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面子是別人給的,臉是自己丟的”,政府官微懟群眾更像自打臉!

“不說話沒人把你當啞巴。”

“面子是別人給的,臉是自己丟的。”

“面子是別人給的,臉是自己丟的”,政府官微懟群眾更像自打臉!

近日,又有群眾在微信上被這樣雷人的政務回覆懟得氣不打一處來。

一個半月前,一模一樣的話語曾出現在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人民政府的官方微信。彼時,“長安觀察”發文痛批: 可誰承想,這位“臨時工”剛從安徽池州遁去,就在四川自貢上崗。

“面子是別人給的,臉是自己丟的”,政府官微懟群眾更像自打臉!

身處“無所不聯”的互聯網時代,政務工作應當時刻在線,建好用好官方信息平臺和互動渠道尤為重要。然而近年來,卻總有一些官方信息平臺因失管失察導致各種不負責任的“任性發布”,許多胡編亂造、錯漏百出的“穿越新聞、圖片”更是不時出現。

縱觀引發爭議的種種“神回覆”,要麼是霸氣有餘,服務意識不足,滿是“惡掌櫃”的蠻橫之氣而無“店小二”的服務之舉;要麼就是抖機靈有餘,權威不足,空洞賣萌與官微的公共身份形成明顯衝突和反差;要麼是套路有餘,誠意不足,奉行的還是“門好進、臉好看、事不辦”的軟釘子手法。雖然事發之後當地都會及時道歉並啟動問責,但類似問題接二連三,顯然已經很難以個例和意外來看待。

就拿機器人回覆來說,地方政府將官微的運營委託給市場化的第三方機構,是一種新嘗試。可是,代運營絕不意味著可以當甩手大爺,隨便人家用官微胡說八道。從池州到自貢,一再上演的“小黃雞”事件,無異於一種提醒:託管不等於“脫管”。

“面子是別人給的,臉是自己丟的”,政府官微懟群眾更像自打臉!

官號、官微,代表的是官方聲音,必須要有系統、細緻的制度化把關流程。“面子是別人給的,臉是自己丟的”,這話與其說是政府官微在懟群眾,不如說是打自己的臉。

網絡回覆,看似小事,實則是反映政府部門工作作風的大事。“神回覆”頻出的背後,恰恰是一些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對“互聯網+政務”的本領恐慌。

在他們中的很多人看來,上網不過是看看新聞、聊聊微信,那些複雜功能通通與己無關。比如,運用互聯網平臺籤批事務、運用互聯網同網友進行良性互動、運用大數據監測輿情做出決策等,一些領導幹部不能適應,有的領導幹部甚至談“網”色變,對網上民意嗤之以鼻,唯恐避之不及。而這,恐怕也是很多地方紛紛將官微官號外包出去的一個重要原因。

“面子是別人給的,臉是自己丟的”,政府官微懟群眾更像自打臉!

打著“讓專業人辦專業事”的旗號,將溝通和聯繫群眾的工作交給所謂第三方,何嘗不是一種失職?政府的職責就是為人民服務,如果在這件大事上都想完全“脫管”,就不是簡單的辦事態度問題,而是工作作風問題了。政務發聲觸網,交流渠道上網,僅停留在“有了”沒有意義,只有當政務理念隨著技術場景一同“進化”,“留言板”“意見箱”才不會成為阻隔政民互動的技術鴻溝,而成為回應民籲、解決民需的透明窗口。

置身深刻變革的時代,群眾對重大現實問題、利益問題高度關切,人人都有話要說、有事要問。解疑釋惑,自然不能總是用一個腔調、一種答案。這也在客觀上決定了“機器人回覆”的極不靠譜。

有什麼樣的政務服務理念,就會有什麼樣的官微表現。要消除各種“神回覆”,需要各級各部門真正做到換位思考,徹底擺正位子,時刻把主動服務作為自己的責任擔當。只有這樣,“小切口”才能推動“大變局”。

“面子是別人給的,臉是自己丟的”,政府官微懟群眾更像自打臉!

對建設性意見要及時吸納,對困難要及時幫助,對不瞭解情況的要及時宣介,對模糊認識要及時廓清,對怨氣怨言要及時化解,對錯誤看法要及時引導和糾正,讓互聯網成為我們同群眾交流溝通的新平臺,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

那些一心只想著把“兩微一端”外包了事的人,不妨都來重溫一下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要求,真正去學一學如何用“互聯網+”為人民群眾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