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為什麼他們主動加入黨衛軍卻不受審判?揭祕波羅的海的納粹志願兵

大家都知道,在1946年盟國所設立的紐倫堡法庭上,武裝黨衛軍這一組織連同德國納粹一起被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成為了臭名昭著的犯罪組織。然而非常有意思的是,與蘇聯作戰的波羅的海三國的武裝黨衛軍部隊卻在1950年得到了當時盟國方面的赦免,稱“這些人是為了本國的自由與榮譽而戰,並非盲從德國納粹的犯罪組織”。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為什麼他們主動加入黨衛軍卻不受審判?揭秘波羅的海的納粹志願兵

為什麼他們主動加入黨衛軍卻不受審判?揭秘波羅的海的納粹志願兵

▲武裝黨衛軍在拉脫維亞(上)和愛沙尼亞地區(下)的徵兵海報。德國人試圖以“自治”的名義徹底統治這兩個波羅的海小國。當然,最終的徵兵工作並不算順利。愛沙尼亞徵召了一個黨衛軍師(SS20),而在拉脫維亞則徵召了兩個(SS15/19)。立陶宛由於人力實在不足沒有召集成建制的部隊,只有輔助警察。

事實上,自從“鐵幕演說”拉開以來,蘇聯在東歐的不斷施壓使得西方國家對於歐洲局勢倍感緊張。而將波羅的海三國從“犯罪組織”當中剔除出來另外說事,無疑又是當時西方國家對蘇聯控制下的三個加盟國的一份“離間計”。他們試圖通過這種方式讓這三個位於重要地理位置的小國,繼續在地下與蘇聯抗爭,並最終徹底奔向西方懷抱的企圖。當然,這種幻夢要一直等到90年代才能實現了。

為什麼他們主動加入黨衛軍卻不受審判?揭秘波羅的海的納粹志願兵

▲1944年邁步於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的黨衛軍志願兵。事實上大部分這些士兵都是懷揣著一份“抗擊蘇軍,保家衛國”的心態去戰鬥的,而並非德國的戰爭機器宣傳的那樣“是狂熱的死忠粉”。

為什麼他們主動加入黨衛軍卻不受審判?揭秘波羅的海的納粹志願兵

▲回到1941年巴巴羅薩行動期間,圖為進入里加市內的德軍受到了拉脫維亞姑娘的熱情歡迎。而當時他們還認為德軍是“正義的解放者”。這種想法隨著戰爭的不斷進行將發生改變。

至於波羅的海對於蘇聯,其實也沒有所說的那麼“仇恨”。畢竟在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也有本地人組成的紅軍單位(諸如在2015年愛沙尼亞本國自制電影《1944》中出現的愛沙尼亞第8軍就是一個代表),而概括整個二戰時期的波羅的海三國在德軍中的志願人員,恐怕也只能以一個“捍疆為土”來總結了。

為什麼他們主動加入黨衛軍卻不受審判?揭秘波羅的海的納粹志願兵

▲2015年愛沙尼亞本國拍攝的《1944》電影截圖。此時德軍已經在愛沙尼亞地區戰敗並開始執行戰略撤退計劃,而片中甚至有士兵受不了戰爭的襲擾選擇跑回家,卻再一次加入蘇聯紅軍的現象。愛沙尼亞黨衛軍最終撤到了德國本土地區並在捷克一帶向蘇軍投降,很多戰俘再也沒能回到故土

為什麼他們主動加入黨衛軍卻不受審判?揭秘波羅的海的納粹志願兵

▲1944年9月22日愛沙尼亞第8軍士兵進入塔林後得到了民眾的熱情歡迎。而另一邊的同袍正在不斷的撤出國土流落於異國他鄉

為什麼他們主動加入黨衛軍卻不受審判?揭秘波羅的海的納粹志願兵

▲一張拉脫維亞黨衛軍部隊的老照片。最終這些外籍志願者被編入了“庫爾蘭”集團軍群並在這個半島上戰鬥到了最後一刻。兩個拉脫維亞黨衛軍師的士兵也都淪為了蘇軍戰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