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人人都可以做自媒體,內容創作的門檻真的是低了嗎?

科技與我們的生活


不不不,還是來看一個用心做內容的案例吧,最會蹭熱點的深度號:時差島。


這是一個“萬萬沒想到”的故事。

俄羅斯世界盃激戰正酣,每天都被各種偽球迷刷屏。萬萬沒想到,三天前,擁有梅西等一眾巨星的兩屆世界盃冠軍阿根廷,居然被第一次跑來踢世界盃的冰島隊,頑強逼平。

一些榜友可能有所不知,簡單科普下,這樣的震驚程度大概相當於,你的幾萬粉絲的公號和“十點讀書”發了同一篇文章,你的閱讀數……竟然更高!

這場比賽的震驚元素很多。比如,網友們熱議的:冰島區區三十幾萬人口,相當於中國一個小鎮;比賽中,撲出梅西點球的冰島守門員還是一個……職業導演!

就是這貨,冰島門將哈爾多松撲出了梅西的關鍵點球

接下來,要說第二個萬萬沒想到。

6月16日深夜,比賽剛結束,當朋友圈裡阿根廷和梅西的球迷哀嚎遍野之時,一個幾乎零粉絲的公眾號——“時差島”,開始突然漲粉。

當晚,“時差島”發佈的這篇名為《冰島,人類的終極孤獨》(點擊閱讀)的文章,像盛夏的爬山虎一樣,在大家的接力分享中開始佈滿朋友圈。

截至今天下午,這篇文章的閱讀量已超250萬,有三十多個公眾號轉載這篇原創內容,後臺來詢問轉載的人數更多。要知道,這才是公眾號“時差島”正式創作的第一篇文章,並且還是5月29日發佈的。

數據截止2018年6月19日中午

好比說,幾乎所有寫世界盃的自媒體,都爭分奪秒地追著賽事熱點,但“時差島”卻在半個多月前,就早早鎖定了這場爭奪的頭名。連運營者自己也驚呼意外。

今天,我們聯繫上這個“提前半個月追上熱點”的爆文運營者——“時差島”的創始人之一Zeke,和他聊了聊這篇“冰島爆文”的前世今生。

比賽結束後2小時

就增加了兩萬粉絲

公眾號“時差島”真的很新。5月10日註冊,至今才推送4篇文章。

Zeke和他的團隊幾乎是完全基於興趣做了這個新號,5月28日,第一篇推送《時差島,你好。》面世,類似一份發刊詞。

他們宣佈,每一期會選擇一個“熟悉又陌生”的目的地,去認知世界的時差,從觀世界到世界觀,一起洞察變化與成長中的“國人旅行觀”。

因為剛註冊,受制於微信公眾平臺新規,“時差島”甚至沒有留言功能。Zeke說,他們對這個號在流量上的期望值不高,團隊也希望從零開始慢慢嘗試。

沒想到,卻趁著世界盃火了。本來,他們的第一篇內容準備發關於朝鮮的選題。

新榜:半個月前的文章前天開始刷屏,你們會不會很驚訝?後臺數據突然就爆了?

時差島:對。實際上我們小團隊一直在做新媒體,各有所長,具體到“時差島”上《冰島,人類的終極孤獨》這篇文章,我們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去做,期望按這種方式嘗試和積累,力爭在半年後有所突破,這次趕上世界盃的熱點,確實也很意外。

新榜:文章給你們帶來多少粉絲?

時差島:之前粉絲數為零。當晚,冰島(和阿根廷的)比賽結束,到凌晨2點左右,就增長了有兩萬粉絲。之後就更多了。

文章閱讀來源,時間截止6月19日

新榜:為什麼冰島會成為你們的第一篇內容,有考慮世界盃因素嗎?你們的選題是怎麼安排的?

時差島:實際上,我們幾位(運營者)坐在一起,會討論未來半年的選題,擬定了大約20個目的地。首要,得是大眾感興趣的地方,第二個原則是要和中國有反差感。

因為,時差島我們取“時差”二字,一個是地理時差,一個是觀念時差。觀點上的時差更重要,主要是基於中國人的世界觀。比如,中國人看我們的鄰國日本和美國人看日本是不一樣的,我們選擇的是這種視角的差別。

正好,我們覺得冰島是一個大家既陌生,但又是最近三年旅遊數據增長很快的地方,所以它成為我們第一批次創作內容的對象。

至於為什麼是第一篇?

只是剛好這篇最先完成,也能體現我們的想法,就先上了。

一篇內容花十幾天

冰島這篇標題擬了十幾個

做新媒體之前,Zeke是一名設計師。他也曾去過冰島旅遊,這篇爆文,他也有參與寫作。

“時差島”第一批計劃寫20個目的地,Zeke透露,團隊的創作者基本都去過這些地方,前期會一起參與討論,下筆了就各自去創作內容。

“時差島”後臺粉絲留言

冰島這篇文章火了之後,因為沒有留言功能,大量粉絲湧進後臺。Zeke告訴榜哥,令他驚訝的是,大家開始像點菜一樣“在後臺開始點選題”,有的說趕緊寫一個日本,有的說快寫一個挪威。

“時差島”後臺粉絲留言

第一次看完“時差島”的內容,給榜哥的感覺是,在風格上和“星球研究所”有些相似,後者是“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的自然風光”的定位,剛在一個月之前獲得A輪1000萬元融資。

新榜: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號?

時差島:現在有一類,比如馬蜂窩這樣的,主要是純推旅遊攻略的,大家要出發了,討論去怎麼玩。還有一類,比旅遊的範圍稍微再大一點,比如看世界和認知世界,這個領域是我們團隊更感興趣的,旅遊加上對世界的認知,我們是這麼來定位的。

大致瞄了一眼,這個領域似乎做的人還不多,所以就嘗試一下。也有像“星球研究所”這樣的,更基於地理,也做得非常好,我們更多從人文和世界觀的角度去看。

新榜:雖然你說內容中規中矩,但能看得出來,文章很多地方是非常符合以公眾號為代表的新媒體傳播的,包括語言文字簡練流暢,可讀性非常好,這方面你們會斟酌嗎?

時差島:會。這兩年一直做新媒體,新媒體上的常識還是會遵循,包括大家對怎麼樣的話題更感興趣,什麼樣的閱讀更流暢,什麼樣的圖片大家看了更帶感,以及整個文章的節奏,我覺得,傳統媒體也好,新媒也好,這是一個基本功。

新榜:你也參與到這篇爆文寫作,文章信息量很大,包括地理的、歷史的和人文的等,這些材料你都是去哪裡找?

時差島:以冰島這篇文章為例,我們一般需要三位同事來創作,可能要花10天時間。包括後面的朝鮮和丹麥,有的需要10-15天時間。

素材來源很多,我本身是清華大學的,就會去清華大學的圖書館,裡面有很多相關資料,先整理出來。單冰島這篇的素材,我們就整理有10萬字。

然後再回到新媒體的狀態,進行篩選和刪減。

新榜:這篇文章的標題起得特別好,是你擬的嗎?有討論過標題嗎?

時差島:我記得這個標題是我想的。我們會取十多個標題,然後反覆琢磨,再定。當時想,冰島要不要和用戶有關聯,比如:冰島,你覺得孤獨嗎?

自始至終,孤獨這個關鍵詞,一直埋藏在腦海裡。

新榜:包括後面你們幾篇的標題,都有異曲同工之處,前半部分是地名,後面是一個短句。給人感覺和現在新媒體上傳播的標題不太一樣,現在大家喜歡用長標題,不斷堆砌信息,這方面你們是怎麼考慮的?

時差島:我覺得一方面是基於品味,我自己一直不太喜歡看長標題,覺得話說不清楚。對我們來說,希望給粉絲每一次描述一個不同地區的快速畫像。

比如想真正瞭解冰島,可能十年都瞭解不完,但我們一篇文章5000多字,註定是一個快速畫像。但在快速的基礎上,需要精準、有選擇性。

對一個國家來講,它的元素太多,但我們一定要有能力去抓最能概括它的關鍵詞,短一點更明確,拳頭更集中一些。

為什麼這時候選擇做“費力氣”的內容

做新媒體內容,熱點二字,意味著洶湧的流量。

雖然我們調侃《冰島,人類的終極孤獨》是“提前半個月追熱點”,但其實,回到這篇寫冰島的文章,世界盃的因素在Zeke和他的團隊看來,是比較靠後的。

Zeke認為“貼熱點”本身是新媒體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創作冰島的稿件時,因為足球本身在冰島帶來的影響力,世界盃也在他們創作考量的範圍內。所以文章裡提到了足球,也提到了他們的教練,但僅僅是提到而已。比如,2016年歐洲盃,火遍全球的冰島球迷“維京戰吼”。

更多的,則是冰島令人著迷的自然風光和冰島的人文歷史故事,比如“冰島缺人,連首相也兼職…”,比如“這是冰島人最為驕傲的地方,因為這裡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民主議會。

新榜:這篇寫冰島的內容,在世界盃集中爆發,運氣也好,正巧碰到熱點也好,之後你們的創作會受到這次閱讀爆炸的影響嗎?比如,巴拿馬也是第一次打進世界盃,會不會因為他們踢得好,也來寫一篇?

時差島:昨天我們還在討論這件事,應該不會受到這個影響。目前來看,我們會按部就班,按照我們的計劃創作。我們也強調:忘掉這個事情。不要因為這個事情,改變我們對內容的定位。不然很容易走偏。

相對於其它國家,冰島可能本身自帶光環,我們必須有眼光去看到,所以接下來我們選國家,還是基於,中國旅行者一聽到這個國家,就會毛孔打開。世界盃會成為我們其中一個考量標準,但不是核心。

比如,巴拿馬,可能對中國人來說,太過陌生,在我們的選題裡是第三批次的,即使是首次參加世界盃,也很難借到東風。

我們一直努力,希望在每個國家找到一個原點,這個原點就是,更大眾的人群(年輕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他們都可能對這個國家有想要了解、關注的一種願望,這麼一個原點,以及它在十年前、今天和以後都可能讓人關注的。

寫具體內容的時候,也要結合當下的趨勢,但當下趨勢不是根本。

新榜:我看完冰島這篇內容,隱約有一個擔憂:信息量很大,圖片很多,有版權風險嗎?

時差島:我們非常關注版權。就冰島這篇文章來說,退回到一個月前,當時創作好發佈,可能標註有點草率,但這些圖片來源,付費版權圖也好,或是我們積累的攝影師圖片也好,是非常注意的。

冰島這篇,有很多夥伴來要求轉發,我們的圖片版權沒問題,所以歡迎大家轉發。

新榜:關於內容創業行業,很多人說紅利期已經過去了,也有人坦言越來越難做,在這個階段,你說要回到做內容,不受外界干擾,你和你的團隊為什麼想要在這個時候,做“時差島”這樣的內容?

時差島:

似乎也沒什麼宏圖大願。

以前如果一篇文章在朋友圈轉1000個人,可能就10w+,現在可能要轉發5000次才能10w+。說明大家選擇性多,在朋友圈裡懶得點擊,內容太多了。

但就內容而言,微信還是一個很大的平臺。我們不是選擇了微信,而是選擇了想講一種故事,講一個我們想說的,對一個國家的看法。

同樣是《冰島,人類的終極孤獨》,發在雜誌就是傳統媒體,發在微信就是新媒體。所以,我不太認為,發在平臺和內容本身有百分之百的關聯,有一部分聯繫,這是肯定的。

也許五年以後,微信不存在了,但大家還是需要某些渠道來發布和消費同樣的內容。

所以我們的興趣點是,藉助一個我們想做的事情,梳理一下我們過去看到的不同的國家,梳理一下我們對他們的認知,也希望我們的認知獲得一部分人的認同。

“時差島”後臺粉絲留言

我們暫時會認為這部分人是中國新智識階層,這是我們自己的目標,希望獲得這部分群體的認同。所以,這時候會選擇做這樣一件事情。


新榜


人人都是自媒體,這毋庸置疑的一個大趨勢。每個人隨手拍一張照片發到社交媒體上就可以獲得很多人的關注,議論。傳統媒體,不就是幹這些事情的麼?

人人都可以做自媒體,內容創作門檻不一定低,只能說入駐的門檻低了。

為了鼓勵大家有機會去創作內容,今日頭條把新手期和頭條指數取消,但這就意味著創作門檻低了嗎?不是的!

創作內容總會有門檻,也會有規則。門檻是以什麼來區分的呢?

我們打個比方來說,我寫一篇文章20000閱讀,你寫一篇文章20個閱讀,這就是寫作的門檻導致的。

內容創作的門檻仍然存在,需要有一個標準來衡量這篇文章到底適合不適合推薦!

當很多人開始註冊自媒體,發文章的時候,無形中是把門檻拉高,創作的多了,流量分配就少了,以前是作者少於用戶,現在用戶變作者,作者多於用戶,流量的競爭就是變相的漲門檻!

頭條還是會以垂直度,原創度,健康度,活躍度,來做文章推薦的標準。

現在考核作者的標準就是,

產出能力和產出的品質。

就像工廠,連續做內容,考核你有沒有這個實力生產,能不能交貨,交不出貨的工廠會得到青睞嗎?

生產的品質不好,做標題黨,做搬運無原創,配圖不清晰,文章結構沒有條理,文章內容不健康,標題不吸引人,等等。平臺也不會給你推薦!

除此以外,粉絲的多寡也是決定了我們文章的收益和推薦!懂的人會在這個帖子上車。

我是小孔明,自媒體社群營銷3年,希望我的分享能夠給你帶來幫助。


萬能的凱瑞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更多有趣資訊等著您哦。

隨著新媒體平臺的發展,不少肚子有墨水,頭腦有創意的“民間高手”都開通了自己的自媒體賬號,成為創作者。許多內容創作者也憑著勤奮、創意、聰明獲得了豐厚的收入。

但是創作者有一個苦逼之處就是在於必須跟上時代!現在的內容創作的方式變得太快了,幾年前大家流量不多、網速不快的時候,大家都在刷文字;4G時代來了,大家都在刷圖;5G準備來了,越來越多人刷視頻!

短視頻的流行有這些優點:在短時間內,能夠傳達的內容比圖片、文字、音頻都多,直接調動了閱讀者的多個器官;塑造的形象更加立體和真實;閱讀的門檻更低;感受更加深刻。所以短視頻看的人越來越多,合作方也越來越喜歡短視頻。

隨著短視頻流行,帳號運營炒作已經行不通了,需要拿出真材實料來做視頻。除了創意、還有需要人員配合、需要不同的工具來配合。劇情要合理,主角的顏值要高,轉接要合理。當然不能違反法律法規和公俗良序那是必須的,那是底線。

每次做短視頻,非常就是導演說:重拍!重拍!重拍!有時候發夢的都害怕重拍!因為拍視頻真的天時地利人和啊!

天氣不明媚行嗎?不行!光線不夠!

室內有燈光可以嗎?不行!光線不柔和!

視頻好了,還要後期加工!後期加工更恐怖!電腦性能不行的話,絕對卡到懷疑人生!剪輯好了,需要動手畫畫加入個性元素。

所以!做內容可能門檻低,但是要做好的話一點都不輕鬆!!!


太平洋電腦網



會理真實再現


人人都可以做自媒體,內容創業的門檻真的是低了嗎?從各大媒體來說,人人都可入駐自媒體,不是說門檻低了,而是看你入駐自媒體幹嘛,為了愛好、為了名、為了賺錢,自媒體現在入駐是降低了條件,一般來說都能通過,但不一樣的是,對自媒人又做出的規定又多了。百家號原先堅持發文章幾天就轉正,轉正文章才被推薦的多,但現在分新手、初級、中級、高級,你如果為了賺錢,但要過新手關。大魚號分星級,但是你的文章要原創,才能賺點錢,你的文章是原創,閱讀量也高,但原創號在那裡,你每天發文,做的是義務工。頭條號新手文章只推薦給的粉絲,你才註冊,粉絲在那裡。搜狐號推薦的高,但廣告要自己找,大部分廣告都過不了關……,總之,人人都可以做自媒人,內容創業門檻沒變,別以為低了。


唯美情感美文


筆者做自媒體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之前完全沒有想過自己會有一天,會成為一個自媒體人士。人們對自媒體的呼聲最高的口號就是人人都是自媒體。這個不可否定,每個人都有自由評論的權限,但是,人人都能做好自媒體嗎?

最近,筆者朋友圈也經常看到一些自媒體人士每天也在堅持著寫文章,堅持著為大家輸送有價值的乾貨。但是,僅僅做到這些還不夠,如何才能做好自媒體,筆者認為需要有以下幾個條件:

持之以恆

做任何事都需要持之以恆,別人為什麼能夠仰慕你呢,其實,你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東西,大家都想短時間內進行賺快錢,但是,我還是堅持日積月累的力量,你要你能堅持不懈,總有人會看到你的努力,總有人為你折服,總有人會成為你的粉絲。

不斷推廣自己

想成為自媒體很容易,想成為自媒體明星不容易,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影響力不斷擴展,那就需要不斷的去推廣自己。

自媒體的推廣不僅在於線上通過一些平臺進行推廣宣傳自己,對於線下,筆者更建議應該多參加線下活動,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快的進行成長,人脈關係也能更快的進行擴充。

我不知道做自媒體的有沒有這樣一個感受,一旦你腳步停下來,好像全世界都把你給遺忘了。就像一個被別人遺忘的“明星”,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有些明星就算是製造一些緋聞,也要經常上頭條的原因了。其實就是為了不斷曝光自己,讓自己不至於被大眾遺忘。而經常在網絡上曝光自己,實際上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推廣。

不斷學習閱讀

自媒體是需要不斷為粉絲輸送有價值的信息的,這些信息需要自媒體人士不斷去閱讀一些書籍開擴充自己的知識面。這樣才能讓粉絲感受到你的價值在不斷輸出,讓更多粉絲去相信你、去信任你。

內容其實是自媒體人士最重要的一點,無論你做哪方面的自媒體,都是不斷在進行輸出內容的,無論你輸出的內容是文字、是圖片、是語音還是視頻,都需要你來不斷的進行篩選,進行撰寫。你要把關好內容的質量,不能僅僅是為了應付粉絲,粉絲不是傻子,只要你能在內容上用心,相信粉絲們都能判斷出來。

往正能量引導粉絲

平常自己的一言一行很重要,我們首先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隨意出現謾罵、侮辱性的語言。你平常的言行也影響著你的粉絲,如果你整天都是抱怨、謾罵,這種情緒也會讓粉絲感覺心裡很不舒服,特別是做為自媒體,一旦有一定的關注量以後,我們更應該引導粉絲往正能量的方向去發展。

不要隨便透支信用

是自媒體基本都是需要盈利的,你可以做廣告,但是,要注意篩選,不能什麼廣告都接,一旦你推出去的產品出現信譽問題,那麼對於自身來說,就是一種信用的透支。對於自媒體人士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如果你與粉絲之間沒有了信任,那麼你以後很難發展起來的。一旦信任被透支殆盡,就只剩下一堆罵名的時候,那你也會轟然倒塌了。

結尾:

每個人都有權利去做自媒體的,而是否能做好,能做長久,需要自媒體人士不斷的學習、堅持。看似一個很簡單的事情,能堅持下來的寥寥無幾。筆者曾創建了一個百字會,用於組團寫日誌,每天只需要堅持寫100=200字,但是一個月以後,從剛開始的五十人,到目前的20餘人。就這每個人還都互相提醒和監督。對於自媒體人士而言,前期是需要度過一段沒有盈利的過程的。人們都想通過最簡單、最短的時間內去盈利,都想站著都把錢給賺了,可是殊不知,就是躺著把錢賺的人,那也是很累的。我們不能光看到別人光鮮亮麗的一面,還應該看到他人背後的付出。


鄉村老榆木傢俱


說高不高,說低不低,你要想做自媒體,必須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門路,就拿頭條來說,並不容易,新手期,就讓很多人為難,650的指數,真的很難,過了新手期呢,發文一直有審核,寫的露骨一點,不讓你發,寫的不露骨呢,又沒人看,推薦也是寥寥無幾,所以說,自媒體門檻想比以前來說是低了,但人也多了,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百分之3的人拿著自媒體百分之99的錢,你覺得能賺錢?頂多就是業餘愛好,混一包煙抽,別太當真,沒那麼容易


樂娛See


在國人閱讀量過低的今天,降低創作門檻有利於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達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效果。

至於閱讀的門檻,是自己給的,人人都可以點讚自己喜歡的作品,優勝劣汰,低質量的作品自然不會在歷史上存在太長時間。


小隱於野大隱於市


沒有降低,反而提高了,8月3號的公告大家看了沒有,好多人都取消了頭條號標示。最明顯的是微頭條,好多都沒有了,希望大家多多發表一些正能量的東西,最好是把那些膚淺的拍幾張美容照,說些露骨的話,吸引眼球的都封了才好,辛辛苦苦碼字,還不如一些女的賣弄下,真的就是馮小剛說的是觀眾太垃圾嗎?大家不要讓人看不起。


天涯明月


只要符合要求,人人都可以做自媒體,這話是對的,但是內容創作的門檻並沒有低,反而提高了,以前自媒體剛起步的時候,比較好做點,內容創作方面也沒有太高的要求,很多人不會做原創,只好搬運,照葫蘆畫瓢,把別人的作品拿過來,稍加改動就可以了。但是,現在不行了,今日頭條對作品的管理力度加強了,更加註重原創了,現在照搬別人的作品,很難行得通了,即便搬運了推薦量,閱讀量也很少,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原創作品。所以說,自媒體內容創作的門檻並沒有降低,反而提高了,也更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