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明萬曆入朝作戰,到底派了多少軍隊?

有缺點的人呀


朝軍入朝作戰,分為兩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是分批次派兵,然後按梯隊入朝。古代沒有現代這麼完善的管理和統計,不可能太詳細準確的數字,大概數字是清楚的。


第一階段明軍入朝概況:


第一次明軍入朝:日軍侵入朝鮮以後,一路勢如破竹。1592年6月,朝鮮名臣大司憲李德馨(後來在戰爭期間升任兵曹判書)奔赴遼東請援。當時遼東都司雖然答應救援,但是遼東副總兵祖承訓(明末名將祖大壽的父親)和遊擊將軍史儒對“倭寇來襲”的信息有點懷疑,他們感覺可能是“假倭”,並不是很重視。第一批明軍1000多人,由督戰參將戴朝弁,遊擊先鋒史儒率領進駐朝鮮。


朝鮮君臣對這點援軍大失所望,李德馨再次奔赴遼東,屢次上書遼東巡撫郝傑,在巡撫帳下痛哭不止,郝傑大受感動,這次派遣副總兵祖承訓率兵5000分兩次渡江入朝。這時候,明軍第一段第一批派兵共有近7000人在朝鮮。


第二次明軍入朝:明軍入朝後與朝軍聯手,由於日軍沒料到明軍入朝作戰,明軍在一些零星交手中獲得小勝。緊接著明軍去收復平壤,是為第一次平壤戰役。結果與日軍的小西行長、黑田長政、大友義統、立花宗茂等率領的日軍主力遭遇,因為訓練不足,裝備較差,戰術失誤,情報不明導致慘敗,甚至有些明軍在交戰時倒戈,史儒中彈,戴朝弁受重傷。

壬辰戰爭中日軍的火槍,日軍火槍與武士刀在第一次平壤戰役中讓明軍和朝軍吃盡苦頭。


因第一次入朝大仗敗北,引起了明朝震動。朝鮮再派遣鄭昆壽赴北京請援,三次上書明朝兵部尚書石星,明廷最終決定增兵援朝。1952年10月,明廷命令李如松提督薊、遼、保定、山東軍務,從全國調兵集結。到12月份,包含遼東騎兵,宣府和大同騎兵8,薊鎮和保定步兵,江浙步兵,四川步兵,廣東火槍手等各地軍隊,在李如松的統帥下共約4.8萬人渡江援朝,號稱十萬。


由於明軍首場大戰中領教了日軍武士刀和鐵炮的厲害,這次格外重視,不僅帶來了火槍和大炮,還借了暹羅兵和黑人士兵,黑人士兵是從澳門葡萄牙人那裡借來的,明朝稱為“海鬼”或“黑鬼”。

明人描繪的隨明軍入朝作戰的“海鬼”,其實是在澳門的葡萄牙人訓練的黑奴士兵,但明人對他們的作戰能力給予了高度評價。


第二階段明軍入朝經過大概如下:


1593年明朝與日本的議和過程中,明臣石星和他招募的使節沈惟敬急於撮成和談立功,在兩邊都採用了一些欺瞞手段,明朝在信息被誤導情況下給豐臣秀吉發去了冊封詔書,詔書以天朝上國的自大口吻安撫豐臣秀吉,但卻惹怒了對方,議和破裂,豐臣秀吉決定再次發動朝鮮戰爭。事情敗露之後,石星和沈惟敬被下獄論死,日本那邊負責談判的小西行長也被豐臣秀吉治罪。


1597年初,豐臣秀吉發水陸軍將近16萬人再次入侵朝鮮,明朝決定再次派兵援朝,以麻貴為備倭總兵官,統帥4萬多軍隊陸續進入朝鮮。所以,兩個階段明軍入朝分別都在4至5萬兵力,共約12萬人次。


根據日方的史料,壬辰戰爭中日軍在朝總數最多時是15.87萬,朝鮮軍隊有17.2萬,朝鮮義兵2.24萬;而明軍在朝最多時總兵力是5.3萬人。


段宇宏


萬曆朝鮮戰爭

【萬曆朝鮮戰爭】又稱{朝鮮壬辰衛國戰爭};日本稱之為{文祿之役},第二次稱之為{慶長之役},或合稱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征伐,徵韓;朝鮮及韓國稱之為{壬辰倭亂},第二次稱之為{丁酉再亂};中國稱為{朝鮮之役},與{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稱為{萬曆三大徵}。這場戰爭由日本前關白豐臣秀吉在1592年(壬辰年,中國萬曆年間,日本文祿、慶長年間)派兵入侵朝鮮引起。因朝鮮的宗主國是明國,是故向中國求援,明神宗應請求派軍救援,日本佔領朝鮮並以之為跳板進攻明國的行動受阻,豐臣秀吉也在戰爭末期死去。他死後不久,日本軍隊全部從朝鮮撤退。

目錄

戰前背景

第一回合衝突

第二回合衝突

影響

萬曆朝鮮戰爭

文祿之役

朝鮮:此時的朝鮮處於李氏王朝時期,國內長期和平,武備鬆弛,“人不知兵二百餘年”。而朝堂上又黨爭不斷,互相傾軋,政治日趨腐敗。

明朝:作為朝鮮宗主國的中國明朝,此時也日暮西山。1582年,掌權十載、厲行變法,一度使明朝出現中興氣象的名臣張居正病逝後,獨攬大權的明神宗先是廢除變法措施,後又長期不上朝、消極怠政,並大肆侵佔土地,搜刮民財。朝中大臣黨派林立,鬥爭激烈。各地農民暴動、軍隊叛亂接連發生,東北女真部落也開始逐步壯大。明王朝國力衰退、積重難返,雖未到情勢危急時刻,但已是禍根深埋。後人雲:“明之亡,實始於萬曆。

為了侵略朝鮮,豐臣秀吉早在1591年(日本後陽成天皇天正19年、明神宗萬曆19年、朝鮮宣祖24年)開始進行準備,正月時就已經對各大名下達水軍部隊兵員的徵召動員令:

東起常陸,經南海至四國、九州,北起秋田、坂田至中國,臨海各國諸大名領地,每十萬石準備大船兩艘。各海港每百戶出水手十人,乘各國諸大名所建之大船;若有多餘,則集中至大阪。秀吉本軍所用船隻,各國大名每十萬石建大船三艘、中船五艘。所需建造費用,由秀吉撥給;各國大名將所需建造費用,以預算表呈報,先撥給一半,迨船建造完畢後,再行付清。水手每人給予兩人俸米,其妻子食糧另外給付。軍陣中所僱用之下人妻子,亦一律給予食糧。以上所述及之各船舶、水手,皆須於天正20年(1592年)春季時,集中至攝津、播磨、和泉三國各港口。到了同年3月時,亦決定了陸軍部隊兵員的徵召動員令。各國諸大名每萬石應徵召人數各地不同:

四國、九州600人。中國、紀州500人。畿內五國400人。駿河、遠江、三河、伊豆四國300人,由此以東,200人。尾張、美濃、伊勢、近江四國350人。若狹、越前、加賀、能登四國300人。越後、出羽200人

1592年(明神宗萬曆20年、日本後陽成天皇天正20年《同時於同一年改年號為【文祿】》、朝鮮王朝宣祖25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了軍隊30萬6250人,以15萬8700人之陸軍部隊區分為九個軍團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

根據《宣祖實錄》紀載,所派先鋒人數為6000人,其中有副總兵祖承訓的薊州鎮兵2400人,和本來要派往建州衛的南軍炮手600人,遊擊張奇功麾下3000人。加上其餘各部!

至於總兵力則是號稱10萬人,實際派發在7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