的晚年大抵都想著長生不老,所以他們會招一些江湖道士,進宮給他們煉長生不老藥。晚年的雍正也想長生。開始迷信,並且服用了大量的道士煉成的有毒的丹藥。

(乾隆)

自古以來皇帝們煉的都是有毒性物質,有著高含量的“鉛和汞”。迷信的雍正皇帝甚至後來說服朝臣們和他一起吃。


雍正吃了很多毒丹藥,中毒而死。乾隆皇帝即位後,立即驅逐了紫禁城所有的道士,並命令這些道士要守口如瓶,不能說出雍正服用過丹藥的事情,否則格殺勿論。


2、三天暴斃而亡!

這是唯一官方記錄在案的死因。大家可以翻閱一下《清實錄·世宗實錄》,對雍正皇帝是這樣描繪的:


從這個正史記載的死因,我們得知,雍正帝屬於暴斃,發病3天而亡!而且並沒有寫出死因。


3、被俠女呂四娘謀殺

這是野史演義,雍正帝在位的時候,弄了一個“文字獄”逼死了呂留良,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為爺爺報仇,謀殺了雍正帝。


直到現在,歷史學家仍在研究雍正皇帝的真正死因。因此,雍正皇帝的死因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搞史人


乾隆掩蓋雍正的死因,這說明雍正的死不太正常,或者死因不怎麼光彩。

雍正當皇帝時間不長,才14年,但是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使空虛的國庫得到充盈,腐敗的吏治得到治理,可以說他為康乾盛世貢獻巨大。雖然在情感上乾隆更靠近康熙,但是從理智上乾隆對雍正評價是很高的,他認為雍正是個明君,是個稱職的好皇帝。但是乾隆認為,雍正做的一些事有損明君形象,這其中包括服用丹藥之事。

雍正年輕時就對煉丹感興趣,當上皇帝后,更方便了,於是就招來一幫道士,弄來爐子、炭、石頭等在宮中煉丹,煉好丹藥自己服用,有時也賜給大臣服用。丹藥是礦石所煉,其中含有汞鉛等重金屬,長期服用重金屬在身體內沉澱,造成重金屬中毒,雍正就是死於丹中毒。



皇帝死於丹藥中毒磕磣嗎?磕磣。傳說中老子就是吃了丹藥,成仙了,變成了太上老君。所以古代帝王迷戀丹藥者很多,最知名的就是秦始皇。可是現實中這些迷戀丹藥者沒有一個成仙的,無論身份多麼高貴,死亡總是難免的。雖然古代科技不能解釋重金屬中毒,但是歷史事實足以讓人懷疑丹藥很可能會毒死人。

吃了丹藥中毒而死,這對雍正智商是一種侮辱,對雍正明君形象是一種玷汙。乾隆就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他要隱瞞雍正的死因。

不過,乾隆想隱瞞雍正死因,但他的所作所為卻出賣了自己。乾隆先是把雍正的那幫道士都打發走了,把煉丹的家物事也都清理了,接著他發話了,說他爹雍正就是覺得煉丹好玩,欣賞而已,從來沒有吃過丹藥。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誰信呢!?不說還好,說了更讓人堅信雍正是吃丹藥中毒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