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17岁丧夫,活到93岁,寡居的日子她如何度过漫漫长夜?


封建时代的某个时期,也就是唐宋以降,受封建理学影响,女性的地位越来越低下,除了经济上的不能独立外,她们要忍受更大的痛苦,就是封建礼教对女性情感与自由的束缚。尤其是对于寡妇,她们所要遭受的折磨就更多。因为,她们的依靠没了,只能靠自己的意志与定力,来走完未来充满寂寞与沧桑的路。

直到现在我们还会听到一句老话,叫“女子无才便是德”,那时,人们对女性的要求,就是一生儿育女的工具,没必要有思想。可是,一旦失去老公,寡妇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得把自己的身与形与都深藏起来,不可随便抛头露面。无关男性,也不能随便到寡妇门前晃荡,正所谓“寡妇门前是非多”。

为了让丧夫的女子能够按照社会要求“健康成长”,除了“三从四德”的清规戒律外,官府还别出心裁地给“贞洁烈女”们立贞洁牌坊。所谓的牌坊,就是个石门楼子,是古时用来表彰一些或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的“女中楷模”的。这样的牌坊,就像一座山一样,把女人的情欲给压制得不得泛滥,可以这样说,每一处牌坊下,不是埋葬了一个活泼泼的生命,至少也埋葬了一个女子数十年的青春。


面对重重重压的失婚女性,她们是如何打发漫漫长夜的呢?《烈女传》就记载了这样一位女子,她14岁嫁作人妇,为夫家生养了一对儿女,17岁那年,丈夫就不幸病逝,从此,她开始了漫长的寡住生活。儿女小时,相伴身前的日子还好过,后来,女儿出嫁,儿子意外身亡,妇人只身寡居家中,安安静静地做个“好女人”,结果给自己挣来一个贞洁牌坊。

临终前,已经寡居的女儿向她取经,问她这些年是如何熬过来的。老妇人啥话没说,从房中拿出一个装满黄豆的竹筐,一下子倒在地上,然后弯下腰来,将黄豆一粒粒捡因筐里……原来,在每个难眠的长夜,她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折磨自己的。女儿听完母亲的叙述,不由悲从中来,她也一眼望穿了自己今后的路。 也许是因为常年的不停劳作,老妇人的身体还非常健康,一直活到93岁才去世。去世后,她的故事被人记载下来,成为“毒害”活教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